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26节

  燕国苦寒,这是不争的事实。

  秦国,栎阳城。

  随着新法的逐渐推行,栎阳城身为秦国的国都已然开始有些落后了,这里似乎不能够再继续承担秦国国都的庞大压力。

  所有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

  是否要迁都?

  若是要迁都,要迁往何处?

  秦宫中。

  秦孝公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此时是否是迁都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他看向一旁的商鞅以及陈野脸上闪过些许犹豫:“此时迁都,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秦孝公所思考的并不是其他的问题,而是迁都之后,那些老贵族的势力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的削弱,这种削弱恰好是新法推行所需要的。

  这对于秦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

  秦国的确需要迁都了。

  商鞅微微摇头,他的眼睛中闪过些许的思索:“君上,此时迁都并非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秦国如今正处于变法的关键时期,需要的并不是削弱老贵族的势力,因为他们几乎已经被我们死死地按在了手下,不能够挣扎。”

  “这个时候,不变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凡事一旦有了任何的变动,就会产生变化,这些细小的变化或许最开始的时候对我们有利,但谁也不知道它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此时秦国不宜有太大的变动。”

  他说完这些后,又沉默了一瞬才说到:“臣准备进行第二次的变法了。”

  第二次的变法!

  秦孝公听到这话也是心头一震,他看向商鞅,眼神灼灼:“你准备第二次的变化,将刀对准什么?”

  商鞅眼神一闪,脸上带着些平和之意,但无论是陈野还是秦孝公,都能够从这平和中看到些许杀气:“废井田,行郡县,统一度量衡,令国民分户而居!”

  一句话带出来了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几点内容。

  而这几点内容中,又以前面的六个字为最重。

  废井田!行郡县!

  秦孝公都被这几个字震惊到了,但转瞬间他的脸上就浮现出来一抹兴奋的潮红之色,因为这是他最初与商鞅夜谈的时候商鞅就说出来过的内容!

  也是变法的最终目标。

  秦孝公为何会如此激动?这个问题其实与秦孝公为何会一开始就那么支持商鞅变法是一样的问题,也和历史中老贵族一定要拉拢嬴驷,甚至利用很多手段让商鞅和嬴驷成为死敌是一样的问题。

  更是和商鞅死后,那么憎恶商鞅的嬴驷为何没有废除新法是一样的问题。

  这是法家的核心问题。

  法家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在往后的某个时期,一位名为韩非的韩公子正式总结提出了这个内容。

  “建立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中央集权的最终目标是将权力集中在谁的手中?皇帝的手中!

  放在这个时期,就是集中在国君的手中。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秦孝公为何那么支持商鞅了,因为在这个时期,那些老贵族手中的权力几乎是可以威胁到国君!

  国君能够容忍有人几乎与自己分权么?

  不能。

  而战国前期,或者说春秋后期的这个阶段,因为周礼的缘故,所以一个国家的权利其实是在国君、卿大夫的手中,就如同齐国一样。

  田氏的权力已经让齐威王坐立难安了。

  秦国也同样如此。

  这才是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原因,因为手中的权力;这才是为何老贵族拼了命也要让嬴驷和商鞅有仇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想让权力集中在国君手中。

  这也是嬴驷为何杀了商鞅却并没有废除新法的原因。

  因为他意识到,权力放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好的。

  秦孝公按捺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他偏过头看向陈野:“陈野,你觉着呢?”

  “此时是否是迁都的最好时机?”

  陈野微微沉默,在历史中,第二次变法是和迁都一起的,但此时第二次变法因为自己的缘故提前了好几年而起,这个时候是不是迁都的最好时机倒成了一个问题。

  他在心中思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此时迁都是最好的机会么?

  略微沉默后,陈野拿出了与商鞅截然不同答案:“君上,臣以为此时却是迁都的最好时机。”

  他看向商鞅先解释道:“左庶长,你说此时迁都会产生变数,或许会让老贵族得到喘息的机会,我却觉着不是这样。”

  “此时迁都,正是将压死老贵族们最后一根的稻草,放在他们身上最好的机会!”

  “原因么很简单!”

