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67节

  如此曹魏还分兵攻之,虽有东路张辽抱病击破吕范,但张辽同年病死。

  主攻的西路最终围江陵半年无功而返,成朱然之名,夷陵之战孙吴赢了个彻底。】

  “兵多将广,却以己之短而攻敌之长。”张飞快要笑死:

  “按他老爹的行军律令,领军无功而损兵折将,此罪当斩。”

  简雍笑嘻嘻:“那可有点难,曹军赤壁之败也没见论罪责罚。”

  “文远竟抱病而亡。”关羽唏嘘,这个河东故交的一生也可谓无憾。

  白狼山和逍遥津之功名传千年,后世武庙论能将其列入享祭祀香火。

  抱病出征亦能破强敌,最终死于沙场也算一个武将最为完美的谢幕。

  【值得一说的同样还是两个,首先是刘晔这个倒霉蛋。

  与曹丕奏对过后基本就不被曹丕所喜,没有私下奏对的记录了。

  曹丕早亡后曹继位,颇为宠信刘晔。

  刘晔寻思这机会我不得好好把握住?于是一改曹丕时的直谏作风,奏对每每揣摩上意。

  但这种两面人作风很快就被参了一本,曹也因此疏远了刘晔。

  刘晔对此无法接受,最终发狂而死,时年五十五岁。】

  庞统嗤笑:“以曹子桓如此心性,夷陵后恐已恶刘子扬。”

  “这曹能宠信刘子扬,至少说明其才已扬名,曹子桓视而不见罢了。”

  “曹子桓自然无视。”简雍大笑:“毕竟全靠他的短视才显刘子扬之名。”

  “若是曹子桓为袁本初,刘子扬恐已性命不保矣。”

  快活的气氛中唯有刘备是大写的心疼:

  “如此之才,何苦受气于曹贼乎?”

  “有此才名而无功可树,反倒成了千古笑谈,惜哉刘子扬。”

  “那看来前面那谁还说错了。”张飞忘了傅玄的名字但还记得评价:

  “有脑子还能发狂而死?”

  糜竺懂一点,摇头道:“正是因为刘子扬聪慧,才会发狂而死。”

  “历任三主君,空有才而不得用,如何不发狂?”

  众人都心有戚戚焉:光幕说他运气不佳还真没错。

  【另一个值得一说的是贾诩。

  江陵之伐最终是因疫病退兵,因此曹丕并不觉得自己败了,他还想打。

  有鉴于之前面对刘晔的两次“帝不听”,这次曹丕学乖了,但没完全学乖。

  看到刘晔就心烦,所以曹丕找到贾诩去征询意见。

  贾诩之才不必多言,曹操也称赞是贾诩让他“信重於天下”。

  面对父亲的老臣,曹丕显得很是乖巧,很慎重的问:

  江东和益州这两个不听话的,先抽哪一个?】

  “俺不懂对策,但是俺懂这曹子桓心态。”

  张飞摇头:

  “刚征召的那些良家子也是如此,个个自比卫霍李,往往打上一仗就清醒了。”

  “这贾诩别出什么计策了,没用!”

  “他应该狠狠地给曹子桓脸上掴一巴掌!”

  “三弟……”刘备日常头痛。

  其他众臣看着张飞那大掌:三将军你是想自己上去掴一巴掌吧?

  【贾诩已经七十多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一生谨慎的他决定最后发光发热一次。

  贾诩给曹丕的奏疏很长,但非常务实,总结下来就三个字搞发展。

  策中贾诩看的非常明白,益州江东两地都是据天险而守。

  而且诸葛亮能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能用兵,都是一时俊杰,强打不保险,变数太多。

  因此对策核心思想就是抓生产搞发展,八矿打二矿怕什么?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用将。所以最好先文后武,耗死他就完了。

  贾诩的对策高瞻远瞩,属于治国之策,然而曹丕很不开心:

  我堂堂大魏皇帝来讨个策略反被喷一脸口水?

  于是,帝不纳。】

  简雍:“还真不如掴一巴掌。”

第102章 桃园有归途

  关羽眼角抽动,头一次感觉自己三弟说的甚是在理。

  “此前夷陵之战孙吴得胜,士气一振。”

  “曹子桓怒而兴兵未果,孙吴士气二振。”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既不夺将军之心,如何迎三军锐气而伐?”

  刘备的心思则只有一个字:爽!

