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41节

  长安与潼关相距260里,道路平直开阔,然而还是将乘坐牛车、驴车的杜郁、杜胄及其部曲颠得七荤八素。

  他们身穿赵军军服,又是在桓熙攻占长安的第一时间,受命东出,沿途郡县不曾得知长安失陷的消息,因此顺通无阻,得以来到潼关西侧的禁沟。

  禁沟,是潼关南面一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谷,谷中灌木丛藤,茂密如织,是天然的藏身之处。

  沿途没有撞见王朗的两万精骑,证明对方尚未入关,这不由让杜氏兄弟松了口气。

  傍晚时分,在稍作休整之后,与王朗争锋夺秒的二人等不及远远落在后方,正步行赶往潼关张琚等人,决定先行诈取关城。

  行至关前时,天色已黑,杜郁让杜胄率领部曲埋伏在关外,而自己则挑选十名勇士随他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关门前。

  城楼上的守将望见了杜郁等人,大声喝道:

  “来者何人!”

  杜郁冲着城楼喊话道:

  “快快开门!我奉京兆郡刘府君之命,出关迎接车骑将军,有重要军情通报!”

  “可有文书?”

  守将问道。

  杜郁扬起手中的文书,不满地催促道:

  “快些检阅,莫要耽搁,刘府君也是受了乐平王的差遣,如果误了大王的事,你们可担待不起!”

  文书自然是真的,刘秀离的太守印至今还被桓熙军中的文吏收着。

  守将一听是石苞的差遣,赶忙命人放下吊篮:

  “还请将文书放置篮中。”

  显然,石苞打仗没什么本事,但他的赫赫凶名,却足以使人胆战心惊。

  杜郁将文书放于篮中,城楼上的守军收回吊篮,守将确认文书无误后,走下城墙。

  潼关大门缓缓大开,守将出关,正欲奉还文书,放杜郁等人通行,哪知杜郁暴起发难,一刀便把守将砍翻在地。

  而跟随他前来的十名勇士也纷纷拔刀而战,抢夺城门,后方的杜胄见状,大喝道:

  “城门已开,随我杀!”

  说罢,高举钢刀,冲锋在前,其余杜氏部曲也纷纷随他杀去。

  自后赵灭亡前赵,夺取关中以来,关中的防御重心都在连通梁州的五条秦岭通道,而并非是在东面的潼关。

  毕竟中原同样也在后赵的手中,除非洛阳、弘农等地丢失,否则是不可能有敌军从潼关杀入。

  况且,后赵定都邺城,朝廷位于关东,而潼关是关西用来防备关东的险隘,因此,后赵严格限制潼关的防御,仅有数百人屯驻,战斗力甚至不如杜家部曲。

  因而,当杜家兄弟抢占城门,率领着八百部曲杀入潼关之后,潼关守军很快就被杀散,或死或降。

  一场激战过后,杜郁精疲力竭,但他来不及休息,赶忙吩咐杜胄:

  “快些在关城东面竖立旗帜,务求虚张声势,以吓退来犯之敌!”

  杜胄赶忙应下,依其兄之言行事。

  而杜郁则派人往长安向桓熙报捷,同时催促后方的援军加快赶路,前来增援。

  不久,就有一支骑兵经由五里暗门来到麟趾原,出现在潼关外。

  正是由王朗所派遣的先锋。

  城墙上火把通明,晋国旗帜在火光中迎风飘扬。

  赵军将领惊骇不已,他喃喃道:

  “莫非关中已经陷落。”

  敌情不明,这员将领不敢擅自进攻,赶忙派人走下麟趾原,快马返回向王朗请示。

  而此时,杜郁、杜胄兄弟二人也在紧张的注视着城外的这支赵军先锋。

  大战方休,已经是强弩之末的他们实在没有体力再投入到一场攻防战中。

  不过只得庆幸的是,敌军似乎并没有步战攻城的准备。

  二人提心吊胆的过了一夜,清晨时分,王朗统率大军来到潼关外,望着立满旗帜的关城,皱眉不语。

  此前作为先锋的将领问道:

  “将军,如今潼关被晋人占据,不知关内是何情形,是否还要继续夺关西进。”

  王朗沉默良久,并未立即回复。

  此番石遵命他率领两万精骑驰援关中,看似是要帮石苞击退晋军,实则另有命令。

  与给麻秋的密旨相同,都是要将石苞给劫回邺城,不使他在关中作乱。

  如今晋军占领潼关,封堵住了去路,关中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但仔细想来,只怕凶多吉少,否则晋军怎能出现在这里。

  纵使付出巨大的伤亡,占据了这座关隘,如果关中已经沦陷,自己也守不住潼关。

  毕竟潼关的防御在东、西两个方向有所侧重,正如此前所说,潼关历来是拱卫关西,而非关东。

  由西侧发起进攻,潼关防御较为薄弱,若由东侧发起进攻,难度可要大上许多。

  沉吟再三,王朗叹息道:

  “退兵吧。”

