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54节

这世上什么关系最牢固。

那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我李善长地位不保,你们一个个都要跟着吃瘪。

到时候,还怕他淮西一党的人不会支持自己吗?

当然,他李善长与刘伯温的心思也非常的像。

这些话,他也一样不会跟胡惟庸说。

还是那句话,虽是师徒,但谁是师,谁是徒,还得掂量好了。

要把自己看家的本事给牢牢的拿捏在手里。

相比于这两位老狐狸,胡惟庸和杨宪虽然自身的能力和心思都不凡,但终究在这大局观上要逊色许多。

只将现如今的权势官职看的太重。

却忘记了,不管什么官职权势,那都是暂时的。

当你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存在的必要时,各方势力就会将你毫不留情的推倒。

而在听到李善长的话后,胡惟庸虽不一定讲对方话中的深意听的明白,但他这个人唯一的优点就是懂得听话。

相反,杨宪在这一点上就有些不如了。

胡惟庸恭敬的对李善长说道:“属下或许别的没有,但有的是耐性。”

见此,李善长满脸的欣慰,说道:“这个我信,这些年下来,百炼钢炼成了绕指柔。哦,对了,有个事你得当心,杨宪不过是一个青花脸,而刘伯温才是摇鹅毛扇的。”

胡惟庸笑着道:“相国明鉴。不过,属下也听到一些流言,说朝中已形成两党,一为淮西党,一为浙东党。”

听到这话的李善长,顿时嗤笑一声。

嘴里反复的嘀咕道:“浙东党,浙东党.....呵呵呵,抬举他们了。”

“哼,我了解皇上,他最倚重的,只能是淮西子弟。因为天下就是这帮弟兄们打下来的,归根结底,这些淮西子弟跟皇上是一家人。虽然有时候瞧着这满朝文武都是自家人觉得不是回事,但你放心,一家人终究是一家人。”

“而且,治国戍边,仍然离不开淮西臣将,别看皇上有时候斥责我几句,什么保守呀,什么碌碌无为了。但皇上不会真的防着我,就算没有任命我为左丞相,看似对我有提防,但要清楚,皇上提防的实际不是我,而是相权!”

“皇上是不会害怕我造反的,因为天下就是我们一起打下了的。如今到了坐天下享福的时候再造反,岂不是脑子有问题吗?皇上真正担忧的是,中书省左丞相这个位置如果权力太大,会将他这位皇帝的权柄给架空。”

“这件事当时我也没有想明白,可后来也就明白了。而相反的,皇上却始终都会提防着他刘伯温。”

听着李善长的话,胡惟庸也是忙笑着说道:“相国说的是,相国忠厚,皇上自然是信的过的。而那刘伯温孤傲,皇上不管如何恩宠于他,终究不如自家人亲切。”

随着胡惟庸说完后,李善长的脸色却越来越凝重,说道:“如果非要说在这朝堂之上有什么人能跟淮西一派争斗,绝不是什么浙东党,而是安丰新贵呀。”

李善长悠长的话音,也让胡惟庸听出了滋味。

不由的,那眉间也是凝重起来。

外人或许不知,可他胡惟庸是李善长身边的亲信,哪里会不明白这些日子里齐衡一个官报便将全国官场给掀了个天翻地覆。

这还是对方并没有真的去做什么争斗。

仅仅只是一个小小官报的成立,便让他们吃了个大亏。

若那靠山王真的有心参与朝事政务,只怕这手段来的就是雷霆霹雳了。

第二百一十六章:大婚贺礼!【求月票,求打赏】

说起那靠山王齐衡,胡惟庸也是毫无头绪。

毕竟齐衡如今本身也是属于枢密院的,又是枢密院的掌院,手下都是些对他极为信服的将帅。

这样的一个身份和地位,还真是不好下手。

加上本身还有皇亲国戚,马皇后亲弟弟的身份以及对开国建立的功勋,实在是显得有些无懈可击了。

不过,这二人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停留太久,毕竟本身这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想明白的。

