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01节

  即轻装上阵,每天可走五十里,穿甲而行,每天只能走三十里。

  而《武经总要》也提到行军速度快则六十里,慢则三十里。

  苻健真要不顾一切,倒也能行,但等赶到洛阳的时候,必然是人困马乏的局面,苻健面对桓熙,不敢掉以轻心。

  此番南下,苻健军中并非没有骑卒,但这一支骑兵有点特别,并不是在狼山遭受重创的氐族精骑,而是当初石遵派给王朗,用以救援石苞,顺带将石苞劫回关东的部队。

  王朗在得知潼关已经被桓熙攻占之后,班师回到邺城,又被石遵派遣与麻秋一同进攻蒲坂,最终麻秋袭杀王朗,控制了这支骑兵。

  此后麻秋被苻氏击败,带领这支骑兵投降苻氏。

  而苻洪被麻秋毒死,苻健杀麻秋为父报仇,这支骑兵从此归属苻氏。

  当初的后赵两万精骑,自然是拥有代步马,具备机动能力的。

  但被苻氏吞并后,代步马肯定得分给苻氏的氐族骑兵。

  而氐族骑兵在河套平原又被桓熙掳走了大部分的代步马,因而苻健带来的骑兵,基本都是单马单骑,他根本就不能抛开步卒,以骑兵先行赶赴战场。

  把军马集中使用,也不是一个办法,毕竟桓熙麾下的晋军枪骑战斗力极强,能与匈奴弓骑配合默契,苻健只得以量取胜。

  翌日,天还未亮,晋营三更生火,五更做饭,将士们在用早膳的时候,桓熙已经将韩嫣送出了军营。

  韩嫣坐上马车,动情道:

  “惟愿将军平安,妾身静候佳音。”

  桓熙安抚道:

  “放心,等我击退了追兵,自然能够赶上你。”

  二人分别之后,数十名亲骑护卫马车离开。

  当桓熙回到营地的时候,将士们都已吃饱喝足,桓熙与众人笑道:

  “诸位,此前张遇误把草木当成我军将士,被吓破了胆,躲在城中不敢出来,放任我们迁走那么多的百姓。

  “今日,就要你们与我好好配合,看看能否将那无胆鼠类激出洛阳!”

  由于桓熙此前鼓励匈奴弓骑学习汉话,即使桓熙用汉话发号施令,与匈奴弓骑之间,也并不存在语言障碍。

  但他还是担心有人听不懂这番话,在众人的哄笑之后,又用匈奴语重复一遍。

  “誓死追随大将军!”

  “谨遵大单于号令!”

  晋匈将士无不高声呐喊。

  后排的人当然是听不清桓熙究竟说了些什么,但并不妨碍他们高声附和。

  桓熙见士气可用,不由满意点头。

  当晋军出现在洛阳城外时,张遇明显感觉到了与过去的不同。

  往日负责攻城的步兵方阵没有出现,反而过去一直在远处压阵的骑卒,倒是越发靠近城池,也不见他们携带攻城器械。

  然而,当桓熙的骑兵越走越近,能够真切看出所谓数万精骑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的时候。

  洛阳城头,守军无不哗然,就连张遇也都铁青着一张脸。

  由于今天的草木没有罩军服,距离又隔得近了,张遇能够看得真切,原来这就是自己所恐惧的晋军数万骑兵,不过是大量的草木被固定在马背上罩着军服虚张声势而已。

  此刻,张遇终于意识到,桓熙东出的目的,从来不是洛阳城。

  所谓的政治筹码,在桓熙眼中远没有人口来得重要。

  他的目标始终是掠夺洛阳周边的人口。

  张遇感觉自己都快被气炸了,被平生最憎恨的人这般愚弄,他将牙齿咬得咯吱作响。

  若非此时晋军不会靠近城中弓手的射程范围,张遇恨不得先给桓熙来上一波箭雨。

  城外的骑阵已经停下,那些草木也被骑卒们解开丢弃,在城中守军的注视下,晋军在城外架起一口大锅,往锅中倒入粟米,做出要生火做饭的架势。

  就在守军们疑惑不解的时候,城外晋军精骑与匈奴弓骑齐声呐喊道:

  “桓公抱得世子阿满,继子桓遇献民三万户以为贺礼,桓公深感桓遇孝心可嘉,于是东出收纳其民。

  “今日班师,念及桓遇镇守洛阳,无暇参加世子百日宴,特赐一锅米饭,请桓遇享用!”

  反复三次,声震云霄,张遇听得气血上涌,险些昏倒在地。

  “主公!”

  城楼上,其亲信将佐无不惊呼,好在杨蔼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张遇。

  张遇站稳身子,推开杨蔼,强忍怒火道:

  “桓贼欲遁!传我将令!集结军中精锐,随我出城追击!”

  杨蔼赶忙劝阻道:

  “主公!万万不可呀!这分明就是晋人的奸计,就是为了引主公出城,冒然出战,必将凶多吉少!”

  其余将佐也纷纷劝谏,他们自然能够理性分析这件事情,毕竟不是他们被一万多人当众齐声羞辱。

  张遇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怨恨,他怒吼道:

  “受此大辱,岂能无动于衷!

  “如今坐视桓熙退兵,而不敢追击,假使此事传扬出去,虽生,犹不如死!”

  说罢,张遇抽出佩刀,厉声道:

  “我意已决,敢谏者,死!”

