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562节

  刘备起身按了按义弟的肩膀,好不容易才让其坐了回去:

  “无怪乎后世说这成吉思汗,既不言文采,也不说风骚,唯武矣矣。”

  张飞别过头去,这一刻尤其讨厌与蒙古之间千年的光阴阻隔。

  知其祸,亦知其亡,但不忍见其屠戮,这便是他此刻最为真实的心态。

  “其实……”

  鲁肃想起来此前出仕江东之前所见过的生民离乱,再想想两淮时曹军的为祸,再想想这蒙古所造的十倍于他所知的酷烈之祸,便忍不住连连叹气:

  “其实,早时见那铁木真所说的人生乐趣之言,便可猜到彼辈所酿之灾。”

  只是一想到现时说起来这祸事又早了近千年,他便难免生出与张飞同样的无奈心情:

  “若是将来翼德将军镇幽燕,吾愿同往,以南域汉儿之身为汉御北疆,乃应有之责也。”

  张飞扭过头来打量了一下鲁肃摇摇头:

  “鲁军师还是好好歇着照料身体为先,幽燕之地北风酷烈,难养人。”

  这番话语让鲁肃心中略微一暖,但还是打算坚持一番,至少也该为南方后世做个榜样,切不可使南北离心。

  但话还没说出口就听张飞念叨道:

  “等俺回头问问庞军师想不想去看看燕山大雪。”

  孔明一言不发,只是缓缓摇着扇子盯着光幕上的地图久久不言。

  已知接下来气候将转冷百余年,漠南气候将前所未有的酷烈引得诸胡南渡,随后气候转暖八十余年,接下来又是更加酷烈的百二十年寒潮。

  那能否借用这两次寒潮,让被气候沉重打击的漠南以及河套诸地,尽纳汉统?

  漠北太远暂时不做他想,而想要抵御北地胡,最有效的当是漠南汉儿。

  心里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但孔明也更明白,即便是再高明精良的计划,也都需要先存粮、改财、善工。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不是可以释意,只要能出征伐不臣,那无需下令,诸夷自从,反之若是武德衰落,下令再多别人也不理你?

  毕竟诗经有云“正域彼四方”,可见正也有征伐之意。

  心里品味了一下,孔明也旋即摇头轻笑,感觉自己是不是也被这后辈胡诌的经典之言带歪了太多?

  嗯……不过倒是可以先记下来便是。

  孔明在本子上奋笔疾书,就听到身侧鲁肃念叨道:

  “这端平入洛,未免太过急躁。”

第633章 端平入洛

  “即便不被预先告知这江南宋命运,朕亦能断言。”

  “这端平入洛,乃必败之局!”

  汴梁殿中,赵匡胤同样连连摇头,下了近乎一样的推论。

  一旁的赵匡义往后退了半步,随即小心翼翼的冷笑道:

  “这理宗乃是兄长血裔,这么说未必太过绝情。”

  赵匡胤扭头看空炅法师此举,不由得无语,当下勾勾手道:

  “离那么远作甚,朕不殴你便是。”

  赵匡义这才松了口气,依言站了回来。

  然后光溜溜的脑袋上就登时遭了一击。

  于是充盈心间的愤怒让他顿时怒视着赵宋官家,然后便看其好整以暇慢悠悠道:

  “这是教你,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此谓之兵不厌诈。”

  这简直是强词夺理!

  空炅法师愤怒之下不由得拳头攥紧……然后拨念珠的动作都快了两分。

  “怎么?不服?”

  赵匡义的眼神重新低了下去,旋即就听到兄长慢悠悠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你以为,这蒙古能坐视这理宗偏安?”

  不需要回答,赵匡胤就摇摇头道:

  “绝不会。”

  “那花剌子模刚有起势之色,这蒙古便寻了个由头灭其国。”

  “为亡其社稷,甚至不惜追到那天竺,穷追不舍。”

  “正如后世所言……”

  赵匡胤想到那话也不由叹服后世言语之无拘:

  “这铁木真,乃是与狗互咬而无损之辈。”

  “一饭之德未必偿,睚眦之怨则必报。”

  赵普也从对那几个权臣接连专权的遐思当中回过神来,赞同道:

  “就如这西夏,与蒙古既无血仇,又送女送财送兵马,供其驱策。”

  “然由蒙古不分其夺掠之得可见,亡夏之意,早已有之。”

  在他看来,这西夏与蒙古的暂时罢战与其说是议和,不如说是蒙古对西夏的放血阳谋。

  西夏即便老老实实分文不取供蒙古驱策,最终也逃不过国力不济而自亡的结果。

  因此……“与其说宋蒙合力灭金,不如说是江南宋被迫灭金。”

  说着赵普也不由得叹息:

  “然遭此连番战乱,河南河北不知还有多少生民存活。而且黄河改道泛滥千里,恐怕可称千里无鸡鸣。”

  “如此一来,北伐所需之粮草,简直难以计数。”

  “若是……蔡州之战时为给蒙古三十万石,说不得能……”

  说到最后赵普也是摇摇头,显然对此战极不看好。

  赵匡义手上念珠又转得快了两分,心里寻思着难怪那南宋小朝廷的什么公卿士大夫多半都是以“最善言和”的赵普为榜样呢。

  不过这话他自是不会说,只是转而想看看这宋接下来具体如何国灭。

  都已经这般境况了,还能有什么名将?能打得过这灭国摧枯拉朽的蒙古么?

