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63节

  只要握住了箭矢,那他就有绝对的主动权。

  没有了箭矢的连弩,还不如烧火棍!

  只是,李孝恭却是不知道,吐蕃第一批进购军械的钱粮已经被李承乾串通苏毗给黑吃黑了,毕竟如今苏毗实力不够,天平自然就要朝着苏毗倾斜一些。

  当然,李承乾这么做,他们也就放心多了,如此一来,大明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不过,最让本王震惊的,都还不是这些。”李孝恭说道,“在本王向殿下辞行之后,刚好赶上了入冬的第一场大雪。诸位也知道,吐谷浑这些年就是因为连年的雪灾,国力大损不说,还民心不稳。

  尤其是大明王廷那地方,这些年来,饱受雪灾之苦,已经有了望雪生畏的迹象。

  当日第一片雪落地之后,整个日月山的老百姓几乎都是人心惶惶的,那一日,日月山无数商铺,最繁忙的居然是长明粮铺。

  大家都在疯狂的囤积粮食,可这怪不得他们,他们也是被连年的雪灾整怕了,当日,我和牛进达还为此担忧了一阵。

  本王还记得,当日本王还说,这一场大雪让本王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大明王廷。

  但谁知道,仅仅是次日,殿下贴出了第二张告示。

  内容也简单明了,就是如何熬过这个寒冬。

  关于粮食方面,殿下就更直接了。

  大明王廷十五城,每城都有长明粮铺,而殿下要求每城的长明粮铺每日铺货至少两千石,店里放不下就堆在店门口。

  两千多石粮食啊,堆在那里就极具震撼力!

  至于手套,披风这些御寒物资也是同时进入了大明各城。

  甚至,就连大明医馆都已经着手开便大明十五城。

  如果说这些,只是殿下在增强老百姓的信心的话,那么接下来,殿下做的事就是实打实的在教老百姓如何抵御这个寒冬。

  因为在短短十数日内,殿下便在大明王廷十五城兴建了数十工坊,同时工部也新开了矿场十多个,各项工程若干。

  不管是工坊还是矿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殿下为何这般做,所有人都清楚,就是给老百姓多一条生计!

  一时间,整个大明王廷的老百姓就跟活了过来一样,真的,当时给本王的就是这种感觉。

  什么大雪,什么大灾,在重新唤醒了希望后的他们眼里,不值一提。

  而在他们眼里,再难看见对漫天飞舞的大雪而产生的畏惧和担忧,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干劲儿和希望。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每日做工,工钱现结,以往大家还抱着囤积粮食过冬就是最大的奢望。

  可到了最后,他们又将目光盯上了手套、披风甚至回风炉这些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稀罕物。

  真的,哪怕当日这些东西就运往了各城,可那价格摆在那里,普通老百姓谁敢想?

  但现在呢?他们不但敢想,甚至还为此付出了实际行动。

  而草原上无数年的逐水草而居的习惯,却是让殿下在不声不响中,就变成了聚城而居。

  本王回来的路上,就一直在想,殿下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改变大明王廷那些老百姓的又究竟是什么?

  想了又想,最终,本王得到了一个答案。

  可这个答案却是让本王忍不住的浑身一震。

  因为本王惊奇的发现,殿下从没要求过这些老百姓做什么,怎么做,哪怕是当初大明十五城超过半数以上的城池都还是一座空城时,殿下都从没要求过这些老百姓迁徙到城池中去。

  而殿下做的,永远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发自内心的为了老百姓好。

  真的,殿下就是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的目的永远都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改变老百姓的,从来都不是殿下,而是环境。

  说了诸位可能不相信,本王在离开大明王廷的时候,殿下亲自相送,和殿下一起走过长明大街的时候,本王是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民心。

  那一刻我就在想,这会儿本王要是突然冒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会不会被那些老百姓给围殴一顿?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如今,在大明王廷,殿下就是他们的信仰。

  这时候,谁敢在大明王廷说一句殿下的不是,估计都不用报官,就被那些老百姓给拾掇了。

  而在日月山,殿下为了和亲新建了一座大明宫,宫殿本身就不提了,断然是无法和太极宫相比。

  可自从宫殿外的一排排树被砍了之后,大明宫便暴露在了所有人的眼前,自从老百姓能看到那座宫殿起,大明宫就从来没有暗下去过,整个宫殿永远都是灯火通明,日夜不息。

  大明的老百姓为此就坚信他们的殿下是在宫殿里为了他们的生计而日夜不休。

  之前,有个吐蕃使团的人非要和那些老百姓争论,说什么人是不可能日夜不休的,这么长时间日夜不休,早死了。

  结果,那家伙被一群老百姓追着打,要不是他逃到了城墙根儿,估计能被活生生的打死。

  这就是如今的大明王廷。”

  这一段,李孝恭说得很长,也很久,但也是最感慨的。

  大家也听得也极其认真,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可等李孝恭说完,众人良久都没有什么反应。

  这就是大明王廷么?

