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271节

  黛玉早就将另一份奏疏拿了出来,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京中贵女热切的讨论着。

  当然,她们这群女子的联名奏疏不是给皇帝的,而是打算送入后宫,呈给太上皇后曹娘娘。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贾琮哼唱着曲子,背手往国子监外走去。

  黛玉想要联合京中贵女,组织一个专门针对赈济女子幼儿的慈善机构,这事她在王平口就有过设想了。

  贾琮帮其完善了一下机构的设置,并让其联合京中贵女,借此机会推举曹太后或者皇贵妃杨氏为社首,也算是与宝玉这边的上书遥相呼应,扩大影响。

  一切都在原本设想的方向发展着,贾琮跨上了战驴大宝,轻轻一拍扎着鞭子的脑瓜:“大宝,走,接下来咱们该干自己的事了!”

  ……

  京畿道的院试已经公布了时间,就在半个月后的四月二十七,京畿诸府的院试自然是在顺天府举行,故而从各州府聚集来京的读书人越来越多。

  加上还未离开京城的落榜举子,这就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上书大军中。

  宝玉已经好几日天一亮被拽去府外了,上书的行动隐隐以宝玉为首,贾琮一边继续忽悠着是不时想要退缩的宝玉,一边安排亲兵时刻关注着他的情况,防止有人察觉出不对,狗急跳墙。

  四月十九,立于大夏门前的登闻鼓被人敲响。

  一封长达数万字的奏疏被呈送入宫,彻底掀开了声势浩大的学子论道、为民请命、请求变法的序幕。

  宝玉以及数十位仕子代表被皇帝与储君亲自召见,虽说还没有传出什么具体的措施,不过皇帝于第二日的大朝会上下旨,命各布政使司、行都司、宣政院辖地据实上奏各地土地归属、田产产量以及人口情况。

  同时封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徐晋,钦命总督南北直隶军政事,主持南、北直隶两省清丈田亩、厘清土地田产、清查隐匿人口、惩治不法士绅豪强等诸多事宜。

  又命皇太子刘弘巡视京畿皇庄,正式施行贾琮所提交的《顺天府流民赈济安置疏》。

  四月二十七,贾琮与宝玉再次走进顺天府考试院,赴元六年的京畿道院试。

  这一次主持京畿道院试之人,乃是礼部郎中、京畿道提学官戴行知。

  此人本就是个刚正不阿之人,性格清正,对宝玉的那篇骂遍朝廷公卿的府试策论极为欣赏。

  加之最近京城到处在传宝玉于国子监校场的文章,一下子好感度拉满了。

  院试时宝玉又来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吏治策论,戴行知一眼就看出了这张考卷十有八九就是宝玉,将其放到了院试第十一的位置。

  至于前十,皆是言之有物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他就是再喜欢那份言辞激烈、锋芒毕露的文章,也不得不公正的说一句,此人只可为御史,不可出任亲民官。

  院试的成绩很快就张榜公布,案首依旧是顺天府大兴县贾琮,宝玉这个第十一破天荒的得到了京中读书人的认同,半点嫉妒之言都没有。

  因为宝玉那天代所有具名上书宫中的人敲了登闻鼓,按照国朝的制度,是要挨板子的。

  当然,本就在背后支持上书的皇帝老爷大手一挥免去了惩罚,可这件事依旧让宝玉在这些仕子的心中,成了政老爷那样不畏生死为民请命的有风骨之人。

  宁荣贾家一下子出了两名秀才相公,敬大老爷往日的严肃都去了三分。

  老太太更是大喜过望,想要大摆筵席三日,请来戏班子好好乐上一乐。

  最后还是政老爷回府后劝住了老太太,说今日京城正闹着为民请命的事哩,而且还是宝玉带的头,最好低调些。

  宝玉懵逼的看着又是赞赏又是头疼的老爹眼神,缩了缩脖子:“不是儿子要领头,是琮哥……呜呜呜呜……”

  贾琮一把捂住宝玉的嘴巴,咧嘴一笑就拖着他往外走。

  “二叔与祖母说话,我带宝二哥去外面玩了。”

  呜呜呜……

  宝玉被贾琮拖到了院子中,贾琮又来了一阵忽悠,总算让宝玉重燃正气,与他结识的那些仕子友人聚会去了。

  ……

  端午刚过,京畿之地连续下了好几日的雨。

  那场声势浩大的为民请命仕子上书慢慢的褪去了热度,皇帝老爷掌控舆论的手段极为高明。

  在利用少年子的热情重启清丈田亩、开行变法事之后,下旨褒奖这次具名上书的学子。

  等安抚好这群读书人之后,朝廷似乎陷入了平静。

  但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平静,内中的暗潮汹涌令户部左侍郎林如海都心惊不已。

  这日休沐,贾琮拉着林如海父女出了京,去了城西贾家庄子。

  “今年还算风调雨顺,这土豆的长势很不错。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收获了。”

  林如海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藤蔓,想要挖开一处看一看女婿口中埋在土地的果实,可又担心伤了秧苗。

  若真能亩产三十石,那……

  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林如海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只听贾琮侃侃而谈:“这些土豆都是老农精心培育照料,亩产最起码有四十石。若是粗种,薄田也能有二十石左右,推广开来,绝对能让百姓再无饥馑之苦。当然,这土豆肯定没有稻米味道好……”

  “能填饱肚子就好,能填饱肚子就好。”

  林如海小心翼翼的摸着翠绿的土豆藤蔓,再三确认收获的时间后,直接扔下了贾琮与黛玉,快马回京去了。

  黛玉从另一处的房出来,那里也培育着一种粮食。

  她左右看了看没有找到林如海,疑惑的问道:“爹爹呢?”

