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136节

  “只有三百万,要不要?”

  “五百万,少了五百万臣这个户部尚书退位让贤!”

  “文卿,这些银子,朕有用。”

  刘恒强忍着砍死这老货的冲动,咬牙道:“就四百万,多了没有!”

  “臣遵旨。”

  文同轩立马来了精神,从地上爬起后,冲着一旁的夏守忠伸了伸手,夏守忠额头的青筋都开始了突突跳动。

  成了,预期三百万,如今还多了一百万,户部又可以阔绰一段日子了,今日午膳便加个鸡腿奖赏一下自己吧!

  可惜文同轩的好心情连几息都没坚持下来,一听到户部有钱了,当即就被一群人给围了起来。大殿上又开始了一波讨钱的戏码。

  奉天殿上乱糟糟的,徐晋闭目养神熬过了惯例的流程后,突然从都察院的队伍中走了出来。

  “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晋,弹劾户部、刑部、工部、宗正寺、大理寺、顺天府各级官吏,治下不严、疏忽怠政,致使今夏大旱,北地五省千万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呼噜呼噜……

  炎炎夏日,当太阳升起后,仅存的一丝凉爽也消失不见。还未睡醒的贾琮靠着凉丝丝的柱子,吹着泡泡呼呼大睡。

  突然他感觉有人在戳他的脸,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后,才发现是自己的大侄子贾蓉。

  “琮三叔,青藤先生和人吵起来了!”

  嗯?

  贾琮抹了一把嘴角的口水,扭头看去,只见老师徐晋独战好几位紫红官袍的老大人,正侃侃而谈。

  “下官对事不对人,七月时下官奉旨巡查顺天府治下一十九县,县县皆是流民遍地……”

  “大宗正,您说赈灾的事不关宗正寺的事,这一点没错。可宗亲圈地都圈到河道里去了,致使地方无法梳理水利,您说是不是宗正寺的责任?”

  “财相,下官查到户部送到顺天府的赈灾钱粮,户部每过一人手,便会少上几千几万两银子,到县中时,能有一半便已经是得天之幸。请问财相,户部的银库、粮库饿死了耗子,是不是也养肥了硕鼠?”

  “王大人,赈灾怎么能与工部没关系?元二年朝廷方耗费巨资整修了顺天府的水利,可下官巡视了整个顺天府,河渠淤积、水车十架中有八架不堪用。请问王大人,工部大匠的制造之术,还不如村里的木匠吗?”

  “蔡大人、唐大人、陆大人,老百姓伸冤无门,都跑到钦差行辕告状了,刑部、大理寺与顺天府衙门,竟然毫无消息。难道诸位大人忙的都看不见听不到老百姓的苦难吗?”

  ……

  徐晋言辞凿凿,手中的奏章记录了极其详细的数据,几位老大人被驳得哑口无言。

  “唉!天灾无可避免,可原本顺天府完全有能力减少大旱对百姓的影响。不说别的,顺天府虽不及江南河网密集,可有元二年整修的水利,田中岂会颗粒无收?”

  徐晋双手高举厚厚的奏章,躬身拜下:“陛下,这封奏折中,臣详细记载了顺天府治下一十九县河流沟渠的使用情况。其中近七成水利公器私用,多为宗亲勋贵、豪门大族所占。更有山川河道,被大族圈占,臣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到底是对还是错了!”

  大殿之上安静的可怕,那些宗亲贵戚无不缩了缩脖子,开始回忆自家在京畿的庄子有没有干过这些事……

  夏守忠将徐晋呈上的奏折送到皇帝的手中,皇帝每翻一页,便会往殿中的某位臣子身上看去。

  “完了,陛下看我了。难道家里的败家娘们真让人干了这些事?”

  “老天爷,夫人到底干了什么,为何陛下要看我?”

  “嗯?我……我……我在顺天府没置办庄子啊,陛下看我做什么?”

  啪!

  刘恒突然将看了一半的奏折合上,冷冷扫视大殿中的文武百官。

  “徐卿,朕赐你天子剑,主理此次赈灾之事。既然顺天府的问题是你发现了,那便由去处理。三品以下,可先斩后奏,诸司不得干涉,必须积极配合……”

  “父皇,儿臣请命,愿协助青藤先生赈济灾民。”

  宗亲队列中突然走出的刘弘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雏鹰的政治生涯要开始了?

