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72节

  鲁国国君闭上眼睛,而后手中长剑猛地用力,鲜血顺着长剑缓缓地落在地上。

  他的右手无力的低垂,而后长剑瞬间落在地上。

  “咣当”

  一声轻响,鲁国国君的身躯朝着后方缓慢的倒去。

  “君上”

  “君上!”

  守城的士兵望着这倒下的身躯,声音悲怆。

  这一刹那之间,一部分正在拼杀的士兵瞬间血气涌上心头,他们突然变得悍不畏死了起来。

  “国之将亡!吾身何存!”

  “国之将亡!吾身何存!”

  “国之将亡!吾身何存!”

  他们握着手中的长矛,视死如归的朝着前方冲杀!

  一具具尸体倒落在地上,鲜血浇灌了这一片土地,使其变得更加肥沃了。

  哀兵必胜?

  那是在有前路的前提下!

  这些士兵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他们只是前仆后继的朝着自己想要的地方而去!

  谁都无法阻止。

  这是他们的选择!

  鲁国,某处宫殿

  此时站着几十位儒生,这是鲁儒一脉如今大部分的弟子了,毕竟鲁国虽然是儒学的发源地,且孔子在此停留了很多时间,但他们终究没有出现一个惊才绝艳的领袖。

  如同孟子一样。

  他们的怀中抱着整理出来的典籍,脸上带着平和的笑。

  “走吧。”

  “去见先师!”

  “走”

  一个老者缓缓地将手边的油灯一推,灯油洒落在地上,一抹火焰落在了那堆着的书籍上,刹那之间无数的火焰升腾了起来,将这个宫殿包裹住。

  这里充斥着灯油、书籍!

  全部都是易燃的物品,火焰几乎是在一瞬间点燃了整个大殿,甚至没有挽回的可能。

  熊熊烈火中,鲁儒一脉伴随着他们整理了一生的典籍,就这样消失了。

  大殿外的空地上,十几个年轻人站在那里,他们的怀中同样抱着典籍。

  鲁儒一脉的那些老儒愿意以身殉国,但是他们并不愿意让鲁儒一脉辛苦整理出来的典籍以及思想就这样消失,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些思想更为开阔、偏向孟儒一脉的弟子,让他们拿着这些典籍去秦国!

  去秦国咸阳学宫,去投靠孟子。

  看在同样是儒家弟子的份上,孟子一定会帮助他们的,至少会收留他们。

  这样他们的一脉也算是未曾断绝,不是么?

  为首的那个年轻人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他透过熊熊的烈焰,看向远处的西边:“走!去秦国!”

  他的声音中带着些许仇恨的影子。

  “在秦国某一出路!为国复仇!”

  他转身,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秦国的方向走去。

  宋国。

  宋国的国君与鲁国的国君不同,在几国同时宣布了对宋国的战争时,他就直接选择了投降。

  是的,投降。

  宋国的国君站在城门口,上身的衣物已然褪去的干干净净,就那样赤着站在那里,手中捧着宋国的印玺、堪舆图、布防图等等。

  他的脸上带着谄媚之色如同一条狗一样。

  当大军抵达城门口的时候,他主动上前。

  “宋国乞降!宋国乞降!”

  “愿献上国书、堪舆图等,只求放过我一条性命苟且。”

  他一招手,身后的士卒带着几个绑着的人走了过来,那几个人头发白,身上布满了伤痕,但脸上的神色却是坚定不屈。

  当他们看到谄媚的宋国国君的时候,不由得“呸”了一声。

  宋国国君不以为意,只是说道:“这几个是试图抵抗的人,小人已经将他们全然拿下了!”

  “听候您的吩咐。”

  卫国

  卫国国君、卫国朝堂上下的众多臣子们,全都是站在那里,脸上带着恭敬之色,没有一个反抗的。

  他们直接欢快的将前来攻打的人迎接进了城池,并且送上了印玺、堪舆图等。

  国与国是不同的。

  就像鲁国的国君与鲁国的士卒们拼死而战,宋国的国君不仅乞降,而且将反抗的臣子抓起来,卫国上下全部都是卑躬屈膝之辈一样。

  惠文王更六年(公元前315年),也就是周慎靓王五年。

  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

  六年春,五国合盟攻伐卫、宋、鲁三国,仅仅是用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在六年的春天完成了这个目标。

  几国将天下瓜分了个干干净净。

  同年春,秦国、燕国将匈奴再次赶了回去,没有了边疆骚扰的秦国、燕国合盟了。

  距离如此之远的两个国家因为仁义合盟了,他们没有举行盟约,只是互换了国书之后,就毅然决然的发动了对五国的战争。

  秦国的讨贼檄文中是如此写的。

  “邦周之国,列为兄弟。今五国不义,伐小而破庙,人神共愤、天地共诛之。”

  “秦燕,伐不义!”

