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59节

刘伯温此话,算是给了杨宪最后的交代。

在面对这件事上,他刘伯温不会出手了。

闻言,杨宪也算明白了刘伯温的态度,见自己得不到刘伯温的帮助,如今中书省内胡惟庸又勾结一帮人对自己暗中出手为难,杨宪也是别无他法,拱手道:“恩师,学生告辞了。”

说完,直接转身离开。

屋内。

刘伯温瞧着杨宪离开的背影,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看来这番师生情谊,到此已尽。”

不过转念一想,又道:“也好,也好......”

转身又回到了自己书桌前,继续写起了自己的祈罪折子。

“臣以为,圣君者,宽严相济,恩威并用。圣上举臣掌御使大任,是恩。处斩陈怀义,则是威。为臣者,受恩当图报,逢威当自查。抱元守一,鞠躬尽瘁。”

至此,刘伯温提笔审阅。

反差查阅无错后,朝着皇宫而去。

在来到朱元璋的奉天殿外时,刘伯温对着门外的二虎说道:“虎将军,烦请禀报,刘伯温见驾祈罪。”

二虎闻言,道:“刘大人稍候。”

说完,转身朝着屋内走去。

与此同时。

奉天殿的侧殿中。

朱元璋依旧在教育着几个皇子,说道:“昨天,在棣儿的婚宴上有个书呆子借着酒劲大放厥词。说咱分封诸王会引起战乱,还说皇朝的安危不在朝外而在朝内,就在你们几个王的身上。”

“皇儿们,别以为这个书呆子说的这些只是疯话。它代表了好些个大臣们的心思哪。那些个臣子们不敢说出来,这个书呆子全替他们说出来了。所以,爹不得不重办了他,以此,震慑群臣,制止缪言流传。”

听到这话,朱棣立马说道:“父皇办的好,儿臣恨不得将此人千刀万剐!”

而朱元璋则继续说道:“这个书呆子啊,人是死了,可你们要牢记他的话啊,念念不忘!为何呀?因为他说的对呀!秦汉唐宋就是因为分封诸王而引起的战乱,爹可以废其人,却不能废其言!你们一定要牢记住那个书呆子的话,要把它当作警钟在耳,永世长鸣!”

闻言,众位皇子纷纷喊道:“儿臣明白!”

朱元璋缓缓从龙榻上站了起来,一边走着,一边说道:“这前朝的祸事,会不会发生在本朝,那就要看你们的了。爹希望不会,也相信不会。因为爹比那些个帝王明白,比唐宗宋祖都明白,他们册封了王却无法驾驭王。”

“因此,爹在敕封你们之后,还要制定一套皇明祖训,用来管束朝廷,也用来管束你们!并将皇明祖训传至后世,永远遵循不怠!”

皇子们纷纷道:“遵旨!”

在讲完这些后,朱元璋继续说道:“爹下面要问你们的是,你们所属的藩地,太原、西安、大都,俱是中华千年的重镇,更是咱大明的边疆要塞,这三个城池的安危荣衰,直接影响到了朝廷的安危荣衰。你们到任后,如何去处理当地的军政,民政,特别是和当地官府的关系?”

随着朱元璋这个问题说完,殿外的二虎也缓缓走了进来,在朱元璋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听到二虎的话,朱元璋想了想后,说道:“让他到武英殿里候着。”

闻言,二虎立马躬身道:“是。”

说罢,转身走了出去。

而朱元璋则继续提问道:“第六个问题,爹也会一年一年的老去,如果突然有一天爹突然暴病而亡,或者无疾而终。你们该怎么办啊?那时候你们知道爹是怎么死的嘛?嗯?”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众皇子一个个沉默不语,不知该如何回答。

而朱元璋则继续提问道:“第七,如果朝廷上出了奸臣怎么办?出了乱党怎么办?出了一个貌似大忠,实为大奸的权臣,篡夺了朝政,你们又该怎么办?!”

这一次,朱听明白了,直起腰来便拱手说道:“儿臣统兵征伐!”

一旁的另外两名皇子也纷纷应和道:“是!”

听见这话,朱元璋却似笑非笑的弯着腰,瞧着自己这几个儿子,说道:“嗯,那时候人家要夺了你的军权,你该如何统兵?如何征伐呀?”

被朱元璋这么一问,几位皇子顿时一个个又没了声音。

第二百二十章:就你还想示恩?【求月票,求打赏】

昨日那陈怀义所说的话,朱元璋很清楚并不都是瞎说。

很多事情都是史书上清清楚楚写出来的。

所以,为了让自己这一朝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朱元璋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如今正一点点的传授给几个皇子们。

就在这时。

奉天殿外的刘伯温也得到了二虎传来的命令,按照朱元璋的话,带着自己的祈罪折子朝着武英殿而去。

可就当刘伯温走在皇宫的走道当中时,却在一个拐角突然碰见了那李善长。

刘伯温忙拱手点头。

而见此,李善长便开口道:“伯温呐,你到哪儿去啊?”

闻言,刘伯温回道:“皇上让我到武英殿等候。”

李善长‘哦’了一声,道:“我正好顺路,我陪你走走吧?”

