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265节

  这份谏言虽有很多稚嫩之处,但皇帝闻之圣心大悦,似乎找到了一个缓解流民愈演愈烈之势的突破口。

  于是乎,一份圣旨就由京城送抵王平口,令黛玉暂行此法,打算借此试上一试。

  “此法若是真的实施起来,别的不说,倒是给了这些百姓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贾琮将永清县的事大致上讲了一下,黛玉皱起了眉头。

  只见黛玉提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她唏嘘道:“实际上若按太祖当年定下的田赋规矩,哪怕是遭了难,百姓们也不会连撑下去的机会都没有。实在是地方赋税过重,收获的粮食不足以抵税,最终越种越穷,直到抵押了田产求存,最后一无所有,只能卖身为奴。”

  贾琮想起被抓的永清县的县丞、主簿等佐贰官,太祖爷当年立下的规矩,早就被这些玩出了。

  大夏沿袭前朝的两税法,八月之前收夏税,第二年二月之前收秋粮。本朝开国之初,两税是实物税,一般夏税交小麦,秋粮交稻米。

  没过几年,微服私访的太祖爷发现各地地力肥沃程度不同,百姓收获自是不同。

  甚至有的地方种植桑麻等物,为了缴税还得拿着丝麻换了粮食缴税。

  故而朝廷扩大了征收范围,下令百姓在米麦之外,可以按田亩比例,交纳一定数量的丝、麻、。

  这样,丝、麻、作为附属交纳物,成为新的项目。

  朝廷还规定,如果不交丝、麻、,也可以改交一定数量的绢、麻布和布。

  这样,绢、麻布和布作为顶替物,成为新的项目。

  当然,朝廷为了方便百姓缴税,将各个方面都想到了,或粮或丝或麻甚至有的地方田产不足,让百姓直接打猎换银子,充作田赋。

  可惜往往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圣旨出了京城,原本朝廷对百姓的照顾就会变成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各种手段。

  按照惯例,米麦叫作本色,其他顶替物叫折色。随着时间推移,这样一项一项加下去,加了快一百年,到昭武三十五年,据刑部的调查统计,各地本色、折色和那些贪官污吏削尖了脑袋想出来的税收名目已经多达四五十项。

  四五十项的税收名目代表着什么?

  按照太祖定制,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民田中最差的土地,收税三合一勺。

  若真按太祖定下的规矩,只要百姓能吃苦,开荒种地,不说大富大贵,总能吃饱穿暖生几个大胖小子延续后代。

  但就是因为太祖爷考虑的太过周到了,税收的项目颇为杂乱,就让那些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有了上下其手的空子。

  例如永清县这等京畿上县,除田产外,又是南来北往的京畿重镇,县中盛产优质的瓷器,继而县衙又加上了瓷器税。

  因有贡瓷一说,每年制瓷之户,还需要上缴朝圣税。更别提还有徭役,其中以每年对临近的运河疏通最为要命。

  自太祖朝就有定制,年十六成丁,成丁服役,六十而免。

  像是每年的冬季顺通运河,永清县就会因冰冷的运河水死伤大量的服役百姓。

  你说不想去服役,行啊,掏银子就好。

  于是乎,永清县又多了一个收入项目,而且那些当里长的人往往都是县中士绅,他们借着指派服役的权力,收受贿赂,大肆压榨治下百姓。

  等那些没钱缴纳服役银子的百姓死在了运河河道,立马就会像豺狼一样扑向失去顶梁柱的百姓家,占人妻子,夺人薄田。

  易文熙当了两年的永清县令,每年劝课农桑,却从未听说过有人喊冤告状。

  何也?不过是上下勾结,欺瞒他这个外来人罢了。

  林如海也是当过父母官的人,黛玉启蒙又早,自小跟在其父身边没少接触这些事。

  贾琮只一说永清县中的情况,她就给贾琮说清了其中的潜规则。

  “而且不只是私下加赋,他们还能弄出各种样。比如折色、米粮分等、粮税损耗、县中截留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黛玉跟愤愤不平的贾琮道出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现实:“琮哥儿,爹爹曾说,百姓缴纳之田赋,每过一人手,便会损耗一成。每一次缴税,原本的三升三合,到最后就会变成亩产之粮的三成三。就这样,还算是县中吏治清明,百姓还有一条活路。”

  “触目惊心,真的是触目惊心。”

  亩产的三成三用作田赋之用,余下的粮食还要想着冬季换成银子充作服役的费用,那么,百姓拿什么填饱肚子?

