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689节

  “嗯?”长孙冲刚开口,长孙无忌就冷哼了一声。

  “齐国公客气,此番是本官侥幸罢了。”

  长孙无忌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赢了就是赢了,少年人,就得有少年人的心气儿。”

  看着长孙无忌在那边演戏,李承乾笑而不语。

  而就在这时,许敬宗也是躬身施礼道:“外臣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不过玩笑罢了,许郡丞岂能当真。”李承乾笑道。

  “不,输了就是输了。”许敬宗躬身道。

  这要是别人,他也就顺坡下驴了,但面对李承乾,他没这个胆子。

  李承乾笑了笑,倒也没多说,也好,许敬宗倒是可以先稳一手。

  “殿下,有一行倭国商人来了,如今就在东门外,也想进来看看。”就在这时,一巡逻的将士走了进来。

  李承乾闻言也是愣了一下:“倭国的商团?鼻子倒是挺灵的,既然来了,就放他们进来便是,我大明打开大门做生意,迎的就是八方宾客,哪儿有拒之门外的道理。”

  将士闻言,当即领命告退。

  而他一走,长孙无忌便走了过来,笑道:“殿下切莫要小看了这些倭国人,自贞观四年以来,倭国的舒明王(即舒明天皇,不过大唐不可能称呼他天皇)派出了第一支遣唐使后,这几年,在大唐的境内,倭国人是越来越多。

  有来大唐学习的,也有来大唐做生意的,其中更有不少在倭国身怀绝技的女子,在大唐广结善缘。

  据闻其中不乏口技精湛者,此等女子,最是仰慕殿下这等少年英杰。”

  听长孙无忌这么一说,李承乾懂了,不过他也不在意,倭国借种这事儿,那在历朝历代都不少见。

  哪怕是到了后世,那也是喜闻乐见的。

  不过该说不说,倭国还真就是一代接一代的借种,改良了他们的基因。

  在这一点儿上,人家还真做到了。

  见李承乾不上心,长孙无忌又道:“那不知道殿下如何看待倭国人?”

  考校我?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依本王所看,倭国人虽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而卑伏。”

  “妙啊。”一听李承乾这话,长孙无忌顿时放心了,当即便说道,“殿下对倭国的评价,倒是妙极了,以前不觉得,如今一听殿下这话,再联想他们平日的作为,当真是再恰当不过。

  重末节而轻廉耻,说的不就是那些倭国女子么?”

  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也是有些纳闷,不是,长孙无忌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他不知道,长孙无忌其实也是不得不这么做,只是长孙无忌也没想到,倭国的那些家伙会挑在今天来。

  不过长孙无忌如此反常,倒是让李承乾察觉到了不对。

  至少此番倭国的商队,可能不寻常。

  当然,他也不在意。

  在自己的地盘上,一支小小的商队能翻起什么浪来?

  当下,李承乾也就没在这个问题上,过度纠缠,只是暗暗将此事记下了。

  而在一旁,其余人也是闹不明白了,这画风是不是转变得太快了一些?

第544章 卷五 震慑你爹么?

  桃源城。

  长孙无忌在知道无力回天后,也就带着人回来了。

  虽然此番出师不利,但对他来说,也不算输。

  只不过是狙击大明的商业出了点儿小岔子罢了,直白地说,就是没能遏制住大明的商业侵袭。

  但这并不影响洮河的发展,至少,洮河商号今后的生意受影响不大。

  别看那些商人都疯狂的在口岸下单,但这又如何?他们还敢无视洮河商号不成?

  对于这一点儿,长孙无忌相当有信心。

  洮河商号中,许敬宗处理完了开业事宜后,小声地问道:“郡守,这倭国商队可有什么特别之处?”

  从之前长孙无忌的怪异表现开始,他就有了些疑惑,只是当时不方便问了罢了。

  而提到这个,长孙无忌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道:“不知道,不过本官离京之时,皇后专门来信提到过,切莫让殿下和倭国人走得太近,具体内情,本官也不知。”

  “皇后的交代?”许敬宗闻言一惊,这皇后在深宫后院怎地知晓大明的事情?

  再看长孙无忌那一脸讳莫如深的模样,心说,你真的不知内情?

  不过既然是皇后的交代,他也就不再多言。

  在大唐,宁愿得罪李二都不要去招惹长孙皇后,这是不少人的为官信条。

  “郡守,那些商人回来了。”就在这时,褚遂良走了过来说道。

  他们比那些商人回来得早,倒不是说那些商人敢在他们面前摆架子,只不过商人嘛,事情的确比他们在大明要多些。

  长孙无忌闻言,点了点头,道:“接下来的事儿就交给你们了,老夫在城里转转。”

  别看他之前对那些商人还算和颜悦色,但真要说起来,他也恼火这些商人,总之这笔账,他是记下了。

  “那下官就陪郡守好好看看我们这桃源城。”陈定安见状,立马说道。

  “那就劳烦定安了。”对此,长孙无忌也没拒绝。

  “这老狐狸,什么时候这么机灵了?”一见陈定安陪着长孙无忌离开了,杨刺史当即就不满地嘀咕道。

  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也不愿意留在这里站台,那不是明着跟李承乾打对台么?