第41章 态度

  “左庶长觉着这会是给老贵族们喘息机会的变化,那是因为左庶长的角度是站在了一个全知全能的角度。”

  “但老贵族们只能够看到他们现如今能看到的。”

  陈野微微一笑:“此时迁都,他们只会认为是我们想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定会狗急跳墙,想要做最后的殊死一搏。”

  “这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陈野眨了眨眼睛,笑着说道:“我们知道他们要殊死一搏,并且知道他们的大部分底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仅仅是放着他们。”

  “现在的防备只需要一时,等到将他们连根拔起的时候,就不需要再防备了。”

  “而且,左庶长要进行第二次的变法,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么?”

  “借着将他们连根拔起的机会,新法的实行一定会更加顺利的,尤其是在废井田、行郡县这两个新法之上。”

  “毕竟,无论是现在的井田、还是郡县,都是原本老贵族们的势力范围不是么?”

  商鞅微微挑眉,心中则是思索着陈野所说事情的合理性。

  他发现,陈野所说的反而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秦孝公也是沉吟片刻,最后做出了决定:“那么,便进行迁都吧!”

  “迁都与新法一同施行,在都城成功迁徙的时候,想必新法也已经成功了,届时正好让秦国以一种全新的样子出现在天下人的眼前!”

  决定了迁都的事情后,对于新都的地址商议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因为目前来看,适合迁都的新国都只有一个地方。

  咸阳城。

  咸阳城首先距离中原腹地更近,其次那里是一片宽广的平原,适合新国都的伫立。

  他坐立在那里,无论是防守还是东出,都是一个最优秀的选择。

  秦宫外,长街上。

  商鞅与陈野缓慢的走在略微有些清冷的街道之上,缓缓朝着外城而去。

  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慢慢的走动着。

  随着他们的步伐和路边吹拂起来的些许风,凉凉的感觉出现了。

  雨滴缓慢的从无到有出现,而后落在两人的脸颊上、额头上,以及发丝上,好在雨并不算大,只是这样缓慢的降落让人凭空觉着有几分舒适。

  商鞅一直没有开口,只是感受着雨滴落在自己身上。

  陈野也没有说话,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他享受这种略微有些孤独的、沉默的气氛,他毕竟不太喜欢说话。

  最终还是商鞅先开口了,他没有看向陈野,眼眸中却闪烁着些许的柔和。

  “你想让我感受的,我已经感受到了。”

  商鞅的声音平常,但仔细听却能够听出来隐藏在其中的、有些复杂的感情。

  “只是我不知道你的选择,你的路是否是正确的。”

  他自嘲一笑:“当初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发现了的不寻常。”

  “你看似已经落魄到乞食而生,但无论是衣服上还是脸颊上,都没有脏污,看起来倒像是一个落难的公子一样,身上还有些贵气和读书气。”

  “那时候我已经下定决定要推行新法,觉着自己前路无望,但不想让一生所学落空,又碰巧遇到了你,想着收你为弟子,传承我的衣钵。”

  商鞅转过头,在今天第一次看向了陈野的眼睛。

  “只是没有想到,你的心中早已经有了丘壑,只怕你的智慧已然不在我之下。”

  “或许日后称呼你为“陈子”也说不定。”

  商鞅将头颅转了过去看着远处逐渐热闹的街道:“我厚颜称呼自己为你的老师,所以有几句不合时宜的话想要与你说。”

  “无论你是否愿意听。”

  他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下,没有等陈野开口便继续说道:“你若想要坚持自己的流派和思想并将其传播,那便要广收门徒。”

  “可开宗立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面的路途十分遥远。”

  “老师希望你能够一直坚持本心。”

  商鞅的声音有些低沉:“秦律我会逐渐修改的,但你我的道路不同。”

  他指着远处的岔口:“正如同这岔路一样,你我该分开了。”

  商鞅往前走去,站在岔路口,转身看向身后的陈野,再次说道:“你我,分道扬镳吧。”

  陈野走到了商鞅的身边,正准备说什么的时候,商鞅再次低声道:“我知你心中所想,并不想装什么圣人。”

  “但”

  商鞅有些复杂的说道:“若日后我真的有那么一日,能救且救,但若救不了,便不要将自己也搭进去。”

  “我与你并无多少恩情。”

  说完后,微微一礼,然后转身离去。

  陈野站在原地,看着在岔路口越走越远的商鞅,脸上的神情有些低沉,只是微微的叹了口气。

  他转身离去,而后不再回头。

  朝会。

  陈野坐在大殿中,一言不发,他只是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在前两日商议好了之后,秦孝公并没有拖延,在今日就提出了迁都的想法,而伴随着迁都而提出的就是第二次新法的事情。

首节上一节26/1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