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35节

  “我若北上,则石苞必然罢兵,而桓某兵寡,亦难以威胁关中,真可谓是两全其美。”

  权翼已经惊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现在怀疑,当日雍州士族聚会,众人之中,就存在桓熙的内应。

  正当权翼组织说辞的时候,只见桓熙放声笑道:

  “哈哈哈,这只不过是桓某的猜测罢了。”

  说着,桓熙正色道:

  “关中父老南望王师,年复一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望。

  “我想,无论我答应与否,雍州士人都会四处宣扬我将会出兵。

  “桓某不想再让关中父老失望,雍州沦陷多年,王师也该去了!

  “我桓熙素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如今得雍州士人盛情相邀,我又岂可逡巡不前!”

  权翼见状,不禁为桓熙这副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心神动摇,他忍不住劝说道:

  “若是将军按兵不动,石苞终能查明情况,知道将军无意出兵,石苞必将东出,届时再取关中,可谓轻而易举。”

  桓熙却摇头道:

  “石苞,奴仆下才,我视之如豚犬,若非生得好命,不过是一马前卒罢了,安能为将军。

  “我已决心北上,溃其众,抚纳降卒,收为己用。

  “岂可让他以关中之兵东出,使关中之民,父母哀其子、妻子丧其夫、子女失其父!”

  归根结底,还是人口的问题。

  关中历经多年战乱,本就民生凋零。

  可以想见,石苞争夺中原,必然是要倾巢而出,一旦让他带走了太多的青壮人口,要想恢复关中的元气,可谓难上加难。

  当然,桓熙是打心底的瞧不上石苞,而他的决绝也感染到了权翼。

  只见权翼拱手道: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权翼遍寻明主,今日幸得遇见将军,将军若是不弃,权翼愿意侍奉将军左右!

  “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今天没有了,还差5000要补,明天继续6000加补2000

第43章 战前会议

  桓熙并不知道是自己的言语打动了权翼,还是他的家世背景吸引了对方,或许,两者都有吧。

  自己本身就是一方诸侯,又是临贺郡公世子,桓氏基业未来的接班人,哪怕才智平庸,光凭着身份都能招揽豪杰投效。

  桓熙并没有怀疑权翼的诚意,他上前扶起对方,笑道:

  “有子良相助,某又何愁大事不成!”

  说着,他将权翼带到王猛面前,为权翼引见道:

  “这位先生姓王,名猛,字景略,为幕府主薄,有经天纬地之才。”

  权翼知道桓熙这是在提点自己,赶忙向王猛见礼。

  王猛起身笑道:

  “回府之前,主公也曾向我夸赞权兄,王某仰慕久矣。

  “今后你我同府为臣,自当齐心协力,辅佐主公荡平天下。”

  既然桓熙已经决定了要出兵关中,那么出兵多少,究竟该走哪条道就需要他与心腹蹉商。

  梁州与雍州,有秦岭隔绝,但并非不通人烟。

  二者之间,有五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由于此战的目标是夺取关中,因而,通向天水的祁山道最先被放弃。

  诚然,祁山道的路途较为平坦,易于行军。

  可桓熙麾下战兵仅有万人,若是沿着祁山道打去天水,而后东出,再调转兵锋,向东进逼雍州,一路攻坚,只怕麾下这支精兵也将死伤殆尽。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如今祁山道被仇池国所控制,想来对方也不敢借道,唯恐桓熙假虞灭虢。

  另外四条道路中,陈仓道是韩信北上进攻关中的路线,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若走陈仓道,过略阳、武都可至陈仓(今陕西宝鸡),由陈仓东出,兵锋可直指长安。

  陈仓道原本也在仇池手中,六年前,石虎遣大将夺取武都,不复为仇池所有。

  此道沿着河谷行军,相较于其它三条道路而言,通行较为便利。

  军中将佐大多支持由陈仓道进军。

  权翼初来乍到,心中所想又与朱序、邓遐等旧部相左,因而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偷偷瞟向王猛,这位被桓熙称赞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文士,至今同样一言不发。

  桓熙可不愿麾下两大谋士置身事外,他首先看向王猛,问道:

  “先生以为,我军该走哪一道出秦岭?”

  王猛早有定策,他起身侃侃而谈道:

  “诸君欲走陈仓,此道固然易行,但终究是绕了远路,能使石苞有所防备。

  “依王猛之见,不如在苞中(陈仓道南侧入口)故布疑阵,使石苞以为我等将由此道进兵。

  “就连诸君都以为当由陈仓道出兵,石苞必然不疑,定会派遣重兵守卫陈仓(今陕西宝鸡,陈仓道北侧出口)。

  “主公可引精兵昼伏夜行,藏于西乡(今陕西汉中西乡县),待长安之兵西进,可由子午道北上,大事必定!”

