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74节

  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蜀锦的定价权。”

  庞统抓住了关键。

  官市官营,因此蜀锦值多少钱完全由季汉自己说了算,只要不是太离谱。

  而再算上粮食货物等换直百钱的一进一出,这其中便有了操作空间。

  而商贾们也只能接受,因为只要将蜀锦带回东吴,或者说走私送去曹魏,都能收获更加不菲的利润。

  至于流通的钱币慢慢都变成直百钱有什么后果,这便不是庞统能想明白的了。

  但想来……对季汉来说应当不是什么坏事吧?

  “军师神策!”糜竺则是完完全全的佩服。

  直百钱如此只要能在市场上流通开来,那便是季汉切切实实的在用一钱换百钱!

  夺东吴之铜铁,充季汉之府库!

  刘备还是不太明白,对此庞统采取了最为简单粗暴的说法:

  “主公,你就当如盐铁官营一般,这蜀锦官市说是多少钱那便是多少钱。”

  “除非东吴和曹魏的士族们能不用蜀锦,否则便只能乖乖交钱。”

  如此一说刘备倒是懂了,而且也瞬间想到了东吴的破局之法。

  只要不用蜀锦就行了。

  但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丞相当然也并没有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东吴的商贾身上。

  在锦官制度的设立的同时,堰官制度也几乎同一时间设立。

  在古代水利一直是关系到一个地方兴衰的关键。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成为天府之国,然而都江堰修建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河道会淤塞,堤坝会老化,因此丞相专门设一千二百人的堰官。

  这些堰官既是保护都江堰的士兵,也是疏浚河道维护河堤的河工。

  这一举措使得后来季汉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满仓。

  堰官制度被后来王朝沿袭效仿,是真真正正福泽千年的制度。】

  “福泽千年!”蒋琬有点理解为什么直到后世武侯祠依然香火旺盛了。

  李冰父子和诸葛丞相,一个开创,一个维护,共同造就了益州两千年的天府之国。

  难怪后世崇敬!

  庞统不想说话,他在荆州时候不是没接触过水利,但从不认为自己疏浚的河道能遗泽千年。

  【丞相同时也对蜀中的盐政做了改进,设司盐校尉。

  四川直到现在还在用的火井煮盐法便是来自于当年丞相的改进。

  家火煮盐改火井煮盐,提升火井效率,增设盐井等都是丞相当时留下来的改进措施。

  这些改进手段使得蜀中的盐产量翻了一倍以上,成为季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铁政自然也难逃丞相毒手,设司金中郎将。

  三国时期恰巧是冶铁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候,有了丞相的支持,季汉冶铁技术发展很快。

  冶铁技术改良带来的不仅仅是兵器愈发锋利,还让季汉的农具也变得更加好用,带动了农业发展。

  堰官、锦官、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等职位的设立,给丞相治蜀打下了相当良好的基础。】

  偏厅内已经彻底陷入沉默。

  武将们虽然听不懂,但能听出来感觉很厉害。

  而蒋琬等人则是彻彻底底的沉默。

  别的文官能有一个政策绵延百年就已经算是很厉害了。

  结果今天丞相这里,随便拿出来一个动不动就是福泽千年。

  水利这么简单?搞盐这么简单?挣钱这么简单?

  但是再想想光幕此前给孔明的赞誉,众人反而又平衡了,甚至反而有了一种理所应当之感。

  毕竟智慧的化身嘛,非常合理。

  既然智慧的化身被称为卧龙,那么凤雏岂不是……

  感受着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视线,庞统假装毫无所觉,心中就一个想法: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有钱有粮了之后,丞相也开始静极思动:没办法,南中那边实在是太跳了。

  或许是因为夷陵战败导致季汉威望受损,总之在刘备插在白帝城思考是要反攻还是要和谈的时候,南中便开始闹腾了。

  而刘备病逝之后,丞相看着季汉这个烂摊子自己也总结出来:凡事总得分轻重缓急。

  毕竟你饭都快吃不上的时候跑去平南中,那纯属嫌自己死的不够快。

  223年刘备病逝,之后丞相要忙着搞锦官、搞盐铁政、要修水利,还要派邓芝去和孙吴和谈,属实是抽不出手。

  直到224年季汉和江东重新结盟,次年曹丕气急败坏第二次伐吴,丞相才终于能腾出手来收拾一下南中。

  平南中的时间是225年,出师表自述是五月出发,史书记载十二月就班师成都。

  丞相很赶时间,毕竟明年就要北伐了,今年早点结束就能早点休息。

  故而直接兵分三路力求一战而定。

  丞相主力出越郡夷王高定成功将其剿灭,马忠领军成功破掉柯郡守朱褒,李恢剿益州郡雍有惊无险。】

  聊到战事,关张赵等将军也终于提起来了精神,但很快便重新失望了:

