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99节

  潼关的出现,使得函谷关的军事地位降低,不久就被废弃。

  这也是邓遐在缺乏攻城器械的情况下,能够夜战夺城的原因之一。

  曹魏函谷关以东就是弘农郡的东面门户,陕县。

  邓遐清晨出发,提前夺占陕县,在城中等候桓熙。

  桓熙并未在这座关城停留,继续东进,往陕县与邓遐会合。

  与此同时,晋军东出的消息也由弘农败兵传到了洛阳。

  “你说什么!”

  张遇睁大了双眼,紧盯着逃回来的陕县守将。

  陕县守将喘着粗气道:

  “不敢欺瞒主公,晋军自潼关而出,势如破竹,如今整个弘农只怕皆为晋人所有。”

  张遇握紧了拳头,陕县守将以为他会暴怒,没曾想,张遇大笑道:

  “好呀!好呀!桓贼若是龟缩在关西,我尚且拿他毫无办法,但他今日不自量力,胆敢侵我疆界,我必要取他首级,方能洗刷耻辱!”

  张遇对桓熙可谓恨之入骨,毕竟不是谁都能够淡然接受这份突如其来的父子情。

  此事从关西传扬开来后,使张遇彻底沦为笑柄。

  平时出巡,见到有人窃笑,张遇就觉得他们是在背后议论桓熙与自己的父子情,常有人因此而死。

  此后,再也没人敢在张遇面前露出笑容,唯恐他多心。

  如果桓熙一直待在关西,无论他如何口嗨,有潼关阻隔,张遇还真就只得无能狂怒,但如今桓熙自动送上门,张遇又怎会放他回去。

  张遇一面派人往晋阳向苻健通报消息,一面在洛阳集结重兵,准备以逸待劳,静候桓熙东出。

  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当地百姓同样被驱使在田间收粮,桓熙来到县城,询问邓遐有关河南郡的情况。

  邓遐汇报道:

  “新安守将已经得知我军东出的消息,正在坚壁清野。”

  新安县(今河南洛阳新安)位于河南郡西部,与陕县接壤。

  桓熙点点头,这种事情他早就预料到了。

  对方守将也不是蠢物,眼见晋军东出抢粮,自己来不及收走的粮食,也不能留在田里资敌,索性放火付之一炬。

  好在他抢收了弘农郡的粮食,足够供应大战所需。

  邓遐离开后,桓熙唤来此前被邓遐生擒的弘农太守,交给他一封信,说道:

  “我今日放你回去,为我将这封信转交给张遇,必能化干戈为玉帛。”

  弘农太守没想到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还能被放回洛阳,不由大喜,忙不迭的应下此事。

  与此同时,新安县内,百姓们看着田里的灰烬,不由失声痛哭。

  坚壁清野说得简单,但这些庄稼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轻易被人糟践了,心疼且不说,没有了口粮,又该如何熬到来年秋收。

  当然,这些不是张遇等人所有考虑的,乱世之中,稍有闪失,自己就会兵败身死,谁又会真正顾及百姓的生计。

  当桓熙由陕县东出,兵临新安城下时,坚壁清野的新安守将早已奉命撤回了洛阳,连带将城中百姓所剩无几的口粮尽数搜刮走,只留下三千余户嗷嗷待哺的百姓,以及一座空城。

  新安百姓已经搜刮不到油水了,桓熙一反在弘农郡时的举动。

  他分出三天的军粮交给饥民,让老弱妇孺们由此向西,前往关中,沿途经过各县,都会有守将、官员为他们分发下一段路的口粮,又留下丁壮为他转运粮食。

  新安百姓固然难舍骨肉分离,但事已至此,只能结伴上路。

  与此同时,弘农太守与新安守将一起返回洛阳,将桓熙的亲笔书信奉上。

  张遇看着信上的一字一句,被气得止不住的浑身打哆嗦,原来桓熙所谓的化干戈为玉帛,是在向张遇解释,自己此行,并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认亲,顺带邀请张遇去喝义弟阿满的满月酒。

  桓熙还在信中表示,自己知道张遇与朝廷之间存有误会,作为父亲,哪怕是看在韩嫣的面上,他会从中调解,希望张遇不要担心,早日迷途知返。

  张遇看罢来信,气得火冒三丈:

  “竖子!安敢如此欺我!”

