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38节

可杨宪明白,如今他手底下的可是整个扬州城,相较于整个扬州城的地域而言,这三千多口的百姓,实在是有些少了。

随之不由的说道:“太少了,要是百姓们不能在开耕前回来,今年农田依将荒芜啊。”

听着这位年纪并不算大的扬州知府这话,鲁明义却说道:“大人呐,即使他们归来了,今年恐怕还是要耽误农时。”

鲁明义这话说完,却让杨宪眉头一紧。

在他的计划中,这是绝对不能容许出现的。

因为这段时间一耽误,耽误的便是一年的时间。

这对于整个扬州城重建的任务而言,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不由皱眉问道:“为何?”

鲁明义道:“因为即使他们归来,也是家徒四壁,别说是稻种、粮食,就是吃住都没有着落。”

“大人呐,今年这些田地怕是要撂荒了。”

对于鲁明义的悲观情绪,杨宪实在厌恶。

他与鲁明义的心态不同。

对于鲁明义而言,他只做能够做到的事情。

可对于他杨宪而言,这些事情确实必须要做,也必须要成功的。

顿时语气稍微有些加重的说道:“当务之急,是让各地的百姓赶紧还乡。我相信一句老话,故土难移,百姓们只要看见一线生机,他们就是爬也会爬回来的。”

闻言,鲁明义也不与他争辩,道:“大人说的是。”

见此,杨宪继续追问道:“府上还有多少存银?”

鲁明义道:“皇上临行前留下了六千两白银,留做修复官府之用。现在库存还有五千七百多两。”

杨宪当即道:“好,先拿出四千两银子给百姓们做安家之用,你立刻派人张贴告示,往北贴到山东边境,往南一直要贴到长江边上!告诉流亡在外的百姓,凡能在立春之前返乡者,每户均发放安家银一两,告诉他们,是现银!”

可鲁明义压根没有听他这些,反而是询问道:“大人,那官府如何重建呢?”

杨宪道:“暂时不建了,先在那个破庙里凑乎一下,一样可以理政。”

但鲁明义却有些犹豫的说道:“大人呐,堂堂扬州城,没有一座像样的官府,在老百姓的心中不能树立权威呀。”

鲁明义这话虽然说的有些不合适,但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

一个扬州城,连官府都是那副破样子,谁还敢返乡?

谁能信任这样的官府。

可杨宪却直接说道:“听着,我们可以把官府建在百姓的心中。”

这话一出口,一旁的鲁明义顿时笑了起来。

笑了两声后,说道:“恕下官直言,大人太浪漫了。”

“四千两白银聚在一块可以建官府一座,可您把它赠发给百姓,每户只能分到区区一两,杯水车薪呐。”

听着鲁明义如此的神态说辞,杨宪顿时扭头瞧着他说道:“一两银子是不多,可是鲁兄,从来只有百姓向官府交纳银两,你可曾见过官府给百姓们送银子嘛?”

说这话时,杨宪的神情已然有些不一样了。

鲁明义见此神态,脸上的笑意也顿时消失不见,说道:“下官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

杨宪接口道:“所以,百姓们能从这一两银子里看见一个新官府,甚至一个新扬州!”

此时的鲁明义似乎也觉察到了自己刚刚有些失言失态,此刻便连忙补救,赔笑着说道:“没错,确实是这样。”

可听见这话的杨宪,却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转头看着鲁明义说道:“还有,本府虽出自翰林,却并不浪漫。”

说着,他伸手指着周围,道:“断壁残垣之下,衰草白骨之中,浪漫何在?!”

见杨宪如此神态,鲁明义顿时心中惊骇,低头道:“下官失言了。”

之前在与杨宪的交际当中,只认为这杨宪是一个刚刚初入仕途的翰林弟子。

并且觉得此人平日里没有什么架子,和气的很。

这也是他刚刚为何敢如此说话的原因。

可如今,瞧着突然变脸的杨宪,鲁明义这才方知,这位白面知府,可不是什么小娃娃。

而一旁的杨宪,则继续冷着脸说道:“听着,官府告示的最后一条是,凡扬州商农百姓,如不能在立春之前返乡者,其所遗田土均将被视为无主荒田,由官府无偿收回,另着人耕种。”

说完,杨宪便直勾勾的瞧着面前的鲁明义,道:“鲁兄啊,杨某浪漫嘛?”

