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92节

  侍卫闻言,点了点头,倒是没有多言,不过慕容婉秋遇袭的事情,他是一定会汇报慕容孝隽的。

  而慕容婉秋也恰恰知道这一点儿,当下也只能在心里说一句对不起了。

  她倒不是真想害慕容孝隽,而是她清楚,慕容孝隽今后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差,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坑他一把,索性让他也来大明。

  说实话,她在大明也需要支持!

  坑爹嘛,要趁早!

第335章 卷四 皇后缺钱,儿子孝敬

  慕容婉秋其实很纠结。

  她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但又放不下自己的亲人,但你要让她回到浇河郡接受命运的安排,她又不甘心。

  凭什么啊?

  最终,在衡量了利弊和私心作祟之下,她准备坑她老爹一把。

  其实也说不上是坑。

  一来慕容孝隽现在的处境确实不咋样。

  浇河郡的情况,她自然是知道一些的,慕容伏允的种种做法,都充斥着不信任三个字。

  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员不被信任还没什么,但一个权臣一旦不被自己辅佐的君王信任,那会是个什么下场?

  再说了,不单单是慕容孝隽,就连慕容伏允的处境也不咋地。

  别看她接触不到大明的核心,但从一些细微的线索也能推断出一些东西。

  毕竟慕容婉秋还真不是只有一副皮囊的瓶。

  这丫头从一开始就展露过她的聪慧,而且她还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家伙,做事也是相当果决。

  当她意识到李承乾可能在图谋吐谷浑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老爹未来的处境一定不会太好。

  毕竟因为她的缘故,慕容孝隽注定了要受这夹板气。

  至于说李承乾图谋吐谷浑,她是一个什么态度?

  呵呵,她是大明王妃,你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这还用问吗?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她在大明需要助力。

  这个助力自然是她爹。

  看看契琳娜好了,就因为她兄长是大明的兵部尚书,那说话就是比别人底气足一些。

  所以说,既然吐谷浑早晚都要被她夫君所图谋,那还不如借这个机会将她爹拉倒李承乾的阵营,即能挽救自己的亲人,又能给自己增添一些助力,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至于说李承乾能不能拿下吐谷浑,开啥玩笑,大明不够,加上大唐够吗?

  废话,这种问题都不应该用疑问句!

  所以说,坑爹这种事儿,宜早不宜迟。

  ……

  日月山,元氏商行。

  在得到了李承乾的吩咐后,李勤俭和普西偌商议了一番后,就马不停蹄的来了。

  虽然普西偌才是户部尚书,但就商业一块,普西偌从不轻易插手,一般都是交由李勤俭去处理。

  在这一点儿上,普西偌很有自知之明。

  “哟,这不是李侍郎么,也来这元氏商行捧场?”李勤俭一进元氏商行的门,就有相熟的百姓打起了招呼,“不过这元氏商行卖的东西可不多,赶我们大明可差远了。”

  如今,大明王廷一片欣欣向荣,虽然这个冬天也是大雪不断,但对大明这些老百姓来说,还真没什么压力。

  不说别的,长明粮铺每天都会在店门口摆上数十石的粮食,这就是他们的底气。

  老百姓就是如此,只要能让他们活下去,那你就是明君,很简单,也很直接。

  “这厮,嘴上说着别人的店里卖的东西不咋的,那你咋还往别人店里蹿?”李勤俭笑着打趣道。

  “就来看看罢了。”那人笑道,“李侍郎今日是来作甚?”

  李勤俭其实能理解他们的心思,看热闹嘛,正常。

  毕竟元氏商行怎么说也扛着文帝后裔的名头,倒是让不少人愿意驻足一二。

  “殿下仰慕孝文帝,这不,特意让本官来看看,能不能为文帝后裔做些什么。”李勤俭随口说道,“想当初,孝文帝也是一代明主,其后裔沦落至此,殿下也是不忍心啊。”

  他可是没忘了李承乾的吩咐。

  而店里的众人一听李勤俭这么说,当下也是高兴地点了点头。

  “还是殿下仁慈……”众人笑道。

  就在这时,元平听到伙计的招呼也是立马从后堂走了出来,一脸豪迈地笑道:“李侍郎能光临小店,着实是让小店蓬荜生辉。”

  “头人客气了。”李勤俭拱了拱手,一脸诚恳道,“殿下听闻元氏一部落户了日月山,特意派遣本官来看看,看看元氏一部可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元平闻言,连忙朝着王宫的方向拱了拱手,道:“殿下仁心宅厚,实乃我辈之福,不过元氏商行开业不久,暂且也还没发现具体的问题。”

  他虽然是元氏一族的族长,但经商也是头一次,当下也是有些迷糊,而且这么多年远离朝堂,朝堂对于他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说白了就是欠缺一些经验。

  而他一开口,李勤俭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即便说道:“本官见元氏商行有贩青盐,这样,这些青盐就全售于我户部好了,不管有多少,我户部全都要了。”