  “此战,非秦燕之罪也!”

  惠文王更六年的夏天,不知道为什么,面对秦国燕国的攻势,五国并没有做多余的抵抗,就像是认命了一样。

  在秦国攻下了两座城池、燕国攻下了一座城池之后,五国国君传书,欲与秦燕和谈。

  秦王嬴驷本来不想要接受的,但此时咸阳学宫中的祭酒、儒家的领袖孟轲却站了出来,他陈述了如今和谈的重要性,更是说明了天下百姓安乐的重要性。

  于是,秦王嬴驷、燕王便接受了和谈。

  和谈的结果是秦燕两国所占据的地盘归属秦燕所有,而战争则是即刻停止。

  本来秦王嬴驷是想要恢复鲁、卫、宋三国宗室宗祠庙宇的,但三国王室剩下的人却纷纷出面,感谢秦王仁义的同时,拒绝了秦王的提议。

  他们说,自己的国家被灭亡,自己的国人不得以成为他国的国人,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然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了。

  黔首们流离失所,可他们好歹还有一个容身之地。

  若是再建立宗祠以祭祀先祖,且不说他们有何颜面面见先祖的事情,只是说这样如何对得起黔首们呢?

  听了这三国宗室的言语,嬴驷叹了口气后终究没有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

  惠文王更六年的夏天,席卷天下的战争就这样子结束了。

  可是战后的余波却远远没有停止。

  一部分人通过这场蹊跷的战争,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天下人不是所有都是傻子。

  聪明人看到了其中七国的妥协和退让,也同样看到了这七国合盟的“背景”。

  于是,一部分的心中出现了一个问题。

  “秦国真的是仁义之国么?”

  秦国是不是仁义之国这个事情有待商议,但秦国是天下间较为强大的国家,这倒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情了。

  甚至可以说隐隐约约是第一强国了。

  赵国的改革和变法依旧在进行中,但似乎并没有像当年秦国变法那么好的效果,这倒是让人不知道是为什么了。

  赵王也在迷惑着。

  为何当年秦国的商鞅变法那么的顺利,直接成就了一个第一强国,一个霸主,但如今自己的改革明明也应当这样的,却总是有些地方上不去?

  当然,迷惑归迷惑,但赵国的军事实力却是一跃成为了七国中的第二强大。

  甚至就连一直以来的强国齐国与魏国都是不能够与之媲美了。

  与赵国相反的则是魏国。

  自从上一任的魏王崩殂,这一任的魏王上任之后,一切就发生了改变。

  国内的一切好似都开始了暗暗的变化。

  首先是魏武卒。

  这个当年魏国的依仗,如今变得腐朽不堪,甚至是成为了国内一些权贵手中的武器,用他来刺向国君。

  会有这个结果,是上一任魏王在最后与贵族们妥协的缘故。

  他允许贵族们掌握一部分的魏武卒。

  而贵族则是利用掌握着的这一小小的部分,逐渐渗透了整个魏武卒。

  上一任魏王晚年,意图学习秦国的军功制度。

  所有的贵族想要继承爵位,就必须是身上有军功,掌握了魏武卒的贵族们为了获得军功,则是上行下效的“偷”“抢”“窃”。

  抢部下军功的事情常有。

  而一旦有人想要检举揭发,这些贵族们便互相遮掩。

  倒是有一个人十分聪慧,没有直接在军伍中揭发,而是偷偷跑到了魏国的国都大梁,甚至贿赂了魏王身边的宠臣,因此见到了魏王。

  他向魏王检举魏武卒中抢夺部下军功的事情。

  魏王震怒,下令彻查这个事情。

  那个士卒本来十分兴奋,以为自己的冤情能够沉冤得雪,但最后这个彻查差事的人来询问他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崩溃了。

  因为这就是抢夺他军功的那个贵族子弟。

  这个贵族子弟凭借着抢夺他的那些军功,回到了大梁,成为了魏国的司寇。

  在悲愤、与那个贵族子弟嘲讽的笑容中,那个士卒自刎了。

首节上一节72/1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