  弘农太守见状,哪还不知道自己着了桓熙的道,连忙跪地请罪。

  张遇很想杀人,但他还是忍住了,让二人退下之后,张遇提刀来到庭院,发疯似的劈砍一个浑身插满箭矢的草人,发泄心中的愤怒。

  草人背上贴有一张纸条,上书桓熙两个大字。

  许久张遇停下了动作,他的额角青筋冒起,赌咒发誓道:

  “终有一日,我必将桓熙绑缚于此,使其身受千刀万剐之刑!”

  由于张遇收缩兵力,桓熙得以在河南郡畅通无阻,长驱直入。

  当然,这也是因为曹魏函谷关荒败,而汉代函谷关并无实际作用,洛阳坐拥八关,但西面一如北侧,无险可守。

  此时,留守弘农郡的杨安向桓熙报捷,宜阳、湖县、黾池三县遣使归附,他已经派遣将领前往接管,弘农郡已经尽在桓熙之手。

  而抢收粮食,迁徙老弱,组织民夫转运军粮等等事情,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桓熙让杨安等待杜郁东出,与他交接这些事情之后,尽快率部同自己会合。

  身边少了五千精锐步卒,终究感觉不够稳妥。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九月上旬,桓熙兵临洛阳,在城西五里扎下营寨。

  他领着精骑出营,来到城外眺望着这座西晋旧都,心中满是感慨。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占据并州,他先是在公元309年率军渡河,南下进攻洛阳,被守军英勇击退。

  刘渊病死后,其子刘聪又在公元310年卷土重来,一年内三次围攻洛阳,虽然洛阳守军依旧击退了匈奴人,但频繁遭受河东匈奴的袭扰,洛阳周围百里已经荒芜人烟,彻底沦为死地。

  公元311年,刘聪再次渡河进攻洛阳,这也是洛阳在三年内第五次遭受河东势力的围攻。

  这一次,没有奇迹发生,洛阳城终于被匈奴攻陷。

  如今,时隔四十年,桓熙带着一支晋匈军队重回旧都,实在让人唏嘘。

  而这也是桓熙为何只要洛阳人口,而不要洛阳土地的原因。

  作为西晋都城,洛阳三年内居然被占据并州的匈奴人五次围城,桓熙如果不能解决河东的威胁,如何能够放心经营洛阳。

  毕竟洛阳对于河东来说,尤其是在秋冬季节的黄河枯水期、冰冻期,基本是不设防的,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如今的洛阳城,实际是由后赵石勒定都洛阳以后重建,曾经的故都,早在前赵刘聪攻克城池后,被纵火焚毁,化为废墟。

  桓熙注视着眼前高耸的城墙,下定决心,如果张遇打定主意要据城坚守,他就只带走洛阳周边的百姓,无论如何也不会强攻城池。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谢谢大家的关心,现在好很多了,不会减少更新量。

第119章 虚张声势

  张遇并非桓熙肚子里的蛔虫,自然不清楚桓熙只要人口,不要土地的想法。

  他还以为对方不顾一切的东出,是为了夺取洛阳,掌握一枚重要的政治筹码。

  桓熙观察洛阳城防的时候,将麾下五千晋军骑卒,五千匈奴弓骑尽数带了出来。

  张遇眺望着城外桓熙的军阵,脸色惨白,他问身旁的谋士杨蔼道:

  “我听闻桓熙麾下精锐不过两三万人,何以会有这么多的骑兵!”