  看了好大热闹的贾琮终于知道该自己上场了,于是他从窃窃私语的队伍中走了出去,躬身拜下:“臣贾琮请命,愿随徐师赈济灾民抓老鼠!”

  “准尔之请,皇四子刘弘为钦差副使,羽林郎将贾琮领三百羽林郎,护卫钦差巡查地方!”

  皇帝不等殿中臣子反应过来,拂袖而去。夏守忠连忙一甩手中浮尘,高呼道:“退朝!”

  ……

  “爹,咱家现在还欠户部多少银子?”

  贾琮趴在桌上看着摊开的账册,这种繁琐的记录让他头晕眼。

  费了不少心思,总算将上面的数字整理了出来,荣国府的账上,竟然只剩现银不到五万两,这还包括府库的三万压仓银,轻易动不得。

  躺在摇椅上哼着小曲的赦大老爷,连眼皮都没抬,悠悠说道:“咱家十五万,东府八万。”

  “这么多?”

  贾琮挠了挠脑瓜,提笔开始计算每年的收益和支出。

  这几年又是涝又是旱,庄子上的进项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往往还需府中调拨银钱支援。

  铺子里的收益还算不错,去年开始与薛家共同经营的商路有了起色,每三月能送来大概一万多两白银。

  抛出成本外,一年下来,大概能收入三万两银子。可若是要还户部的欠银,还差太多了。

  荣国府家大业大,支出也大。

  府库中看似装满了金银玉器,可那些大多是御赐之物,又不能换成银子。

  贾琮不由头疼道:“爹啊,咱家没钱了!”

  “不急不急,上次你说的养珠之事已经有了眉目,芸哥儿在广东寻到了合适的地方,到时候别说几万两银子,便是几十万两都不是个事。”

  赦大老爷突然给贾琮道出了个好消息,原来贾琮去年时曾嘀咕过珍珠养殖之法。

  《文昌杂记》有载:“有一养珠法,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经秋即成珠矣!”

  珍珠这玩意是需求极大的奢侈品,想来养殖出来的好珠子,会从那些豪商巨贾的口袋中掏出大量的银子。

  贾芸是贾氏宗族中难得的人才,虽对读书科举以及行伍之路没有兴趣,但他的经济头脑极为不错。

  赦大老爷直接拍板,让他带着家中几位老成持重的掌柜,携带府中帖子去了广东寻地养珠。

  上月初,贾芸来信,珠场已经买下,就等明秋收获了。

  贾琮虽然欣喜珍珠养殖步入正轨,可他还是一脸的苦闷,嘀咕道:“远水解不了近火,儿子再琢磨琢磨,看从哪能淘换些银子出来……”

  “你这么着急要银子干什么?”

  贾赦疑惑的坐了起来,将小黑胖子从桌案上拎了下来,严肃的问道:“是不是你二哥之前带你去逛青楼,染上什么坏毛病了?”

  你爹我可以当太岁,但你小子可不行。老子这辈子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贾琮翻了个白眼,无语的回道:“爹,您瞎想什么啊,儿子这是打算跟四殿下合伙做生意,准备投些本钱进去。”

  涉及未来的皇太子,赦大老爷不得不谨慎起来:“什么生意?圣人和陛下会放任你跟四殿下胡闹?”

  贾琮跑到房门处,四下打量后关上门窗,跑回赦大老爷身侧小声解释起来。

  “老师奏请开海,陛下已经同意。打算在泉州开设市舶司,行商海外。由夏公公的干儿子夏谦负责,组建船队下西洋。儿子与四殿下商议好了,打算参上一股……”

  月票推荐票

第194章 何为日不落帝国

  贾赦虽然对商事不通,但他知道一点。

  海商之利,几与捡钱无异。江南那些反对开海的大族,无不是紧靠出海走私,赚的盆满钵满。

  “爹,陛下对出海一事还有顾虑,故而儿子谏言,为防内库耗费太过,不如拉了京中武勋贵戚一起。陛下虽然还未定下此事,但已十有八九。”

  贾琮循循善诱,诱惑着双眼变成铜钱的赦大老爷:“爹啊,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总不能江南那帮子人吃肉,咱家连点汤都喝不到嘴里去。”

  贾家真是太缺钱了,光是元春省亲的园子就榨干了两府,赦大老爷的手往小黑胖子脑瓜上一敲,问道:“需要多少钱?”

