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99节

利用各地之水路,可快速传递情报和讯息。

是安丰路首府最合适的设置地点。

虽然按照朱元璋的话,安丰路之后由他军政一体节制,但到底还不到时候,朱元璋还在这里,该请示领导的还是得请示。

在秀儿的陪伴下,齐衡走出了大帅府的大门,径直来到了黄岗城县衙内。

看着此刻正在县衙中处理政务的施才英,齐衡当即说道:“施大人。”

闻言,施才英抬头看来,见到齐衡,急忙起身快步走了过来,搀扶着齐衡来到了案桌前,说道:“大人有什么事喊我一声就过去了,何必自己过来呢。”

齐衡道:“在府里走动也是走,出来走也是走,就干脆不麻烦你们了。”

说着,齐衡便询问起自己关心的事情。

“我要你派人调查的情况如何了?”

似乎猜到了齐衡会问到这个事情,施才英当即从案桌的公文堆中找出一份折起来的地图。

这地图十分粗略,只是将整个黄岗城以及濠州周边的地形画了出来。

施才英指着画上的地形,说道:“大人你看,濠州、黄岗、凤阳三地之间,皆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毗邻淮西支流,土地肥沃,是种粮的上好之选。”

“根据粗略的估算,三地之间的土地有15万顷(近万平方公里)左右,但因为实在宽广,虽毗邻淮河支流,腹地却依旧河流缺少,想要取水,还需打井。”

“按照大人的设想,属下觉得在这里,若设一常备水库,便可大大改善这15万顷土地的用水问题。”

“并且,因紧靠淮河支流,东濠水和西濠水,往后运输漕运便可顺道而上直通淮河,顺淮河河道,可抵达整个安丰府,极为方便。”

“并且,属下在实地查探过后,发现一处地势低浅之地,其内高度很深,应该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听着施才英的讲述,齐衡一边看着他自己画的图,一边在自己系统空间中查看着系统奖励的各省各市详图。

如果施才英的话没有问题,那这里确实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之地。

齐衡之所以会想到要在濠州黄岗附近寻找一处大面积的适宜种植的耕地,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如今的黄岗城中,足足容纳了十八万的百姓!

当然,这是因为涵盖了原本黄岗、濠州以及滁州三地的全部百姓。

但这样的人口规模,可是非常恐怖的。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在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北方诸省皆有不同程度的人口损耗。

其中山东河南最为严重,富庶的河南山东之地,到明朝建立时,人口相加竟然才不过一百多万。

整整两个行省的土地面积上,竟然才一百多万的人口,可想而知有多荒凉。

而其中情况最好的,莫过于山西。

山西因为身处太行山脉之中,地理优势让他们没有遭受太多的灾难,元末的水灾也没有太过影响到山西。

甚至还连年丰收。

所以,整个山西的人口总数保持在五六百万的程度。

可这五六百万的人口,却是分散在整个山西境内的。

如今,仅仅一个黄岗城,曾经的一个小镇。

竟然容纳了十八万人口!

这还仅仅只是登记在册的百姓数量,加上此刻城中的一万兵力,人口总数便达到了惊人的十九万!

这样的人口规模,即便放在整个濠州境内,也足以让濠州各处开花。

如果按照当初李善长的办法,一定会使城中的百姓回归到原地。

以此分担黄岗城的压力。

不过,齐衡却并不打算如此。

百姓既然已经来了,再行迁移肯定会产生民怨。

这是其一。

其二,百姓散了有散了的好处,聚集在一起,也有聚集在一起的好处。

如今全国各地都是一片萧条。

即便这些百姓分散到各处,他们又能给当地带来多大的改变?

并且,为此他还得支付相应的损耗,如管理成本的增加,运输支出的增加等等。

既然如此,何不将他们留在这里,让整个黄岗城、濠州这一带,依靠着这些百姓的生产力和劳动力,迅速的发展起来。

然后由点带面,倚靠安丰路境内天然丰富的水路,盘活整个安丰路的经济。

不过,这只是战略层面的展望,关键的还是如何落地。

首先这十八万百姓,外加一万兵力每天吃的粮食,该如何解决。

如果大面积的种植土豆之类的高产粮食,自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但显然不是长久的办法。

诸如玉米、土豆、红薯之类的高产量粮食,都只能当作副粮。

除了口味习惯这些原因外,各种粮食当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也不同,小麦水稻既然能够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依旧是华夏人主食所用,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当然,这年头别说小麦水稻了,有的时候能抢到几块树皮都是幸事。