面对如此杨宪,鲁明义只能是低着头颅,害怕的说道:“请大人恕罪,下官即办。”

说完,转身便走。

而留在原地的杨宪,瞧着慌乱离开的鲁明义,脸上神色平静。

往日的他不管是在刘伯温、朱元璋还是其他人面前,表现出的都是一副谦和恭谨的态度和性格。

可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对他而言说是大战在即,生死危机之时也不为过。

这道龙门一旦越过,等待他的便是光明的前途。

所以,他绝对不容许任何人影响到他打这一仗。

而此时的他,也终于显露出了那副和善面孔下的金刚手段。

第二百零五章:齐衡的威望【求月票,求打赏】

归根结底,他杨宪也不是什么真的好好先生。

第二日。

扬州府衙的破庙内。

随着杨宪督办,扬州百姓还乡的事务已经开始进行。

正如杨宪所言,北至山东边境,南至长江边,各个主要干道上都安排了人前去张贴告示。

看着事情开始有了进展,杨宪也终于松了口气,坐在这破庙的案台前查看着朝廷发来的廷纪。

仔细的查阅过最近朝廷所发生的事情,想象着此刻金陵城中的盛景,再看看此刻自己所在的破庙。

到处漏风漏雨。

心中不免有些荒凉孤寂。

恰在此时,外出办差的鲁明义也回到了府衙当中。

将自己所办差事的结果汇报给了杨宪。

而杨宪听着鲁明义的话,点了点头,态度再次回归到平日里的和善,说道:“鲁兄,快,吃饭吧。”

闻言,鲁明义答应一声,便在那杨宪案台前的大锅里开始盛稀饭。

坐在椅子上的鲁明义刚喝了口热乎,便瞧着杨宪问道:“大人看什么呢。”

杨宪随口道:“廷记。”

听到这话,鲁明义也来了兴趣,忙问道:“哦?朝廷可有什么新鲜事?”

杨宪道:“朝廷举办了授封大典,敕封开国元勋,七公、二十八个侯、四十一个伯。还有中书省、都察院、枢密院以及各部院的官员任命。”

听到这事,鲁明义顿时说道:“下官想象的出来,朝廷现在有多么的热闹,到处敲锣打鼓,开堂挂匾,一宴接着一宴,百官们弹冠相庆。”

说到这里,鲁明义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一般,满脸兴奋。

而杨宪也是笑道:“不错,跟你说的差不多。”

不过,在笑过之后,鲁明义瞧着自己手中豁开一道口子的烂碗,又品了品口中淡出鸟的清粥,不由的用筷子敲了两下碗,无奈道:“你看看我们,破破烂烂,连个像样的文案都没有。”

对于鲁明义一时的感叹,杨宪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拿出下一封件来查看。

这是一封来自于他恩师刘伯温的信件。

瞧着信件上的文字,杨宪仿佛能够听到恩师刘伯温在自己耳边嘱咐般。

“杨宪呐,为师料想,你此刻正处于孤独寂寞之中,怀念京城繁华,怀念翰林院的文案书楼。”

“为师以为,这一切皆是云霄虚幻之境,而你足下那片黄土才是大有可为之地啊。”

“开国初始,百废待兴。”

“百业以农为先,朝廷已确立新政,五年复苏,十年富国。”

“盼你艰苦创业,李振扬州,以为全国表率。”

“顺告,为师已皆掌都察院,近期将派发十三道御使,分赴各省考察贤才,能吏。”

当杨宪将手中刘伯温的信件看完时,心情顿时激动不已。

所有的一切,正如他留在这里时,刘伯温当初与他所说的一样。

扬州府,乃是朱元璋登基以后巡视的第一府。

可谓格外的关注。

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在给新政让路。

所有人的焦点也都聚集在了全国复苏上。

如果这个时候他能作出表率,在这片曾经荒凉无比的黄土地上做出一些成就,这便是实实在在的功绩,是助他跨过龙门的阶梯!

如今,刘伯温更是成为了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更是告知了他即将派出考察官吏的御使。

所有的一切,都完完全全的顺理成章。

正如那诸葛亮借箭一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要他在这里搞出点动静来,刘伯温便立马能借助考察官吏的机会给他在朱元璋的面前贴金。

想到这里,杨宪激动的在他那文案前来回的走动了几遍。

随后将手中的信件收起,转头看向了刚刚喝了几口粥的鲁明义,道:“鲁兄,吃饱了吗?”

鲁明义一愣,急忙又满满的喝了一口,道:“还行吧。”

而杨宪则指着府衙外说道:“去把那只公鸡宰了,晚上,我请你吃肉,喝酒!”

鲁明义本以为杨宪又要指派什么差事,却不曾想是这等喜事,不由的惊喜道:“这是真的?!”

杨宪却缓缓说道:“那只鸡也可怜呐,没什么吃的,与其让鸡肉一天天瘦没了,还不如把它宰了吃了,反正它也打过鸣了。”

见杨宪再次确认,不知多长时间没有吃过肉的鲁明义,顿时满脸的欣喜。

可就在他激动时,杨宪则顺势交代了接下来的差事,道:“还有,立刻召集府县镇所有属吏,正午时间,在府门前集合,我要发布训令!”

闻言,鲁明义二话不说,拱手道:“属下即办。”

瞧着鲁明义离开的背影,破庙下的杨宪却难忍心中的激动,壮志凌云,争做这天下重建之表率。

一时一刻都不想浪费。

午时。

随着各级属吏们赶到,杨宪顿时将自己的计划公之于众。

只不过,相比于朝廷五年复苏,十年富国的规划。

首节上一节238/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