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69节

  而刘备也不禁低声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假若光幕中的我等没有失败,是不是便不会有此遗毒百年之祸患?”

  孔明很想点头,但最终还是摇摇头。

  世祖光武皇帝时,定然是清楚并且领教过世家之祸的,不然也不至于辞后废后辞太子等等诸多事情,对当时的光武皇帝来说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

  刘备反倒是不见多少气馁之色,瞧着光幕眼含自信:

  “我不如孔明智慧过人忧虑数百年以后,但只要能败曹贼,想来这天下无论如何都是要比那魏晋好一些的。”

  孔明轻笑,拱拱手:“亮愿追随主公,定天下平豪强开民智,不至于令其遗毒百年。”

  庞统有点羡慕,也一起拱手道:“统愿追随主公,献才智出谋计,灭江东鼠辈,讨篡汉逆臣!”

  张飞抓耳挠腮,最终还是放弃:

  “兄长,俺也一样!”

  ……

  李世民顺着光幕的讲述慢慢回溯,最终哑然:

  “一切皆因科举未糊名?”

  不糊名方有行卷之风,而论起来人情往来以及家底雄厚,寒门素身子弟自然不是士族大姓的对手。

  士族大姓成功的将科举这个被后世盛赞的东西,拖到了他们所熟悉的领域里,然后彻彻底底的击败了作为对手的寒门。

  他们为大唐的垮塌也出了一份力量,而最终崩塌的大唐也将他们埋入尘烟。

  最让李世民皱眉的便是那行卷最终带来的朋党:

  “好一个座主与门生。”

  李世民品味了一下冷笑道:

  “豪强大姓到世家门阀,再到这士族大姓,欲与朕共天下乎?”

  “彼辈不死,朕心难安!”

  长孙皇后轻轻拍着李世民的手背让他不要太过激动,免得待会儿脑袋疼起来又哼哼唧唧。

  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脸的司空见惯,对他们来说这位陛下今天经历了大起大落,如今有撞到手心的必不手软。

  而且光幕此前还说过此时正是那大姓衰弱的时候,也确实算是下手的好时候。

  只是……房杜二人偷偷交换一个眼色:

  这五姓七望里,也是有陇西李的吧?

  魏征倒是头一次领会这一遭,此时只感觉犹如一股冰风扑面而来,寒意彻骨,呆立当场。

  而房玄龄与杜如晦则双双出列,这两位俱是老臣,已经称得上心有灵犀。

  陛下都如此说了,那科举糊名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因此房杜二人主动领了制定科举新规的工作。

  李世与尉迟敬德也纷纷表态,若是那大姓欲闹事,愿领兵前往。

  不过对此李世民倒是摆摆手觉得无须担心:他们最好能闹事。

  此事揭过之后李世民再次出言嘲讽自己这个子孙:

  “这李林甫之言,若是真信了,那便是个痴愚之辈。”

  “若是猜出蒙蔽而毫无动作,那便是个庸昏之辈!”

  当然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可能,那便是虽然猜出来了受到蒙蔽,但因为这宰相权势滔天故而不敢妄动。

  如此一来李世民的心情反而更加躁郁,只感觉这晚唐之史仿佛一条囚索,绑缚的他动弹不得。

  而看着最终出现的黄巢这个名字,李世民面色冷冷:

  晋朝门阀造孽,方有八王之乱,永嘉之祸。

  这唐朝士族造孽,又造出来个灭了他们的黄巢。

  真就一点长进也无?

  【唐朝的门阀士族逐渐适应了科举,但反过来说,科举也对门阀完成了最后一波改造。

  他们开发出来的行卷这一套玩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以京兆为贵”。

  毕竟不管你是要送礼结党,还是要行卷内定科举名次,再或者单纯只是为了参加科举。

  不管以上哪一项,住在京城肯定都是要比在地方上方便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唐朝的门阀士族逐渐表露出了三个特点:

  即中央化、城市化、以及非军事化。

  汉朝和晋朝的的世家大族基本都是“双家”,即用乡下庄园这个“家”来产生财富,再用财富去换取京城的“家”来获得权力。

  对这两个朝代的世家来说,乡下大庄园里的土地、佃农、部曲、门客等才是他们强大的根本。

  但唐朝的门阀为了适应科举制度,实际住址都开始远离原本籍贯,开始在两京走廊地区:即长安到洛阳这一条线上聚集居住。

  而在科举上获得成功之后,门阀士族便顺势从地方势力过渡成为中央官僚。

  且从南北朝起,官民不同地就已经开始成为传统,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祖籍是山东,那么中央就定然不会派你回山东做官。

  在这个过程中门阀士族对于乡村庄园土地的控制力直线下降,两京走廊地区的逐渐成为门阀士族新的乡土。

  门阀士族所控制的庄园衰落之后,在唐朝后期随着均田制崩溃,募兵制逐渐兴起,被赦免为良人的奴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必再委身于这些庄园,门阀士族本就缩水的部曲更加的所剩无几。