  “这么弱?”这是张飞的惊叹。

  光幕投出来的地图上标注的很清楚,即使是所谓的夷王高定,手下的人马也才两千人。

  两千人够干什么的?张飞寻思了一下,合肥城下能破……哦不对,张文远那是精兵。

  啸众聚寇的话,两千人也不过一扫之数罢了。

  马良此前刚去武陵郡与五溪蛮交好,闻言摇头道:

  “南方地形复杂,若不能使其归心,反复叛乱则烦不胜烦。”

  赵云点头道:

  “征伐夷越向来乃下策,使其钦慕汉化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这实际上也是整个汉王朝的经验,毕竟大军开过来又不能进山,日日消耗粮草怎么看都不划算。

  众人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最终看向了孔明:如果是军师那一定有好办法吧?

  孔明则是蹙眉看着光幕,想到光幕历史中自己的寿命,他总有一些不太好的预感。

  【丞相对于南中需要综合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在短期里,南中多次复叛,甚至导致如向宠这样的将军都身死。

  另一方面在长期时间里,直到一千六百年后都还有民族奉丞相为祖先,遵守约定,为中国守国门。

  这是一种极其分裂甚至在认知上有点冲突的情况,而其中或许涉及到了古身毒道的利益争夺。】

  这章改了又改还是不满意,抱歉。今天还有。

第3章 南中半策

  【约公元前两百年时,地处中东的大夏国在集市上出现了一种来自东方的布料。

  此布料洁白柔韧,耐水湿,汗渍不败,对于气候炎热的大夏来说是绝佳的夏衣布料,一时间备受追捧。

  公元前139年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跋涉至此,看到这玩意儿倍感眼熟,这不是我大汉产的布吗?怎么跑这儿来了?

  由此古身毒道进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视野,为了让这条商路由官方控制,武帝由此与西南夷等部落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战争。

  但正所谓钱帛动人心,即使武帝大军在当地斩首数十万,夷人头领也依然拼死抵抗誓要把控商道所有权。

  直至公元69年哀牢人举族归降东汉,这条起蜀中、过缅甸、经印度、至大夏的商道才彻底打通。

  但好景并不长,汉末诸侯并起战乱频发,西南夷人也趁机重新夺取了古身毒道的控制权。

  而丞相兵出南中,平的也不仅仅是南中大姓之乱,更是为了平古身毒道之乱。】

  “财帛动人心……”众人咀嚼着光幕的这句话。

  孝武皇帝无人不知,说一句武功盖世并不过分,但大军尽出戮数十万亦不能慑服南夷。

  “这财帛能使人悍不畏死?”张飞实在是想不明白。

  关赵两将军也面面相觑,如此舍生忘死的夷人不是最可怕的对手,但一定是最讨厌的对手。

  而庞统则是一眼就瞧了出来,深深看了眼孔明,道:

  “锦官之设,亦为南中之谋,深谋远虑之策也。”

  庞统不相信会有什么歪打正着,以孔明之才,必然谋划已久。

  经商的糜竺则也明白了几分:

  “蜀锦若能远销异域换取珍宝,其获利能上百倍。”

  “设锦官而控蜀锦,控商道之夷越,其人莫不求于军师也。”

  【南中叛乱结束之后首要面临的便是治理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丞相那是相当的精打细算:

  治理上突出一个自治,务求“不运粮,不留兵。南人治南。”

  其实说白了还是为了省钱。

  甚至丞相在来的时候就提前计划好了这一切,平叛时候的副手李恢便是地地道道的南中人。

  战事结束后李恢获得了足够的威望,顺势便成为了建宁太守,

  而整个东汉末年大环境下还有一个必须执行的政策便是抑豪强,在这上面丞相玩儿了一手漂亮的借鸡生蛋。

  当时南中汉夷杂居,夷人好勇斗狠使不服管教,丞相便劝南中豪强出金银聘贪财的夷人作为部曲。

  并承诺如果夷人征用的够多还能获得可以继承的官职。

  而这些被大量聘用的夷人部曲最终被丞相调往蜀中,择其优者成立了无当飞军。

  而随后将当地一些老弱病残的夷人还给当地大姓。

  丞相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儿,一毛不拔反而还组建了一支名传天下的劲卒。】

  当时在武侯祠听光幕介绍尽忠战死的张巍和无当飞军的时候,刘备既感动又愧疚。

  但是如今听光幕介绍了无当飞军的来源,刘备只感觉心情复杂。

首节上一节74/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