  贾琮想起了那日流民盯着锅中的清汤寡水的麻木目光,或许那种麻木,是那些压在身上的四五十项赋税名目,生生压榨出来的。

  “或许林姐姐的谏言,是当下最好的办法了。至少皇庄的农户,不用被县衙的官吏欺压。只需按照官田的例缴纳皇粮国税就好。”

  贾琮突然对自己之前送去皇帝案头的“摊丁入亩”失去了信心,两税法也好,摊丁入亩也罢,终究要靠人来实施。

  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恐怕皇帝亲自下场,都不一定能抵住那些人疯狂的反扑。

  恐怕带头反对的人中,就有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到时候又将是一场恶战,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恶战。

  ……

  贾琮在王平口休整了两天,最后一次巡视了一番王平口的赈济情况后,太子刘弘的仪驾终于抵达。

  黛玉将后续事宜交给了顺天府的人,跟随太子仪驾踏上了返京的路程。

  直到腊月二十九,马车才缓缓驶入荣国府。老太太闻之大喜,在见到黛玉后搂在怀中心肝心肝稀罕了好一阵才放开。

  “你爹已经住在了官驿,明日入宫觐见之后才能回家。要是让他知道你一个小姑娘去做那些辛苦事,还不得心疼死。”

  老太太心疼外孙女,婆娑着黛玉明显有些粗糙的双手,瞪了一眼站在一旁的贾琮。

  “还有你,你一个糙老爷们去吹冷风也就罢了,非要带了玉儿去受苦……”

  呃~

  贾琮苦笑起来,满屋子的人除了探春羡慕的看着黛玉外,似乎所有人都对自己领着黛玉去赈灾有些不满,就连一直不愿得罪贾琮的邢夫人都抱怨了几句。

  “外祖母,不怪琮哥儿,实际上是我自己在去了王平口见到那些可怜的流民后,主动留下来的。”

  黛玉将自己在王平口的所见所闻大概讲了一下,特别是那些因为自己主持赈济活下来的孩子们,让黛玉觉得吃些苦很值得。

  “陛下还让人传了口谕,夸外祖母教养的好,说我巾帼不让须眉……”

  皇帝的确给黛玉送去了亲笔书信,信中不但鼓励黛玉放心大胆的去做,更是夸黛玉有姑苏林氏祖风,有状元之才。

  至于说皇帝口谕夸老太太教养的好,这话是黛玉自己加上的。反正老太太总不能亲自去宫中求证,只要能哄老太太开心就好。

  果然,黛玉精准的挠到了老太太的痒处,立马让老太太高兴了起来,搂着黛玉又是好一阵的稀罕。

  两人奔波操劳了近两个月,不过听到林如海已经抵达京城住在了官驿,于是洗漱换衣又上了马车前往官驿。

  可惜他们去时林如海已经被皇帝诏入宫中,没办法只能前往宫门前等候。

  因是年节将至,各地进京述职的督抚大员集中在了近日等候觐见,大夏门前的马车就有十几辆,每一辆马车都插着旗帜。

  什么某某布政使、提督某某使、某某镇总兵……

  反倒是荣国府的马车上插着黛玉的敕封,文安县主。

  这就惹得不少陪伴父兄觐见的公子哥的好奇,据说文安县主不但长得仙姿缥缈,更是言辞犀利,在宫中驳的前东平郡王太妃哑口无言。

  而且如今的荣国府红的发紫,林县主的未婚夫乃二圣的心尖尖,结好林县主就是结好荣国府的贾琮,这群二代们当即就以自己姐姐、妹妹的名义,往荣国府的马车送来一张又一张的拜帖。

  黛玉有些哭笑不得的看着贾琮,她一想就知道这些人送来拜帖是打的什么主意。

  正主就在马车上抱着手炉眯眼休息,反倒是把麻烦都扔给了她。

  “琮哥儿,要不你出去露个脸?”

