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68节

  禄东赞面对唐朝天军显得很淡定:

  给我们钱和粮食,我们就不反唐了,不然我们立马跑,等你走了继续反唐。

  苏海政为求速平,馈敌军资约和。

  禄东赞尝到了好处,于是开始加大力度,同时混淆李治的判断,让李治很难理智。

  663年,被吐蕃连连攻伐的吐谷浑遣使入朝,称吐谷浑灭亡在即,乞求援助。

  而同时,禄东赞也指派使者入朝,称吐谷浑侵犯吐蕃,请求唐朝发兵攻吐谷浑,主持公道。

  李治人傻了,做了个最蠢二的各打五十大板的决定,“皆不许援”。

  同年年末,弓月部落在禄东赞的指使下,再次进攻于阗,引得安西都护来救。

  665年,禄东赞再次联合疏勒、弓月侵于阗,李治不得已,再次派兵救援。

  而其中吐谷浑入朝称危在旦夕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吐蕃自己的历史记载,从659到666年,禄东赞一直都在吐谷浑境内主持吞并工作。

  663年入朝求援的吐谷浑人很可能是内部亲唐派能发出的最后的声音了,但可惜李治没有时间仔细倾听。

  而在高句丽被李灭国后的665年,在关于如何如何惩戒吐蕃的意见上,李治再次不理智了。

  阎立本表示:灭高句丽既不劳民也未伤财,打吐蕃没有任何问题。

  契何力认为:大军若至吐蕃可能回缩,不如假意拒绝吐谷浑求援,然后大军悄悄合围,一战而定。

  姜维的后人姜恪怒骂:吐谷浑与唐乃是唇亡齿寒,这时候甭说那么多了,先出兵把吐谷浑保下来再说!

  李治皆不许。】

  李世民依稀记得,此前听光幕讲三国时,他曾数次嘲笑曹丕的“帝不听”。

  结果没想到啊,曹丕帝不听,李治帝不许,相映成趣。

  “优柔寡断!”

  李世民很生气:

  “此乃败唐之基业!”

  虽然还没动手,但后世亲口承认了这吐谷浑的战略缓冲以及河西道的保险,都是他亲手促成造就的。

  于是后世曾经提过的那句话再次让李世民想了起来:

  “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这也让李世民当即决定,今晚回去就要抽李治屁股一顿。

  反正两岁的小屁孩啥也不懂,挨一顿打让大唐皇帝念头通达不至于怒气郁结,也算是李治为大唐做的第一份贡献了。

  小心掩喜色的李世谨慎道:

  “毕竟高句丽乃我唐大敌,后人只见陛下收西域之英姿,不明背后之呕心沥血,故而目中只有辽东。”

  李世民笑容满面:

  “既如此说,想来懋功平辽东甚是吃力。”

  “或应入海师历练,试取夷州以操海师。”

  李世那点小心思谁能不懂?炀帝征高句丽折戟,他千古一帝亲征未灭。

  结果此国被李世诛灭,此份功绩有两个皇帝亲征为对比,简直不要太显眼。

  故而李世民干脆顺着李世的话,你为皇子治开脱眼中只有辽东,是不是因为在辽东打的太吃力了?

  李世心中对皇子治的一丁点好感顿时被扔到了扶余国:

  “辽东小国何须陛下出手?”

  “臣请亲灭,扬我贞观之威!”

  什么高宗啊,不熟。

  他李世是要做贞观名将的!

第178章 大非川

  相较于李世和苏定方来说,李靖就没有这么多忧愁。

  与帝同休,什么皇子太子的,都不认识!

  上个月他刚严厉警告过儿子,兵书可以读,军伍可以入,唯独要与皇家保持距离。

  因而此时甚至还有空悠然评判:

  “这禄东赞倒是一个有才之辈。”

  “与我唐寻麻烦之手段,应是学自陛下遥控西突厥。”

  李世民琢磨了一下,脸上倒是浮现了一点兴趣:

  “此禄东赞何苦于高原受苦奔走?”

  “大唐疆域广阔,容下一个禄东赞不成问题。”

  杜如晦腹诽:陛下您这是想要掘吐蕃的根吧?

  那松赞干布早死或是定局,毕竟彼时有那文成公主和亲,带有唐医的情况下都没救回来,如今很难有和亲了,这吐蕃的年轻赞普怎么看都是凶多吉少。

  到时候其人一去,主少国疑,再没这等权臣镇场子,恐怕这个高原免不了成为富有野心之辈的舞台了。

  不过杜如晦倒是回头猛然一叹:

  “知其底细,胜之弗易也。”

  不过旋即振奋精神:

  “若陛下面对此局面,如何定夺?”

  李世民回忆了一下,重重道:

  “从吐蕃者,诛!”

  “援吐谷浑者,赏!”