同时,那李善长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些对抗齐衡的办法,所以并不是那么着急。

转回头来,李善长便对着一旁的胡惟庸,郑重的说道:“惟庸啊,替我拟道折子,这道折子,你可得用心拟。我要说几句皇上想说而又不便说出口的话。”

听到这话,胡惟庸立马神色一正,道:“相国请吩咐。”

李善长道:“几位皇子都已经长成了,如何安置他们才最有利于大明王朝?这事我已经琢磨多时了,其实皇上很想为皇子们封王,却担心臣工们反对。所以封王的话由我说最妥。此奏的核心就是,奏请皇上以大明千秋大业为重,举贤不避亲。”

“即刻敕封诸皇子,为各地藩王。”

胡惟庸也是聪明人。

在听到这话的一瞬间,便明白了李善长的心思。

这一步棋,定然能让朱元璋与他们站在一起,也同时明白他们这些老臣才是真正可堪大用的人!

顿时惊喜的说道:“好!好啊!相国此奏可谓一片亲情呐!”

说完,又由衷的说道:“属下,敬佩。”

三日后。

正是朱元璋的四皇子朱棣与徐达女儿大婚的日子。

朝中的文武百官们,一个个都来到了为朱棣举办大婚的院子里。

随着一阵阵鞭炮的燃爆,那欢喜的气氛弥漫在整个宅院内。

作为爹娘的朱元璋和马秀英,也是一身隆装,满脸喜意的坐在那大厅的主位上,回应着一个个前来庆贺的官员们。

那李善长作为中书省的右丞相,算是文官之首,率领着朝廷百官们来到了大堂之中,对着那堂上坐在主位上的朱元璋和马秀英喊道:“四皇子朱棣大婚,乃朝廷大喜,天下吉庆。”

“臣恭贺皇上皇后福寿千秋,大明万世。”

随着李善长说完,身边身后的官员们,无论是文臣武将,纷纷跟着喊道:“福寿千秋,大明万世!”

听着他们的话,朱元璋在这大喜的日子里也是大声的喊着:“好,好哇!”

毕竟是自己儿子大婚,这朱元璋心里头高兴坏了。

这时,堂前的李善长拿着手中的礼单,再次说道:“皇上,臣知道您勤廉,但臣还是备下些薄礼,以表敬贺之心。”

看到这一幕的朱元璋怎么能答应,作为一国之君,岂有让臣子送礼的道理。

便开口道:“把你们手里的礼单都退回去,咱说过了,皇儿大婚你们道声贺就行了,全部都退回去,退回去。”

闻言,李善长却依旧笑着说道:“臣的这点心意不是按照朝廷律令,而是按照老家规矩办的。如在淮西老家,相邻们来贺礼,怎么着也要送上五尺布料吧?皇上,您就把臣的这点心意看成是老家的五尺布料。”

不得不说,李善长这嘴上的工夫也是不比那刘伯温差。

既贺了礼让朱元璋高兴,还将他们这些淮西勋贵们的身份给托了上去。

见此,朱元璋也是无奈的说道:“哎呀,你们是真会说话呀。您是咱的老哥,咱拿你没办法。”

听着朱元璋的话,一旁坐在朱元璋身边的亲家徐达,顿时乐呵的大笑了起来。

而马秀英也是适时的开口道:“既然是乡邻们送的礼,皇上不收我收下了。”

马秀英这话一出口,李善长等淮西文武们个个乐呵的笑了起来。

纷纷将手中的礼单递了上去。

一时间,整个大堂便热闹了起来,少了一些朝堂上的规矩,多了一些从前弟兄们聚在一起时的欢闹。

而朱元璋对此也是高兴,毕竟不是在朝堂上,也是高兴的站在了椅子上,对着众兄弟们喊道:“一会儿都别走啊!我们到武英殿喝酒去!”

