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55节

  李世民几乎是被迫重新册封了一个突厥汗王,让其重新率领突厥部众返回突厥故土。

  对于这件事,李世民对自己的评价是两个字:狼狈。

  并在事后感叹,悔不用魏征之言。

  因为在当初处理突厥人的问题上同样是两派:

  魏征认为突厥人狼子野心,要么将其彻底打散迁入河北教化,要么就将其赶到漠北,与薛延陀相互制衡。

  温彦博认为应当效仿刘秀对于南匈奴的羁縻政策,就近划出来一块地,方便管理。

  李世民最终采用了温彦博的意见,最终导致了刺杀。

  也是因此,李世民在对待高昌的态度上,从羁縻变成了直辖。

  这也意味着唐军正式亲自进入西域,由此掀开了唐王朝轰轰烈烈的领土扩张。】

  房玄龄脸色微妙:

  “此前对突厥遗部之策,中书侍郎温大临确有羁縻之策。”

  但在甘露殿呆过的几人,对突厥的看法已与此前不同,所以羁縻最终没有得到采用。

  魏征此时在北面做的乃是他们共同敲定的。

  大部拆成小部使其隔县而居,不得私联。

  小部打散成户,编入各州县入册为唐民。

  而当事人李世民当即就跳了起来:

  “传诏魏征,就这突利可汗之弟,有多远发配多远!”

  对待侯君集尚且有耐心,对胡人就完全没那点好颜色。

  本就是战败之徒不说,竟还行意欲刺杀他?!

  而且只是发配不是处死,就算那刘备也得夸他心地仁善!

  这胡人不是喜欢草原吗,那就送其去穷山恶水的地方看个够!

  此时李世民才明白过来,为什么突厥此时已灭。

  但后来那安禄山还能出身突厥部落,并还与大唐为敌。

  什么狼狈,就是玩儿脱了!

第166章 制衡之道

  不过安禄山这个名字也就在李世民心头升起了片刻就被压下。

  一百年后的事儿,现在惦记也没用。

  而且以当时的情况,即使无安禄山,至多也就缓个十年八年。

  最终还是会有安禄海安禄楼之类的蹦出来。

  一直默不作声的长孙无忌此时一副后怕的姿态:

  “大家圣谋万里,贼人起狂嫉之心,贱獠伺机而发欲断唐之兴盛。”

  “臣恨不能以身而挡向大家之刀兵,惟望陛下圣体贵安无恙。”

  看着长孙无忌眼泪都下来了,李世民反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对于自己安危是有自信的,比如过年前带了几个金吾卫就出去了。

  但仔细想想,若遇到的是几十个这样的突厥亡命徒,恐怕也只能饮恨。

  此时不用秦琼提醒,尉迟敬德就出列而拜。

  虽然没说话,但其中意思大家都懂。

  “敬德且坐。”

  李世民亲自将这个爱将拉起来:

  “以后朕若出行,定唤你这门神作陪。”

  尉迟敬德这才咧开嘴开心起来。

  ……

  对于李世民遇刺,成都府衙的众人表示毫无兴趣。

  春秋时期的刺客简直不要太多,不少都是为恩主复仇。

  你这李二凤连人家国家都灭了,就不担心人家行刺客之事的?

  相较之下孔明则是对那降唐立功的突厥将多有感叹:

  “孝武皇帝时,若是长平烈侯麾下的赵信小心些,未必不能成如此人物。”

  张飞眨巴眨巴眼,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来这人是谁。

  孝武皇帝与匈奴开战后,最先封侯的就是翕侯赵信和持侯乐,甚至比卫青还要早。

  张飞也理解,因为两人都是匈奴人,这多半是千金买马骨之举,而且赵信也确有能力,阴山之战居首功。

  但问题就是漠南之战战败后又投降了匈奴,颇受重用,给大汉整了不少麻烦。

  千金买了马骨,结果这马骨跑了……

  “军师别丧气!”

