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13节

  庞统则是因另一件事警醒,这后辈说武周之文治,称这“阿武”对文才空前重视。

  但看那诗仙李白之窘境,看那小人宋之问之丑态,有文才并不意味着有吏治之才。

  今岁长安试科举时,当进谏主公,这科举遴选的非精于辞藻的文人,而是需要有吏治之能的干才。

  【除此之外,阿武在政治上留下的弊病相当多。

  虽然创立了科举糊名制,但实际上整个武周时的主要举官手段依然是铨选,科举在这个时代并没有爆发很耀眼的光芒。

  甚至因为女性称帝的先天劣势,阿武不计代价直接擢升忠于自己的官僚来快速冲淡朝堂的李唐余韵,导致铨选制度直接糜烂。

  另外就是称帝早年玩儿的太疯,导致武周中期财政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不止一位宰相的奏疏中提过“国用不足”。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契丹造反打败了武周军,突厥可汗趁乱干了票大的给河北来了一记重击:

  “虏赵、定、恒、易等州则帛亿万、子女羊马而去”

  因此在武周晚期也有一系列的动作,登莱置牧监、江陵和市奴婢、增设关市以税行商、河北和市牛羊,尤其和市的恶意压低价格强买强卖被不少大臣抨击与民争利,从中能看出武周在财政上的窘境。

  甚至在这当中用于赈灾的义仓都不知不觉都成了摆设:

  “公私窘迫,渐贷义仓支用。自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

  “武太后、孝和朝、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恣情奢纵……遂使农功虚费,府库空竭矣。”

  从这点上来说李隆基倒是真不容易,要给好多人擦屁股。

  但要说阿武是个昏君那显然差的也远。

  毕竟前面我们也说过,即使是狄仁杰都带头劝阿武战略收缩,放弃西域和辽东。

  这种情况下阿武依然梗着脖子稳定安西四镇和河西陇右边防,这是值得肯定的。

  武则天整个执政期间的挣扎实际上一直都是受困于女性的出身导致缺乏合理法统支撑,内政上虽然弊病不少但依然有一套自己行事准则,与昏君远不相同,这一点上来说资治通鉴总结的比较好。

  “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

  另外就是老武登基时候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皇帝昏庸是个必然趋势,这种情况下老武做的相对已经算出色了。

  毕竟读过历史的我们也都知道:

  虽然有秦皇汉武这些皇帝在搏上限,但整体来说不可否认的是,千百年来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在秀下限。

  典型的就如阿斗,光凭按部就班就已经战胜百分之八十的皇帝素质了。】

第442章 众爱卿为何发绿?

  “铨选举官可做事急从权之补。”

  李世民对这般手段只是略略点评了一下。

  毕竟摘开身为大唐皇帝的立场来看的话,中央最重要的便是要令出一处。

  令出一处方能朝堂稳定,朝堂稳定方能众力合一,剔弊病除沉疴,使民生息。

  但这“阿武”因其身份和登基以及改国号方式,又注定难以被朝堂接受。

  朝纲动荡不休,派系争斗死去活来,最终便形成了此般眼前之景。

  但最终李世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遗憾的,毕竟光幕如今看了两年他也逐渐明白过来,纵览千年得失与仅着眼当下所见之景,完全不同。

  “当时者多见迷惘,纵观者方可见审。”

  “数年前朕自喜掌天下英才,亦未曾想这科举竟有如此之功。”

  其他人皆拱手称善,与李世民一起仔细观察这以科举入仕的人数变化。

  杜如晦最先关注的便是图片下方缀着的皇帝称呼:

  “终我唐一朝,也仅二十余帝乎。”

  房玄龄也是一样不出所料:

  “武后之后,玄宗之前,果有两帝也,且……”

  一边说着,房玄龄一边抄录下了后世的感叹,脸色有点微妙:

  “这孝和或乃李显谥号,太平公主乃武后亲女,武三思因李显得势造祸。”

  “但这悖逆庶人又是何人?”

  能参与到这个层次的祸事中,想也知道绝非普通人,多半是最终被废庶人。

  但废庶人就罢了,还特意追加悖逆以示贬损,房玄龄已经有点好奇这人究竟做了何等惊世骇俗之事。

  李世民站在那里心态平和,知安史之乱,再知武周代唐,如今的李家二郎表示已经没所谓了。

  就连光幕说的皇帝皆在秀下限也付之一笑:

  “国都六陷儿孙九逃,避百官独奔,留百姓酬敌。”

  “其德行比之田舍翁亦有不足也。”

  魏征不禁佩服,看看陛下这胸襟,这格局!

  长孙皇后抿嘴无奈一笑,言语说得洒脱,但笼在袍袖里的双手恐怕已经攥拳了吧?

  但她也不戳破,而是与其他人一般称善,打算等晚上再细问不迟。

  ……

  赵普捏了捏脖子,仰头这么久让后颈都有点酸痛了。

  趁着此刻的空当他起身活动了一下,然后绕到专心摹画的小黄门身后,看着那科举取士的图表点头道:

  “看来自陛下之后,我宋科举改两三年一次。”

  “这倒是个好法子。”

  毕竟这次图表很简单,结合自己所知,再看从太祖之后,每榜所取之士远逾每年所取之士便能推测出来。

  而经过此前的贬黜,赵普也是对赶路有多麻烦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与其让士子岁岁奔波,最终不得已只能在京师买房备考,确实不如隔三年一开,让双方都能喘一口气。

  经过赵普的解释,赵光义倒是也明白了,看起来这宋太宗说不得还是个英明之君?心下反倒是也愈加蠢蠢欲动,这个明君……他既知那便也能做!

