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71节

  温暖的气候使得降雪线北移,这方面最为显著的影响有两点:

  宜人的气候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压力减小,内部逐渐趋同于稳定团结,使得唐朝能够花费较小的代价击败、羁縻游牧民族地区。

  北移的降雪线使得农耕区前所未有的扩大,西域都能驻军垦田,西北陇右能“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北方的农耕区之广阔,是明朝非常难以想象的。

  但唐朝表示这还没完。

  根据如今考证的资料显示,唐朝能够种植的水稻的区域,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和燕山南麓(今河北保定附近),东至渤海,这是其他所有朝代都难以想象的。】

第286章 宋之弱谁之祸

  【唐朝表示这还没完。

  温暖湿润的气候同时还利好黄河中下游的水资源,由此也使得农业灌溉以及渔业资源都相当丰富。

  寒冷期缩短使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这点上甚至不需要具体文献资料,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记录。

  唐朝收麦的时间是四月,宋朝则是五月。

  而古代最早的两熟制记载也是见于唐代,这种相当的先进的农业技术虽然可能未曾全面铺开,但依然能够提升不菲的粮食产出。

  由此可以简单总结,气温虽然仅有两摄氏度的变化,但其带来的影响变化堪称铺天盖地。

  它使得唐朝拥有冠绝所有朝代的耕地面积、宜人气候,并因此获得了丰富充沛的粮食产出和自然资源,最终缔造出了繁华程度彪炳史册的恢弘盛唐。

  但也是因此,唐朝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或许也能称得上冠绝历朝历代之最。】

  这一刻刘备真的有点发呆。

  他伸头看了看窗户。

  这座将军府乃是旧长安保存的相对完好的一座府邸,简单修缮过之后也依然能窥见往昔之盛景,比如两扇采光透气均不错的琉璃窗。

  而此刻透过这个窗户,刘备能清楚的看到,外面的庭院的那棵树,此时叶子还不是很大,明显抽出叶子并没多久。

  如今已是四月底了,但出门依然能感到冬天那还未散尽的寒意。

  但是相同的时间,换在唐朝人家麦子都收了……

  这一刻刘备忽然对那大唐充沛的武德一点都不奇怪也不羡慕了,他只想要这优渥的气候。

  刚才孔明抄录完之后给他简单说过那气候变化图简单的意思,刘备也看的真切:

  他们接下来百年要面对的便是气候不可逆转的变冷,北方的环境只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孔明小声建议,称将来恐怕要提前尝试开发南方,同时也要在黄河一代铸强军强城,用以威慑胡人,除其不轨之心。

  这种环境下,刘备是由衷的羡慕此等气候。

  黄河以北都能种稻子?刘备表示想都不敢想。

  不过此时孔明也是顾不得说什么,因为他正忙着抄录那《蛮书》的相关话语。

  旁边庞统和法正也都松了一口气,至少如今对于农学两人都不算陌生。

  “此等稻麦双熟的耕种之法,后辈称其先进,那看来此等之法后世亦用之?”

  庞统如今对这些后世常用的字眼相当敏感,单凭两字就对这农法相当重视起来。

  法正久驻汉中,如今变黑了不少,但对农学也更加信手捻来:

  “后世能言简意赅的总结称两熟制,可见此等双熟之法绝不仅限于稻麦。”

  “而且既能称制,可见其应用之广泛,后世之气候不如这唐温暖,即使能种稻想必也相当费力。”

  “或可定田试之,看麦、豆等物能否双熟。”

  孔明缓缓点头道:

  “那便有劳孝直了。”

  这两熟制之法属于一眼就能看出来其前景,但他们如今并无后世那般神奇的学说,很难明晰各种庄稼细微之理。

  因此想要在稻麦之外两熟,就只能用最笨的方法慢慢尝试。

  既然法正能看的如此明白,那便刚好将此分派出去便是。

  法正也并无意见,说实话离开汉中辅助玄德公兴复关中,正是法正心心念念之事。

  毕竟他出身右扶风,乃是地地道道的三秦人,此等衣锦还乡之事何言劳累?

  将事情简单分派出去之后,对接下来的事情孔明觉得自己大概能想象的出来。

  如此优渥的气候定然也使得草木生长更加容易,且初唐时经过乱世百姓人口稀少。

  这般情况下唐朝的官员估计很难对树木砍伐上心。

  而随着气候的变化,这般不上心的后果便迅速对唐朝造成了反噬。

  前人砍树后人遭殃,孔明深以为然。

  而且这唐朝看起来都不需要等到后世,当前朝代就已经应灾了。

  ……

  汴京暖房中纷争稍歇,赵光义揉捏着肩膀小心坐下,赵匡胤脸上余怒未消,但因为太黑了没人看得出来。

  而听着光幕简单的讲述,赵匡胤同样发自内心的艳羡。

  如今宋朝在耕田上与大唐的差异他是知晓的。

  只是没想到简单的“天变寒了”背后,竟能有如此复杂事情。

  因此难免如刘备一般,心中畅想若是能如这唐一般……

  然后他便看到赵普的脸色比他还苦赵普面皮还算白净,有什么表情也看的很清楚。

  “这气候优渥虽不及唐,但……”