  张飞拍拍胸脯打包票:

  “等俺老张骑兵大成,定然擒几个羌胡人跳舞给军师看。”

  “让军师也享受下唐朝皇帝的待遇。”

  被张飞这么一打岔,孔明顿时哭笑不得。

  【二凤虽然力排众议的样子很靓仔,但被突厥人搞得左支右绌的时候也抱怨过:

  “魏征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这也算是二凤日常反思了:

  被突厥人刺杀,反思:我应该听魏征的。

  灭了高昌之后,反思:我不该听魏征的。

  立西州被打后,反思:我还是该听魏征。

  二凤能有这个感叹主要是此时的西突厥重归统一了,所以西州的唐军据点压力就有点大。

  西突厥的这事儿吧,让十万哥看看可能会有点眼熟。

  都布可汗将西突厥爆锤了一顿抢了一半领土后,直接投唐去了。

  这让西突厥内部既高兴又愤怒。

  高兴是因为都布可汗确实很能打,捶的他们抬不起来头,猛人一走自然松了口气。

  愤怒是因为这人竟然宁可去大唐当将军都不愿意当可汗!

  西突厥虽然收复了领土,但内部反而人心思动。

  这种情况下,刚上位的利失可汗玩儿了一手骚操作。

  简单来说,他将西突厥简单粗暴的划分成了十大部落。

  然后分别设咄陆部和弩失毕部各统五个部落,咱们简称左厢和右厢。

  而西突厥这个话事人觉得自己最精妙的操作就在这里:

  左厢和右厢是仇人。

  不出意外的话,他利失会成功玩一手制衡,重振西突厥荣光义不容辞!

  然后不出意外……其实换谁来看这都必然出意外。

  这手制衡就玩了不到三年,左右两厢就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利失这个大可汗都被联手赶了出去,流亡焉耆。

  就是在这种西突厥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二凤一边命侯君集攻高昌,一边还给这西突厥的内乱加了一把火:

  亲自给利失的侄子册封为新的大可汗。

  而在唐朝设立西州后不过一年,左右两厢就打出了结果:

  二凤亲封的大可汗兵败被杀,西突厥重新统一。

  重新统一的西突厥第一件事就是给唐朝上压力,因此二凤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但嘴上说着反思,实际上二凤压根就没考虑过撤销西州。

  而且事情很快迎来转机:

  642年,西突厥大可汗通告西域各国:我要去打康国了,到时候你们看看,我与那天可汗孰帅?

  这种打天可汗脸的宣言让西突厥上下气势如虹,光速攻克了康国,顺带抢了米国,劫掠财宝无数。

  但西突厥大可汗拒绝与属下共分财宝,于是西突厥内部矛盾重新显露出来。

  这种情况下,二凤开始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643年底,遣使入西域,封利失的后代为大可汗,拉拢西突厥内部亲唐派,加速其内乱。

  644年初,在使者联络下,此前倒向西突厥的焉耆国内部,亲唐派开始鼓噪闹事。

  同年四月,侯君集被斩首,大唐内部重新安稳。

  同年七月,二凤下诏,攻打高句丽。

  同年八月,二凤下诏,命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攻焉耆国。

  十一天后,郭孝恪以三千轻骑突袭焉耆国都,擒其王,焉耆国灭亡。】

  刘备饶有兴趣看着这突厥人复杂的姓名。

  看着这西突厥的分分合合,依稀想起来了孙吴的那个由大舅哥亲手操刀的内乱:

  “二宫之争?”

  “似而不是。”

  法正摇摇头,多点评了两句:

  “若是制衡,应当要使得有仇的双方都有求于这个大可汗。”

  “这突厥人此举,无异于帮双方整合了部署。”

  “真是……自取灭亡。”

  在法正看来,即使要分这十部落,也是要将有仇的双方掺杂起来。

  这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是往有仇的两人手里塞入了武器。

  不把对方捅个透明,确实很难停下来。

首节上一节255/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