  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侍奉他们石家,可得小心着些。

  眼看关中发生变故,石遵交给自己的使命是完不成了,是否继续前往关中,王朗不敢擅自做主。

  毕竟前燕占据幽州,晋人又在淮南一线北上,邺城兵力吃紧,如果丢了这两万精骑,只怕自己必然没什么好下场。

  关外的赵军精骑听闻军令,无不欣喜,作为高贵的精锐骑兵,谁也不愿意下马攻城,那都是步兵该干的活,况且还是攻打潼关这样的险隘。

  他们也不善于攻城,哪家骑兵又会以攻城作为日常训练。

  一旦潼关守备充足,只怕两万在野战之中所向无敌的精骑,全给耗光了,也不一定拿得下关城。

  杜胄看着关外的赵军依次退去,险些忍不住欢呼雀跃,在回头去找兄长时,只见方才还与自己紧张注视着关外的杜郁已经躺在地上,沉沉睡去。

  杜郁一整晚都在盯着城外军队,此前又是一路颠簸,鏖战夺取潼关,已经到了精力的极限。

  杜胄见状,赶忙解下自己的衣袍,为兄长盖上。

  正此时,张琚等雍州豪杰也带着部曲赶到了潼关西侧。

  他们是与杜氏兄弟同时出发,只不过桓熙自己与石苞交战也要用到车辆,实在腾不出多余的给到张琚等人,于是只以杜氏兄弟抢占潼关,而张琚等人则随后支援。

  此前途中遇到信使,张琚等人就已经知道杜郁、杜胄兄弟已经夺取潼关,因而连夜赶路,不曾休息。

  如今见到关城上的晋军旗帜还在,张琚等人不由松了口气。

  至少,潼关的缺口是已经堵住了。

  杜郁报捷的信使来到长安的时候,京兆郡甚至已经在王猛的主持下,开展起了分田工作,同时从赵军降兵之中,选拔将士。

  此事由桓熙亲自负责,石苞麾下四万降兵,以及此前长安的一万降兵,总计五万人,桓熙从中挑选两万精锐,既有汉人、羯人,也有羌人、氐人,他将这些人编为战兵,补发今年俸禄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家人分配田地。

  得益于石苞多年在关中的巧取豪夺,雍州虽然民生凋零,但是长安府库钱粮充盈,如今全都白白便宜了桓熙,使他有足够的钱财用以赏赐随他北伐的将士,以及立下功勋的三辅豪杰。

  得知杜郁、杜胄夺取长安,桓熙仍然没有出兵渭北,直到确认王朗已经退兵,直奔邺城,而并非是见潼关道路不通,转向河东,桓熙这才亲率一万将士渡渭水,直驱蒲坂。

  同时又命邓遐领军五千进攻武关,由关东进攻关西,主要便是蒲坂、潼关、武关三条路线,若能将这三处占据,才能算是关上了关西的东面门户。

  至于留守长安的人选,则非王猛莫属。

  感谢书友李依澈的打赏,也感谢大家为我纠错,我一直以来都比较马虎,所以错别字也不少,如果我注意到了,一定会修改的,谢谢大家的指正。

第52章 关上门来(3000)

  渭水以北,有一大片沙草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名为沙苑。

  沙苑之中生有茂密的芦苇丛,桓熙途经此地,不禁有些恍惚,后世的记忆涌了上来。

  不由让他想起,在南北朝末年,曾有一位环保标兵由蒲坂入关,途经此地,明知芦苇丛中藏有伏兵,却不愿采用火攻之策。

  最终,沙苑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空气也不曾受到污染。

  唯一的遗憾,便是他自己遭遇伏击,二十万大军被人俘虏了七万。

  一时间,桓熙感慨万千。

  他对左右亲信道:

  “我若能全取关中,必当在此栽树记功。”

  宇文泰在战后带头植树,为沙苑的绿化作出贡献,桓熙又怎能落于人后。

  遥想诸葛武侯与高王,二人穷其必生之力想要入关,然而至死都未能看一眼长安城。

  相较于他们,桓熙自觉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得对手配合。

  如果给后赵一个司马懿、宇文泰坐镇关中,他又怎能如此轻易的入主长安。

  将杂念尽数抛在脑后,桓熙督率诸军走出沙苑,前方,已经距离冯翊郡治大荔县不远。

  冯翊郡隶属于雍州,其治所大荔县,位于渭水、北洛水、黄河三河交汇之地,东濒黄河与蒲坂相望。

  如今县中无主,仅有当地士人出面维持治安。

  原来,麻秋劫持石苞途经此地,听闻晋军北伐,赵军大败,已然丢了长安,而三辅豪杰纷纷杀官响应。

  羯族官吏又怎敢继续留在城中,纷纷追随麻秋,前往河东避祸。

  桓熙入城抚慰军民,留下桓伊率领一千将士镇守冯翊,主持分田,随即马不停蹄的继续向黄河进军。

  来到黄河西岸之时,浮桥早已被赵军烧断,但桓熙并不为之犯难,因为他麾下有不少南方将士,不同于北方,南方水网密布,因而架设浮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仅仅一天时间,三座浮桥又重现出现在黄河之上。

  桓熙看向沈劲,大声问道:

  “沈将军,可敢作为前军,先行渡河?”

  沈劲唯命是从:

  “有何不敢,还请主公静待佳音!”

  在攻拔子午道关隘时,沈劲部曲阵亡过半,桓熙夺取长安,以沈劲为首功,赏赐他许多钱布,沈劲分文未取,而是恪守承诺,将赏赐一分为二,一份用作剩余五百将士的赏赐,另一份则留给阵亡将士的家属。

  随后,沈劲又在长安招募了五百部曲,补足千人。

  沈劲不在乎赏赐,不吝惜生死,从军只为洗刷宗族耻辱。

  此前,桓熙在向建康报捷时,一并上表,请求为吴兴沈氏解除禁锢,不再列入刑家之列。

  沈劲有感于桓熙的恩义,早就下定决心,誓死追随。

  他新招募的五百人,并非乌合之众,沈劲将赏赐尽数分给将士的义举传扬开来,在他招募部曲时,许多人前来应募。

  若非沈劲目前财力不足,只能养得起一千私兵,只怕他麾下突然爆出数千兵马,桓熙也并不惊讶。

  而新招募的五百部曲,自然也都是精挑细选的敢战之士。

首节上一节41/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