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94节

  李靖也好奇:

  “不知臣在唐史,能占几字?”

  李世民哈哈一笑:

  “药师若能替朕灭突厥雪耻,当首迎武庙,勒碑立传!”

  光幕此前的抗英纪念碑给了李世民新的想法:

  何必封山勒石?凿巨石,立长安,夸功勒铭,方显千古一帝!

  房玄龄兢兢业业抄光幕,然后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而要说史书不靠谱程度的话。

  房玄龄监修的《魔法晋书目录》当榜上有名!】

  今天比赛忙的比较离谱,不过好在3:0下班了。

  第二更可能比较晚,不好意思。

  这一章干了点,下一章努力有趣点。

第21章 独眼龙李二凤

  【晋书和三国志算是两个极端。

  陈寿写三国志,惜字如金,甚至为了自保,容易引起当权者不快的干脆就不写。

  晋书则是突出一个量大管饱,能塞就塞,充满了魔法气息。

  比如司马衍传记里的“令诸郡举力人能举千五百斤以上者”。

  一千五百斤约等于咱们现在的334公斤。

  嗯,奥运会如今最高的举重纪录是264公斤。

  比如刘曜“雄武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之”。

  一箭能射穿三厘米铁板,简直是人形高达,吕布自愧弗如的那种。

  然后攻打敌人时饮酒过度不慎坠马,成了俘虏。

  比如苟“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

  千里马能理解,千里牛只能说想象力过于发达。

  比如慕容垂,在关中起兵时“众至二十余万”。

  当时关中都已经被打烂了,把百姓全算上也够呛有二十万。

  比如神司马懿:“四年……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至于朐忍……”

  从汉中开道,直接打到了重庆东边,只能解释摩西会分海,司马懿会分山。

  比如马隆传“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

  过道旁边布满磁石,敌兵穿着铁铠没法动,马隆率兵穿着犀甲把对手杀了个片甲不留。

  嗯,基本上可以说充满了一种物理不及格的美。】

  神司马懿是个什么玩意儿?

  孔明感觉脸都有些僵硬了,这就是他将来要面对的敌人吗?

  张飞还在傻傻的在地图上看朐忍在哪里,关羽已经在摇头感叹了:

  “若这司马懿能如此行军,何不直入成都去擒阿斗?”

  关羽对那个地图了然于胸,朐忍是月前刚打下来的城池,中间全是茫茫大山。

  关羽忍不住继续道:

  “若朐忍到汉中能如此行军,明日羽愿率一精军直插汉中。”

  众人只当这是玩笑话。

  刘备也感觉自己有点忍不住想笑:

  “那千古一帝的唐朝,修的史书竟如此……”

  刘备吭哧了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只能摇头笑笑。

  ……

  千古一帝本人的心情就不太美妙了。

  之前看马谡还搁那儿嘲笑其不知兵,没想到短短一会儿,就被光幕嘲笑不知史了。

  李世民也没去看房玄龄,只是道:

  “既然这史册后世都要看,那不妨修的认真一点,也好彰显我大唐文治之功。”

  看房杜点头确认,李世民点点头才有点满意。

  嗯,方方面面都要以千古一帝的标准去要求。

  【而除了物理还有个通用魔法:孝子眼泪。

  盛彦母亲因疾病失明,盛彦嚎啕大哭,母亲的双目复明。

  王裒母亲去世后扶着柏树大哭,柏树被他哭死了。

  颜含有个嫂嫂把他拉扯长大,然后嫂嫂也是因病失明,颜含天天哭,结果有一天一只青鸟飞来变人送来了药物,给嫂嫂吃下就好了。

  刘殷母亲在冬天想吃堇菜,刘殷找不到而嚎啕大哭,泪水撒到地上长出了堇菜,带回去后堇菜吃多少长多少。

  王延母亲在冬天想吃鱼,王延找不到而嚎啕大哭,结果一条鱼从水里跳到了岸上,带回去后的鱼怎么吃都吃不完。

  至于别的就不赘述了,指路晋书的妖异篇,几乎通篇都是。

  什么死牛头说人话啦,什么石头狗会咬人啦,还有一个天降三个篮球场大的肉块啦。

  还有什么天上下石头,两个石头打架打出血,农家石舂臼和石碾互相追着打架等等。

  说实话,要看神怪建议看这个,比什么《搜神记》好看多了。

  不过晋书也记载,搜神记的作者干宝是因为父亲婢妾和兄长死而复生,才有了写搜神记的想法。

  嗯……所以谁还记得晋书是个史书来着?】

  杜如晦一时间感觉这些都没记的必要了。

  李世民再次和蔼的看着房玄龄:

  “这些志怪之事干脆便摘出来单独成书。”

  房玄龄委委屈屈的看了眼光幕,他可是记得这光幕便是载于搜神记上的?

  但也只能点头遵旨。

  李靖也是能理解但是不能接受:

  “如此神怪若是有效,何苦要将士们效死厮杀?”

  “怪力乱神,皆当破之!切不可录入青史,让后世徒增笑耳。”

  李世民点头很是赞同。

  至于光幕?那不一样,如今看来这或是后世的手段,至少至今也不求祭祀。

  ……

  公安县小偏厅里倒看的很是欢乐。

  毕竟事不关己,而且大汉虽以孝治国,但众人又不是傻子。

  倒是张飞惋惜的咂咂嘴:

  “真要有如此神效,何须军粮乎?”

  想象中一筐永远吃不完的菜,一条永远吃不完的鱼。

  多来一些,可供十万大军!

  【作为二十四史当中的笑料之一,晋书虽不严谨,也有自己的优点。

  唐朝不承晋,所以对晋朝便是不吹不黑的态度。

  你说司马懿俘斩万人,胜诸葛而撤退?好,我记下来。

  另一个人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好我也记下来。

  啥?你说晋宣帝需要避讳?唐朝官员表示我呸,比之我大唐李二凤如何?

  唐朝修晋史,总体就是一个不吹不黑的态度,修史书的官员们也和咱们打工人差不多。

  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儿,挑挑拣拣拼拼凑凑,达标就算完事儿。

  至于房玄龄这个监督的态度为什么这么敷衍?

  有人说是因为好友杜如晦死了导致房玄龄开摆了,但这明显是扯淡。

  杜如晦死于贞观四年的急病,晋书正式开修已经是贞观二十年的事儿了,此时杜如晦儿子都因为参与谋反被杀三年了。

  更靠谱的说法应该是和二凤有关。】

  因为这个消息实在太过惊骇,所以李世民暂时不去计较光幕又不叫他名字。

  杜如晦傻愣当场:

  如今贞观二年……不对,已经是元正二日了。

  如今已经是贞观三年了,明年,自己的死期?

  杜如晦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了,似哭似笑道:

  “大家,犬子谋反,死罪不赦。”

  李世民扶着杜如晦拍拍他后背安慰道:

  “克明,如今大事,当以你身体为重。”

  “杜荷无罪!”李世民异常肯定。

  十五年中能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如今既知,引以为诫,则必不复犯。”

  李世民想的很清楚,远的不说,武庙这东西不也是贞观年间没有的东西?

  只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必须死!

  以及……他李二…郎,活着的时候居然有人敢谋逆?

  光幕用词他还是看的明白,克明之子是参与,而非主谋。

  李世民居然有了点兴奋之感,外有贼,内有逆,自己依然做到了后世称赞的千古一帝?

  不愧是我!

  而如今之大事,当是杜如晦的身体。

首节上一节94/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