顿时,兄弟们纷纷吆喝了起来。

而在将那些礼单都递上去后,朱元璋也跟着凑起了热闹,对着身后的马秀英说道:“妹子,这里就交给你了。”

说完,拉着身边的众弟兄们便乱哄哄的朝着武英殿而去。

没一会儿的功夫。

整个武英殿外便聚满了人。

所有官员们纷纷坐在了院子里的酒桌上,喝酒吃菜好不热闹。

不过这些看似杂乱的场面,还是有规矩的。

那些寻常臣工们,一个个都坐在了院子中。

只有少数一些身份特殊的人,坐在了武英殿下的台阶上所摆宴席。

而那朱元璋和朱标朱棣等一家人,便坐在了那武英殿的正门口。

哪怕是作为朱元璋亲家的徐达,也都坐在了朱元璋的隔壁桌。

除了朱元璋的直系亲属外,也就只有齐衡与朱元璋同坐一桌。

就在这时,李善长端着酒杯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对着朱元璋说道:“皇上,臣恭贺皇上子孙茂盛万世繁荣!”

闻言,朱元璋也没犹豫,直接端起了酒杯与李善长一饮而尽。

喝完之后,朱元璋便拉着李善长坐在了自己身边,将朱标给赶到了一旁站着。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也是对他主动上奏折为皇子们情愿封王的回报,亲切的与他拉起了家常,说道:“善长啊,你是跟咱时间最久的臣子了。”

“连咱妹子都说啊,说李先生是亦师亦友、亦兄亦臣呐,还说善之者长。嘿,这话多好听啊,咱想说都说不出来啊。”

而一旁的李善长也是感慨的说道:“臣行将六十了,回首此生,唯可庆幸的就是遇上了明主,才有了今日的荣光。皇上啊,莫要嫌臣嗦。”

见此,朱元璋道:“你说嘛。”

李善长点头,道:“臣还是那句话,皇子们都已经陆续长成,应该敕封王位藩属,授予边关重任了。让他们为国效力。”

见李善长再次提起此事,朱元璋哪里不想同意,甚至心里早已盘算好了该如何做。

可嘴上却还是说道:“善长啊,你给咱上的那道折子,咱看了好几遍呐。越看越觉得你亲,但是咱想啊,要是咱真的这么做了,一定会有很多臣将们不赞同的。特别是那些言官,肯定会多嘴!”

但李善长还是说道:“敕封皇子关系到大明千秋,皇上不必忧虑,再说皇二子,皇三子的才能,朝廷上下有目共睹。特别是四子朱棣,其文韬武略堪称本朝一流,连好些老将帅都未必比的上他呀。皇上能有如此龙虎子孙,真乃天赐之幸呀!”

“值此大喜之日,臣冒昧再奏,先为皇四子朱棣,以及皇二子、皇三子封王建藩,让他们统兵戍边,数年之后,待他们初建功勋,再视年幼皇子们情况做下一步安置,如此顺理成章,文武心腹啊。”

李善长的话虽说,也看似给朱元璋出了些主意,可是这些主意却压根不是朱元璋想要的。

但也没办法,他李善长只负责上奏。

同时将属于自己底下的那些官员们管好,至于其他的人,他李善长又怎么能管得了。

所以在做完这些事后,便不敢再轻易下什么承诺。

李善长这番话的意思,朱元璋自然也是听的明白。

而且他心中早有自己的想法,便顺着李善长的话说道:“善长,那咱就按你的意思办?”

在朱元璋看来,以如今自己对朝廷的掌控,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阻力,便直接对着身边的二虎高兴的说道:“倒酒!”

“来,善长,咱敬你一杯,干了!”

此举,便算是感谢李善长帮他说出了这些话,解决了这件事。

二人饮罢。

朱元璋却突然转头看向了一旁的齐衡,笑眯眯的瞧着齐衡,说道:“军涛啊,如今善长帮咱解决了一件心事,你这做舅舅的,如今在棣儿的大婚之上,不打算表示表示嘛?”

朱元璋对齐衡还是很清楚的。

首节上一节254/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