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03节

  【出手关押狄仁杰的是武周时期著名酷吏来俊臣。

  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酷吏政治”,来俊臣就是最锋利的一把快刀。

  地痞流氓出身,因在狱中“善诬善告密”而成功保命,最终传入武则天之耳,破例以白身授御史之职。

  行事办案时“善族诛、善连坐、善灭门”,属于是明朝的厂卫见了都得高呼一声厂公。

  其人死整个洛阳争相庆贺,于闹市斩首后尸身被百姓食仅余白骨,这便是来俊臣。

  因此落在他手里狄仁杰直接痛快认了所有罪行。

  对,老夫就是要谋反,就是看那个臭娘们早就不顺眼了!

  因此来俊臣也不多逼逼,直接弄了个《谢死表》让狄仁杰签字,完了就痛快走流程,当天就敲定了秋后问斩,上刑都省了。

  狄仁杰已经是死囚一个了,来俊臣便大喇喇的回去跟武家子弟开趴体去了:

  什么断案如神,什么心怀百姓,结果是个软骨头嘛,容易拿捏得很。

  狄仁杰眼见自己死罪已定,狱卒守卫松懈,便卖惨说我都要死了,死前能不能舒服点,让我儿子过来送一点夏衣夏被?

  面对死囚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于是狄仁杰之子狄远光就顺利来监狱了一趟,并顺便带走了此前给老爹送过来的冬被。

  狄远光回去之后二话不说就将老爹的棉被拆了个稀烂,果不其然里面藏有一封告冤的亲笔信,这是老狄花了大力气找狱卒借的笔墨,写在撕下的衣服内衬上,随后重新缝在棉被中才好不容易送出去的。

  小狄也干脆,捧着老爹的亲笔信直奔皇宫面见武则天喊冤。

  直至此时则天大圣才觉得事有蹊跷,左思右想下老太太难得动弹一下,下旨要亲自审查此案。

  这桩御前审案也非常简单:

  武:你谋反了?老狄:我不道啊。

  武:你都签字画押认罪了!老狄:一派胡言!俺可不认。

  于是武则天也明白过来,毕竟来俊臣是她一手提拔,手段如何她再清楚不过。

  但当时武周刚改国号不到一年,来俊臣就算是豺狗,但对武则天来说也是一条能撕扯李唐遗忠骨肉的好狗。

  最终狄仁杰被明贬暗保,死罪免去,但外放贬谪为彭泽令。

  就此老狄也成功脱离了洛阳这个大漩涡,暂时出京快活逍遥去了。

  但此事的余波并没有那么容易平息,或者说,武则天耗费十年的夺国造势已经逐渐显露了反噬的迹象。

  跟老狄一起被诬告的总共有七人,老狄成功脱身,其他六人的死罪也被免去,同样改为贬职外放。

  其中有一个叫崔宣礼的,他有个大外甥霍献不学无术,靠着学来俊臣诬罪告密也成功当上了刺史,眼见舅舅无罪释放,这个大外甥或许是为了表忠心,或许是为了在武则天这儿露个脸求升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老太太掷地有声:

  陛下您要是不把我舅舅定罪砍死,我就撞死在这里!