  沈劲闻言,嘟囔道:

  “这不就是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么,武侯尚且不用,主公沿用此策,安能成事。”

  王猛正欲解释,权翼起身,慷慨陈词道:

  “沈参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若非天水太守马遵猜忌,姜维尚且不能归汉,可见曹氏在关陇颇得人心。

  “魏延以五千将士出子午谷,并无内应,又怎能攻克坚城,故而武侯不用其谋。

  “如今石苞在雍州屠戮将佐,压榨百姓,关中军民盼念主公,犹如久旱望甘霖。

  “主公兵出子午谷,逼近长安,而赵国军队已被调去陈仓,城中兵少,人心大乱,雍州百姓必当箪食壶浆,以迎主公,长安唾手可得。

  “陈仓之军得知长安失陷,家人皆在主公之手,哪还有心为石苞效力,必然溃不成军。”

  王猛闻言,看向权翼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生出知己之感,这正是他进言在陈仓道虚张声势,而由子午谷进兵长安的原因。

  朱序、沈劲等人恍然大悟,对王猛、权翼之智钦佩不已。

  当然,最开心的还得是桓熙。

  王猛是被他请出山,而权翼是主动来投,有两位智谋之士辅佐,他也能省不少的心。

  虽然他心怀远志,但好不容易穿越一趟,可也不愿意为此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有些时候,也应该享受享受。

  只是目前正值进取关中的关键时刻,还不能让他有所松懈。

  桓熙见众人对于子午谷之谋并无异议,当即拍板定夺:

  “既如此,传我将令,梁州八郡,每郡征召州郡兵五千,往苞中听用,我自领战兵一万,西行屯驻苞中,沿途务必大张旗鼓!”

  桓熙初来汉中时,汉中仅有三万将士,又分出五千精锐编入战兵,州郡兵只剩两万五千人。

  但此后,随着桓熙推行均田令,为流民、隐户落籍分田。

  在籍人口多了,相应的,兵役人口也就多了。

  桓熙总计征召四万州郡兵,也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并不是一拍脑袋,信口胡来。

  州郡兵的操训不多,只在农闲时偶尔集训。

  养兵没什么成本,当然也不指望他们能有什么战斗力。

  可桓熙本就不是要让他们北伐,而是用以虚张声势,吸引石苞大军守卫陈仓。

  有四万州郡兵在苞中作为掩护,战兵们也能找到机会脱身。

  毕竟他桓熙不是高欢,石苞也没有达奚武作斥候,莫非后赵探子还能堂而皇之的走进晋军大营,逐一清点数量。

  此战,桓熙毫无保留,不仅自己的一万嫡系战兵,还有沈劲的一千部曲,都将用于北伐。

  要么不出兵,一旦出兵,就得一战而定关中,哪有连年北伐的道理。

  再怎么以收复山河,复兴晋室为口号,替人打鸡血。

  可别说老百姓不堪重负,就连军中将士也得叫苦连天。

  桓熙如今所面对的,是后赵国内纷乱的局势。

  而镇守关中之人,又是他口中的奴仆下才,这些都是诸葛武侯、姜维等人所不曾拥有的便利条件。

  桓熙麾下,又有王猛、权翼、朱序、邓遐、桓伊、沈劲等人辅佐。

  若是不能战胜石苞,夺取关中,倒不如回去江陵,在桓温面前端茶递水,一心侍奉父母。

第44章 家有妒妇

  ‘臣桓熙拜于陛下:

  ‘臣本刑家,先祖(桓范)获罪于宣帝(司马懿),臣之祖父(桓彝)殉于国难,捐躯以雪先人之耻,而明帝简拔臣父为婿,妻以公主,任以州郡。

  ‘直至陛下(褚蒜子)临朝称制,荆州主位悬而未决,何司空(何充)盛赞臣父曰能,陛下称善,遂使臣父出镇江陵,为国西藩。

  ‘臣父举兵伐蜀,披荆斩棘,期间险象环生,三军将士之所以奋不顾身者,盖思陛下之恩遇。

  ‘臣今镇守汉中,厉兵秣马,矢志北伐,只为报于陛下。

  ‘雍州石苞,残暴不仁,百姓困苦,士民生怨。

  ‘时值中原动乱,臣当挥师北上,克复长安,以迎陛下,还于旧都。

  ‘臣顿首再拜,惟愿陛下千秋万岁,晋室国祚永昌。’

  桓熙挥笔写就奏表,交给主薄王猛过目,王猛倒也没有打击他,只是赞道:

  “情真意切,可奉表于朝廷。”

  至于文采什么的,也就不提了,说多了,难免会伤及感情,总得给顶头上司留几分薄面。

  桓熙倒也有自知之明,他对王猛吩咐道:

  “且将奏表送于建康,至于北伐檄文,还请先生为我代笔。”

  说着,桓熙为自己开脱道:

  “我自小为父奔波,不曾专心学业。”

首节上一节35/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