  在那图表末尾看到徽宗两字让赵匡胤重重哼了一声,再想想那封禅为后世耻笑的真宗,心下也更加烦闷,直接换了个话题道:

  “好在如武后一般人物,我宋无有。”

  毕竟后世已经说了不止一次,以女儿身称帝者,唯武后一人。

  赵光义仰着头不去看兄长,只是据实所说道:

  “然观前朝旧事,恐怕太后临朝称制之事依然难避。”

  赵匡胤瞥了一眼不敢跟自己对视的弟弟,淡然道:

  “称制便称制,有武后前车之鉴,有公卿斧正朝纲,终归还是要行还政之举的。”

  赵普在旁边只是笑,一言不发。

  【神龙政变成功,李唐复立,举朝上下欢欣鼓舞,但唯独姚崇哭得声嘶力竭,显得特别刺耳。

  姚崇咱们此前聊到过,神龙政变的五王里有两个都受他举荐,张柬之事成后还特意去通知他。

  这一哭哭得张柬之就心发慌,问如今大喜的日子,您搁这儿不合时宜就不怕落罪?

  姚崇倒是振振有词,称无论如何他都是武则天的臣子,为阿武悲泣那是情发于衷,即便因此落罪那也是心甘情愿。

  这番话语让重新坐上皇位的李显很是不喜,干脆就遂了姚崇的想法,去相职,贬亳州刺史。

  张柬之等神龙五王无不哀叹,认为老先生只是头脑发昏说了胡话,等回头咱们五王动动手接济一下便是。

  但实际上姚崇乃是中唐名相,与张九龄宋齐名,民间皆称贤相,这样的人对于时局的把握,比张柬之不知要高出多少个房玄龄了。

  姚崇去了亳州遛马钓鱼日子过得很是惬意,留在京城的五王不到一年就连遭贬黜,最终无一善终。

  事实上神龙政变之后的朝堂政局没人能看得懂,比如李显完全不避嫌的效仿高宗时二圣临朝,将韦后也请到朝堂上干预朝政。

  比如李显去拜见武则天一趟之后,便飞速重新启用武家人,武三思任司空,武攸暨任司徒,武家权柄相较于武则天在时反而更盛了。

  在这当中神龙五王都坚定的投了反对票,但这种行为对李显来说反倒坐实了五王就是弟弟那边的人,愈发不信任。

  让后宫干政,并且再度启用武家的李显依然觉得没有安全感,在跟武三思商议了一番之后,武三思拍着胸脯将这件事应承下来,隔天就打通了上官婉儿的关系。

  上官婉儿用咱们现在职位类比,约等于当时的第一秘书。

  李治还没死时上官婉儿就被阿武召入宫中掌宫中诏命做了贴身秘书,后来称帝后甚至连诏敕也交给她起草,因为政务能力太过强悍,后来即使犯了死罪也不过是在脸上刺字了事儿,连官职都不带降低的。

  直到696年,七十几岁的阿武干脆百司奏表都交给上官婉儿裁决,一人独掌军国谋略,同样的也培养出了相当一批个人班底。

  这样的人才是羽翼不丰的李显所渴求的,经过武三思的撮合,上官婉儿进了李显的后宫,拜为昭容,依然掌管诏敕文书之事。

  这样的联结算得上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只不过这当中李显的帽子需要稍微承受一点压力。

  因为武三思搞定四十多岁且被刺面的上官婉儿用的手段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而等到上官婉儿入了李显后宫就基本就不加遮掩,史书形容两人的关系是“淫乱”。

  你以为武三思是为了武家忍辱负重?格局低了,人家看上的是整片森林。

  经过武三思的劝说,李显同意了后宫嫔妃皆可在长安设外宅,出入宫禁不需禀报,这样确实让李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大片党羽,虽然形式可能不是很好看。

  “上官氏及宫人贵幸者,出入不节,朝官邪佞者候之,恣为狎游,祈其赏秩,以至要官”

  李显重新登基后的一年里,看着忠于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大,或许还是有点志得意满的。

  虽然这个朝堂上有点发绿,但……问题不大!】

  汉长安诸人目瞪口呆。

  张飞以拳击掌心恍然大悟:

  “俺懂了!这李显便是来展示做天子的下限的。”

  “这样便显得那女帝更有可取之处,倒是一片赤诚孝心!”

  庞统表示对三将军的看法大受震撼,和鲁肃感叹道:

  “这李显懂得屈身忍辱,倒是有孙侯之风也。”

  鲁肃斜眼看着这个昔日同僚哼了一声表示不同意:

  “孙侯非痴愚之辈。”

第443章 又见玄武门

  对鲁肃来说,庞统所说的那个两面三刀轻狡反复的孙侯虽然陌生。

  但对比着近三年孙侯所为,以及庞统所说的,彼时他鲁肃已因疫病身陨,再想想赤壁之战前江东大姓那坚决投降之意,整体倒也算得上有迹可循。

  但眼前这李显嘛,全无半点天子气概,后宫以色娱人,恣为狎游这四个字鲁肃想想其中意思都觉得脸红。

  说其痴愚都已经是在给这大唐天子找补了,不然其中暴露出的气度与手段与这个天子之位实在太过不相称。

  对这庞统所说的盛唐雄风,鲁肃表示不解,并深受震撼。

首节上一节413/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