  正是因为门阀士族的中央化和城市化,最终黄巢攻入长安之后才能异常顺利的将门阀士族一网打尽。

  而非军事化也让他们在面对黄巢时几乎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

  从最终的结局上来说,豪强们过了几百年还是狗改不了吃屎。

  毕竟从刘渊到石勒,刘裕到侯景,再到黄巢与朱温,可以说这些掘墓人基本都是被豪强们亲手给逼出来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世家甚至要感谢黄巢帮他们打破了这个丑陋的怪圈,毕竟:

  匹夫何惧黄巢来?贵贱都赴一口锅!】

  明天黄巢,然后这期视频也该收尾了,感恩。

第87章 我花开后百花杀

  孔明对于世家这个阶段的变化兴致勃勃,随即将这几个名词提笔记到了自己的小笔记上。

  最终又沉思了一下之后加上了一句“因其势而利诱”。

  庞统也伸过头来看孔明写的什么,然后微微沉思后,指着这句话摇头道:

  “还需先令其慑主公三尺剑之威,如此方好行事。”

  孔明也认同点点头:

  “观其脉络,应是魏晋之后,这隋唐应该就已经在着手抑制豪强部曲,如此方能断世家之基。”

  是的,在孔明看来,这世家豪姓能从武帝时候兴起,贯穿三五百年,历经兵乱而不倒,其根本便是在乡间兼并的土地与招揽的乡勇部曲门客。

  从“两家”变“一家”,基本上就已经注定了这一群人的结局。

  庞统也出言猜测:

  “这唐虽无远见看我汉旧事,然距其不过数十年的乱世定有警醒。”

  “那开隋应该就有抑世家之举措。”

  光幕说的简略,因此他们只能靠自己猜,不过在庞统看来,那杨坚被称为异类,能说明啥?

  妥妥的明君之兆啊!否则要是如他那两个儿子一般,恐怕这隋连两世都撑不到。

  孔明也赞同,随即目光转到了募兵制三个字上,这个他当然懂,招怀无以自业者为部曲,即为募兵。

  故而略有好奇:“也不知这强唐时的兵制究竟如何?”

  毕竟在孔明看来,拼杀战斗之前,先决庙算。

  后勤粮草、兵员素质好坏、将军水平的高低等都属于庙算的范畴。

  这唐朝武功兴盛至此,且经历长久乱世,定然也是有一套独有的兵制。

  “真想亲眼看看啊…”孔明感叹。

  “确实。”张飞同样感叹:“俺也真想亲眼看看这世家有多造孽,才造出来这个黄巢。”

  孔明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保持沉默。

  ……

  “同赴一口锅……”

  贞观君臣们念叨着这句话,从中品味出了凛然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恨意。

  而如魏征,此时背上冷汗已经涔涔而下。

  他崇儒家,偏王道,对上不假颜色,一直以为自己无愧于天下与君。

  但此时才忽然惊觉:在被压迫的百姓眼中,他魏征,也许和那些渎职之官并无差别。

  甘露殿中众人抿嘴不言,对接下来要观看的内容心里也有了猜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咱们都熟悉,诗名是什么?《不第后赋菊》。

  不第,即落榜,年轻时的黄巢赴长安,想要和晚唐勋贵们同流合污,参加科举落榜之后的愤懑方有此作。

  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但说实话这个身份在京兆府屁都算不上,聚集在京兆府附近的门阀士族互相吹捧互相结亲,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圈子。

  这是一堵看不见的幕墙,如果说安史之乱前是个透明的钢化玻璃的话,晚唐时候基本就是钛合金加固了。

  怀揣着想要和晚唐勋贵们同流合污想法而来的黄巢被无情打脸,于是走之前就写诗放狠话:

  俺还会回来的!

  对于这首诗长安的勋贵们都是当笑话看,只是他们没想到不过十年,黄巢说到做到,轮到他把满朝公卿当笑话看了。

  黄巢之所以能这么大怨气,也跟当时的极其黑暗的吏治分不开关系,举几个例子。

  武宗时,有一年秋天有了蝗灾,自东向西,所过皆赤地,而当时任京兆尹的杨知至如此上奏: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这个奏折但凡是个正常人看了都要啐一口,但“宰相皆贺”。

  宣宗时,崔荛以进士入官场,后来出任陕西观察使,当时陕西旱灾,百姓前来诉苦。

  崔荛指着院子里的树说叶子还在这儿呢,何旱之有?随即将百姓乱棍打出。

  后来崔荛与节度使生怨被逐,天旱大渴,于是去百姓家里讨水喝。

  百姓倒心善:“以溺饮之”,溺就是尿。

首节上一节169/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