  说罢就一头撞在地上血流满地,后来崔宣礼依然还是免死外放,但直至老死江夏都未回京。

  霍献当然没撞死,毕竟撞死了还怎么升官发财嘛。

  只不过接下来一年都是头上打着绿色的绷带去上朝的,还特意把官帽往上抬,好将绷带露出来。

  这便是酷吏政治的余波。

  另一边则是老太太为了当皇帝举行的声势浩大的造势最终也传入了民间。

  武周立朝后的连续三年时间里,祥瑞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源源不绝的冒了出来。

  今天那个州府献上来一块白底赤纹的石头说这块大石头对陛下忠心啊。

  明天另个县城抓来一只肚子上写着个“天子万万年”的乌龟,说这昭示了武周的万世基业哇。

  直到三省六部财政告急联名去求老太太,武则天方才下令,祥瑞照收,但是不会有赏钱了,民间方才罢休。

  此时的武周,虽然神都洛阳有酷吏杀的满城风雨,天下州县有遴选祥瑞以求一朝暴富。

  但老太太都浑不在意,毕竟好不容易才当上皇帝。

  她的快乐,才刚刚开始呢。】

  甘露殿中李世民微微仰头,对自己预判正确丝毫不感到意外。

  只是,此前观光幕所说的初唐功业,李世民觉得大唐可以非常有底气的说一句,唐以武立国。

  但如今看着其内兴酷吏外造祥瑞,李世民发自内心的觉得兴味索然。

  因为这样的局势让他忽然想起来了那被后世不喜的司马晋。

  门阀世家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蝇头小利,互相倾轧,最终反倒是让胡人捡了便宜,离乱数百年。

  儿子挥霍他的遗产,这个身份复杂的儿媳妇多半也承了贞观遗泽,结果最终反倒弄出来这般上不得台面的武周。

  摇摇头,瞧着光幕中述说的人物,李世民哂笑:

  “这霍献倒是个妙人儿,不为阉人倒是浪费了这份资才。”

  杜如晦哑然,打心眼里觉得还好此刻旁边的没有内侍,不然多半是要叫屈的。

  长孙皇后的鄙夷很是直白:

  “大家何须用此小人?徒污宫城也。”

  “忠良纯人,可炳千古,此等小人,时境过千年也依然遭人耻笑。”

第430章 生物学奇迹

  张飞从碗里捏出一粒枣子大笑:

  “白石赤纹,龟腹写字,这也能算祥瑞?怎不见麒麟现世也?”

  张飞这么说当然也是有缘故的。

  汉朝尚儒冠,而儒家的祖师孔子据传便是因观麒麟死而绝笔。

  因此对汉朝来说,麒麟那才是最顶级的祥瑞。

  汉武帝元朔六年西狩麒麟,作《白麟之歌》以记之并改年号元狩,建麒麟阁。

  此后历代基本上都有看到麒麟这个祥瑞的记录,而且就张飞所知,乱世来临之后这麒麟也是愈来愈忙了。

  袁绍的河北出现过麒麟,袁术的寿春出现过麒麟,董卓见过麒麟,刘表、刘焉都见过麒麟。

  当然如今孔明刘备张飞等人也早不信祥瑞这玩意儿了。

  对张飞来说心态就是:你叫你那祥瑞出来和这光幕碰碰看。

  毕竟若说祥瑞哪个能比得过这光幕啊

  但是这光幕告诉他们要研究、相信科学,并对百姓人民百加赞誉。

  这些给了张飞底气,让他如今能够以一种俯视戏谑的态度来看待这所谓的“祥瑞”。

  只不过这般调侃麒麟的言语也惹得刘备面色黑如锅底,当即拈起来一粒枣子精准的打到了翼德脑壳子,让其笑声顿时哑然。

  埋首记录光幕的法正顿时哑然,心说翼德将军这般调笑,岂不是显得汉室的历代先帝都……

  摇摇头,法正也继续埋首认真记录。

  此前徐庶来时,法正知道人家资历自问比不过,而且归来后直奔与曹军交锋的前线荆州,毫无怨言。

  如今鲁肃又来,虽有江东之才名,但他法正也不是曾经的籍籍无名之辈。

  只需想想领着大军路过扶风故里时同乡那不可置信的眼神,法正心里便是斗志满满:

  他法正作为扶风大才,无论如何也要跟这江东大才争上一争!

