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39节

  “后辈亦说,此书乃托药师之名伪作,多半亦是成于那玄宗的开元前后。”

  “那撰书之人,所知晓唐军军制自是与此时大不相同。”

  李靖同意:“但依然价值非凡。”

  几位将军都同意李靖的判断,但更感兴趣的还是后面具体的战役案例。

  李世民倒是看的很开心:

  “李老将军灭突厥与吐谷浑两战,可为后世用骑兵之垂范。”

  李靖赶忙推辞:

  “灭突厥乃是陛下庙算在握,方能一战显功。”

  “而吐谷浑如今尚存,不敢此时邀功。”

  而也就在君臣相互谦让时候,苏定方的名字跳了出来。

  正在乖乖听讲,打算将这些干货牢牢记在心里回去琢磨的苏烈一时间有点难以置信:

  我也能灭国?而且还是久踞西域的突厥汗国?

  李世民的眼睛亮了起来,光幕此前说的初唐零散事情他记得老清楚了。

  西突厥灭于高……哦不对,灭于儿子李治在位时候。

  而此灭国战的操刀者此刻就站在自己面前!

  因此皇子治那刚学会走路的身影在李世民心里转了一圈就被扔到扶余国去了。

  这苏定方如今正是大好年华,合该重用,给他天可汗的功劳本上再添一笔!

  何必要蹉跎上二十年以后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苏定方比他李世民还小上一岁,正适合拿来培养为良帅。

  看光幕前面的消息李世民是郁闷的。

  段志玄领军,无功而返徒耗粮草。

  侯君集灭国,居功骄矜最终谋反。

  甘露殿的李世民是能够推测出来光幕历史中自己的想法的。

  因为这两人都是秦王府旧人,而且都比较年轻。

  后来重用两人应当是为了培养出来一个能接替李靖的帅才,但是都失望了。

  而如今看着这个比自己还小一岁,但行事颇有李靖之风的苏烈……李世民眼光炙热。

  他大唐皇帝似乎有希望在贞观一朝完完整整灭了突厥了。

  一旁的李则在盘算。

  都不用去仔细看地图,闭着眼就能回想起来:

  从长安往西,能称国者不过吐谷浑、高昌、龟兹、西突厥、吐蕃。

  如此说来,无主之功居然仅剩龟兹?

  不不不,李在心里摇了摇头,高昌原本是侯君集功劳,如今可就未必了。

  他李好歹初唐三战神,而且后世评他知忠义,怎么看应当都要比那侯君集靠谱吧?

  完全没有看到李热切的眼神,李世民龙行虎步过去,非常不避嫌的拍了拍苏烈的肩膀:

  “定方少年英才,宜当勉之。”

  “明日起便随药师多览察吐谷浑之近况。”

  李靖自然懂得陛下意思,但看着不过三十一岁的陛下拍着三十岁的人夸少年英才,感觉还是怪怪的。

  苏烈没空计较这个,当即大喜应下。

  ……

  张飞和赵云感觉今天这一趟算是来对了。

  光幕上那简单的战阵演示,对两将来说重逾珍宝,当即都用纸笔尽力绘了下来。

  同时赵云也在心里感叹这唐朝的豪横。

  一个所谓的集团军下辖七军,骑兵加上马步兵,至少有五六千匹良马。

  而主公现在有多少良驹呢?

  不过他这个杂色义从的三百骏马而已。

  并且就这三百骑当中,正经的幽州马也不过百余骑,剩下的都只能说是北地马,在荆州和益州用用还行,对上握有河北的曹贼,是定然不够用的。

  而这唐朝呢?赵云私下算过,安史之乱前后的参战的唐军至少有实打实的四十万人。

  按两万人为一军,置五千良驹来算,这盛唐时单单常备的骏马就有至少十万匹。

  而养马场并不可能全部都是骏马,在算上概率……

  赵云已经不想去算了。

  此时他对这安史之乱也感到了心疼。

  四分艳羡,三分叹息,两分痛心,还有一分惋惜。

  便是赵云对那灭于内乱的大唐精军最真切的感情。

第260章 妖道徐茂公

  【李靖在宋朝的地位已经比较超然。

  兵书位列武经七书,本人位列武庙十哲,从来不缺香火祭祀。

  宋朝玩儿的又是以文制武的那一套,不管你到底能不能打仗吧,兵书都是要读的。

  因此李靖在宋朝名气是相当的响,说是如雷贯耳都不过分。

  但为啥咱们现代聊起来隋唐历史时,更加熟悉还是现在过年时候被贴在门上的秦琼尉迟恭,李靖反而隐身了?