  咋听上去跟听天书一样?

  民心之盛,比起大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更多的人也听懂了李孝恭这话里的意思。

  如今的大明王廷,只是李承乾的大明王廷。

  当真是水泼不进,针扎不透。

  如此稳固的民心,未来的大明王廷又有何惧?

  “殿下大才。”房玄龄感慨道,“当今天下同龄人中,以无人能出其右也。纵使吐蕃的松赞干布,也不过尔尔。”

  “确实大才。”长孙无忌在一旁补充道,“王爷刚刚说到,改变大明王廷那些老百姓的是环境而不是殿下,其实也不对。

  准确的来说,是殿下利用了环境去改变了老百姓,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从这里也能看出,殿下心思之缜密,已非常人能比。”

  这老家伙,是真没安好心,他这就是在疯狂暗示。

  至于暗示谁,估计也就听懂的人自己知道。

  “齐国公此言荒谬。”魏征闻言却是站了出来,说道,“若非殿下心里装着百姓,一心在为百姓谋求更好的生活,纵使有这样的环境,也做不到,既如此,何来利用一说。”

  对于魏征来说,长孙无忌想干嘛他一听就猜到了,毕竟他自己就是玩文字游戏的,这点儿肠子还能瞒过他?

  至于他为什么一直看重大明王廷,其实还真跟李承乾无关,对他来说,大明王廷就像一块试验田一样,大唐一时间不好做的,不能做的,都可以统统在大明王廷试验一下。

  毕竟大明王廷就那么大,那是真的船小好调头。

  “老夫口误。”长孙无忌闻言,当即笑道。

  只要话说出去就行,至于后面的,跟他有什么关系?

  为了这点儿事儿,还能把他怎么着不成?

  “高明的确是成长了很多。”李二也点了点头,说道,“如今,大明王廷的发展势头已然超过了大唐,诸位,你们就没什么想说的么?”

  来了,正题来了。

  搞半天,李二就是用大明王廷来鞭策我等呗?

  不过李二这突然冷不丁的来这么一句,也确实让众人有些懵,一时间,众人倒是都没说话。

  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李二想做什么,这话不好接。

  李二也不在意,笑道:“大唐自立国以来,至今十数载。回首过去的十数载,我们也曾披荆斩棘过,也曾爬冰卧雪,命悬一线过,那时,我等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又是何等的豪气干云?

  为何到了如今,我等却是连一个小辈都比不了了?诸位爱卿可曾想过原因?

  看看吧,高明年仅十四,仅用不足一年的时间,赤手空拳就一手建立起了大明王廷,而这一年,我们又在作甚?

  相比高明的这一年,朕以为,我等这一年着手有些虚度光阴了。

  大唐上下,也缺了进取之心。

  为何?

  难道就因为如今的大唐家大业大了?

  可诸位爱卿当知,如今的大唐,尚且金瓯有缺啊!”

  当金瓯有缺四个字冒出来的时候,众人瞬间明白了。

  李二想要动兵了!

  而如今的大唐,说得上金瓯有缺的地方只有一个。

  高句丽!

  换句话说,李二想出兵高句丽。

  就在其他人还在思量的时候,尉迟敬德第一个站了出来,高声说道:“陛下剑锋所指,微臣刀锋所向,既然金瓯有缺,微臣愿为先锋,定然使得大唐金瓯无缺。”

  “陛下,微臣请战。”侯君集也是立马站了起来。

  跟着,一众武将也纷纷起身。

  作为武将,不管打不打,闻战则喜,逢战必争这是他们必须要有的态度,连这个态度都没有,凭什么混迹在武将的圈子里?

  “好!我大唐尚有诸位爱卿,何愁金瓯有缺!”李二豪迈的大笑道。

  说实话,他最近憋屈坏了。

  李承乾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李承乾给他带来的压力。

  之前李渊在太安宫说他昔日比起李承乾也是不逊半分?这话什么意思?说朕不如自己儿子?

  纵使他知道李渊说这话就是不安好心,但是听到他心里能让他舒服?

  加上李孝恭回来后向他汇报了大明王廷的情况后,他就一直在拿李承乾和自己比。

  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在有些方面,他发现自己还真没那个小王八蛋做得好,这就让他很苦恼了。

  虽然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

  也有人说望子成龙。

  但你记住,这话他妈的分人!

  站在某一个领域顶端的人,鲜有几个真的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想什么呢?

  都站到了某一领域的顶端,谁不是自信爆棚之辈?谁不是觉得这天下自己最牛逼?

  都是当皇帝,你看李渊因为自己有个儿子在皇帝位置上全方位超越了自己而感到骄傲了么?

  他骄傲个锤子!

  也就是斗不过,或者说就算斗下去,在他看来,也会让他一手打造的大唐有覆灭之危,否则,他恨不得直接将这个逆子贬为庶民!

  不用怀疑,一点儿不带开玩笑的。

首节上一节363/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