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07节

  “俺有空也要练书法。”

  糜竺笑道:

  “这历代书法之变,看来亦暗含科学之道。”

  “造纸之术愈好,纸价愈低,识文写字之人方有余裕精研书体。”

  张松对此感慨颇深,拿起面前的一叠纸用手指拨了一下,感受着手感道:

  “若非主公入益州,我等何从得知好纸之便利?恐还为竹木简牍之累。”

  虽然早就知道京城有一位写字很好看的大家蔡邕,但对于绝大多数只能用用得起简牍,咬咬牙才能用得起绢的人来说,买不晕墨的左伯纸练书法?多多少少有点奢侈了。

  糜竺笑眯眯:

  “纸乃佐世之物,能兴文,能利民,能开民智,能造社稷,亦能灭敌讨贼,后世之赞誉,名副其实。”

  早就对纸的前景有所预判的孔明徐徐出了一口气:

  “这唐有颜真卿,何其幸也。”

  刘备摇头,看着孔明真诚道:

  “百年遗泽,颜真卿乃唐应得之人。”

  “吾逢乱世,遇孔明方可叹,何其幸也!”

  两只手握在了一起,孔明畅快一笑:

  “主公何必自谦?”

  “乱世枭杰何其多也,存仁德察民心者,何其少也?”

  刘备拍拍孔明的手背,感慨道:

  “此乃备立身之本,亦乃后辈偏爱之本,不敢忘也。”

  法正在一边笑道:

  “如今既有良纸,亦有装裱技法,军师当为后辈多留真迹。”

  孔明笑着一摊手:

  “此前通光幕送后辈真迹,后辈不信罢了。”

  并道:“书体非亮所长也。”

  “与之相较,不如为后世开科学之途,此乃足用万世之良方,胜亮真迹千万倍。”

  “若是有生之年再能复西域,除倭患,则亮此生无憾矣。”

  法正有点羡慕,自己还在为汉中之功沾沾自喜呢,人家已经在考虑……

  摇摇头,法正决心不管其他了。

  为今之计,先保证不早死,然后复汉室之基,再去争后世之名。

  不过随即法正想起来一件事,道:

  “军师,归成都前,庞军师在汉中收了个弟子,名唤姜维。”

  孔明的笑容凝滞下来:

  “啊?叫什么名字?”

  【安史之乱中,本是回京述职的封常清被卷了进去,潼关被斩。

  而被他镇守的安西,则是留下了他的功绩与英名。

  在此长大的张议潮就是听着封常清的传说长大的,年轻时的张议潮经常手抄封常清的遗书,奉已故的封常清为师,并以学生自称。

  在潼关被斩之前,封常清冷静的写下了《封常清谢死表闻》。

  在这封绝笔奏章中,封常清简单回顾了平叛的战役,不甩锅,主动揽责,表示自己被杀是应该的。

  即使“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即使“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

  但封常清觉得,只要自己死的有价值就行,他希望自己之死能让诸将引以为戒,从而能顺利平叛。

  并在遗书中做了最后一次劝谏: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

  身亡作尸谏之臣,魂死作圣朝之鬼,是封常清最后的感慨。

  而后来的事情咱们就都知道了,封常清的担忧成真,潼关长安接连陷落,不知玄宗在惶惶惊逃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斩封常清?

  这封遗书被封常清的副官抄写带回安西,广为人知。

  七十年后张议潮一边看着安西的危局,一边手抄封常清的遗书,立志归唐。

  被张议潮手抄的《封常清谢死表闻》最终被其侄张淮深封于敦煌莫高窟。

  又过了千年之后,十九世纪初莫高窟遭难,大批文物外流。

  张议潮手抄《封常清谢死表闻》流入法国,如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封遗书也是如《祭侄文稿》一般,见证了安史之乱以及晚唐衰落。

  同样还见证了两位忠臣的武烈平生,希望它有归家的一天。】

  “这玄宗定然一个字儿都没看。”

  张飞替这个名将不值得。

  随即便是感叹:

  “还好被这张议潮看到了。”

  “这对师生,都是好汉子!”

  “唯叹惜封常清死的太过冤屈!”

  光幕上展现的是张议潮手抄的版本,字迹清晰工整,读起来也非常顺畅。

  刘备也叹惜:

  “谁说不是?如此名将,从容担责,能识危难,临终亦规劝。”

  “这玄宗能将时局败坏至此,实乃惊人。”

  不过随即就皱眉:

  “一书见封常清之心与张议潮之志,如此至宝依旧流于异国,实乃憾事。”

  张松赶忙安慰道:

  “我等这后辈,登天亦可做得,或应其所言,至宝归家之日,不远矣。”

  刘备认真道:

  “若能如此,再好不过。”

  另一边孔明还在拉着法正详细询问:

  那姜维怎么就悄无声息被接到汉中去了?

  一时不察,竟被庞统捷足先登?

  ……

  “尸谏之臣…圣朝之鬼…”

  即使是魏征,也被这封常清之心动容。

  随即他低声道:

  “此将待上实乃剖肝沥胆。”

  “唯望我唐,少一些如此枉死之忠烈。”

  杜如晦则是另一个看法:

  “这封常清,应称得上后世那文山公所说的正气之臣。”

  “唐之尊立,唯赖此辈,武烈磅礴之心,凛冽万古。”

  两人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差别,彼此对视了一眼。

  房玄龄在一旁若有所思,私下里更赞同杜如晦多一点。

  毕竟这张议潮自出生起,安西就已经被吐蕃占据。

  不受唐泽,不见唐皇,但依然有归唐之心,若说是忠君,似乎牵强了一点。

  李世民则是没想到,观光幕所说,这两个被他所记得的武将,竟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故而洒然笑道:

  “如此看来,这张议潮确实称得上盛唐一分气象。”

  “百年安稳之遗泽,至此方终。”

  补上昨天的,今天的又踩线了故而修修改改。

第122章 诗圣诗仙命不同

  【安史之乱犹如滔滔洪流,将盛极繁华的长安彻底冲垮。

  就如颜真卿在这洪流中奋不顾身一样,其他的诗人命运也各不相同。

  这里丈育UP就简单罗列一下。

  最倒霉的当属七绝圣手王昌龄。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辗转归家探亲,路过亳州被刺史闾丘晓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抓了起来,并于次年杀害,年终57岁。

  有传闻称,闾丘晓是因为嫉妒王昌龄之才而下死手。

  同年宰相张镐平叛,解宋州之围时抓闾丘晓,以贻误军机为名判死。

  闾丘晓以尚有亲人要奉养为名求活。

  张镐回问王昌龄的亲人又有谁来奉养?遂处死闾丘晓,也算了结恩怨。】

  “此为私怨谋害!”

  魏征忍不住道:

  “即使擅离职守,按律当流放千里,罪不至死。”

  杜如晦赞同道:

  “即使当罚,亦当押送京师交由大理寺。”

  “或徙送罪臣给事地,由其所属刺史责罚。”

  而瞧着光幕上展示的王昌龄诗作,众人无不为其扼腕叹息。

  “气势恢宏,雄怀壮烈。”

  李靖赞叹道,为其文采所折服:

  “不愧为边塞诗之名,读来似有刀剑相击之声。”

首节上一节207/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