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121节

再通过数据的分析来达到境内物资的平衡。

同时官府还可以在兑换的过程当中获利。

至于纸币的真假辨认也非常的简单。

因为所有境内官府所发型的纸币,全部是由齐衡系统奖励的打印机所打印。

辨识度还是非常高的,作假的难度也异常高。

至于打印机所需要的电能,则非常的简单。

就好像蒸汽机所带来的能量一样,这些能量产生的方式本身并不复杂。

真正复杂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

就好像这个打印机一样,如何给这个打印机带来电非常简单,但打印机本身却是目前这个时代科技无法解决的。

而在拥有了这些前提条件下,齐衡自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安丰路境内的经济环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情况。

当然这些东西有些太过于复杂,他也没有办法当着李善长刘博文的面向朱元璋太过详细的去解释。

甚至他即便去解释了,朱元璋也不一定能够听懂。

随着一行人走进产粮区的交易集市。

瞧这里面热闹的环境,朱元璋脸上的笑意便再没有消失过。

整个交易集市虽然是以粮食售卖为基础,但是伴随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其他行业诸如餐饮住宿等等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整个交易集市此刻俨然已经转化为了一个小型的城池。

周围种植水稻的农户,售卖水稻的商户,客栈酒楼的老板下人,等等……

这些人已经成为了这个交易集市的长久居住人口。

包括很多来往于安丰路各地做粮食生意的商人,有很多也选择了在这里安家。

相信随着产粮区的稳步发展,这些长久居住在此地的百姓,人口会越来越多。

而整个交易集市的房产,则全部是由濠州城官府所营造。

而想要购买这些住宅或者租用这些商铺,则都需要给杭州城官府缴纳一定的银钱。

同时交易集市也带动了周边的黄岗城,濠州城的兴盛。

让原本只是单纯依靠本地人口数量缓慢发展的两个城池,也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基点。

原本因为建造水库水渠以及产粮区,而使官府银钱匮乏物质缺乏的濠州城官府。

如今成了整个安丰路最大的土财主。

产粮区的税收,两城百姓的税收,外加商铺租用的租金,房产出售的收益等等。

很多时候身在寿春城的施才英想要做一些事情时,也不得不与周念商量,向他们借调一些银钱过来。

为此施才英不止一次的与齐衡抱怨过。

说他这个安丰路总管,错失了这么大个政绩外,平时还得看周念的脸色。

尽管施才英说这话玩笑成分居多,但同时也反映出了黄岗城濠州城这片区域最近的发展速度之快。

其实也不仅仅只是黄岗城,濠州城两地有长足的发展。

安丰路其它境内的城池百姓,也因为产粮区的发展,解决了最初粮食不足的困境。

同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也开始朝着其它的方向进行发展。

比如蒙城,作为安丰路境内最大的一个内陆城市,相比于其它城市,它们的水资源并不是很丰富。

但是,正因为他们那里的雨水较少,反而成为了种植棉花最好的地方。

自宋朝起棉花便是作为一种奢侈品所存在。

而它之所以如此的价格昂贵,除了它的数量珍惜,以及确实好用外,它们所出产的产地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也是一个影响棉花价格的重要原因。

如今齐衡在蒙城周边大范围的种植棉花,就是想要让棉花成为大众可以使用得起的东西,而并不是让它一直作为奢侈品而存在。

对于如今这个时代所生活的百姓而言,吃穿住行自然是当政者迫切需要为百姓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吃的方面,在拥有了产粮区后,整个安丰路百姓的主食粮食已经基本可以满足。

至于其它的配菜肉食,则需要当地种植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

穿的方面,随着安丰路境内的女人在黄岗城妇女政策的引导下,已经渐渐的开始有了一些解放。

这庞大的劳动力,仅仅只是稍微解放一些,便足以供给各地百姓穿衣的问题。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这个时代,纺织业的基础就是依靠着那些粗布麻而制成的。

到了冬天这些东西所编织而成的衣服,根本没有办法起到一个防寒的作用。

所以作为官府,作为当权者,齐衡需要为他们解决的就是棉花的问题。

棉花的问题和产量一旦解决,那么穿衣方面的需求也将彻底的解决。

至于住行方面,住在这个时代本身也不是个问题。

行,也在齐衡大将军府的主导下,全境都在不断的用水泥混泥土进行修建公路。

虽然因为工程量太大,还需要时间,但这事情也已经上了轨道。

这些便是齐衡在安丰路这三年主政当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

为整个安丰路境内的发展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

交易集市当中,随着朱元璋等一行人穿越了交易集市,来到了码头时。

在看到码头来往船只的密集程度时,众人纷纷再次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交易集市内的繁华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而如今在看到码头漕运也如此发达时,不禁又有些难以置信。