  之前总觉得阿斗不行,但按光幕所说,那也是因为后来蜀中无人。

  这曹贼之子呢?权斗上位还以为是什么枭雄之姿呢,结果就这?

  手握数十万军,有刘晔有贾诩,结果左一个不听右一个不纳,硬是给孙权那厮送战绩去了?

  嘴角疯狂上扬的刘备甚至有给曹操写信的冲动。

  以及,今晚要不然把阿斗的课业免了吧?

  看着孔明似笑非笑的眼神,刘备整理面部表情,张口道:

  “贾文和算无遗策,两位军师观此策如何?”

  虽然光幕部分用词比较奇怪,但联系上下文能猜出来意思看得懂。

  此策很对孔明胃口,公允评价道:

  “谋国安邦之策,而且抓生产搞发展这句话颇有深意。”

  庞统思考了一下摇头道:

  “贾文和谋国而不谋人,策对中亦言需量国用将,然策对也是量人而出。”

  “以曹子桓之智,宜请其以精兵屯襄樊,令守将择机而出。”

  话里话外一意思,曹丕这个性格跟他讲这些有啥用?

  安抚一下,先拖住就行了。

  【从曹丕自己来看,他伐吴的理由总是很充分,那便是因为刘备。

  夷陵之败后刘备在白帝扎根并没有返成都。

  这方面的原因也没那么复杂,因为大败之下人心浮动是必然的,而刘备的韧性一直都是顶尖的。

  刘备需要在白帝布置防务激励残部安定人心,并将白帝改名永安,《吴录》记载刘备甚至还在筹划反攻。

  刘备的性格也不会让他回成都,他此时就是一面旗帜,必须插在前线,颇有“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但次年初,刘备健康状况急转直下,或是感觉到命不久矣,遂召孔明李严托孤。

  托孤后刘备也嘱咐刘禅对孔明以父事之,并告诫: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六月,转战一生,屡败屡战从不服输的刘玄德,于永安宫病逝,谥昭烈帝,时年六十三。

  曹操评其为英雄,周瑜评其为枭雄,孔明认为其雄才盖世,陈寿认为先主有高祖之风。

  这个赋予三国以灵魂的老兵,劳碌一生也确实到了该和自己的二弟三弟一起歇一歇的时候了,只是不知记忆中的桃园,桃花尚盛开否?】

  “大哥!”张飞已经哭成了泪人儿。

  光幕引用的托孤片段关张二人此前已经看过,但现在复观,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兄长……”关羽也红了眼圈:“这一次,弟定陪于兄长左右!”

  张飞泪眼婆娑的抬头:“俺也一样!”

  光幕对于刘备的评价和孔明对于刘备的评价,让庞统感觉有点挫败:

  “孔明,南阳时便看出主公雄才盖世?”

  孔明不语,过了一会儿悠悠道:“士元,那时我们最大的分歧便是如此。”

  “亮一直认为,这汉室当扶!玄德公只是让亮发觉,吾道不孤。”

  庞统默然,孔明告诉他说光幕与此时相距一千八百年后,这是个很难想象的尺度。

  但是听着光幕谈到刘备孔明时那恭正的语气,庞统就有点羡慕。

  这次他凤雏绝不早亡,匡扶汉室一途他要与孔明相争!他也期盼后世谈到庞统之名不仅仅是可惜,而是与主公和孔明一样的心怀敬意!

  糜竺心中则感觉颇为自责。

  光幕的舆图简单易懂,江陵有多重要一眼便知,而且这曹丕也是败于江陵。

  愈是如此,糜竺心中愈是愧疚。

  “倘若江陵不失……”

  “子仲何至于此?”

  “在光幕看来,江陵之失已过去一千八百年,往事已矣,仅作谈资。”

  简雍神色轻松打断了糜竺的自责:

  “可是在我等观之,如今江陵握于主公之手,关将军亦在筑城。”

  “士仁被征召入水军历练,子方锁于家中无性命之忧,有何忧虑?”

  而且,简雍也颇为敬佩:“即使有子方之祸,光幕那边主公也未怪罪于你。”

  “如此惭恚何为?”

  糜竺低声道:“只是看到主公如此含恨…若是无糜芳之叛,何至于此?”

  “那与你何干?”简雍点了点糜竺的脑袋:“都说了,往事已矣。”

  “与其惭恚,不如为主公多多奔走。”

首节上一节67/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