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34节

一个个翘首以盼,迫切的想要从朱元璋的口中听到自己的名字。

尤其是那李善长,从一开始便自诩为中书省的相国,就连旁人也都如此的称呼认定。

甚至不惜主动去跟朱元璋要职权,就是想要将自己这个名头给坐实了。

如今终于等到这一天,这心里又怎么会不激动,不彷徨。

而此刻站在李善长身边的刘伯温,偷偷瞧见李善长脸上的凝重之色,心中明白这位李善长对于中书省之看重。

不过,即便他李善长真的成为了中书省的左丞相,自己也丝毫不逊色于他。

而他,已经被朱元璋亲自点名了都察院的左都御史。

相比起来,今日他倒是坦然一些。

对于今后他浙东系的未来,也是信心十足。

有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他浙东系的基业已成。

不过,春风得意的刘伯温每次目光扫过那站在武将之首的齐衡时,这心中却终是有种不自觉的担忧。

可左右回想,也不觉得自己与齐衡之间有什么矛盾。

相反,此时齐衡的死对头应该是李善长。

想着这些,便将自己心中的一丝担忧抛到了脑后。

此刻,当那龙椅上的朱元璋在左右瞧过殿中的众臣后,便缓缓开口道:“中书省,乃朝廷之中枢,上承天子,下辖六部三院,统领百官,与天下政务有专断之权,咱斟酌再三,决定中书省设左右丞相。”

“左丞相为首,右丞相为辅,左右丞相均称相国。”

就在朱元璋在台上侃侃而谈时,下面的刘伯温,却偶然发现自己身边的李善长,隐藏在袍袖当中的双手竟然在发抖。

这时,台上的朱元璋终于将中书省丞相的人选说了出来。

“中书省左丞相的人选为,前军元帅,魏国公徐达!”

随着这话说出口,整个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阵阵的小声议论声。

那徐达听到朱元璋竟然不经自己同意便给自己按了这个名头,不由的对台上的朱元璋摆出一副苦瓜脸。

而那李善长,听到中书省左丞相的人选竟然不是自己时,整个身子都有些站不稳了。

所幸最后还是忍了下来。

而他一旁的刘伯温,虽然表面不懂神色,可内心当中却在狂喜。

这李相国的叫着已经许久了,如今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栽了跟头。

场中的变化,台上的朱元璋看的是一清二楚。

接着便说道:“中书省右丞相为,韩国公,李善长。”

听到这话,那台上的李善长终于是松了口气。

刚刚朱元璋就说了,这中书省左右丞相均称相国。

也算是给他这位李相国保住了最后一丝的颜面。

否则,之前那些奉承他,称之为李相国的人再见面,将多尴尬。

不过,这心中虽然遗憾,可很快便就反应过来。

那徐达是什么人他们都知道。

让他带兵打仗确实没话说,看你让他治政理政,只怕是字都认不全。

这样的人能做中书省左丞相吗?

能统领百官开展新政吗?

绝对不可能。

说白了,徐达这个左丞相在中书省就是个摆设,是朱元璋故意要派个人来压他李善长一头。

至于实际的理政处政,说白了还是要以他李善长的意见为准。

虽然名头不是左丞相,但实质却是左丞相无疑。

想明白这些后,这李善长也就坦然了。

随之,瞧着左右百官们都在议论,却忘记了谢恩,便急忙拱手对着抬上的朱元璋喊道:“臣,领旨谢恩!”

其余的官员们被这么一喊,也都忽然想起来,急忙喊道:“臣等领旨!”

看着下方的众臣,朱元璋随意的一摆手,道:“都起来吧,咱还没有说完呢。”

听到这话,众人纷纷起身。

随后,朱元璋又继续在百官面前说道:“原御史台,升格为都察院,脱离中书省,职在监察百官,纠风弹劾。”

“朝中百官,上至中书省丞相,军中将帅,无不可察。”

“都察院,由咱直接统管。”

如今的大明,大多数的体制都是沿用的元朝体制。

可现在,朱元璋却将御史台从中书省内剥离出来,并且升格为了都察院,连中书省丞相都在其监察职权之内。

这代表了什么,这是要将中书省的权力在进行剥离!

无疑,也是对中书省丞相权力的一种削弱。

不仅如此,这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其地位便可与中书省丞相相提并论了。

就在所有人都在思考着这些时,朱元璋继续说道:“都察院左都御史为,诚意伯,刘伯温!”