三年,这才三年的时间。

曾经的安丰路是什么样的情况,众人都非常清楚。

不敢说赤贫如洗。

但无论是两河流域的水灾还是兵祸、饥荒。

这都跟安丰路分不开的。

可在经历了这些磨难后,安丰路如今竟然已经发展到了如今这样的程度。

一个地方的码头繁华程度往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繁荣。

仅仅这一个码头,便能看出些东西了。

纵然是向来以治城理政为长的李善长,此刻面对齐衡这三年的功绩,也是不得不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刘伯温在细细地数过此刻码头四周来往的船只数量后。

脸上顿时闪烁出了困惑之色。

一直都表现的谦和低调的刘伯温,此刻却主动的来到了齐衡的面前,如数学学习一般,对着齐衡恭敬的拱手问道:“大将军,在下有几件事不明白,不知道大将军可否为在下解惑。”

听着刘伯温的话,瞧着他谦和的态度。

齐衡本不应该对他有太大的抵触。

然而在朱元璋招募刘伯温入幕的过程,他却通过暗卫的情报将他们之间的事情了解的一清二楚。

尽管齐衡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十分的复杂,未来也不知道会怎样。

但实实在在的说,在齐衡的心中,朱元璋就是他的大哥,而在朱元璋的心中齐衡也是他的好兄弟。

当齐衡从暗卫传来的情报当中得知朱元璋在刘伯温那里受辱时,心里就不是很舒服。

奈何他身在安丰路,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见刘伯温时所说的那些话,也是讥讽之意占多。

为的就是给他大哥朱元璋出一口恶气。

而如今听到刘伯温主动来向自己请教,齐衡却压根不想搭理他。

他齐衡不是饭馆子的店小二,你问什么就得回答什么。

而且他所说出来的这些话,价值可是非常大的。

像他这一路为朱元璋所解释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平时,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长辈对后辈的一种指点。

放在学术上,他刘伯温在旁边听到这些话后,就应该在自己的面前梆梆磕几个响头,感谢解惑授学之恩。

更何况这些东西还不仅仅只是学术上问题,是已经经过了实践论证而产生的结论,是真正的治政经验。

含金量要比那些什么学术上的问题高无数倍。

而如今你就紧靠着一张嘴上下一合,便想从他的口中得到这些东西。

凭什么?

他齐衡可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稀罕你,那是因为他手下无人可用。

而他齐衡的手下能人无数,哪个拎出来不能跟这位刘伯温过过招。

而且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有过主政一方的实际经验。

并不比他刘伯温差。

更何况他齐衡是义军当中的虎威大将军,统领整个安丰路境内的军政事务。

而他刘伯温如今不过区区白身,说不好听的,杀了他又能怎样?

站在齐衡身边的朱元璋,瞧着此刻齐衡压根没有搭理刘伯温的意思。

在清楚对方身份后,还并不将他看在眼里。

心里那是说不出的痛快。

不过在痛快之后,他还是主动对齐衡使了个眼色。

而将朱元璋举动看在眼里的齐衡,也明白朱元璋的心思。

就当刘伯温见对方并不想搭理自己,尴尬无比时,齐衡终于缓缓开口道:“何事,说吧。”

可自始至终齐衡也没有多看那刘伯温一眼,双手背在身后,仿佛听着属下在自己身边汇报请教。

听到齐衡这话的刘伯温如释重负,也不敢有丝毫的不忿,态度依旧恭敬的问道:“敢问大将军,这水稻产量区的水自何而来,还有修建那些水渠、集市的东西,是什么,跟平时所见的好像完全不同。”

“另外,还有这些漕运的船只,如今还不到秋收时节,为何这交易集市的码头上依旧这么多的船只来往?”

“还请大将军指点。”

一旁的朱元璋和徐达,瞧着这向来自傲的刘伯温,如今到了齐衡的面前,却变得如此乖巧时,被殴的心中偷笑。

而在听到刘伯温的询问后,齐衡对于这刘伯温的眼光还是比较欣赏的。

如今他们这一行人所震惊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这三个问题。

首节上一节121/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