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577节

  这法子算不得多好,但对当下的大赵王廷来说,绝对是最好的法子了。

  李元景闻言,点了点头,反正他觉得这法子可以。

  “此法甚好,就按顾尚书的来。”李元景说道,“对了,顾尚书,依你所见,先和谁沟通为好?

  据本王所知,整个清水川,吐谷浑的残兵好几股,这沟通怕是要费点儿劲儿吧。”

  “不用。”说到这个,顾建章神秘一笑道,“微臣有个极为合适的人选,有他出马,保证一切顺利!”

  “谁?”李元景一愣,他还不知道大赵王廷有这么一号人物。

  顾建章笑道:“龟兹王!

  之前他虽然在河州守军手上吃了亏,但据微臣所知,龟兹王是如今吐谷浑在我清水川唯一的王了。

  在身份上,他有着绝对的优势。

  而且,当初慕容伏允将他安排在我清水川,怕是也有留条退路的意思。

  听说,龟兹王的大营中,可不单单只有大军,还有不少族人,这些族人保不齐就有慕容伏允的子嗣或者其他重臣的子嗣。

  他如今,可能是最希望殿下留在清水川的。

  所以,他一定会尽心尽力的去劝说那些家伙。

  哪怕有个别冥顽不灵的,也有龟兹王去收拾,都不用我们得罪人。”

  他一早就想好了这个计谋。

  从回来的路上起,他就一直在琢磨。

  毕竟大赵王廷此番损失甚大,他必须要给李元景一个交代,不做点儿什么,李元景定然会认为他无能。

  他可不想被贴上无能的标签。

  这也是他为什么回来用了这么多天的缘故,因为在路上,他还在搜集清水川的情报。

  而这一下子,李元景乐了。

  搓着手说道:“顾尚书大才也!谁说我大赵王廷没有宰相,假以时日,顾尚书必是我大赵王廷首位宰辅!

  就按顾尚书说的办!”

  他真没什么不满意的。

  当然,他满意了,自然也要给顾建章一个希望,宰辅而已,他可以给,但不是现在,作为李渊的儿子,这些东西还是会的。

  许一个宰辅之职无所谓,但真要现在就给了,未来顾建章再立功,他又拿什么赏赐?

  赏无可赏的时候,难道还要他退位让贤不成?

  当然,顾建章真的为他想了一个近乎万全的法子。

  龟兹王虽然大败于河州守军,但麾下也还有几千残兵,虽然未必是吐谷浑那些残兵的对手,但他身份高啊!

  是如今清水川境内,吐谷浑残兵中,明面上地位最高的人。

  由他去做这一切,绝对是再合适不过,而且,龟兹王可能是如今最不想李元景离开的人了。

  因为李元景离开,哪怕是他龟兹王在清水川复国,那也必然会招来李承乾的强势打击。

  “不错不错!”李元景是越想越高兴。

  “殿下。”顾建章笑道,“此番我们甚至都不用自己去收什么税,完全可以将收税的事儿,也交给他们。

  不管怎么说,都是得罪人的事儿,犯不着我们自己亲自去做。”

  “连得罪人的事儿他们都会干?”李元景好奇地问道。

  顾建章摇了摇头:“不好说,但如今清水川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们可能不会大肆地剥削百姓,不过殿下别忘了。

  吐谷浑当年名王甚多,还是有无数的贵族的。

  这再怎么天灾连连,老百姓再怎么穷,还能穷了这些贵族?

  我们是不知道,但龟兹王他们还不知道么?”

  不得不说,顾建章的确是一个聪明人,他这样的人,真就是天生为了政治而生的。

  就这么跟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儿的慢慢挤出来,可却也在不停地告诉李元景,咱是有东西的!

  把李元景从最开始近乎绝望的情绪中,直接用一点一点儿的小惊喜,给拉到了亢奋之中。

  就这一手,那就活该他吃政治这碗饭。

  再瞅瞅,他带着大赵王廷的家当换回了一封感谢信的事儿,李元景可还有追究么?

  这就是政治智慧……

  “高!”李元景满脸笑意地说道,“实在是高!”

  到了这会儿,李元景确实是服气了。

  以前没看出顾建章还有这能耐,如果说刚刚许以宰辅之职,只是给顾建章一个希望而已。

  那么现在,他是真把顾建章当做了一国宰辅来看待了。

  当然,这还是因为他大赵王廷缺人的缘故。

  都说大明王廷缺乏官员,实际上,他大赵王廷比大明王廷缺得还要严重一些。

  就昔日赵王府出来的那些人,说实话,哪里顶用啊!