听到刘伯温这个名字时,这满朝文武皆是一惊。

虽然刘伯温也确实是朝中前几的大臣。

可是,他可一直都被李善长稳稳的压过一头。

如今呢。

竟然直接成为了都察院的左都御史!

在御史台升格为都察院后,这都察院的体格可不比中书省差。

而刘伯温,是左都御史,放在中书省那就是左丞相!

但李善长呢,如今不过是个右丞相。

在这品阶上,便隐隐低了一层。

当然,中书省到底是中书省,虽然在体格品阶上与都察院相等,但所有人也都明白,实际掌控的权力是不同的。

但这依旧无法改变,李善长在明面上低了刘伯温半头。

悄然之间,这位不动神色的刘中丞,依旧不再是往日那般了。

隐隐成为了朝中的一方巨头。

就算那李善长,此时在看刘伯温时,眼中也满是警惕之色。

看着朝堂上的反应,朱元璋十分满意。

这不正是他要的效果嘛。

随着那刘伯温谢恩之后,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朱元璋身上。

尤其是朝堂上的将帅们。

他们都清楚,这政事上的人选定了,负责检查百官以及将帅的御史人选也定了。

接下来,就是军队方面了。

这头两个的人选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这一次却不知道会不会再有意外了。

就在所有人想着这些时,台上的朱元璋也再次开口道:“中书省都察院皆有了人选,接下来便是枢密院。”

“而枢密院的掌院为......”

“靠山王,齐衡!”

自从朱元璋率领大军离开了安丰路,进入到金陵城,并且开始与陈友谅进行决战后。

曾经那位集军政于一身的大将军齐衡,便渐渐的隐退于权利中心之外。

上次齐衡崭露头角的时候,是授封大典之上。

对于齐衡的封王虽然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可这靠山王毕竟只是一个爵位和一些封地。

依旧没有进入到朝堂之上的权利中心。

这样的局面,已经让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位曾经的大将军。

而今日,齐衡入主枢密院,成为枢密院掌院,执掌天下军队。

便是他重回权力中心的日子。

想到曾经这位靠山王的风采,一时之间这朝堂上满是惊容。

第二百零二章:众望所归!【求月票,求打赏】

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将军,终究还是回来了啊。

当然,因为当初齐衡从权力中心隐退下来的时间比较早。

这朝堂上很多人也仅仅只是听说过齐衡这位大将军曾经的名号。

如今听到齐衡成为枢密院的掌院,心中还有些不服气。

毕竟,如今在军队当中真正拥有威望的是徐达、汤和、常遇春,李文忠,唐胜宗,顶多再加一个冯胜和邓愈。

就算是冯胜、邓愈来做枢密院的掌院,也会有很多的人不服气。

更何况是这位很多人压根都不认识的齐衡了。

难不成,就因为他曾经的一些功绩,就要让他来掌控天下的军队嘛?

不过,随着朱元璋的敕封完成后,这朝堂之上所有的武将竟然没一个人反驳。

相反,那些认为齐衡不配做枢密院掌院的人,基本上都是后进的文臣。

一时之间,他们一个个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不过,无论他们如何的认为,这一次中书省、都察院、枢密院的人选任命也基本完成了。

朱元璋也在任命完后,又随便的拉了几句闲话,众人便一个个的退朝了。

而在所有人都离开后。

朱元璋与那刘伯温走在了一起,站在那奉天殿外,刘伯温对着身边的朱元璋奉承道:“皇上,您对中书省左右丞相以及枢密院的任命,既让臣感到意外,更让臣感到崇敬。”

好久没有听到刘伯温拍自己马匹的朱元璋,不由的笑道:“哦?为什么崇敬啊?”

刘伯温当即回道:“皇上让一位武将来督查文臣,又让臣这位文臣来督查武将,还让手中没有兵权的靠山王来督查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帅们,偏偏还让这些人都说不出什么话来,真可谓是左右制衡,相得益彰啊。”

朱元璋听着这话,目光看向远方,微微一笑,道:“能让你刘伯温崇敬,可真不是件易事呀。”

说完,忽然想起什么,便又说道:“伯温啊,你对胡惟庸这个人,如何评价啊?”

首节上一节234/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