  月票推荐票

  今晚就先更到这儿,明日继续。晚安。

第314章 岳父教婿

  贾琮打了个哈欠,眼睛都懒得睁开,甚至往黛玉的身上靠了靠,寻了个舒适的姿势打起了盹。

  黛玉原本想要推开的,可看着贾琮疲惫而又慵懒的面容,最后将其放倒,让他枕在自己的腿上,轻轻按揉着额头。

  “不愿就不愿吧,我让人去回一声,改日有暇再请各府的姑娘来家里做客。”

  贾琮微微睁了睁眼,无所谓的说道:“林姐姐若是不喜欢这些应酬,不必理会……”

  黛玉在贾琮的脑壳上轻轻一敲:“瞎说,这些都是一方大员,贾家也好,林家也罢,哪能轻易得罪人?况且爹爹与琏二哥他们在外任职,少不了跟这些人打交道。有这个机会接触接触也好,不提其他,能摸清几位督抚脾性,将来也好打交道。”

  贾琮拿脑瓜顶了顶黛玉温软的腹部,惹得黛玉俏脸一红,摁住不老实的脑瓜:“别闹,说正事呢……”

  “听着呢、听着呢,林姐姐看着办就好,我全力支持!”

  听到贾琮的回应,黛玉眉眼弯弯。

  她现在迫切的想要走出内宅,尽看天下风云。这些督抚二代们送来的帖子,恰好给了她最好的机会。

  “紫鹃,你去一一回复,就说今日不便叨扰,改日我会给诸府送去帖子,请诸位姑娘来荣国府一聚。”

  ……

  林如海今日清晨刚刚回京,呈上请见的折子后,官驿的驿丞曾说前面排队的各地督抚就有十余名,怎么也得明天才会召见。

  不想刚用完午膳不久,宫中就来了内侍,传达皇帝口谕,召中奉大夫、正治卿、右都御史、钦差巡视江南诸州府道盐政使林如海勤政殿面圣。

  那些在官驿与林如海扯闲篇的人又一次刷新了对这位的认知,果然是简在帝心的人物,他们可是已经在官驿等了两三天了,人家林探才回京两三个时辰,就等来了天子召见的口谕。

  “盐政大治,林爱卿功不可没。正如爱卿所言,是到了扩大盐场的时候了。”

  林如海在一年的时间内整顿江南盐课,打击私盐,剿灭盐匪,开设盐场,平抑盐价。

  一斤官盐的价格已经被林如海从银三分、四分,压到了银一分二厘。

  林如海有信心在一年后,将盐价再压一半,彻底终结百姓吃不起盐巴的历史。

  盐价的降低不但没有使得盐税减少,反而因为私盐的压缩与官盐的售卖扩大,官盐的交易量暴涨了十几倍,盐税硬是如涓涓细流东入海,只半年时间,林如海就押送四百多万两白银回了京城。

  刘恒心中对林如海的评价再次拔高了一个等级,真干臣也!

  忠贞、清正、廉洁、能力强,真是个完美的宰辅人选啊!

  就是身子骨不怎么好……

  “来人,传御医过来。”

  刘恒是个极其矛盾的人,对臣子的态度可以说是两极分化。

  对待贪官污吏如疾风骤雨,却也总是让忠贞的臣子如沐春风,暖心的能化了外面的寒冰。

  御医很快到来,一番望问诊切之后,刘恒细心的询问了御医林如海的身体情况。

  得知是心神损耗过甚,若不好好休养,恐有碍寿数,皇帝老爷立马就“申饬”了一顿林如海。

  “林爱卿,你要记得你还有妻小在京,你那儿子方才一岁大点……”

  “国朝臣子众多,但朕得用的人手却就那么点。爱卿是父皇钦点的探郎,乃国朝之柱石,朕有意让你入阁辅政,可你看看,你才不惑之年,精神头还不如文老貔貅这个老家伙。”

  “这一次回京,就好好休养吧。江南盐政的差事,朕会安排妥帖的人去办。”

  林如海一听急了,盐政的事他才做了一半,岂能轻易换人?

  “陛下,臣……”

  刘恒手一挥,打断了林如海的后半句话:“没得商量,朕不想失一左膀右臂!放心,盐政已经走上了正轨,朕会择一妥当人,按步就班做下去。”

  至于人选嘛……

  老十三最近天天在温柔乡里美滋滋的过他那小日子,朕都没这么舒坦,那就去海边给朕晒盐吧,哼!

  “皇爷,户部尚书文同轩求见。”

  内侍刚一通禀,刘恒牙根隐隐作痛,这老货……

  只见皇帝老爷烦躁的摆着手说道:“就说朕忙着呢,不见!”

首节上一节265/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