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44节

就在刚刚。

当胡惟庸将杨宪的折子递上来的时候,李善长突然想到了该如何解决如今困局的办法。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既然如此,他李善长何必非要与那齐衡去争一时之长短呢?

两只老虎撕咬,结局不仅是必有一伤,在他李善长看来,这两只老虎都不会有什么好处。

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当别人戏园子里的老虎。

为何不去看台上看戏呢?

那刘伯温能想到韬光养晦,暗中发展的办法,他李善长虽然急智不如刘伯温,却也不是蠢笨的人。

现如今,随着朱元璋在朝堂上的夸赞,那杨宪已然成为了当朝之中的明星。

甚至要让全国官员都跟他去学习。

既然如此,那李善长为何非要违背朱元璋的意思,让朱元璋不开心呢?

相反,他还要支持。

支持朱元璋的一切举措。

让朱元璋开心的同时,也让以杨宪为代表的浙东一派浮出水面。

虽然在他看来浙东一派确实没有什么战斗力,但作为给他李善长挡抢的人,也足够了。

齐衡心心念念的给山东要政策,而刘伯温又借助都察院全力的支持杨宪,给杨宪说足了好话。

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想要在开国的治理当中争当表率嘛?

那好。

就给你们去争!

杨宪要物资,我批!

山东施才英要政策,我给!

朱元璋说杨宪好,我也说好,我还比你夸的更好。

反正这全国新政都是他中书省出的,不管你们各自表现的有多好,多多少少都有他中书省的功劳。

反正他稳坐钓鱼台,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朝堂争斗,可从来都不是计较一时之长短。

当初强如齐衡,几乎就是义军当中的二主子。

可结果怎么样?

还不是隐退了多年。

想明白这一节的李善长,也便有了自己的主意。

就在李善长的脸上终于显露笑意的时候,门外再次来了一人。

在敲过门后,李善长道:“进来。”

随着那人走进,便径直来到了李善长的面前,对着李善长拱手说道:“相国大人,徐相国命属下来与李相国说一声,请李相国按照陛下的旨意,仔细查探积压山东请政奏折的原因。”

听着这人的话,李善长默默思考片刻,便明白了徐达的心思,说道:“好,回去告诉徐相国,就说这事我知道了,我会给他一个合理的交代。”

闻言,前来传令的官员立马点头应是,转身离开了。

对于徐达的态度,李善长还算是能够接受。

虽然在朝堂上他徐达毫不犹豫的偏向了齐衡。

可是如今回到中书省后,也并没有真的与他为难。

而是主动将调查这件事的权力交给了他李善长,也算是给他李善长释放善意了。

同时也在表示他徐达并没有真的与他李善长翻脸。

想到这里,李善长只是稍稍一思量,便想到了一个最合适的替罪羊。

以他耽搁大事为由,暂且的调任其它地方。

这对于几方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

也没有人真的非要借此将事情闹大。

不管是朱元璋、齐衡还是他徐达,都心知肚明。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重重拿起,相互之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再轻轻放下。

当然,如果事情没有得到各方态度的统一。

这件事就不会这么轻易的结束。

第二百零九章:各方角力【求月票,求打赏】

靠山王府。

回到府中的第一时间,齐衡便命人书信一封,交给远在山东的施才英。

信件一共就四个字:“诸事已定。”

与此同时,命人传令他封地当中的沈万三,开始调集民间的所有资本,帮助山东发展。

当然,帮助是帮助,但依旧是在合理,赚钱的基础上,帮助。

算是前期的投资。

诸如,矿产、农田租赁、商铺购入、航运等等。

在帮助山东发展的同时,也对手中的资本进行再次的增加。

毕竟,在他的封地中,可还有几万大军需要他养。

这些军队随着从官军变为齐衡在封地的私军,朝廷也不会再调拨银子来养着。

虽然以前也没有养着,可这些人到底是靠着安丰府的库银养着的。

如今安丰府既然都已经纳入了朝廷的管辖,那么周念自然也就没有了支配这份收入的权限。

丧失了安丰府的支持,不管是他手中的暗线,还是封地当中的军队,这都是需要沈万三手中的民间资本来弥补的。

所以,沈万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十天后。

伴随着朱元璋钦定的拨发之物通过中书省的审阅,很快便送到了扬州。

此时的扬州府衙,也就是哪一间破庙外。

无数的扬州百姓们瞧着那么多的物资被送到了扬州府衙,一个个的脸上乐开了花。

这些,可都是稻种啊。

是这些百姓们耕种的根基。

一时之间,无不在呼喊着皇上万岁。

而那扬州知府杨宪此刻也站在府衙的门口,满脸笑容的瞧着这乐呵的场面。

这时,那鲁明义缓缓来到了杨宪的身边,一边瞧着这场面,一边恭维的说道:“杨大人呐,要不是您哪,扬州没这么大的福分。”

