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15节

  如今自觉时机成熟,终于袒露心事,希望能通过他们派遣刺客,往彭城刺杀姚襄。

  想来,亲弟弟派出的刺客,姚襄定是没有防备的。

  然而殷浩并不知道,往江南送人质的事情,是出自姚弋仲临终时的安排。

  姚襄肩负重任,尚能冒险渡河,单骑前往寿阳,他们五人也是自愿南下,对兄长并不心存怨恨。

  他们表面上答应下来,但是暗中派遣的刺客,又怎么可能真的是为了去刺杀姚襄,反而是给他通风报信,让姚襄小心提防殷浩罢了。

  唯有殷浩还在等着刺客的好消息。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之前

第135章 殷姚之交

  徐州,彭城。

  听着刺客的讲述,姚襄不由握紧了拳头,而被唤来陪坐的姚苌更是难言内心的惊讶。

  刺客道明来意,暂且退下,姚襄虎口已经握得发白,他看向姚苌,沉声道:

  “景茂,父亲临终时的叮嘱,我全都照着做了,甘为晋臣,不敢生出二心,但晋室终究容不下我们。”

  虽然这是殷浩的个人行为,但考虑到殷浩的身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是朝廷的态度。

  姚苌气愤道:

  “兄长,既然如此,不如北上,投奔鲜卑人!”

  姚襄摇头道:

  “殷浩不仁,我却不能行此不义之事,况且事已至此,为时晚矣,今日降而复叛,慕容氏又怎会真心接纳我们。”

  后半句才是真正的原因,姚襄顾及局势,忍下了一时之气。

  不久,殷浩收到从彭城传回来的消息,据说是刺客被姚襄的气度折服,放弃了刺杀。

  殷浩起初没有怀疑,这种事情在古代并非没有过先例。

  刘备担任平原令时,就曾有人派遣刺客暗杀他,刘备毫不知情,但他对待刺客礼遇有加,刺客于是将事情全都告诉了刘备,决然而去。

  当殷浩第二次通过姚襄的弟弟们派遣刺客,还是这么一个结果,终究反应过来,这不过是姚家兄弟在自己面前演戏罢了。

  殷浩恼羞成怒,但也不能因此治罪姚襄的五个弟弟,毕竟无论是在哪个朝代,他们的行为都不能说是过错。

  哪有别人唆使你手足相残,你还真的派出刺客的道理。

  就连殷浩也找不到正当理由打击报复。

  可暗杀不成,殷浩并没有放弃除掉姚襄,这一次,他换了计划。

  此前,冉魏兖州刺史魏统归顺东晋,封安北将军,过去还曾借道给周成,让他前往许洛之地。

  但在前不久,魏统病死,其弟魏憬继领其众。

  魏憬与姚襄同为晋臣,但两家早些年,一方听命于冉魏,一方归属于石赵,早就存有旧怨,如今做了邻居,边境更是常有摩擦。

  殷浩于是派人出使兖州,唆使魏憬袭杀姚襄。

  如今正是秋收,姚襄解散部众正在忙于收获,必然无备。

  若能杀死姚襄,自己必定支持他吞并姚襄的部众,坐拥徐、兖二州之地。

  魏憬被殷浩说动,当即率兵五千,越过州境,进攻彭城。

  姚襄得知消息,果然来不及集结部众,但仅是凭着身边的数千步骑,姚襄在徐州大败魏憬。

  魏憬被杀,带去的部众反被姚襄吞并。

  殷浩见状,知道自己没有了手段,不可能杀死姚襄,无奈之下,只得放弃。

  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殷浩的态度也因此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此前还在处心积虑要除掉姚襄,现在好像是把与姚襄的过节全都抛在了脑后,居然打算在北伐时倚重羌人,要让姚襄给自己当先锋。

  与原时空不同,由于桓熙占据了关陇,此时,黄河以南,仅有段部鲜卑对待晋室并不恭顺。

  其首领段龛曾经为了自保,依附晋室,封镇北将军、齐公,对内却自称齐王。

  殷浩计划进攻段部鲜卑,与前燕以黄河为界,这也是他为何要以姚襄作为先锋的原因,姚襄占据淮北,正好阻在殷浩的北伐道路上。

  也许殷浩见姚襄三番两次险些因为自己而遭受杀身之祸,却并未叛晋,真的以为对方是个好脾气。

  但却忘了,姚襄被时人称赞为孙策再世,小霸王又哪是软柿子,可以任由他殷浩拿捏。

  就在殷浩上表在长江以西的淮南地区开垦水田一千顷,作为军粮储备,准备在明年秋收之后,进攻段部鲜卑之时,姚襄也在徐州励精图治。

  姚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羌人、单纯的武夫。

  实际上,他的汉化程度相当高,不仅精于军事,而且好学博通,雅善谈论,哪怕是在江南地区,也享有盛名。

  除此之外,姚襄善于笼络人心,原时空中,姚襄历经数次败仗,但曾经追随过他的胡汉百姓,只要听说他的去处,必定扶老携幼前去投奔。

  甚至桓温击败姚襄,都有五千余汉人百姓抛弃妻子,一心追随姚襄而走,史载:温军所得士女,莫不北望挥涕。

  而在姚襄有了落脚之地后,百姓自发前往追随的,又有四千余户。

  当然,姚襄之所以这么得人心,还在于他重视生产,能在这个乱世,给到民众一片安宁乐土。

  这也是关陇百姓为何能够这般拥护桓熙的原因。

  经历过后赵的仁政,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他们就念着谁的好,不离不弃。

  姚襄如今在淮北招抚流民,恢复生产。

  与此同时,冉魏虽然灭亡,慕容氏得到了邺城所在的魏郡与襄国郡,但这些地区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恢复元气,非得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时间。

