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17节

  徐庶幽幽叹了口气,樊城守军仅万人,是一个已被枭首的刺史组织守城。

  而在徐庶的建议下,借着巨船之利对着樊城滥射四日之后方才上岸,随后修筑了一日土堆之后由关将军带领攻城。

  挟巨舟之威,最终阵亡二百多人,俘近八千,已经是一场难以想象的胜利了。

  但终归还是小民客死他乡,且与汉人征伐的尽是汉人。

  拍拍脸,将这些“光幕后遗症”暂时压下,徐庶随即大声呼喝组织士卒们修缮樊城,接下来他们要在此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了。

  打扫樊城,静待曹军。

  而对曹操来说,今年的坏消息真是一件接着一件。

  移师许都第一件事便是用几颗人头简单粗暴镇压小皇帝不该有的心思后,虽然此举让一直在许都处理事务的荀颇有微词。

  但曹操已经顾不上荀的感受了,因为襄樊的数封军报传到了他手里。

  樊城丢了,与这个消息一起被送回来的还有于禁的疑问:还要支援樊城吗?

  而在简单分析了送回来的消息情报之后,曹操便有些恼怒,让你乐文谦死守襄阳,没让抽调樊城的粮草和预备部队尽驻襄阳!

  虽然从当时想法来看倒是没错,但如今不过短短七日樊城就丢了,不是你乐进的问题难道还是已被斩首的刺史的问题?

  骂虽骂,但至少襄阳定然难失,既如此就有了支援樊城的理由。

  而此时曹操的感情就更加复杂,既喜且忧。

  喜和忧的都是同样一件事:他曹操对关羽的判断没错。

  于是在许都研究形势之后,便有精骑从许都北上,要去往邺城调兵调粮。

  而许都的驻军除了必须留下一军城防之外,其余也皆尽开拔,奔赴樊城战场。

  虽然如此一来粮草也就只够坚持二十几天,但曹操并不是很担心。

  从起兵至此,类似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了,已经有充足的经验了。

  而且……曹操看着手中的密信,脸上有点疑问:

  “刘备在益州尽征大姓田产,故而他们愿意联合起来,重迎刘季玉归益州,因此向我求助?”

  荀点点头道:

  “益州姓鄙,且此联合之辈更鄙。”

  一个鄙字道尽荀对于益州所谓大姓的看法和态度。

  曹操觉得一点都不鄙,几乎不用思考,这封密信便被递给荀攸:

  “送到河北,他们应该知晓其中的意思。”

  这便是要大姓献粮了,之前曹操还正愁找不到理由,但刘备此举反倒是帮了他一把。

  这群大姓简直将地产看的比自己亲儿子还重要,怎肯轻易舍人?

  而另一封密信……

  “孙权面对关羽出兵,毫无动静,且于江夏增兵?”

  曹操琢磨着其中味道,只觉得这南方越来越有意思了。

第131章 十军而围

  江东吊诡的情况让曹操饶有兴趣,麾下的谋士都若有所思。

  根据此前的消息来看,孙刘两方关系非常好,送城嫁妹都说明了这点。

  但如今来看……

  “或许,能遣一密使,见上一见孙权。”董昭慎重提议。

  许都的丞相府内议论纷纷,有人意动,但是也有人反对,毕竟赤壁与南郡的战事才过去了几年?

  刘晔上前一步,向着主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瑜已死,今时不同往日。”

  曹操与二荀对视一眼,都暗自点头,于是这件事便被迅速敲定了下来。

  不过如今孙权的具体态度不明,因此一番商议后,一队密使从许都携带着曹操亲笔写的密信南下。

  这队人会快马加鞭至宛城,借助水南下,再改走汉水东岸去江东,董昭判断这是一条最短且相对安全的路线。

  一事敲定,另一件事也被曹丞相提了出来:

  “我欲南移宛城督战,如何?”

  曹操领兵已经不是第一遭,而且宛城距樊城有三百里地,也没什么好担忧的,于是自然全票通过,且丞相府人马刚好与第二批开拔的许都驻军同行。

  于是刚到许都还没来得及睡个好觉的曹操等人又要收拾东西继续南下了。

  一片喧闹间,荀攸倒是略有一些担心:

  “丞相安坐宛城,看众将破敌即可。”

  曹操哈哈一笑:“公达可是怕我亲临战阵,观云长再起爱才之心,徒耗将卒性命?”