  “怎么也得十万两,四殿下把这些年攒下的银子都拿了出来,儿子也不能差得太远。”

  贾赦呵呵一笑:“爹给你二十万两,你送到四殿下那儿。记住,咱家入股十五万,剩下的五万是贤妃娘娘的……”

  说着,赦大老爷就走进了内室,不一会就抱着一个木匣子走了出来,放在桌上打开后,里面装着厚厚的一叠银票。

  好家伙,最上面的一张便是足银一千两的刘记银号。

  贾琮瞪大了眼珠子,不解的问道:“爹,您哪来的钱?”

  “这年月,谁还没点私房钱?”

  贾赦冲贾琮挤了挤眼睛:“爹早就开始给你攒娶媳妇的钱了,这荣国府将来是二哥的,爹也不能厚此薄彼,总要给你备些买宅子娶媳妇的钱吧。二十万正好,跟着陛下的船队出海,稳赚不赔,拿去吧!”

  小黑胖子闻言眼睛一酸,这个不靠谱的爹其实很靠谱。他郑重的接过小木匣子,抽了抽鼻子说道:“谢谢爹……”

  “傻孩子,这本就是爹给你准备的。去吧,早点送到四殿下那儿,记住了,其中有五万记在贤妃娘娘的名下。”

  贾赦的考虑十分全面,贾琮点了点头,抱着小木匣子离开了书房。

  赦大老爷目送贾琮离开后,悠悠然回到内室,揭开一幅画,从背后的暗阁中取出另一个小木匣子,打开后愉快的数了起来。

  “一千、两千、三千……八万八千两,还算不错,足够老子再去逛十几年秦楼楚馆了。”

  ……

  刘弘刚刚送走了夏守忠,便见贾琮抱着一个小木匣子,匆匆跑了过来。

  一进书房就将木匣子放在桌上,举起桌上的茶壶就吨吨吨了起来。

  “渴死我了……”

  贾琮感觉喉咙有了冰凉之感,终于喘了一口气将木匣子打开,里面的一张张银票连刘弘都咋舌不已。

  “二十万两,我家入股十五万,还有五万两是我大姐姐的。四哥,兄弟我能不能咸鱼翻身,就看你的了。”

  “二十万?不是说十万两吗?”

  刘弘哭笑不得的说道:“我满打满算不到十万两,你倒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

  贾琮摊手解释道:“这是我爹给我偷偷攒下娶媳妇的,这要是赔本了,我便住在你家不走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赦公真是慈父。”

  刘弘也没客气,将木匣子收好,这才拉着贾琮来到西洋商人上供的海图前。

  “琮哥儿,你说的那个土豆以及玉米,真的有那么高产?”

  “不会有错,西洋人已经有过培育种植,等咱们弄来了种子,大夏将再无饥馑!”

  贾琮这两年仔细打听过土豆、玉米的消息,根据那些西洋番商的描述,高卢和嘤国已经有人在培育种植土豆,玉米还没有消息。

  原本他打算从西洋番商那儿弄些土豆过来,没成想这些番商一个个竟然警惕的拒绝了他的要求。

  即使是抛出了高昂的佣金,依旧没能让其松口。果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群番商估计是察觉到了天朝的强大,担心有了足够的食物,西洋会被大夏的铁骑踏平。

  以个人之力很难从西洋将土豆弄回来,但贾琮的大腿多。早在去年底他从江南回来后,就将土豆的事情禀报了老爷子跟皇帝,经过龙禁卫的仔细查访,最终确定了这个消息。

  要不是大夏的水师还不够远征西洋,大夏内忧未除,估计眼睛发绿的皇帝会倾尽所有,派遣水师大军,踏平西洋诸国。

  “可惜了,若是咱们有这土豆的种子,这次顺天府的大旱,便是推广新种的机会。”

  刘弘看着这张好不容易弄过来的海图,像是抚摸美人一样,一脸的痴汉样。

  咳咳……

  贾琮轻咳嗽了两声,打断了这位老想着征服大海的男人虚妄的幻想,翻了个白眼说道:“四哥,趁着开海的机会,咱们多搞些银子回来。然后壮大咱们的船队,到时候不但赚了银子,还练成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健儿,倭寇的银山可还等着咱们呢。”

首节上一节136/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