  “殿下过誉了。”顾建章笑道,“这些都是微臣应该做的。”

  到了这会儿,顾建章其实也算松了一口气。

  他也在慢慢的适应官场,不对,这么说不准确,毕竟他一直都在官场,他应该是在慢慢的适应朝堂。

  哪怕这只是一个仅仅有着数人的朝堂。

  今时今日和他往昔在赵王府为一长史的时候,是截然不同的了。

  而在一旁,林州却是微微皱了皱眉头。

  他之前还以为顾建章这次的差事儿办砸了,他能借此打压一番顾建章,谁知道顾建章转瞬之间,居然都有宰辅之才了……

  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世事就是如此,哪怕只是数人的朝堂,斗争却从未缺席!

  ps:求月票!!!

  求月票!!!

第460章 卷五 经济战争开始的序幕

  这世上从来就不缺乏聪明人,尤其是这些能在官场上混迹的家伙。

  要在官场上混迹,光是才华可不够,还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

  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这种事儿其实也是屡见不鲜。

  就好比李白、苏轼这两家伙。

  他们有才华么?

  好家伙,这他娘都不应该是个问句!

  单以才华而论,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盖过他俩的锋芒?

  可这两货才华是有了,但政治智慧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在官场上,他俩都没有太大的作为。

  当然,这么说可能也不准确,但他们两人在官场上的成就的确和他们自身具备的才华不匹配。

  姑且不管李元景了,视线回到李承乾的身上。

  自从李承乾决定让牛进达出任西域大都护后,他就一直在琢磨阿史那泥孰此番归附还会有什么后招,这也是他迟迟不肯单独接见阿史那泥孰的原因。

  这家伙,明显是个聪明人。

  而且,经历了这么多后,他也不敢轻视古人的智慧。

  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的以防万一,是他唯一能做的。

  “来人,传普西偌、李勤俭。”细细琢磨了一番后,李承乾说道。

  不多时,普西偌和李勤俭应召而来。

  “户部近来的工作可有进展?”李承乾直截了当的问道。

  虽然各国的使团回去了,但他们都留下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在此和大明商谈相应的事物。

  不说大明开放贸易口岸,单单就大明如今的情况,盯着大明军械的家伙那就不是一个两个。

  “回殿下。”普西偌闻言拱手说道,“户部于昨日已于薛延陀初步拟定了军械交易的方案,此番大唐北上,于我大明而言,还是有利的,所以在谈判的过程中,薛延陀明显没有了之前那么强势。

  当然,这一点儿还要归功李侍郎,殿下也知道,老臣其实不懂什么经商之道。”

  “普尚书谬赞了,微臣只是从旁协助罢了,大方向还得靠普尚书把关。”

  李承乾点了点头,对这两个臭不要脸的相互吹捧,倒也没当多大回事儿。

  他很清楚,这些家伙是感受到了危机感。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能在短时间内避免内耗。

  对于麾下这些臣子之间的争权夺利,他其实不在意,甚至想刻意的去刺激他们一下。

  可惜大明王廷发展的时间太短,一时间大家都没这个心思,也没这个精力。

  不过随着大明王廷彻底吞并了吐谷浑后,这已经是难免的了。

  但内斗虽然有利于稳定王权,可真要说起来,却是不利于大明王廷的发展。尤其是他起家的这批人,这些家伙如今几乎涵盖在了大明王廷的方方面面。

  要是他们之间起了党争,那对大明王廷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儿。

  他又不是嘉靖那种能权衡各方利弊的人物,就算要学,那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学会的。

  所以,此番段纶带着数百的大唐世家学子前来,李承乾还是高兴的,这些人的到来,还真就给普西偌这些家伙找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当即,李承乾就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普尚书和李侍郎都用心了。对了,大唐那边可有人与你们商议过军械之事?”

  “有的。”普西偌说道,“大唐的段尚书,最近也和我们沟通过,不过殿下也知道,长安和我大明之间,路途遥远。

  听段尚书的意思,还得等大唐方面的回信才可。”

  “不着急。”李承乾闻言说道,“对于大唐方面,不用逼得太紧,不说价格合适,哪怕是稍微吃点儿价格上的亏,也无妨。

  别忘了,本王虽是大明的王,但说到底,还是大唐太子。

  理应为大唐分忧解难,明白么?”

  一听李承乾这话,普西偌当即就懂了,点了点头道:“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将此事处理好。”

  确定了这个事情,李承乾又问道,“那贸易口岸的事儿,定下来没有?”

  “如今对我们这个贸易口岸最感兴趣的是薛延陀、西域诸国、吐蕃、大赵王廷,他们都有跟我们接触过。”普西偌说道,“不过我们按照殿下的交代,侧重点还是放在西域诸国的身上。

  还别说,这西域诸国为了这件事儿,倒也是真的了心思的。”

首节上一节577/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