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4节

  桓温闻言,追问道:

  “下策又该如何?”

  桓熙叹道:

  “父亲可用心腹为四郡都督,掌管军事。”

  桓温见他这模样,笑道:

  “熙儿似乎不喜下策。”

  桓熙承认道:

  “父亲若行下策,分走四郡军权,司马勋又如何罢休。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父亲远在荆州,难以插手梁州权力之争,依孩儿之见,梁州早晚必为司马勋所得。”

  桓温沉吟不语,实际上,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个人是倾向于桓熙所献的下策。

  桓熙见桓温迟疑不决,劝说道:

  “孩儿请父亲选定上策。”

  桓温狐疑的看向桓熙,桓熙为他解释道:

  “下策之害,孩儿已经与父亲说过了,再说中策。

  “父亲分走四郡,另设一州,司马勋必然怀恨在心,他驻守武当,就在父亲肘腋之间,若是反目,为害甚矣!

  “而上策之害,只在与冒犯朝廷,当初庾公病危,朝廷诸公担心荆州生乱,欲准庾公之请。

  “父亲,如今你跨拥荆、益,何惧朝廷!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父亲今日之势,朝廷难以遏制,司马氏得位不正,纵使父亲恪守臣节,也实在难以使朝廷安心。

  “既然如此,何不求取梁州八郡。

  “梁州远离江东,无关公卿们的切身利益。

  “孩儿以性命担保,公卿只求能与父亲相安无事,必然会准许父亲之请!

  “而司马勋无论是改镇,还是入朝,任凭他如何心怀怨恨,也难以威胁到父亲。”

  听得桓熙一席话,桓温豁然开朗,他笑道:

  “吾儿有奇智、通晓人心,为父就用你这上策。”

  桓温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司马勋同样要听他号令,可终究是不如让自己的亲信镇守梁州。

  至于司马勋是否愿意离开梁州,届时朝廷下旨,司马勋失去大义,又有荆州强兵在侧,由不得他不走。

  桓温又问道:

  “熙儿以为,谁能镇守梁州。”

  桓熙推辞道:

  “刺史人选,当由父亲独裁。”

  桓温却不肯放过他:

  “你如今还是为父的西曹主薄,执掌人事,为父亦当听取你的意见。”

  桓熙犹豫片刻,说道:

  “孩儿以为,梁州刺史,非江夏相袁公莫属。”

  桓温朗声笑道:

  “熙儿所想,与为父不谋而合。”

  袁乔是桓温最信任的属官,此前之所以用周抚镇守益州,是因为周抚本就是侨置的益州刺史。

  而此次伐蜀,桓温以袁乔、桓熙并为首功,不同于桓熙,以袁乔的资历,足以担任梁州刺史。

  桓温随即将袁乔唤来,与他说起此事,袁乔得知是桓熙的主意,对他更是感激。

  当天,桓温便向建康连发数道奏表,而这也必将在建康引起轩然大波。

  在安排好权力分配之后,桓温于次日由成都班师。

  他以桓熙留守成都、周抚镇守彭模、以袁乔出镇汉中,又为桓熙求取将军封号,使他能够自行征辟幕僚。

  其余各地,也皆有桓温的亲信坐镇,或任太守,或为将军。

  桓熙站在城头,眺望大军远去,在他身后立有三人,分别是郗超、朱序以及邓遐。

  邓遐时年二十四岁,其父邓岳为平南将军,曾与周抚一同参与王敦叛乱。

  桓温伐蜀,邓遐为其幕府参军,亦有参与,其人骁勇,冠绝当世,据传曾在沔水与恶狡搏斗,将其斩为数段,在后世有东晋第一猛将之称。

  当然,如今的邓遐还没有这么大的名头,但在与汉军作战的过程中,就已经崭露头角,被桓温称赞为勇将。

  正是因为看重邓遐之勇,桓温才将他留在成都,追随桓熙左右。

  这三人,也将是桓熙最初的班底。

  邓遐一直在身后默默地注视着桓熙,与朱序一般,在伐蜀的几次军议上,目睹桓熙的两眼表现,尤其是笮桥一战,桓熙力挽狂澜,邓遐对这位十六岁的少年很是敬佩。

  当然,他心甘情愿的留在成都,辅佐桓熙,也与桓熙的身份脱不开关系。

  桓熙是桓温的嫡长子,是桓家将来毋庸置疑的继承人,留在桓熙身边,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邓遐目前还年轻,与其在桓温身边争位子,不如遵照桓温之命,前来侍奉桓熙。

  想来,朱焘愿意将朱序留下,与邓遐也是同样的想法。

  今天没有了

第14章 小试牛刀(3000)