听着鲁明义的话,杨宪却自信的道:“鲁兄啊,我跟你说白了吧。这扬州城的福分才刚刚开始,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包括鲁兄你,仕途亨通之运,也在后头呢。”

府衙内。

随着这些物资抵达了扬州府衙,杨宪也将各县州的知县知州给喊了过来,一同坐在那破庙内商议着。

此时面对在场的众人,杨宪先是给大伙儿打气道:“皇上已经把我们扬州的政举转发给全国了,令各级州府参照执行。皇上甚至还在咱们上报的折子旁边加了朱批。”

“说,豪杰壮志,跃然纸上,朕拭目以待。”

“还有,皇上还在朝会上说,等到扬州第一季稻麦丰收之时,要带上百官同来扬州,喝一碗咱们的稻香粥!”

听着杨宪的话,在场的众人皆是脸上挂笑。

他们区区一个扬州,却能得到皇上朱元璋如此的重视,这对于他们这些官吏而言,几乎就是几辈子的荣幸了。

不过,在瞧见在场众人脸上的笑意和激动时,杨宪还是嘱咐的说道:“列为同僚,别高兴的太早啊。皇上如此厚爱,也就把我们举在半空中了。使我们扬州成为全国各省各府的焦点。”

“所以,我们必须生死同心,荣辱与共,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听到杨宪的话,在场众人皆是一点头。

而杨宪则继续说道:“从现在起,我们要把扬州所有的士农工商,包括妇孺老人全部动员起来,种稻、盖房、修路、架桥。必须在两年之内就让扬州大变模样,并夺取首场的大丰收。”

听着杨宪如今又将时间提前了一年,一旁的鲁明义不由的说道:“大人,您说过是三年的呀。”

可杨宪却道:“我是说过,可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我们必须把规划提前一年。”

听着杨宪如此的急功近利,鲁明义不得不提醒道:“大人,倘若如此的话,全城上下就得没日没夜的拼搏了。”

自从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后,这鲁明义在与杨宪说话时也谨慎了许多。

但此时意气风发的杨宪,根本听不见鲁明义的提醒,说道:“我正是这个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不择手段,不计代价,跟全城百姓们一起,拼他一场!”

随着杨宪这话说完,这场谈话的基调也就定了下来。

原本三年的规划本就紧凑,如今更是又提前了一年。

在场的一些人心中,还是有些担忧的。

不过,杨宪如今在扬州便是一言堂的架势,他所决定的东西根本不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

很快,有关于这次规划时间提前的事宜,杨宪便写成了书信,送往了京城。

两日后。

伴随着杨宪书信的抵达,夜晚刘伯温的书房内,刘伯温看完信件后却是长长一叹。

脸上挂上了些许的担忧。

一旁站着伺候的儿子刘涟,听到刘伯温的一声长叹,不由的问道:“父亲,怎么了?”

刘伯温说道:“这个杨宪,把自己的三年规划又提前了一年,这是想向皇上报喜呀。”

听见是这事,一旁的刘涟则说道:“这不是挺好嘛?杨兄是个聪明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嘛。”

可刘伯温到底是老谋深算,直言道:“未必。”

“如果聪明太过,则过犹不及,反受其害。他的三年规划已经超前了,要是再提前一年,那就是等于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儿上。”

但刘涟却说道:“父亲,恕儿直言,或许是您太保守了呢?杨宪如今风华正茂,敢想敢干,再说,他身在扬州,我们坐在京城,他也比我们了解当地的情况啊。”

听着刘涟宽慰的话,刘伯温心里门清。

年轻人做事情还是太过于急功近利。

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极端。

可是却从未仔细的考量过周全。

首节上一节244/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