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6节

  虽然汉兴钱开创了年号钱的先河,但随着成汉覆灭,这种钱币自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东晋的币制同样混乱不堪,早在西晋之时,朝廷就以曹魏旧钱通行,而不另铸新币。

  到了东晋,依旧没有统一的币制,各地大行私铸之风,其中尤以王敦麾下参军沈充所铸的沈郎钱最为知名。

  但地方私铸货币,标准不一,难免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

  如今桓熙治蜀,自然打算另铸新币。

  他召集匠人,在成都城外修建造铸币厂,铸造五铢钱。

  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九月十四,第一批新钱出炉,桓熙与定西幕府长史郗超一同前往铸币厂视察。

  铸币小吏为桓熙奉上一千枚新钱,虽然此前已经称过了重量,但他还是提心吊胆。

  桓熙有言在先,每一千文,需重四斤二两,若是出了差错,便要将他治罪。

  “府君,这里正是新出炉的一千枚新钱,还请府君细数。”

  桓熙闻言颔首,当即让随他前来的小吏上前清点,不久,小吏回禀道:

  “府君,正是千枚,不多不少。”

  “称重吧。”

  桓熙吩咐道。

  小吏应诺一声,当即为新钱称重,郗超凑上前去察看,回头笑道:

  “主公,确实是四斤二两,分毫不差。”

  铸币小吏不禁松了口气,桓熙夸赞道:

  “你做得很好,我不会吝惜赏赐。”

  小吏大喜,连忙谢恩。

  桓熙摸出其中一枚,钱上刻着永和二字,永和既是当今天子的年号,也是新币的名字,即为永和五铢。

  自桓熙验收过后,城外的铸币厂日夜赶工。

  当永和五铢被大量生产之后,桓熙终于颁布政令,废除成汉旧币汉兴钱,在蜀地专以永和五铢通行。

  同时在各县开设兑换处,供民众以旧币的实际价值兑取新币。

第16章 求玉立信(3000)

  随着地震后的重建工作陆续完成,民众尽数搬离了临时安置灾民的棚户区。

  城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清晨,民众聚集在集市外,只见市前第一间,新开了一家兑币处,门口高挂一杆秤。

  欲兑之人,皆可取之,称量新币,在不计较长时间使用造成磨损的情况下,每一千枚,便是四斤二两,绝无虚假。

  这一行为不仅存在于成都,益州各郡县皆有安排。

  因此,永和五铢又被蜀中百姓称呼为足重钱,深受民众的欢迎。

  然而,任何改革都会招来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成汉虽然铸有兴汉钱,但并不禁止民间私铸货币。

  如今桓熙禁止其余货币在益州流通,同时禁止民间私铸,当即引来豪族不满。

  只是范贲等人的头颅至今被悬挂在城楼上,都已经被风干,而蜀中兵权,名义上被周抚掌控,但各地太守、将领皆为桓家党羽,听命于桓熙。

  豪族们不敢暴力对抗,只得另寻他法,可桓熙软硬不吃,他铁了心要规范蜀中的货币体系。

  见桓熙态度坚决,蜀中豪强也只得顺从,毕竟不是所有豪强都在铸钱。

  桓熙又派遣随从巡视四方,纠察有小吏在兑换过程中,巧取豪夺。

  为此,桓熙大开杀戒,一连处死十余名趁机贪污的小吏,百姓为之拍手称快,益州官吏,无不畏服。

  益州混乱的货币市场,在桓熙的改革之下,得以井然有序。

  但桓熙所要面对的问题不止于此。

  抚纳流民、重建成都、劝农课桑、兴修水利等等事情,桓熙一股脑都交给了郗超处置。

  以郗超的才能,足堪驱使,而他自己则专注处理獠人出山这一事件。

  獠人,即南方蛮人,他们生活于云贵高原。

  随着成汉内乱,蜀中人口锐减,獠人也正是在李势统治时期,得以走出大山,北上进入益州各郡。

  他们之间并无统属,但在益州山谷之间,足足分布了十余万户,不服管教,时常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

  这一问题,比之经济问题更为严峻,若是不能妥善处置,益州从此不得安宁。

  桓熙没有想过要将獠人赶回大山,十几万户,赶是赶不走的。

  况且他们出山,能够有效填补益州人口,关键在于如何能够降服他们。

  郗超在安抚流民,组织恢复生产的同时,为桓熙献上一策:

  “收服獠人,首在立信,而后施以教化,移风易俗,主公何不效仿商君故事?”