  赵匡胤话还没说完,赵普就摇了摇头,涩声吐出两个字:

  “黄河。”

  于是赵匡胤瞬间警醒。

  刚才他只顾得看那唐朝的优渥了,差点忘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大麻烦:黄河。

  光幕说的简单,但此时回想起来他的整个脊背都在发凉:治标不治本。

  这其中的意思非常简单直白,但其后的意思恐怕便是整个宋朝都要与这黄河斗来斗去了。

  哦不对,南宋好像把黄河也丢了……

  赵匡胤本就黑黑的脸色此刻更加黑如锅底,原因很简单:

  汴京城就在黄河边上呢。

  该要如何面对黄河,这恐怕是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

  而李世民就是纯纯的不能接受了,毕竟此前他还毫不遮掩的嘲笑过这弱宋来着,认为其不适合做继唐之王朝。

  结果如今看来,这宋朝积弱的原因竟还有大唐的锅?

  这是李世民万万不能接受的。

  “明日起,便去勘察大唐境内的煤炭矿山!”

  后世说的内容或许有耸人听闻的成分,但有那张气候变化之图为辅,他同样也明白:

  如此这般气候至多维持两百年,随后的气候趋于寒冷并不会因天子或天可汗的意志而改变。

  如今大唐的历史已经缓缓改变,唐朝或许能再多百载国祚,或许也会因什么意外提早灭亡。

  但总之,他们这群人总归是要为子孙考虑一番的。

  毕竟就算是朝代更替,天子移位,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终归还是华夏子民。

第287章 自斩命脉

  【事实上,吃饭问题一直都是唐朝皇帝的一块心病。

  天皇大帝李治曾七次去往洛阳,旧时便有百姓讥谈称御驾至东都乃是“就食”而去。

  事实上这也不算诽谤,比如李治最后一次去往洛阳是682年,这一年关中先遭风灾又遭水灾,米价暴涨至每斗400钱,且有价无市。

  作为对比,贞观十五年长安的米价是每斗二十钱,整个贞观年间米价最高点也没超过四十钱。

  唐朝米价的另一个最低点是玄宗时,开元十三年每斗米仅需十三钱。

  彼时关中已经因为遭灾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了,这种情况下李治御驾“临幸”东都洛阳,你说不是逃难吃饭去的?百姓谁相信啊。

  唐中宗时关中再次发生饥荒,群臣想要效仿天皇大帝旧事,劝中宗去洛阳要饭,被中宗怒斥:

  “岂有逐粮天子邪!”

  安史之乱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德宗时因为长安无粮导致禁军人心不稳,后来闻听江南运粮船队已过三门峡时,激动的抱着太子欢呼: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那么,号称八百里沃土的秦川,真的养不起一个盛唐吗?

  事实当然未必如此,关中良田的情况变化从史书中便可窥见一斑。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上奏,称昔日能肥田四万余顷的郑白渠如今被富僧大贾争相截断,导致如今只能灌溉不足一万顷的肥田了。

  李治下令彻查,重新疏通郑白渠,但不足一年之后便旧事重演依然如故。

  据《全唐文》记载,后来拿了成都绿卡的僖宗曾公然感叹:

  关中郑白两渠,古今同利,四万顷沃饶之业,亿兆人衣食之源。比者权豪竞相占夺。

  由宋朝官方史官编撰的《宋会要食货》对关中灌溉田的记载要更加明确一点,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命大理寺和光禄寺的皇甫选何亮等人勘校土地,最终经过实地考察后,宋臣回报称:

  郑渠三百余里,溉田四万顷,白渠袤二百余里,溉田四千五百顷。两处共四万四千五百顷。今之存者不及二千顷,乃二十二分之一分也。

  与灌溉田急速缩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对于关中的垦殖强度。

  “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是开元年间文人对关中景色的描写。

  唐朝时关中仅在册的人口就有三百多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关中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田尽而地,地尽而山”。

  但这样并没有什么用,反而因为无节制垦殖使得关中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肥力减退。

  开元天宝年间还需要每年从洛阳调取至少二百万石粮食才足够京城吃饭用。

  但用来漕运的黄河同样不堪重负,从唐朝中期至宋的三百年间记录中也不难看出,黄河的水流量稳定逐年下降,一年中能用来漕运通航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唐末时在山东境内就已经出现了“陆上悬河”的景象,时人记载黄河“高民屋殆逾丈”。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的灭亡也是一个必然事件,因为恶化的环境已经使得对关中的供养举步维艰。

  越饥越垦,越垦越饥,最终直接挖断了唐朝这个维系关中的命脉,这便是唐朝三百年关中垦殖的真实写照。

  这同样也能算是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原因之一。】

  甘露殿中马周和刘仁轨一起瞪大了双眼,几乎下意识的就不受控制的看向了李世民。

  毕竟光幕说了两次,而且两次都直指主人公,他们两人想要忽视也是很难的。

  长安陷了又陷,天子逃了又逃,这真的是他们生活效力的唐朝吗?

首节上一节371/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