  荀攸很实诚的摇摇头:

  “臣只是怕那关云长见主公后行那刺颜良旧事。”

  毕竟论关羽这个战绩的难度,他们这群白马官渡的亲历者可比那刘备张飞更加清楚。

  于是曹操的笑声便犹如被人掐住了脖子一般,戛然而止。

  于禁并不清楚外界的纷纷攘攘,听闻关羽领水师来犯后,他就感觉乐进这个小老弟可能讨不得好。

  虽有先登勇烈,但对上水师可以说毫无用处。

  因此在接到从邺城发来支援樊城的命令,可以说毫不意外。

  意外的是在刚过宛城不久,于禁就迎上了一波溃兵,在擒了几个问清楚之后,才知晓了樊城陷落的消息。

  即使有乐进抽调精卒入襄阳的关系,这个坚城陷落的速度也实在不同寻常。

  故而于禁一边就地驻扎拢溃兵仔细复原樊城战况,一边将军情急送曹丞相处。

  而根据溃兵的说法,于禁也根据船只数目大概估算出来了关羽水军的规模:

  两万左右水军,数十条战船,以及一条配有巨弩的战船,并且如今已经握有樊城。

  他从许都赶赴过来不过带了三军,一万五的兵马若是弥补樊城城防是够的,但如今要去攻打樊城,那属于是以卵击石。

  在樊城北六十里地扎营,于禁决定静候援军。

  徐庶事先撒出去的哨探自然也是注意到了于禁的营寨,防御姿态实在是太过明显,因此樊城中徐庶也是大笑:

  “曹军定是没想到樊城能陷落如此之快,如今固守待援。”

  “而能在短时间内赶赴此地者,唯有驻守许都的于禁。”

  在许都时虽然失意,但这些基本的情况徐庶还是知晓的,而且再加上光幕记录,已经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既如此,还请关将军一行,探其虚实。”

  关羽欣然从命。

  站在樊城上目送关羽远去,徐庶摸了摸下巴:

  “雍凉虽难取,但是不是可以先从马超处购一些大马过来?”

  荆州没有养马地,故而主公麾下骑兵稀少,仅有的一些骏马也都是购自江东,或是从赤壁之战前从北方带过来的。

  故而如今关羽一行出城,在徐庶看来士卒的马匹良莠不齐,美感与战力俱缺。

  但好在荆襄水路遍布,如今的规划中也并不需要骑兵作为决定性的力量。

  不过半日之后关羽便意兴阑珊而归:

  “这于禁不愧有整军难撼美誉,营寨修的颇有章法,散骑奈何不得。”

  既然难有斩获,那就干脆抓紧时间修城。

  于是樊城这边也再次安静下来,但双方都知道彼此对于樊城可谓势在必得。

  徐庶加紧修城池,于禁则是频频派出哨骑刺探军情,修整地图,力求将荆襄的地理舆情烂熟于心,寻觅战机。

  关羽军的斥候也频频出城,大军还未碰撞,双方的哨骑斥候就已经率先接战。

  于禁军虽有马匹之利,但关羽军靠着黄夫人和诸葛军师改良的小型手弩,与之纠缠也不落下风。

  就在这山雨欲来的气氛中,樊城似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坚城模样,于禁也等来了姗姗来迟的后军。

  于禁本部领三军,徐晃从关中抽调三军支援,许都的三军则由匆匆赶赴的曹仁率领。

  而本就是征南将军的曹仁顺理成章领了指挥权,将于禁徐晃二将。

  另还有蔡瑁文聘等荆州将率领从宛城征调的八千人马,听从曹仁调动。

  五万五千人马,号十万大军,誓要重夺樊城。

  樊城上徐庶看着对面黑压压的大军,脸上也终于有了笑意:

  “云长将军,扭炎汉之国运,改百年后之祸乱,皆从此战之胜而始!”

  关羽拄刀而立,口中吐出的只有简简单单两字:

  “必胜!”

  而在樊城被大军围困时,江夏城中鲁肃正心不在焉的听着眼前的吕蒙喋喋不休。

  吕蒙到此不过五日,在江夏城进进出出得倒是勤快。

  而他的那些人马调动也瞒不住鲁肃的双眼。

  遣劲卒扮作商贾,刺探公安与江陵城防虚实。

  种种动作简直让鲁肃有点炸毛:你这是想干嘛?

  “江陵城扼江东之紧要,且如今关羽尽起水军,若有不虞沿江而下,则一日即可插江东腹地,将军难道不寝食难安?”

  鲁肃的回应简简单单:

  “关将军此刻正与曹贼血战于荆襄,而非与我等鏖战于江夏,谈何不虞?”

  数次争辩,都是以这两句话收尾,于是吕蒙的脸上逐渐显出不屑置辩的神色。

  鲁肃则是多次欲言又止,但最终只能化作一声轻叹。

  自镇守江夏以来,鲁肃向来勤勉办公,逐渐养成了一个将荆州的情报摆在左侧,江东的情报摆在右侧的习惯。

  而此刻,左边的情报放的满满当当:樊城之克、巨舟之利、破城擒八千等让鲁肃眼热,曹军压境,襄阳难克等又让鲁肃略有担忧。

  但右边的桌案此刻干干净净,这让鲁肃有点难以接受。

  劝主公出兵的长信送于江东,犹如泥牛入海,既没有兵马调动的消息传来,也没主公的斥责书信,让鲁肃也逐渐不安。

  而正在鲁肃心中思量还有什么能做的时候,吕蒙那大嗓门将他喊了回来:

  “将军,曹公来使!”

  看着吕蒙兴高采烈表情,鲁肃的思维一时间有点跟不上:

首节上一节217/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