  说道立信,商鞅在变法之前,徒木立信的故事,可谓流传千古。

  桓熙喜而笑道:

  “景兴与我不谋而合。”

  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九月末,桓熙由邓遐领兵护卫,巡视蜀郡各县,其中,就去了一处獠人部落视察。

  牛县(今四川简阳),初属犍为郡,后归蜀郡。

  在县西一处山谷,就有一支獠人部落聚局,今日蜀郡太守桓熙亲临獠人聚落,族长受宠若惊,自然是盛情款待。

  一名年轻的獠人猎户早早上山打猎,没有赶上部落中的这场盛会,直到桓熙离开聚落,他才带着猎物回村。

  在回村的道路上,偶然间,他瞥见灌木丛中,有物件在太阳底下发着光亮。

  “咦!这是何物?”

  猎户心中好奇,凑近前去,俯身察看,只见不知是谁,将一枚玉佩遗落在此。

  年轻猎户可没有拾金不昧的想法,他赶忙拾起收在怀里,还不忘四处张望,唯恐被人瞧了去。

  回到部落,得知今天有贵人前来,前呼后拥,年轻猎户觉着,定是那贵人的随从掉落了玉佩。

  想来,贵人多忘事,也没时间再往穷乡僻壤走一遭,回到家中,他献宝似的将玉佩送给妻子。

  妻子惊呼道:

  “这是从哪里得来的?”

  年轻猎户没有说实话,笑道:

  “是我在山上打猎时捡来。”

  妻子高兴不已,赶忙佩在自己腰上,还一个劲地问丈夫好不好看。

  猎户自然是连连称赞,只不过妻子还是将玉佩收了起来,虽然很想与人炫耀,但还是害怕失主寻过来。

  与此同时,暂住在牛县城的桓熙突然发现自己丢失了一块家传的玉佩。

  桓熙愁眉苦脸的对牛县令叹息道:

  “那枚玉佩并不值钱,却是家传之物,是祖父传给家父,家父又赠给的我,今日丢失祖父的遗物,桓某又有何面目再见父亲。

  “烦请县君为我四处张贴告示,若能寻回玉佩,桓某愿赏钱十万。”

  顶头上司交待的事情,牛县令又怎敢怠慢,他立即在全县各地张贴告示,一时间,不仅是牛县,就连邻近各县的百姓,也尽皆闻风而动,去找这枚所谓的家传玉佩。

  毕竟十万钱可不是小数目,那些永和五铢堆在一起,光是重量就高达240斤。

  其中,不乏有人持着玉佩前来,企图蒙混过关。

  对于这些人,桓熙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还赠给他们回去的盘缠。

  桓熙悬赏十万钱寻找家传玉佩的消息也终于传到了位于穷乡僻壤的獠人部落。

  猎户听说消息,想起自己的玉佩,正是贵人来访的那天拾到的,他快步赶回家中,只见房屋门窗紧闭,猎户担心的冲上前,将门板拍得啪啪作响。

  屋内传来妻子惊慌的声音:

  “是谁?”

  猎户不禁松了口气,他赶忙道:

  “是我回来了,快开门。”

  话音刚落,房门开了一条缝隙,妻子见真是丈夫回家,赶忙将他拉了进来,又迅速将门合上。

  屋内昏暗,但亮着烛光,猎户一进门就看见了桌子上的那枚玉佩。

  妻子紧张的问道:

  “你与我说实话,这枚玉佩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

  猎户如今也不再隐瞒,如实道出,自己是在回部落的路上捡到的。

  说着,便要拿上玉佩往县城领赏,妻子却将他拽住:

  “且不说这玉佩是不是真的,你一个人去,若是那些晋人不认账,又该如何是好,到时候将你打杀,把玉佩抢了去,非但领不到赏钱,还得丢了性命。”

  猎户疑惑道:

  “你是要与我同去?”

  妻子白他一眼,说道:

  “我去有什么用,你应该找上族长,带着大家一起前往县城,这才能够有个照应。

  “哪怕那位贵人不认账,有这么多双眼睛看着,也不会做出杀人夺玉的事来,多多少少会给些赏赐。

  “到时候我们分出部分给族人,自己总归能够留下一些好处。”

  猎户恍然,拿着玉佩就要出门找族长,妻子又将他叫住:

  “你是要一个人去?”

  猎户不解?

  “不是你让我去找族长吗?”

  妻子无奈道:

  “你去将邻里亲戚都叫上,众人一起去找族长。”

  当猎户带着亲朋好友兴冲冲跑到老族长的家中时,这位族长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从猎户口中听说事情经过,老族长接过玉佩,仔细打量后,说道:

  “这也不是什么好玉,怎么可能是贵人的家传之物。”

  可猎户强调,他就是在贵人来访的那天捡到的,老族长想了想,还是决定带着数十名青壮往县城走一遭。

  次日,老族长带领众人来到牛县城,县城人满为患,都是前来向桓熙进献玉佩之人。

  桓熙不得已,只得从成都调来军队,维持治安,以防发生暴乱。

首节上一节16/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