  “兵发河西,以为吐谷浑腰胆,择良机而攻!”

  “西域遣精兵,寻于阗向导,隐袭吐蕃后方。”

  杀伤什么的不现实,但放火还不容易?只要让吐蕃人意识到其境内并非高枕无忧之地,行事自有所顾忌。

  阎立德则是略有激动,忍不住拍了拍弟弟的肩膀。

  名字能出现在这里,至少说明弟弟已经摆脱了画师的身份,也算是熬出头了。

  阎立本不以为意,知晓画技通神亦可名贯千古之后,他的心态已经平和了许多。

  而且……打量了一番笔下的一幅画,陛下在暴怒,长孙无忌在抱着陛下的腿涕泗横流,侯君集在努力憋笑,其他人各有各的表情……

  画画哪里不好了,画画也很好玩的嘛。

  【正是因为高宗姑息养奸的心态,让吐蕃对吐谷浑的侵吞无比顺利。

  高宗不想打吐蕃,但吐蕃可太想打大唐了。

  对成功侵吞了吐谷浑的吐蕃来说,既能向西去侵占西域,也能向东去劫掠陇右,往北还能截断河西走廊这条丝绸之路。

  667年禄东赞离世,留下了两个儿子统领吐蕃事务,大的叫赞悉若,小的叫钦陵。

  因为吐蕃的宰相称大论,后来钦陵也成功掌权,所以史称论钦陵。

  对这对年轻的兄弟来说,如今吐谷浑已被吞并,那么下一件事自然就是要掂量一下这个大唐有几斤几两了。

  于是670年,来自西域的加急军情送入了长安,瞬间成了整个长安城的头条:

  吐蕃将领论钦陵正式进攻西域,连克西域十八州、龟兹拔换城等地,安西四镇已名存实亡。

  被正面打脸的李治终于坐不住了,在四月份收到消息后当即就决定要出军!

  但是在将领人选的问题上,李治再次犯了老毛病,召宰相研究了一个又一个人选,研究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等最终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领兵进入青海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份了。

  初唐的气候与咱们现在不同,而且青海也地处高原,本身就气候诡异。

  毕竟后来驻守安西四镇的岑参也写过“胡天八月即飞雪”,可以说八月之后冬季随时都可能来。

  并且,吐蕃的论钦陵所率号称四十万大军,唐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

  可以说从战争一开始薛仁贵就别无选择,唯有以骑兵奇袭,速战速决的打法,拖下去唯有必败之途。

  因此进入青海后,薛仁贵选择跟关系并不和睦的副将郭待封谈谈心。

  郭待封本身是忠烈郭孝恪之后,并且在灭高句丽时任李世的副将,认真算的话当时还是薛仁贵的上级。

  无论比出身还是比履历,郭待封对薛仁贵都非常不服。

  于是薛仁贵只能劝郭待封以国事为重,并且苦口婆心的劝说:

  我呢,冒着高反的风险去乌海杀敌。

  你呢,给我守好辎重,等着策应我就行了。

  率领精锐轻装奔袭乌海后,薛仁贵在河口与吐蕃军相遇。

  薛仁贵当仁不让纵马破敌,唐军斩获上万,缴获的牛羊数以万计。

  喜气洋洋的薛仁贵赶着牛羊斩获回到乌海,并派人去郭待封那里寻辎重。

  结果让薛仁贵大惊失色的是,郭待封压根就没听他的命令,在他出军之后就带着两万人以及辎重在后面缓缓朝着乌海进发,意图争功。

  而就在半途,论钦陵率二十万大军发现了这头肥羊,一番激战下郭待封抛弃辎重当场就溜了。

  后继无援的情况下乌海自然是不能待了,于是薛仁贵只能边打边退,退往大非川。

  但让薛仁贵吐血的是,他交代郭待诏筑守的两座营寨一根木头都没见到。

  而在大非川,吐蕃军完成了合围,一番激战后唐军死伤上万,薛仁贵在阵前与论钦陵议和后,方才带着残兵退回大唐。

  此战之后,唐军从灭颉利可汗开始建立的四十年不败神话也彻底破灭。

  薛仁贵除名,革为白身,三箭定天山的神将也就此陨落。】

  “此战……”

  李世民叹了口气,现在就想把李治提过来给揍一顿:

  “吐谷浑求援时不出兵,彼辈还有亲唐者不出兵,四月无忧时不出兵。”

  “非要看吐蕃坐大,看亲唐者刀兵加身,不看时节是否合适方才出兵!”

  “焉能不败?”

  “此败之罪,首责郭待封,李治同罪!”

  至于薛仁贵也确实有罪,但罪在没有斩了这郭待封!

  李世民前面说的话大伙还能附和一下,最后一句就只能面面相觑了。

  李靖也一起叹息了一下:

首节上一节268/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