  眼见这武周之事,刘备也记下来暗自警醒。

  如此不计出身的破格提拔,若是真有大才那便是一桩流芳千古的佳话,有千金买马骨之效。

  但若是提拔了如这来俊臣一般的酷吏之辈,那自然便使得小人横行殿上,豺狼充盈于朝野。

  而其中的差别,刘备心中明白自是科举。

  这般想起来刘备心中反倒也倍感期待只待长安安定,便可开科举。

  日前元直来信,称曹贼于上个月在邺城再发求贤令。

  若论其他,刘备有信心跟曹操争个高下文采就算了,实不如也。

  也发求贤令难免有居于人后之嫌,

  那便不如等今岁长安科举,正好可作这求贤令的回击。

  刘备更是想起来了数月前孔明整理出来科举的大概交给他时说的话:

  “孟子有言,即使明巧如离娄公输子,亦需规矩,方可成方圆。”

  “治国之道,便是亲贤臣远小人,贤臣所选可赖科举,此乃治世之规矩也。”

  至于后世为何有科举之利器,也依然耽于前朝之旧祸,孔明也与他漫谈了一番,令刘备大感受益。

  按孔明所说,规矩皆是给人用的,是成精巧之妙物,还是作丑陋之匠造,存乎人一心。

  科举亦如此,若是道不昌君不明,那即便有超前之制,亦如明珠暗投于庸人之手,全然无用也。

  眼看着刘备在哪里神思潮涌,面露睥睨之色,孔明摇摇头:

  主公还没从定长安的兴奋中脱出来呢。

  一旁还在听着庞统讲述光幕梗概的鲁肃则猛然想起了初见时的孙仲谋,随即心中暗叹:

  雄主之姿,何至于。。。

  【眼见着酷吏们和武氏子弟如同疯狗一样将朝内亲李唐的势力扫荡的差不多了,老太太也开始磨刀霍霍玩儿制衡了。

  面对酷吏和武家这两把刀子,武则天几乎不需要犹豫,首先折断的就是武家。

  毕竟老太太心知肚明,酷吏是来给她当狗的,武家当狗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想成为武周皇帝正统的。

  为了这个目标,武家几乎包揽了所有连酷吏们都不敢接的脏活。

  就比如当时活跃的武承嗣。

  688年,越王李贞带着儿子琅邪王李冲一起起兵反武,武承嗣亲自带兵“平乱”,将这对父子擒于洛阳。

  老太太当时已经在图谋改国号,为了以绝后患,干脆寻了个由头将这对父子连同李元嘉李灵夔四人一起诛杀。

  这四人中,李贞是二凤的亲儿子,李冲是亲孙子,李元嘉和李灵夔都是李渊的儿子,二凤的亲兄弟,名义上既是老太太的小叔子,又是老太太的大叔叔,只能说很复杂。

  690年,武周改国号前夕,武承嗣为求功劳直接捏造罪名称泽王李上金谋反,在将其押解至洛阳途中直接缢杀,并尽屠泽王府上下,随后马不停蹄如法炮制,连杀南安王李颖等十二人。

  其中泽王李上金是李治亲子,李颖等人要么是李渊的孙子要么是李渊的玄孙,属于宗室旁支。

  下了这么大功夫,总该能从姑姑那儿求个武周的太子之位了吧?

  可惜让武承嗣失望的是改国号后他受封魏王进宰相,太子依然是李旦,哦不,武旦。

  于是691年武承嗣干脆直接向姑姑施压,唆使洛阳数百人上表给他求太子之位,此事在朝中李唐拥趸下自然是无疾而终,于是武承嗣干脆调转枪口,令来俊臣大肆捕杀反对他的这些大臣。

  武承嗣激烈的态度引起了老太太的警觉,为了避免狗还没烹呢就狗急跳墙,两个月后武则天飞速下手,将把持了宰相位置的武家人撸了个遍。

  不过还有个猜想认为老太太并非不想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是不敢。

  已知武承嗣的表字是奉先,而且武家本身也是并州人,属于从小听着并州温侯的事迹长大的。

首节上一节403/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