  贾琮笑着应道:“姑父这是急着回去跟老貔貅要银子,土豆堪称祥瑞,户部绝对不会让别人占了先机。”

  噗嗤……

  “文老大人估计要心疼死,但这银子户部又不得不出,说不定牙一咬又会跑去勤政殿在陛下面前哭穷。”

  黛玉捂嘴笑出了声,因为她知道贾琮为了培育土豆,祛除土豆的毒素,耗费了不少银钱心血。

  文同轩若是想要从贾琮手中取得良种,像以往那种赐个什么匾额,说句公忠体国的方式是不行了。

  贾琮为了让朝廷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提高中原百姓培育粮种的积极性,这一回狮子大开口。

  户部要用白银五十万购买贾家的土豆种子,他才会将土豆的培育、储存、食用等等全部交给户部。

  ……

  似乎是为了印证黛玉的猜测,文同轩一听林如海说有亩产四十石的粮食,再短暂的惊疑后,随即大喜过望。

  天爷爷,若这事是真的,那他文同轩岂不是要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间盛世了。

  “那还等什么?赶紧让人制匾,请旨赐赏,让咱们的人去接手那些地啊!”

  林如海两手一摊,无奈说道:“可贾琮说了,这粮种是他让人从万里之外的西洋诸国寻来。光是死在海上的人就有数十,又为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培育,没八十万两白银,休想!”

  什么?八十万两白银?怎么不去抢?

  要从户部拉走这么多银子,这不是挖老夫的肉吗?

  文同轩吹胡子瞪眼,气呼呼的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碎碎念了好一阵。

  突然他听到林如海幽幽说了一句:“这是上天赐福,让吾皇有了福泽万民的好机会。这银子嘛,我觉得是不是皇家内库出更好一些。”

  文同轩一拍大腿,惊喜的冲林如海大笑起来。

  “如海啊,你果然是天生的户部人,已经深得我户部之精神理念了!”

  月票推荐票

  回家晚了,更新迟了点,抱歉哈。

  明日再继续更新,晚安。

第319章 土豆伯?

  贾琮被召入紫禁城,刚刚走到勤政殿的门口就警觉的将脑瓜子往一旁偏了一下。

  啪!

  皇帝老爷好大的力气,这茶盏都飞出大殿了。

  “一百八十万两,你怎么不去抢!”

  嗯?

  我有要过这么多银子?

  他将目光转向立于殿中的林如海,两人对视一眼,皆无奈苦笑。

  老貔貅不愧是老貔貅,这手段,财神爷下凡都得光着膀子回天上去。

  “臣贾琮拜见阝……”

  “贾琮,你来告诉朕,多少钱?”

  文同轩冲着贾琮挑了挑眉,皇帝老爷龙炎都快喷出来了,贾琮毫不犹豫的……

  “回陛下,是一百八十万两没错。”

  老倌笑了,皇帝老爷也笑了,不过却是冷冷一笑:“来人,将贾琮拖出去,吊在殿外的廊柱上,让他清醒清醒。”

  一声令下,四名大汉将军走进殿中。

  “住手!”

  文同轩这回罕见的郑重起来,将走进殿中的大汉将军喝止住后,整理了一下衣冠,微微躬身。

  “陛下,泗水县子于国有功,如今又为国朝培育出如此仙粮,岂能如此折辱?”

  这话令皇帝刘恒有些恍神,他看了看丹陛下站着的贾琮,突然苦笑了起来。

  “朕都险些忘了,这小子也长大了,朕不能再拿他当小孩子了。”

  他挥了挥手,让大汉将军出去后,瞥了一眼贾琮,转头就给文同轩说了句:“八十万,就这么多。五十万送去荣国府,剩下的三十万用作户部夏收后在京畿皇庄的推广种植。”

  一百八十万两被皇帝老爷打了个对折还割了一刀,但文同轩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美滋滋的领旨。

  “财神爷,你不能不要老盯着朕的内库,几十万两白银罢了,户部如今又不缺钱,你这抠抠搜搜的性子能不能改一改。”

  刘恒对这位户部尚书是又喜又头疼,示意几人坐下说话。

  文同轩坐下后拱手说道:“此事不同以往,几十万两白银是不多,但这银子由户部出还是皇家出,完全是两码事。百姓概念朝廷还是感念陛下,其中看似没有多大的区别,实际上差别大的很。”

  这么一说刘恒就品出其中的味儿了,起身向老倌拱手致谢。

  文同轩说得对,这银子必须是皇家内库出!

  “陛下,实际上老臣也是来之前才想明白泗水县子为何非要要这个钱。以往朝廷对培育粮种、制作农具等等此类事的重视程度还是差得太多。依稀记得元二年,开封张朝山造出了新式脱粒机,朝廷奖其白银五百两,可到了他的手上时,只有五十两……”

  这话让刘恒老脸一红,张朝山造出了可将小麦脱粒的简便装置,大大加快了夏收的速度。

  可偏偏被祥符县令的亲戚冒领了功劳,而张朝山只得了五十两的封口费……

  哪怕最后县令被撸,张朝山得到了朝廷的补偿,可这事之后,数年时间内,地方再未有上报过农具的创新与新种的发现培育。

  “陛下,臣以为,朝廷当制定新的奖励规矩。比如培育粮种、制造新式农具等等,朝廷可以奖励散官,并以金银购买其制作、培育的办法。”

  贾琮以自己寻找、培育土豆的事为范例,详细的说了其中的艰辛与耗费的人力物力。

  “由此可见,每一种新粮的出现,都来之不易。若朝廷只是用少量的银钱拿走百姓辛辛苦苦培育的粮种,这跟明抢实际没有什么差别。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耗费精力去做得不偿失之事。”

首节上一节27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