  众人惊恐,只得噤声,吩咐前去集结军队。

  城外的晋军还在高声呐喊,张遇在等待出击的时候,愤怒已经过去,人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但他依旧没有变更出击的命令。

  在桓熙东出之前,张遇曾经不止一次在外人面前表示,要取桓熙的首级,以洗刷对方强加给自己的耻辱。

  如今桓熙东出,却以草木为兵,硬生生将他恐吓住,不敢出城迎战,眼睁睁看桓熙从自己的治下迁走三万户百姓。

  今日又被这般当众羞辱,可谓是新仇旧恨都叠加在了一起。

  面对仇敌,明知对方此前一直在虚张声势,如今却连追击的勇气都没有了。

  这让麾下将士怎么看待自己,天下人怎么看待自己。

  正如张遇自己所言,虽生,犹不如死!

  还在努力调整状态,但感冒确实好多了,谢谢大家关心。

第121章 城外会战

  身旁的将士们还在高声羞辱着张遇,桓熙的思绪早已飘到了河东,也不知苻健如今究竟走到了哪里。

  他今日来到洛阳城下诱敌,其实也是迫于苻健南下给到的压力。

  如果不能将张遇打怕,打痛,让他尾随在身后,拖延自己的行军速度,真给苻健追上了,定是一场恶战,胜败难料。

  就在桓熙分神的时候,邓遐指着城门方向,大声提醒道:

  “主公快看!敌军出城了!”

  只见洛阳西侧三道城门缓缓打开,无数的守军从中涌了出来。

  桓熙不惧反笑:

  “他倒是舍得出来了。”

  张遇将自己麾下两万精锐步骑尽数带出洛阳,当然,说是精锐,也不过是相对他麾下的弱兵而言,真论战斗力,又怎么比得上桓熙的脱产战兵。

  眼看着张遇在出城后,还在忙于整理队形,桓熙并没有立刻退走,而是驱使匈奴弓骑以及晋军中的两千弓骑上前,下马步射,先给他一波箭雨打招呼。

  可弓骑们忌惮城墙上的步弓手,不敢离得太近,只能隔远了施射,而桓熙又追求覆盖面,张遇的中军及两翼的方向都有箭矢射去,其中,三千骑射中军,各有两千骑射左右两翼,由于箭矢不能密集,实在难以对张遇的军阵造成有效的杀伤。

  可桓熙的目的本就不在此,而是要借机试探张遇军队的成色。

  但凡久经沙场的老兵,只要见到弓骑们放箭的距离,也就知道这些箭矢很难构成威胁,毕竟即使有箭矢落到了军阵中,已经差不多是最远距离,早就没有了此前的威势,盾牌手能够轻松挡下。

  可张遇的左翼却还是因为破空而来的两千支箭而出现了一点骚乱。

  哪怕他们在目睹真实威力后,又很快稳住了阵脚,但这一幕还是落在了桓熙的眼中,他心道:

  ‘两军交战之时,还得猛攻张遇的左翼。’

  柿子当然得要挑着软的捏。

  局部的失败,无疑会影响整个战场的形势。

  当张遇整理后了队形,开始保持队列,向晋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桓熙也将弓骑们唤了回来。

  他看得出,张遇冷静了下来,并非是怒而兴师。

  毕竟真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对方必定会不管不顾的发起冲锋,哪还会向现在这样,步骑协同前进,分明是在防备前方的伏兵。

  桓熙带领着麾下骑兵与张遇始终保持着距离,双方追逐间,已行两里。

  同样是走两里地,但对于桓熙、张遇二人麾下将士来说,都是全副武装,带来的体力消耗却完全不同。

  毕竟张遇麾下是以步兵为主,而数千骑兵,也都只是单人单马,不像晋军,有两匹代步可以换乘,让战马空跑,以留存体力。

  至于桓熙麾下的步卒,早已在二里外列阵等候,以逸待劳。

  说到底,张遇与桓熙之间的战争极不对等。

  桓熙麾下的精兵,是由雍、秦、梁三州二十五万户百姓供养。

  而桓熙所能调集的战争资源,张遇望尘莫及,毕竟他仅仅占据了许洛之地。

  战争,抛开双方将领的能力差距不谈,归根结底,还是彼此间国力的比拼。

  当张遇远远望见严阵以待的晋军步阵,他就已经萌生了退意。

  此番追击,本就是张遇为了在面子上过得去,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追出二里地,在他看来,对别人,对自己,也都有了一个交待,不至于被人耻笑,自己被桓熙这样玩弄、羞辱,到头来,居然连出城追击的胆量都没有。

  这种想法确认很难让人理解,但总会有人把荣辱看得很重。

  张遇很明显就是这样的人,哪怕明知道桓熙是在故意诱敌,还是要冒险出城。

  否则,原时空中,他大可认下与苻健的父子之情,拜义父嘛,不寒碜。

  然而,张遇再想退走,桓熙又怎会让他如愿,代步马都已经被留在了原地,后方早有民夫接应,将马牵走,带离战场。

  桓熙下令骑兵换上战马,他冲邓遐大喊道:

  “左翼!重点攻击张遇左翼!”

  张遇出城时,邓遐就在桓熙身侧,同样望见了张遇左翼面对箭雨时发生的骚乱,他答应一声,呼喊着领了五千晋骑向张遇的左翼杀去。

  桓熙又对负责统领匈奴弓骑的周楚呼喊道:

  “跟上去,按照狼山一战的战术,下马步射,同样攻击对方左翼,若是敌骑杀来,向应远(邓遐)靠拢!”

  周楚朗声应诺,他曾跟随桓熙出征河套,自然清楚所谓的狼山战术,就是利用机动性,远距离打击地方军阵,射一箭,换一个方位,若是遭到敌军骑兵的追杀,则寻求晋军枪骑的保护。

首节上一节101/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