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24节

  只要大明的军械立威了,苏毗人吃到了甜头,那么这就算是个火坑,他们也得往里面跳。

  “准备准备,过几天咱们可能要有笔大买卖了,嘿嘿,之前说给小家伙准备份礼物的,不知道有没有个着落。”李承乾笑呵呵道。

  众人闻言,也是哈哈大笑。

第294章 卷三 长孙发飙,秋后算账!

  苏毗。

  这会儿苏毗王正一脸豪气地瞅着刚刚被俘获的吐蕃士卒。

  这么久了,他们不是没打过胜仗,但却从没赢得如此简单过,这让他清晰的认识到了军械之利的好处。

  “王,这连弩确实有奇效。”有身边的将士说道,“可惜太少了,我们就五百副连弩,若是有更多的连弩,之前那一战,我们能打得更轻松。”

  又有人说道:“还有这燃烧弹,那也是个好东西,之前我们一直被这玩意儿折腾得半死,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们也能用这东西来折腾别人,哈哈哈。”

  “用是好用,就是太贵了,扔一个燃烧弹出去,就跟扔了几斗粮食一样,当时我那个心疼啊,要是不烧死两个吐蕃贼子,我真觉得亏得慌。”

  这话在理,不单单他是这么想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苏毗王也是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是说道:“只要有用,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对于他们来说,粮食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

  他苏毗没有粮食,吐蕃有啊!

  这些年,吐蕃的发展势头太过强劲,而且也征伐了不少势力,粮草倒是不缺。

  “王,如果全用粮草和大唐交易,怕是不太够,不知道各种珍宝能不能抵消一些?”有人问道。

  苏毗王点了点头,道:“确实,不是粮草的问题,是纵然大明王廷给了粮草一个不菲的定价,但它真不值钱……一把连弩就要数石粮食,哎,弄了先搜集一些金银财宝之类的吧。”

  他也没办法,说到底,还是粮食太便宜了。

  当然,这也是相对连弩来说。

  如果能用一部分金银财宝交易的话,那他肯定是愿意的,毕竟当初苏毗强盛的时候,那也是积攒了不少财物的。

  “先回去,这一次,本王要做好万全准备,势必要重振苏毗之雄风!”

  ……

  与此同时,长安。

  大明王廷的消息自然传了过来。

  不单单李二收到了,宅居于太安宫执着于造人大业的李渊同样收到了消息。

  “陛下,就裴默传回来的消息,太子殿下仿佛是不待见他们啊。”武士在一旁说道。

  自从武媚嫁出去后,李二也就把他调回了京城,就想看看他们这些元谋旧臣究竟想要作甚。

  李渊躺在软椅之上,却是笑道:“还别说,长明商铺卖的这些物什就是好用,这日子,躺上面一摇一摇的,倒也舒坦。”

  “那是自然,现如今整个长安城谁不知道,但凡长明商铺出售的东西,虽然贵,但绝对物超所值。”武士也在一旁笑道。

  “那是,贵自然有贵的道理。”李渊眯着眼说道。

  武士点了点头:“这倒是,一分钱一分货,想来也是错不了的。”

  “嗯,就是这么个道理,一分钱一分货,这绝对是错不了的。”李渊说完,也就不再多言。

  武士也不再多问,其实他要的答案,李渊已经给他了。

  闲聊了几句后,武士也就起身告辞。

  等武士走后,李渊睁开眼,问道:“赵王还在?”

  “回陛下,还在偏厅候着。”有太监说道。

  “让他过来吧。”李渊说完,又闭上了眼睛。

  不多时,一个年岁和李承乾差不多的少年便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见过阿耶。”

  “你想好了?”李渊问道。

  赵王说道:“回阿耶的话,孩儿想好了,高明可往,孩儿亦可往,断然不会丢了阿耶的脸。”

  听他这么说,李渊笑了笑,睁开了眼,却是摇头道:“都说知子莫若父,真要和高明相比,你还不够……

  他虽然是你子侄辈,但朕纵观天下少年之英才,能与其相比之人,却也寥寥无几。

  想要重现他今日的辉煌,很难。

  若执意愿往,为父能支持你的不多,你皇兄能支持你的也不多,你可明白?”

  “明白的,孩儿自知不及高明,也无心和高明去比,但兄长尚且有高明在外建功立业,孩儿也想为阿耶争一口气。”赵王说道。

  至于这话到底有几分真实,几分作伪,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李渊听了他这话,倒是笑道:“若是如此,大可不必,要说少年英才,昔日你兄长那也是不遑多让,比起高明更是不逊半分,那难道就不是为父之子么?”

  “这是自然。”赵王笑道,“兄长昔日也定当是少年英才之魁首,不过孩儿只是想多给阿耶争一分脸面罢了。”

  他两人的对话其实挺有意思的,处处都透着玄机,就看听的人怎么理解了。

  而这个听的人,断然也不止于这凉亭中的几人。

  “你有此雄心壮志,为父甚是高兴,不急,再看看,有空不妨多问问你兄长的意见。”李渊说完,再次闭上了眼,优哉游哉的享受着身旁之人送来的徐徐微风。

  赵王见状,也是当即施礼告退。

  等他走后,李渊才笑了笑,倒是没有言语,但他心里却是知道,好戏开锣了。

  李承乾给他的这些叔叔兄弟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而在太极宫,李二也正在和房玄龄等人议事。

  今年以来,大唐尚且还算风调雨顺,各个方面都在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单从长安来看,已经有了盛世之相。

