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69节

  不会真以为高贵的士族愿意看到一个寒士对他们呼来喝去吧。

  这种情况下,在清楚王猛忠诚的情况下,就是坚定的支持他。

  然后等到回了关中,自己拿住了权力,再去追究。

  而不是你人还在江陵,就开始准备着手调查你在后方的留守大臣。

  再者,你要是王猛,桓熙嘴上说着信任、器重,转身就因为一个人的诬告,而猜疑,寒不寒心?

  真要留下张琚,调查事情经过,才是政治智慧低下的表现呀。

  因为你人在江陵,而王猛又全仰仗你的支持,才能压服士族。

  你如果表现出对王猛的不信任,士族必定跟王猛抗争到底,等你回去,后方已经乱成一锅粥。

  还有不以擅离职守的名义,而已构陷王猛,你以擅离职守,说明你不一定认为他是在构陷王猛,本质还是对王猛的不信任啊。

第87章 士人软弱

  桓温无奈叹气,他现在连管教儿子的权力都没有了吗。

  反倒是桓熙帮着说话:

  “母亲说错了,父亲的经验之谈,对我也大有裨益。

  “若非有公务在身,熙儿恨不得时常跟在父亲身边聆听教诲。”

  桓温闻言大慰,这么多年了,儿子终于向着自己一回。

  司马兴男也不恼,放下食盒,给桓温端出一碗补汤,也不再妨碍他们父子对话,退出了房间。

  桓温吹了一下汤水,说道:

  “不过你这次倒也没有做错,王猛坐镇长安,总揽大权,如今有人构陷他,你就该果断行事,表明态度,不可含糊其词,使人误解了你的意思,致使后方争斗越发激烈。

  “只是回去关中以后,定要安抚士人之心。”

  桓熙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士人之心容易挽回,可要是因为优柔寡断,使后方出现乱子,则悔之不及。

  如今他旗帜鲜明的表达对王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些心腹将佐也将因此抛开顾虑,紧密团结在王猛周围,助他稳定关中局势。

  关中,乱不起来。

  桓熙颔首道:

  “孩儿多谢父亲教诲。”

  其实,桓熙直到此时也不知道关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定是王猛与士族爆发了冲突。

  这一突发变故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使他不可能亲自携民北上。

  带着三万户百姓,又哪能走得快。

  桓熙向桓温请求道:

  “父亲,孩儿计划先行一步,邓遐已经去了武关,还需有一人领兵,为我护送百姓。”

  知子莫如父,桓熙心里在打什么主意,桓温问道:

  “熙儿想要由谁领兵护送?”

  桓熙答道:

  “还请分拨鹰扬将军周楚五千将士,由他携民北上。”

  桓温沉吟道:

  “兵马可以借,但在护送百姓前往关中后,你不得将人留在长安。”

  桓熙也没指望真的能留下护卫大军,他道:

  “孩儿只留下周楚一人可好?五千将士由副将督率南下。”

  桓温仔细思量一番,说道:

  “这事你自与周楚去说,他若是愿意追随你前往关陇,为父自会放行。”

  桓熙大喜,当即向桓温告辞,去寻周楚。

  周楚听说此事,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

  就在桓熙决定抛下百姓,先行启程的同时,关中流言蜚语可谓甚嚣尘上。

  许多人都在说王猛整顿吏治是假,借机铲除异己是真。

  所谓三人成虎,传的人多了,假的也能被听成真的,曾子杀人就是例子。

  如今桓熙不在关中,人心不安,就连他的一部分将佐也都开始怀疑王猛的用心,唯有权翼始终在坚定的支持着他。

  王猛为了整顿吏治,甘愿背负骂名,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武关又有急报,张琚擅离职守,据说是往江陵告状去了,所有人都觉得王猛岌岌可危,唯有王猛自己镇定自若。

  他相信,桓熙不会辜负自己,一如他也决不会辜负桓熙。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八月二十,桓熙带上新婚妻子在渡口与前来送行的家人道别。

  司马兴男眼含热泪,不厌其烦地叮嘱道:

  “离了家,千万要保重身体。”

  桓熙郑重点头道:

  “孩儿明白,母亲也要爱惜身体。”