  他其实也不知道李承乾为什么要这青盐,但既然李承乾有了交代,他只需要照做就好。

  ……

  而就在李勤俭进入元氏商行的时候,李承乾也没闲着,而是找来了张大娘。

  既然要收购元氏商行的青盐,他自然不会做亏本买卖。

  青盐,其实就是从青海湖中直接采出的盐。

  坐落在这一片土地上,那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青盐李承乾也知道,倒也谈不上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能把这些青盐制成精盐,那绝对能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所以李承乾当下就把张大娘喊了来。

  在王宫,张大娘如今也算是个管事了,而且,酿酒的作坊也一直是张大娘在看着的。

  而如今,张二牛和方铁匠那边差事儿太多了,李承乾索性就把提炼精盐的活交给张大娘好了,反正提炼精盐也算不得多复杂,而且,张大娘还有提炼酒精的经验比起张二牛他们还更合适一些。

  “殿下放心,我这就回去试试。”张大娘听完李承乾的交代后,当下就离开了。

  对于李承乾交代的事儿,她还是很上心的。

  等张大娘走后,李承乾回头看了看春,问道:“母后的商队现在还在洮州?”

  春一愣,连忙点头说道:“没有了,他们早前就已经来了日月山,之前也求见过殿下,不过那时候殿下忙于政事,也就没通禀殿下。”

  “嗯?来日月山了?现在他们做什么生意?”这个李承乾倒是不知道。

  以前的生意的确都不适合他们做,这把人忽悠来,都快一年了,还不知道人家心里怎么埋怨呢。

  春说道:“倒是没有做生意,来之前,皇后娘娘就交代过,他们此番都听殿下的安排,殿下既然没交代,他们自然也不敢擅自做主。”

  一听春这么说,李承乾都笑了。

  好家伙,感情这些家伙这是带薪放了一年的假啊?

  不过从这里也体现出了官僚主义当真是无处不在。

  这要是那些商贾家的商队,敢闲一年,来年等着喝西北风吧。

  “你去知会一声,明天让商队管事的进宫,本王有生意让他们做,出来大半年了,再这样下去,估计母后得有意见了。”李承乾笑道。

  之前的生意没办法交给他们来做。

  不是说不赚钱,相反,都赚钱,而且能赚不少钱。

  但问题是,长孙的身份不适合做这些生意。

  了解长孙的,都知道她是一代贤后,有些生意她真没办法做。

  之前李承乾的那些生意,真要说的话,就只有纸张生意适合长孙做。

  但问题是,纸张生意得罪人啊,李承乾太清楚他现在在长安最大的依仗是谁了,所以他是不可能让长孙陷入任何不利的处境中去的。

  不过这精盐生意就不一样了。

  精盐说到底是民生,不管怎么说,精盐绝对比现在的各种盐都好。

  现在的各种盐,虽然吃不死人,但终究还是有些问题的,如果把精盐的生意交给长孙,只要李承乾能保证不断的提高精盐的产量,那对长孙来说,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讨好长孙的好处,也有利于他在长安地位的稳固,这一点儿对李承乾也是至关重要。

  别看他当初在太极殿上说什么这太子不当也罢。

  对,他可以不当,但他也不希望别人当这太子啊。

  人自私起来就是如此,我可以不要,但别人也不能要,这就是人性。

  春道:“皇后娘娘可从没催促过,听商队的人说,这一年多,商队都是靠着皇后娘娘自己例钱养着的,说起来,皇后娘娘手头上好像也不宽裕。”

  “母后手头紧?”李承乾有些意外的问道。

  而对于春和长孙有联系,他是一点儿不意外,当初长孙之所以把春几人送到他身边,不就是为了这事儿的么?

  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

  而李承乾也需要有一座桥梁能和长孙沟通。

  虽然他和长孙之间确实没什么母子之情,但不代表他不需要。

  如果说,连长孙都不支持他了,那大唐就真的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这一点儿,毋庸置疑。

  这么说吧,长孙只要活得比李二还长,那未来大唐的皇帝基本上就板上钉钉了,谁都不敢造次!

  春点头道:“皇后娘娘手头上确实比较窘迫,听说内帑里只有千余贯闲钱。殿下也知道,这些年来,大唐连年遭灾,皇后娘娘本身就是一个节俭之人,省下来的钱,都贴补朝堂了。”

  听春这么说,李承乾心说,我知道个屁!

  早些年我还没穿越呢!

  虽然有李承乾的记忆,但那终究只是记忆罢了。

  “今年大唐不是风调雨顺么?外朝没有将昔年内帑补贴给外朝的还回去?”李承乾有些好奇。

  春闻言笑了:“殿下说笑了,外朝不打内帑的主意都谢天谢地了,皇后娘娘早些年就说过,那都是一群属貔貅的,指望他们是不可能的。

  不过皇后娘娘也不在意就是,以前皇后娘娘常说,都是为了大唐,没必要计较这些。”

  这也是长孙为什么能被称为千古贤后的原因。

  在这些事情上,长孙做得真的让人无话可说,当然,她之所以被称为千古贤后,自然不单单只是因为这些事。

  就这些事,还不足以支撑她千古贤后的名头。

  春其实早就想对李承乾说说这个事儿,毕竟论起赚钱来,她见过的人里面,就没一个比她家殿下更厉害的了。

首节上一节392/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