刘伯温自然不会拒绝,一抬手的,道:“相国请。”

随着二人并肩而行,李善长瞧着刘伯温手中的折子,问道:“那是什么?”

刘伯温道:“这是在下呈给皇上的祈罪折子。”

听到这话,李善长叹了口气,道:“都察院的事情我都听说了,明后天吧,我打算亲自到都察院走走,代表中书省慰问一下御史,也算是给他们压压惊,洗点冤吧。”

然而,李善长这话的意思却被刘伯温瞬间听个明白。

一个中书省右丞相,却要到都察院慰问。

你凭什么?

而且,如今当着他刘伯温的面说这些,是为何意呢?

还有刚刚看似巧合的碰面,就真的是巧合嘛?

刘伯温心如明镜。

在经过了昨日的事情后,李善长虽未真的针对他刘伯温,但却也意外的彰显了他李善长的手段。

仅仅只是这么随便的一个举动,便几乎将他刘伯温的所有根基给摧毁掉。

如今这个时候故意借着碰巧的机会来见他刘伯温,什么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然而,如今的刘伯温虽然看似一败涂地,可面对李善长的话,却只是笑了笑,说道:“多谢丞相厚爱,但丞相还是别去了。”

李善长道:“为何呀?”

刘伯温也没有客气,道:“都察院不归中书省节制,都察们位虽不高,禄也不厚,却有权监察各级大臣们,包括中书省左右丞相。”

“如果相国前去慰问,恐怕有示恩之嫌吧?”

见刘伯温如此果断的拒绝了自己的好意,李善长的脸色也渐渐冷了下来,不如之前的热情,说道:“说的好,可有一人总不归你们都察吧?那就是皇上!”

“可你的部署,却监察到皇上的头上,请问,这是叫监查呢,还是叫都察呀?”

既然自己的目的达不到,这刘伯温并不愿意,李善长也就没有了好话。

可刘伯温却对此毫不在意,直接说道:“这首先是愚蠢。托相国大人的福,陈怀义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

这话一出口,李善长可不愿意担这个名头,道:“托我的福?刘伯温,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刘伯温道:“善长兄心里应该有数。”

此时的刘伯温心中有气,也没有了往日的谦和。

“如果善长兄提早跟在下打个招呼,在下就一定会严加约束自己的手下不要犯傻。而善长兄呢?却在喜宴上极力对皇上劝说敕封。”

面对刘伯温这话,李善长也不再装傻,直接笑了两声,说道:“婚宴敕封,不是更喜庆吗?别人不犯傻,为何你们要犯傻呢?难道傻子们都跑到你们都察院去了?嗯?”

“伯温呐,你不是百官当中第一智者嘛?”

听着李善长的冷嘲热讽,刘伯温无奈的摇了摇头,道:“善长兄,你还记得你我之间第一次争吵嘛?”

面对刘伯温提起往事,还有二人之间的口头约定,李善长却直接摇了摇头,道:“不记得。”

“而且,我很高兴自个儿是健忘之人。”

李善长见拉拢不成,与刘伯温又有几句不对味的对话,如今更是说起话来不留情面。

面对李善长的如此态度,刘伯温也就不再谦让了。

都欺负到了自己的头上了,还谦让什么?

“那好,那就容在下稍作提醒。当时,善长兄跟在下说过一句话,让在下十分感动。您说,您刚到义军的时候也被将士们浇了一头的马尿,善长兄尚且如此,在下岂能免灾?还有,善长兄,当时在下就坦诚相告,你的首辅之位不可动摇,伯温永远不敢。”

“再说了,伯温也不愿意与善长兄一争短长。只是,现在要多加一句,你我不要被小人利用!”

刘伯温不愧是刘伯温。

同样的一番话,一前一后,意思全然不同,作用也完全不同。

若他李善长愿意记起曾经的口头约定,那他刘伯温的话就会从后往前。

可如今既然他李善长选择记不起曾经的话,那这一个颠倒,便是在告诫他李善长。

当初先被浇了一头马尿的是你李善长。

如今被陛下训斥,迁怒的是都察院。

日后呢?

你李善长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呢?

同时,此时说出这话,提起此事,也是在提醒他李善长,想想自己曾经的德行。

不过,刘伯温终究明白,做人留一线,他日好相见的道理。

在最后,提出了二人之间有小人的话。

对此,李善长在听到后果然一愣。

可是,仔细想了想后,便也明白了刘伯温所指何人。

胡惟庸。

胡惟庸的所作所为,他李善长又怎么不知道呢?

可这事自己提前并不知晓,所以也无法阻拦。

毕竟他原意也没有针对刘伯温的意思。

他如今对待朝堂上局势的方向依旧没有变。

但胡惟庸毕竟是自己人。

他既然已经做了,那就没有办法再改变。

只能是顺着往下走。

在这一点上,在同样面对弟子的自作主张,李善长选择了和刘伯温完全不同的路。

当然,这也是他李善长的底气所在。

他有能力去面对弟子的自作主张。

可如今的刘伯温,却没有那个能力。

首节上一节259/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