  说着,桓熙忍不住看向一旁的桓温,似乎自己这话更应该对父亲说。

  桓温扶着司马兴男的双肩,不住地安慰着妻子。

  一番不舍的言语之后,桓熙终于与家人道别,登上了船只甲板,趁着随行护卫的一千将士还在登上其余船只的空当,桓熙奋力朝着岸上的父母挥着手。

  当船只驶离渡口,桓熙依旧站在甲板上,但他已经在沉思关中之事。

  此前,长安送来急件,桓熙大致弄清楚了事情的经过,也使他百感交集。

  想不到王猛背着自己做了这么大的事情。

  桓熙从未后悔过杀死张琚。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没错,但有些事情不能妥协,也没必要妥协。

  桓熙并不害怕与关陇士族对立,他知道,士族同样具有其软弱性。

  无论自己怎么打压,还是会有人愿意出来做官。

  究其缘由,对于士族来说,他们不能在官场上没有自己的顶梁柱。

  一旦失去这根顶梁柱,可以参考庾翼死后的颍川庾氏。

  曾经让朝臣畏惧的颍川庾氏,已经被彻底边缘化。

  就连琅琊王氏在王导死后,也同样大不如前。

  士族不与统治者合作,自然会出现新的士族取代他们的位置。

  这个道理,无需桓熙去提醒他们,他们自己比谁都明白。

  拓跋焘以崔浩曝扬国丑为由,族灭清河崔氏,包括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汉人士族当然寒心,可为了宗族利益,不还是要与北魏统治者寻求合作。

  说到底,桓熙其实真不怎么在意这些北方士族的想法。

  关中在经历多年的动乱之后,民众渴望得到安定的生活,而桓熙所推行的政策,也得到百姓们的拥护。

  这意味着,人心在他的手里,关陇士族想要反叛,甚至都没有群众基础。

  若是裹挟民众,王师一来,被裹挟之人也将卸甲而降。

  况且,王猛并非全面打压,他的本意只是杀鸡儆猴,就连钓鱼执法,也仅挑选恶名远扬之人,出手整治他们。

  关中士族之间的关系再怎么亲密,还能为了别人贪赃枉法被处置,而置全族于危险之中,亲身参与叛乱。

  当然,即使士族真的抱定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决定不为桓氏出力,桓熙也自有解决办法。

  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向王猛这样的大贤难找,但是江南从不缺少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子弟。

  等江南寒士北上,那些士族无需桓熙相请,又会自行出山,为桓氏效力。

  桓熙之所以没有与北方士族撕破脸,只不过是顾及江南士族罢了,否则,他大可以一脚将北方士人踹开,重用寒士。

  自己麾下第一重臣被人构陷,还在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当机立断,旗帜鲜明的表达出最坚定的支持。

  就算拿了天下,也就是个东晋、北宋。

  晚上九点还有一个小章

第88章 桓熙入关

  当邓遐奉命接管武关,派人将张琚的头颅送抵长安。

  所有针对王猛的流言蜚语尽皆消失无踪,桓熙留在关中的将佐也都没有了顾虑,他们不再观望,纷纷表示对王猛的支持。

  王猛所面临的危机迎刃而解。

  征东大将军府,情难自已的王猛赶走了所有人,独自坐在偏厢,难忍泪水。

  他在华山隐居数年,为的就是等待一位明主,辅佐对方匡扶天下。

  王猛庆幸自己遇到了桓熙,只有他这样的人,才值得自己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多时,权翼敲门进来,王猛也已经擦干了泪水,权翼笑道:

  “恭喜军师,主公对军师的信任,就连权某,也嫉妒得很。”

  王猛苦笑道:

  “主公这是将我架在火上烤呀。”

  说是这般说,但他与权翼二人都明白,即使王猛成为众矢之的,但有张琚的例子,谁又敢在桓熙面前进王猛的谗言。

  旁人进不了王猛的谗言,再怎么嫉妒,也伤不着他分毫。

  权翼宽慰道:

  “既然这火伤不着军师的真身,又何必在意它。”

  二人相视大笑,王猛与他说起了这段时间整顿内治的成果,七品以下官吏处死四十余人,七品以上的官吏有二十余人被逮捕,等着桓熙回到北方,再来施恩宽赦。

  经过这么一番运动式的治理,至少短时间内,关陇吏治为之一清,官场的风气也好了许多,官员们不再敢于明目张胆的欺男霸女,鱼肉百姓。

  甚至就连私底下收受贿赂,也不敢去碰来路不明的钱。

  当然,贪腐这种事情,断不了根。

  千里为官只为财,真正像王猛、权翼这样,做官是为了实现自己抱负的,少之又少。

  王猛问起权翼:

  “接纳迁民一事,子良准备得如何了,主公此番足足带回了三万户,可得做好万全的准备,若是来了北方冻死了人,可就是你我的罪过了。”

首节上一节69/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