  当然,他们今天商议的跟大唐本身无关,而是和大明有些关系。

  “陛下,明王此举其实是好事。”魏征说道,“不管怎么说,明王如今年纪尚且不大,过早成婚本就不是什么好事,不管是明王自己想明白的这个道理,还是有人劝说,都说明明王在努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

  李二点了点头,对于这一点儿,他意外之余,也很是欣慰。

  “少年人,戒之在色。”房玄龄也说道,“明王殿下能自身明白这个道理,便以胜过诗书万卷。”

  对于他们来说,给李承乾送女人过去,那不过是为了那个名分,免得李承乾乱来找个异族女子罢了。

  至于你具体什么时候成亲,这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这个姑且不提。”李二笑道,“河间郡王传来消息,说是吐蕃如今正在和大明的边境开战,松洲那边可有消息传来?”

  “回陛下,暂且没有。”兵部尚书侯君集立马起身道。

  “这就奇怪了。”李二道,“吐蕃此举是为何意?还真就是那禄东赞说的,叛逆袭边?”

  李靖闻言道:“应该就是如此,如今吐蕃不管怎么看,都不敢轻易和我们交战才是,毕竟他自身叛乱都还没平定,岂敢如此?”

  这倒是事实。

  这年头的吐蕃,实力其实还不够,不平定叛乱,他们永远没有下来的能力。

  当然,这么说其实也不对,可目前吐蕃还真算不得一个劲敌。

  “大明王廷可有应对之法?”侯君集问道。

  房玄龄则是说道:“陈国公勿忧,河间郡王传信有提到,明王已经率怨军出击了,而在这之前,铁勒部也已经派了五千铁骑驰援边境,想必定是无忧。”

  “这个倒不用担心。”李二说道,“高明那小子,可不单单是安排了大军,还从草原上抽调了数万民夫,别说吐蕃叛逆不过万余,就是再来一万,估计都不够他们打的。

  唯一让朕想不明白的是,高明为何要亲征?

  按理说,就边城的兵力,完完全全够了,虽然大多数都是民夫,可草原上的那些民夫,谁不是上马就能杀敌的勇士?”

  “莫不是前线战事有变?”侯君集有些担忧。

  他这才刚刚投资了一个闺女,你可别给老夫玩凉了啊,那样一来,他可就亏大了。

  “不太可能。”李靖说道,“日月山没有任何波动,而且,就连征西军契何力都没动,这说明战事并不着急。

  不过陛下想不通的,微臣也想不明白。

  难道是明王想一战震慑周边?”

  “听李仆射这么说,微臣也有一事不解。”房玄龄说道。

  李二闻言,问道:“何事?”

  “民心。”房玄龄道,“按理说,大明初立,边境有来犯之敌,日月山为何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河间郡王还专门提及过此事儿,但微臣没有踏足过日月山,也只能凭空臆测,可这终究做不得数,对了,魏公、宋国公,二位都去过日月山,可知这是为何?”

  说完,房玄龄又将目光看向了魏征和萧。

  一时间,众人也将目光转移了过来。

  魏征和萧对视一眼。

  “魏公请。”萧道。

  魏征琢磨了一下,说道:“这个你们问我二人,估计也是问道于盲,宋国公去的时候日月山是怎样的,微臣姑且不知,但微臣可以说一件小事于诸位听听。”

  说到这,魏征还看了看房玄龄,“说起这件小事儿,还和令郎有关。”

  “犬子?”房玄龄一愣。

  魏征点了点头,道:“是的,当日我见令郎胸前佩戴有一徽章,便好奇的想让其取下来让老夫看看,结果令郎却是当防贼一般的防着老夫,现在想来,甚是有趣。”

  “这逆子,安敢如此无理!”房玄龄一听,就斥责道。

  看他那模样也就是房遗爱这会儿不在这里,要是在这里,难免被他鞭打。

  一旁的萧却是笑道:“这事儿老夫也经历过,倒也不怪他们,他们这勋章是有讲究的,名为同济勋章,魏公说的可是此物?”

  “对,就是同济勋章。”魏征说道,“据闻,这同济勋章乃是日月山保卫战之后,明王命人铸造,但凡当初日月山的人,人手一枚。

  是作为他们同舟共济的见证,就连几岁的娃娃都有。

  每个人都将这枚勋章视为他们的荣耀。

  其实在大明王廷,要想区分谁是明王殿下的拥趸,看他们胸前就知道了。

  当然,现在听说好些人也会自己打造一些勋章佩戴于胸前,不过他们那些和同济勋章还是有些区别的,据说,单从工艺上来说,就算是大明王廷自己,也打造不出和之前一样的同济勋章出来。

  这也就造成了同济勋章的独特性。”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若有所思。

  这就是他们民心稳固的原因么?

  很显然不够。

  “可真要说他们为何民心稳固,微臣觉得还是公主殿下在长明酒楼的那番话最为真实。”魏征补充道,“大明王廷的老百姓之所以信服明王,正是因为明王真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他们看到了,体会到了,也一起经历过了,若是如此都不能打动民心,微臣也不知道民心又该如何凝聚。”

  他说起这话,大家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了长乐在长明酒楼里怒斥那些书生的话。

  没办法,长乐当日在酒楼里怒斥元谋旧臣的话语,早就被酒楼的伙计给宣扬了出去。

  这种给长公主和明王殿下以及大明王廷扬名的好事儿,自然要远传千里。

首节上一节324/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