  桓温、袁乔、周抚等人相继离开,成都只剩被收编的三千降卒驻防。

  桓熙将这三千降卒一分为二,分别交由朱序、邓遐统御。

  朱、邓二人皆非泛泛之辈,邓遐自是气盖一时的勇将,而朱序世出将门,武略更胜其父朱焘。

  二人上任不久,各施手段,抚纳降卒,深得军心。

  桓熙叮嘱朱、邓二人,不可放松警惕。

  如今成都空虚,他料定此前远遁的范贲、隗文、邓定等人必会去而复返,来攻成都。

  伐蜀之战,将桓熙的远见卓识展现得淋漓尽致,邓、朱二人也深信桓熙的判断,整日操练将士,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事情也正如桓熙的预料,桓温去后不久,范贲、隗文、邓定等人卷土重来,率众万人,向成都逼近成都。

  远在彭模的益州刺史周抚得知消息,大为惊恐,他倒不是害怕叛军,而是桓熙此时身在成都。

  在地震之后,成都城墙多有坍塌,如今还在修缮,而城中仅有三千降卒。

  成都即使丢了,将来也能再夺回来,但周抚却不能不顾及桓熙的安危。

  此前桓温伐蜀,拢共也只带了一万精兵。

  将士们想念家人,日夜思归,自然不可能让他们久在益州。

  如今的益州守军,几乎都是以降卒为主,而彭模守军也只有数千人。

  周抚一面向成都去信,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由,劝说桓熙暂且离开。

  同时亲领彭模守军驰往成都,不顾将士疲惫,一路强行军,又传令各地守将前往救援。

  实际上,不等周抚的命令送达,各地守将就已经出兵,谁也不愿意放过在桓熙面前表忠的机会。

  哪怕与成都相距甚远,明显赶不及,但也至少要把态度亮出来。

  桓熙并没有听从周抚的劝谏,弃城而走。

  他好不容易通过救灾收揽了成都民心,如今要是抛弃百姓,此前的努力尽数付诸东流。

  然而,城墙在地震中塌陷,缺口至今尚未堵住,而且民众多在城外的棚户区,这注定桓熙不能借助城池,固守待援。

  犹豫再三,桓熙决定率军出城,迎战叛军。

  战前,桓熙打开成都府库,重赏三军,激励士气。

  两军对阵,众人屏息以待,战场上,只有马儿在嘶鸣。

  桓熙骑在马背上,目视对方军容,回头问道:

  “谁能为我斩将立威。”

  朱序正欲请命,却被邓遐抢了先:

  “末将愿为主公出战!”

  桓熙之所以要与对方斗将,就是因为他麾下有邓遐这员猛将。

  如今邓遐主动求战,桓熙当即派人前往叛军阵前,喊话道:

  “士卒有何罪过,非得血流成河,不如各遣勇士,阵前斗将,若败,我家将军愿意引军而走,让出成都。”

  范贲等人面面相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桓熙阵前斗将的邀请。

  说到底,叛军虽然人数要多于成都守军,但他们此前被桓温击败,军中士气低落,同时,这些叛军之中,有大部分都是新招的人马,战斗力属实堪忧。

  在激昂的鼓点声中,邓遐领了十骑,越众而出。

  这十名骑从是为他压阵之人,若是邓遐不敌,他们就得拼死将邓遐救回来。

  若是敌方以多欺少,骑从们必须上前助战。

  邓遐立马在敌军阵前,大喝道:

  “我乃陈郡邓遐,谁来与我决一死战!”

  不多时,敌阵之中,一员将领领了十余骑,策马而出。

  “我来杀你!”

  敌将大喊一声,随即与邓遐骑马缠斗。

  此人敢于应战,自然是叛军之中的一员猛将,否则范贲等人也不会许他出战。

  然而相比较邓遐还是差了许多,二人在马上斗了数十合,敌将渐渐落了下风,随他出阵的骑卒赶忙救援,却被邓遐的骑从所阻。

  邓遐越战越勇,敌将惊惧,调转马头就要逃走,却被邓遐看到了破绽,趁此机会,一槊将他斩落马下。

  晋军见状无不振臂欢呼,士气高涨,而叛军一时间阵脚大乱,军心动摇。

  范贲见状,赶忙回军退走,桓熙见机不可失,也没了此前不忍将士们血流成河的菩萨心肠,当即下令追击,一连追出数里,桓熙担心阵型散乱,前方有埋伏,这才下令停止追击。

  只是桓熙军中以步卒为主,双方都是两条腿跑路,叛军丢盔弃甲,轻装而逃,晋军又怎么追赶得上,自然也没有对叛军造成多少杀伤,反倒是缴获了不少甲械。

  回到军营,桓熙集结麾下骑兵,共计三百人,而且都是些没有长途奔袭能力的单马骑卒。

  桓熙将这三百骑兵尽数交由邓遐统率,而邓遐的部众则由桓熙亲领。

  他吩咐道:

  “明日叛军必然复来,战时,你领骑兵埋伏于后方,待两军鏖战之际,见得军令,即率三百骑兵直冲叛军帅旗所在。”

首节上一节14/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