  【端平入洛是对南宋这次北伐最平铺直叙的命名。

  1234年金国没了,专权的史弥远也没了。

  对理宗来说,此时的心情那是恰似蛤蟆跳水井,野驴入荒滩,火大凭鱼烤,锅大任鸟炖,突出一个舒坦。

  于是这一年改年号端平,而这次北伐最大的功绩也写在上面了:入洛。

  这一年三月,在金国灭亡,蒙宋战和未定的情况下,宋理宗命孟珙护送朱扬祖和林拓等人入河南,去拜谒并简单修缮了一下北宋皇陵。

  孟珙早在金哀宗发疯南功时因解围枣阳,而且接连击败了金将武仙打得对方全军覆没,因而显名。

  孟珙的这一脉往上,祖父孟林和高祖孟安都是岳飞的部将,因此也称得上是标准的将门虎子。

  灭金的蔡州之战里,南宋军就是由孟珙负责的,不过这一战算是有惊无险,而护送两个大臣北上拜谒皇陵才更加惊险,有那么一点千里走单骑的味道。

  总之,对理宗来说,太庙也献了,皇陵也祭拜了,接下来不趁着河南空虚收复旧地那简直就是傻子!

  而在更深层来说,端平入洛还有一层政治意义。

  毕竟众所周知,宋理宗能够登基为帝,完全就是因为史弥远和原太子矛盾不可调和,所以趁着宋宁宗身死矫诏所立。

  理宗即位后,甚至还有人不服发动过兵变,想要拥立原太子登基,虽然被平定,但也是闹得人尽皆知。

  因此对当时的宋理宗来说,北有外敌、内有外戚、朝堂上党争又愈发激烈,可谓是矛盾重重,这种情况下宋理宗必须要先保住自己的皇位法统合理性。

  所以才有了孟珙千里走单骑护送大臣祭拜皇陵的戏码,但这只是第一步。

  北伐收复故都,对宋理宗来说就是必须要执行的第二步。

  故而这场北伐虽然时机不是很恰当,但在当时来看却是必须要打,避无可避。

  毕竟,就算不北伐,难道蒙古还会放任你占据江南两淮这片在当时全球来说也属顶尖的繁华之地?

  因此端平入洛从来都不是该不该打的问题,而是需要怎么打赢的问题。

  在这上面,南宋和北宋一以贯之的犯了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决策层不知兵。

  无论是宋徽宗时的士大夫们,还是南宋时的总兵和宋理宗,都是把国家存续的生死存亡之战当做玩笑一样。

  北宋那惹人发笑的伐辽取燕就不说了,南宋既然要打,就应该上下一心,志在必胜。

  结果就是两淮战区六万精兵倾巢而出北上了,襄阳战区的最高统帅史嵩之和四川战区最高统帅赵彦呐都还在竭力上疏反对,认为挑衅蒙古实属不智。

  最终史嵩之甚至直接撂挑子不干,请辞回家去了。

  大军仓促上路,内部意见不一,甚至战前做的准备也极不充分。

  结果北伐军面对的就是蒙金大战之后的中原白地,以及蒙古为了阻挠宋军再次掘开的黄河。

  北伐的大军先是要把五日粮当七日使,在先锋部遭遇蒙古人袭灭后,这点粮食又要当三十日吃,最终六万大军有一半是饿着肚子跑回来的,气势恢宏的北伐最终沦为玩笑收场。

  但对蒙古来说算是正中下怀,一年后的秋天,窝阔台以端平入洛为由,从两淮、荆襄、四川三路大举南下。

  其中号五十万的四川路由其次子阔端领军,在阳平关遭遇一名宋将亲率背嵬军冲至阵前左右驰射,又遣麾下精兵分兵夹击,给了蒙古军一场大败,并成功夺回仙人关,导致了蒙古这一路进犯的仓促结束。

  战后阔端方知其名:利州都统制曹友闻。】

第634章 唯死战

  “咱记得这曹友闻,虽然是巩昌府人,却被蜀中人赞叹是个蜀将军,好汉儿啊。”

  朱元璋眼看着屏风上那清晰的行军图愈发满意。

  若非因为这还在坤宁宫不太合适,不然定是要召人过来的仔细摹画送给徐达参详。

  不过眼下多看两眼应当也能记住,毕竟这胡元攻宋之战当初也与几个兄弟议过多次作为参考,双方军阵应对早已牢牢记在脑袋里。

  马皇后脸上浮现了哀痛的神色:

  “蜀中遭了胡元血洗,成都的几近白地,百姓无得免,那元官袁桷有记成都死一百四十万口,滔天祸害。”

  对这个数字明天子沉默了一下,本想说一百四十万这个数字多半有点失真,但无论如何数十万也总该是有的,这种情况下计较一个数字又没什么意义了,于是转而还是说起这武将:

  “也难怪蜀中人至今还赞叹曹友闻,咱大明也应褒其忠义才是。”

  “可惜了好男儿,若是生在此时,当能往北平参北征,得咱大明的勇将武臣帮衬着,让那胡元好好晓一番咱汉儿利害处!”

首节上一节562/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