  原来,桓熙麾下的晋匈骑卒,都是一人三马。

  而桓熙又故意虚张声势,以草木罩上军服,固定在马背上。

  由于距离太远,看不真切,一如淝水之战中,苻坚与苻融在寿阳城头眺望远处的八公山,见草木随风而动,就以为都是晋军,被吓得面如土色。

  今日张遇望见桓熙身后乌泱泱的一片,估摸只怕不下两三万骑,心中的惊骇溢于言表。

  杨蔼内心也被城外的骑兵吓破了胆,他强装镇定的估算道:

  “桓熙此前就有一支精骑,击败凉人又得大批军马,此后进军河套,再收匈奴,假使其父桓温秘密派遣骑卒由南阳入关,听从他的调遣,倒也能够拼凑出这般规模。”

  张遇闻言,咬牙道:

  “桓贼!且容你猖狂一段时日,待我坚守城池,盼来苻天王的援军,与他内外夹击,看你如何脱身!”

  张遇本就打算固守待援,桓熙虚张声势,吓得张遇草木皆兵,哪怕洛阳城中已经集结了三万将士,但他却不敢出城一战。

  求援的使者已经北上,可洛阳与晋阳相距八百里,如今正值秋收,苻健还需要时间集结军队,自然不可能在旦夕之间,就能赶赴战场。

  不过,张遇有信心坚持到苻健来援。

  术业有专攻,相较于步卒来说,骑兵不擅攻城。

  而洛阳城池坚固,守军充足,只要张遇铁了心闭门不出,桓熙想要攻破洛阳,谈何容易。

  再说桓熙,他在洛阳城外耀武扬威之后,率领骑兵回到军营,吩咐邓遐道:

  “今日我观洛阳城头旌旗晃动,定是城墙的守军信以为真,所以有了骚乱,料想敌军丧胆,必然不敢出城来战。

  “应远,我分你五千精骑,为我扫荡周边各县,将人畜尽数迁走。”

  邓遐闻言,朗声应诺,当即就率五千晋骑出营。

  河南郡下辖洛阳、巩县、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县、新郑、谷城、陆浑、阳城、阳翟、新安等十二县。

  由于张遇计划固守待援,除了留下部分将士守卫许昌,基本都被集结在洛阳城中,其余各县守备空虚,夺之不难。

  这也是桓熙为何非要给张遇吓上一跳的原因。

  张遇龟缩在洛阳,摆明了就是要固守待援,为此,甚至不惜放开道路,引桓熙深入。

  既然不能强攻洛阳城,自然得要先分出一军,强迁洛阳周边各县民众。

  桓熙又担心自己分兵之后,张遇突然率军从洛阳杀出,只得行此计策。

  等迁走了洛阳周边百姓,再来尝试能否诱敌也不迟,即使张遇真的坚守不出,能带回去这么多的人口,又怎能说是没有收获。

  在邓遐走后,桓熙身边只剩一万步骑,而洛阳城中却不下三万守军。

  按理说,桓熙应该谨慎地防守营寨才是,但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邓遐离开后,桓熙又派遣部将石越带领匈奴弓骑往洛阳城下挑战,顺带分兵监视四面城门,截杀哨骑。

  同时,又命步卒砍伐树木,大肆打造攻城器械,营造自己真要强攻洛阳的架势。

  这一套组合拳还真把张遇唬住了。

  毕竟他曾在洛阳城头亲眼望见过桓熙麾下的数万骑兵,而石越又带着匈奴弓骑在城下叫战,以及晋军打造攻城器械,无不在告诉张遇,桓熙是真的要打洛阳。

  这些信息都让张遇对局势产生了误判,认为桓熙身边将士众多,否则他凭什么这样嚣张,真以为这是父亲在教训儿子。

  张遇固守洛阳,哪怕有人拼死突围,进城报信,告知有数千晋骑正在横扫洛阳周边各县,强迁民众,张遇也只能干着急,而不敢出城。

  在他看来,桓熙虽然分走了数千骑兵,但还有不下两万骑兵驻扎在城外,步卒数量更是未知,自己冒然出兵,只怕出城容易,入城难。

  然而,数日之后,张遇还是起了疑心,没道理晋军只是打造攻城器械,却迟迟不发动进攻。

  张遇心道:

  ‘我在等苻健的援军,桓贼又在等什么?’

  他将自己的疑惑告知其谋士杨蔼,杨蔼沉思道:

  “莫非桓熙是在等待其父北上,与他围攻洛阳?”

首节上一节99/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