  而河北也并没有因为冉魏亡国,就此统一。

  在冀州,仍有乐陵朱秃、平原杜能、清河丁娆、阳平孙元等人各自拥兵,分据城邑。

  只不过此时慕容已经在筹备称帝,无暇去理睬他们。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十一月,在伪造了大量的祥瑞之后,燕王慕容在中山称帝,建国号为燕,建年号为元玺。

  劝进之人,进位三级,参与南征的将士,各有赏赐,而阵亡将士,加赠二等,免除子孙赋税。

  又立燕王妃可足浑氏为皇后,嫡长子慕容晔为太子。

  消息传扬开来,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惊异,毕竟慕容恪捣鼓那些所谓的祥瑞,也有了一段时间。

  殷浩安心在淮南筹划北伐,此时已经进驻寿春,只等明年秋收之后,就将统率东晋七万大军与姚襄的六万步骑,北伐青州。

  桓温知道此事,颇感忧虑,他不忍殷浩败坏国事,有心提醒,但转念一想,如果劝阻了殷浩,自己又如何能够借机发难,反而控制朝廷。

  况且,殷浩几次欲置姚襄于死地,这种事情也不是桓温一个人知道,如今殷浩准备在北伐时重用姚襄,建康城中,肯定不缺有识之士,肯定也曾劝阻他。

  既然那些人都劝不动,桓温开口提醒,殷浩又怎会领情,说不定还以为他是在刻意阻拦自己建功。

  江陵,征西大将军府内。

  桓温对郗超感慨道:

  “褚裒失败,不过损失三千兵马,如今殷浩欲以姚襄为先锋,只恐明年北伐,大军有倾覆之危。”

  郗超却道:

  “自永嘉之乱以来,死者不可计数,也不少殷浩麾下将士。

  “主公若能趁机掌控朝廷,摆脱羁绊,早日兴师北伐,平定中原,才算是上不负社稷,下不负黎庶。”

  桓温听了郗超这番话,心里总算好受许多。

  他又与郗超提起桓熙代拟的节妇吟,桓温摇头道:

  “熙儿以诗相赠,或许是为了拉拢谢艾,可用力过猛,此诗一出,谢艾自当效仿节妇,又怎会背叛张重华。”

  这也是张重华认定谢艾不可能辜负自己的原因之一,毕竟这首诗,被时人传为佳话的同时,也相当于是将谢艾架在火上烤。

  桓熙在诗中,将谢艾比作节妇,谢艾若是背叛张重华,侍奉二主,也将被天下人,以及后人所耻笑。

  郗超宽慰道:

  “世子行事,素来都有分寸,从不无的放矢,想来,此举也有他的用意。”

  桓温无奈道:

  “景兴呀,在你眼中,只怕熙儿做什么都是对的。”

  郗超笑道:

  “因为他是主公的世子。”

  桓温笑骂道:

  “伶牙俐齿。”

  再也没有了此前因为殷浩可能葬送数万大军而产生的惆怅。

  实际上,不仅是桓温,桓熙也因为殷浩的愚蠢,而难以释怀。

  但偏偏不让他经历这场败仗,使其名誉扫地,对方就会一直在建康给他们父子拖后腿,桓熙也只得不管不问,对此漠不关心。

  此时,正值隆冬,各地基本都已经把秋税收齐,雍州各郡的米布基本都送来了长安,而秦、梁二州,按照惯例,也将在冰雪消融之后,经由渭水送来。

  但今时不同往日,秦州的米布,就会留在天水,这是桓熙在离开秦州前,就吩咐过朱序的事情。

  毕竟在秦州囤粮,以征伐凉州,损耗要少与从长安调粮。

  而在今年的秋收之后,桓熙也将新招募的五千战兵尽数派遣到了蒲坂、高王城,以接替驻守高王城的三千战兵。

  沈劲被桓熙传召,也抽空回了一趟长安述职。

  由于沈劲在追随桓熙夺取关中时,立下大功。

  在桓熙的帮助下,吴兴沈氏早已不在刑家之列,宗族子弟已经可以自由出仕。

  沈劲回想自己年轻时,肩负族人的期许,怀揣洗刷耻辱的志向,前往建康闯荡。

  只求闻达于各镇诸侯,却蹉跎到了三十多岁。

  期间受尽白眼,满堂公卿,并无一人肯用他,直到桓熙前往建康,才终于遇得明主,使他能够建立功业。

  沈劲对于桓熙的感激与忠诚,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桓熙与沈劲在未央宫的一处园散步。

  沈劲不敢与他并肩,特意落后了半个身位。

  桓熙正色道:

  “世坚,我欲东出,需得先取凉州,倘若出兵河西,只怕难以顾及河东。

  “苻健闻我出兵,必会趁机进攻关中。

  “河套路途遥远,若由西套南下,我早已闻讯班师。

  “潼关更是天下闻名的险隘,我料定,苻健在我离开后,必将先攻高王,再取蒲坂,经由渭北入关。

  “镇守高王城,可谓任务艰巨,我西征的成败,也最终会落在你的肩上。”

  沈劲闻言,深感肩负重任:

首节上一节115/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