  无他,实在是因为此时李靖的位格太高了一点。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这个咱们是都知道的。

  与唐诗宋词注重自我表达不同,明代的章回体小说商业成分更重一点。

  神魔志怪小说《西游记》大获成功之后,明朝的书商们挥舞着白花花的银子请人接连创作了《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大受好评,《封神演义》同样也属于这一挂的跟风之作。

  《水浒传》带出了呼家将、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模仿《三国演义》的更多,从《东周列国志》开始到《宋太祖三下南唐》,从东周到宋朝基本上被写了个遍。

  从这个脉络上其实就能看出来,明代后来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跟风。

  而讲述隋唐历史的《说唐演义》和《隋唐演义》这两个小说,让丈育UP主来评价就只能说:

  好消息:缝了。

  坏消息:全缝了。

  人物上学习《水浒传》,设定上学习《西游记》,叙事架构上学习《三国演义》。

  首先是人物好汉化。

  如隋唐十八好汉的设定,第一好汉李元霸是佛界护法金翅大鹏雕临凡,第三好汉裴元庆是哪吒转世,十六好汉秦琼是破军星临凡,十七好汉尉迟恭是黑杀星临凡。

  以及李世民是紫薇星临凡,魏征和徐茂公分别是天界左相星和右相星下凡。

  军阀乱斗变成了神仙斗法,如果按这个设定,差点赢了李世民的窦建德高低得是勾陈大帝转世了,那李渊应该是玉皇大帝临凡?

  剧情设定上就比较神魔化了。

  如李元霸手里两个锤子重八百斤,骑宝马万里云,紫金山一战一人杀了120万军队。

  秦琼的双锏重130斤,尉迟恭的两条钢鞭,重120斤,你武器没个一百斤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说唐三》中还玩儿联动,李靖亲自请了齐天大圣和骊山老母出手灭敌,让人不由得沉思隋朝是不是犯了天条。

  叙事架构上因为三国演义的大成功,导致后来者说英雄戏的基本都要有个军师的设定。

  早期的戏曲演义里,因为有诸葛亮使道家手段,赤壁借东风和禳星五丈原借命,所以军师这个位置也跟道士逐渐有了重合,后来者基本都有样学样。

  最终倒霉的就是李。

  早期故事的瓦岗寨阵营里,从知名度考虑,能够担得起这个位置的就只有一个李。

  于是将军变成了会法术的军师,并且懋功这个字儿太难写,于是就变成了茂公。

  最终堂堂英国公就在演义里变成了妖道徐茂公。

  而在这种半神魔的故事里插入一个正牌的托塔李天王,为了故事不崩盘,李靖自然要尽可能的砍掉存在感。

  并且隋唐演义在剧情上多集中逐鹿中原,李靖在南方平萧铣不属于主舞台,就更加被淡化了。

  而隋唐演义的十八路反王设定也基本是照抄三国演义的十八路诸侯。

  并且隋唐演义里还写了个转世的复仇鸳鸯:杨玉环是隋炀帝杨广的转世,李隆基是杨广宠妃朱贵儿的转世。

  两人百年转世既为了续前缘,也是为了向灭掉隋朝的李唐复仇。

  这段烂俗剧情同样缝自《隋炀帝艳史》,只能说老祖宗脑洞挺大的。】

  李世民内心从未有像现在这样骚动过:

  可恶,好想亲眼看看这西游记……

  虽然如今以文治国是李世民的主要工作,但没人会闲暇时候看点志怪小说放松一下。

  毕竟如今这光幕所出之处就就是《搜神志》来着。

  虽然没看过这明朝的小说,但以李世民自己的眼光来看,这《搜神志》的质量就颇为参差不齐,而且多是短篇,看的一点都不过瘾。

  而一部长篇的,剧情连贯,质量过硬的小说有多好看,李世民都不敢想……

  而秦琼则是没想到还有自己的名字:

  “竟成门神矣。”

  贴门神也属于传统习俗了,就秦琼所知,如今大唐百姓所绘门神,有关羽张飞的,也有神荼郁垒的,但贴他们两兄弟似乎还没出现。

  “比不得药师将军。”

  尉迟敬德的羡慕不加掩饰,心中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忿。

  论荣宠,大家都是国公,怎么结果一个是天界元帅,一个要给百姓看门?

  秦琼敏锐的察觉到了老兄弟的想法,看着光幕展示的两幅与他们相差甚远的门神图,低声道:

  “门神之职,小到护民平安,大到安守国门,如何不好?”

  尉迟敬德这才消弭了心中的一点不忿。

  而随即,李元霸的战绩就让众人哭笑不得了。

  若是告诉他们,有猛将长途奔袭,单骑入阵,斩敌首级近百,他们会夸这真是猛将。

首节上一节239/5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