  今天这一遭后,他们对李承乾的手段,那是心悦诚服。

  关键是,每次以为能够有些胜算的时候,都只是顷刻间,希望就破碎了,这种无力的感觉,让他们有些不敢与李承乾为敌。

  当然,他们同样不敢和长孙无忌作对,毕竟一个是未来的威胁,另一个却是当下的威胁。

  而刚走出去没多远的长孙无忌,看着还算繁华的桃源城,笑道:“桃源能有如今的繁茂,定安居功甚伟啊!”

  “郡守抬爱了。”陈定安倒是很清醒,并没有被长孙无忌的一句夸赞而飘飘然,“桃源能有今天这般模样,下官不过是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罢了,主要还是占了地势,借了大明的东风,换任何人来,桃源都还是这个桃源。”

  听陈定安这么说,长孙无忌倒是意外的回头看了他一眼,他没想到,陈定安居然还有如此一面。

  这般想着,暗暗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这才说道:“定安啊,如今郡守府还缺一功曹,不知道你可有兴趣?”

  对于陈定安来说,调任郡守府出任功曹,那算是高升了。

  但陈定安却是一脸歉意地说道:“承蒙郡守抬爱,可下官才疏学浅,加之年事已高,这两年处理桃源的政务都有些力不从心,不瞒郡守,此番下官连辞呈都准备好了,也想借这个机会向陛下,向朝廷,向郡守请辞。

  倒是辜负了郡守的厚爱。”

  说着,陈定安就从袖笼中将早就准备好的辞呈拿了出来,躬身将其递给了长孙无忌。

  这是他一早就有的打算,从他一早的表现,其实也看得出来。

  只不过他之前没想到长孙无忌会打算将他弄到郡守府去,但他却是知道,桃源令他是做不得了。

  没办法,如今的桃源令可成了一个香饽饽,他这个没有任何背景,从一介胥吏走到如今的无根浮萍,哪还守得住桃源令这个位置?

  虽然他可以寻求李承乾帮助,但思来想去,还是绝了这个心思,毕竟他陈家好多子侄如今都在大明出仕,这是他桃源陈氏无数年来,最好的一次机会了。

  所以,哪怕是长孙无忌许他功曹一职,他也拒绝了。

  不过这一下,更是让长孙无忌惋惜。

  这陈定安的确是个可造之材,只可惜,他发现得晚了一些。

  “定安兄有大才。”长孙无忌难得地说道,“可惜了,老夫与定安兄结识得晚了一些。”

  话虽这么说,但陈定安的辞呈他却是拿了过去。

  于他而言,陈定安如何做其实不重要,因为桃源县令这个位置,他早就许给了别人。

  此番他亲临桃源,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之前想着先将陈定安调离桃源,只是他没想到,陈定安居然会如此上道,主动让了出来。

  虽然之后他有挽留之意,但陈定安自己不识抬举,他难道还会三顾茅庐不成?

  是的,不错,陈定安此番的表现在他看来的确是可造之材,但也没有惊艳到需要他三顾茅庐的地步。

  而感受到自己的辞呈被长孙无忌拿走后,陈定安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其实也是有些失落的。

  一来这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桃源城终于要和自己没关系了,二来嘛,也是最犯贱的一种心理,那就是长孙无忌真的没有再劝一句……

  他刚刚说完那话的时候,其实心里都在想着,如果郡守实在是盛情相邀,老夫是不是可以自私一次?

  就一次。

  然而,长孙无忌并没有。

  当然,他其实也知道,自己确实没有三请三辞的资格。

  以最快速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陈定安起身看了看四周忙碌的景象,笑道:“在这桃源干了这么多年,这一朝放下担子,心里还真有些不适应。”

  “是啊。”长孙无忌笑道,“不过定安兄为桃源做出的贡献,桃源的百姓是不会忘记的,朝廷不会忘记,陛下也不会忘记的!”

  对于一个离职的知县,长孙无忌倒是给了他很高的殊荣。

  不过这么一来,陈定安也就彻底死心了。

  说起来,倒是彻底死心后,心里反倒是踏实了一些。

  ……

  与此同时,桃源城北门外。

  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亲兵朝着桃源城策马狂奔。

  原本他是不打算来掺和这档子事儿的,毕竟他只管军事。

  可之前那接连的爆炸,终究还是惊动了他,当他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再也坐不住了。

  大唐的黑火药他见识过的,那威力,不说能彻底的改变未来的战争形势,但绝对会影响未来的战争方式。

  作为一名驰骋沙场多年的老将,这点儿眼力见儿他还是有的。

  所以,一听到大明也搞出了什么火药,他哪里还坐得住。

  别忘了,李二让他坐镇洮河郡,其主要目的可就是为了盯着大明,虽然李二没有明言,但这种事儿还需要明言么?

  否则,一个洮河郡,表面上又无战事之危,李二何必让他一个经年老将坐镇于此?

  “将军,桃源城到了。”

  “老子眼睛没瞎!”尉迟敬德闻言,不耐地说了一句。

  到了城门之下,他们自然不会再策马狂奔。

  “下马,留下几人看住马匹,其余人随老夫入城。”

  守在城门的壮班衙役一看这来势汹汹的几人,顿时也没了抵抗的勇气,但碍于职责所在,倒也没有退缩。

  尉迟敬德话都没说,身旁的亲兵便将一令牌亮了出来。

  那些守门的衙役一看,当即躬身道:“参见吴国公。”

首节上一节689/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