但齐衡的目标显然不仅于此。

所以,解决自身粮食产量问题,甚至达到产出的程度,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如今黄岗城内的百姓虽然多,但依靠着这一年来齐衡在黄岗城的治政成果,尤其是等到秋收时,满足城中百姓短时间的粮食需求还是足够的。

但来年、后年、大后年,如何解决。

黄岗城外的良田就这么点,无论分给谁,产量也就那么点。

所以,在齐衡的思考中,便打算玩一场大的。

光在黄岗城周边发展没有多大的前景,要来,就将整个濠州西面全部改造成粮产区。

一万五千顷的土地,就是150万亩的土地。

只要能解决腹地用水的问题,就能将这150万亩的土地化为良田。

假设全部种成土豆,仅一季,便可得土豆750亿斤,5亿石。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

如果种植水稻,可得10.5亿斤,700万石水稻。

按照y安地震时补助的粮食标准,每一个成年人一天的粮食补助1斤计算。

一年就是365斤,而10.5亿斤的水稻,就可以满足280多万人口一年的需求!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以及这一片区域的未来潜力。

其中还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比如,不适合种植的地形、每年消耗量,劳力一家妇孺消耗、人力无法满足所有土地耕种等等原因。

可哪怕最终的结果达到理论数据上的十分之一,产量也足以让黄岗城中的十八万以及一万兵力一年吃饱喝足。

甚至还能盈余近一半,到时候满足了基础的粮食需求,盈余的粮食便可以成为货品,对外界交易,达到物资交换的目的,使百姓的日子更加富足。

不得不说,这个设想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

尤其是完成这一设想的基础条件他们都已经具备。

水泥、混凝土、钢铁、大量的劳动力,前期建设所需物资等等。

在脑海中不断推算,拾遗补缺的齐衡,越发觉得这个工程的可行性很高。

不过想到施才英马上就要赶赴寿春出任安丰路总管府总管,齐衡便说道:“这样,你继续考察,看有没有什么并未计算其中的因素,另外,在完成考察后,你执笔拟定一个大的计划,随后交付给周念。”

“此后的细节,则由周念来接任继续。”

听着齐衡的话,施才英一愣。

“大人,可是属下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

齐衡听的出施才英的疑惑,便笑道:“你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此后的事情也只能由周念接任了。”

施才英还是没有听太明白什么意思,可齐衡却没有再多说。

如今文书虽已经上报朱元璋,但具体结果还需要朱元璋最终裁定。

所以在结果下来之前,最好还是先不要说的好。

面对齐衡故弄玄虚的话,施才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而齐衡却在这时对着身边的秀儿说道:“秀儿,我们回去了。”

压根不管此时施才英那满脸的困惑。

当齐衡回到府中时,余光道也带着文书走了回来,在看到齐衡时,立马说道:“大人,大帅已经阅批了。”

结果没有出乎齐衡的意料,因为自己文书上的内容基本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事情。

施才英的升任这几乎是所有人心中的共识。

而至于总管府的设立,以及城池的选择,也不算什么意外的事情。

随之,齐衡便直接说道:“将文书送去县衙交由施才英看一下,省的他今晚上睡不着。”

余光道不太明白齐衡这话中的意思,但还是按照他的命令去做了。

县衙中。

正如齐衡猜测的一样,施才英整个人的心思都在思考着齐衡刚刚那些话的意思。

直到余光道到来,并且将文书上的内容交给他看后,这次明白了齐衡为什么说要周念来接任了。

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不过想到接下来濠州要进行这么一场宏大的工程,施才英还真舍不得走。

因为他很清楚,如果这个工程完成,整个濠州北部将彻底成为整个安丰路的经济中心。

因为这里是最有钱,粮食最多,百姓最多的地方。

反倒是自己去的寿春,虽是都城,却有些名不副实了。

最重要的是,工程一旦完成,将对整个安丰路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功绩,政绩!

甚至可能名留青史。

因为这一片粮区的建成,会有多少的百姓免于饥饿。

如果这么大个工程是别人跟他说,施才英只会当作一个笑话来看。

可这毕竟是齐衡啊......

自从他来到黄岗城,出任了黄岗城的县令后,他所看到的,见到的,哪一件不是奇迹。

对于齐衡,他已经产生了天然的信任感。

哪怕他跟自己说他能将月亮捞下来,他也会认真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目光太过短浅了。

首节上一节99/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