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大秦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225节

  神恩眷顾。

  张伟特地操纵着张旺川前去拜见了一番。

  能够看到,将近80岁的申公培早已经是“景如朝露,去日苦多”。

  仿佛是一阵风都能将其刮倒一般。

  但。

  张伟可不会小看他,或者说,他从不会小看任何一个古人。

  就是眼前的这个申公培,就是他的两个弟子率先在史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

  当然,他们的下场不太好就是了。

  张伟的拜见,就只是出于对一个人的好奇。

  最多算是表达他们张家的态度。

  张家与这群遵从儒家学说的人,并没有太过交好的心思,亦是没有与其敌对的想法。

  从一向不与朝臣来往的张家前去拜访某位大儒就可以看出。

  张家表达的态度很清晰明了。

  不管怎么说。

  张伟已经是打定了主意。

  像这种涉及到思想的变革,乃至于影响今后几千年的变动的政局。

  他张家不是不能参与。

  但是,在此事上,他张家还是不宜参与的。

  后代之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可谓是讨论者甚众。

  褒贬者各占一边。

  张伟想要的可不是让张家出名。

  反倒是,他更希望张家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发展,最好是能够将庞大的财富带到现代。

  他不想努力了。

  就是,这想低调也低调不起来。

  就好像是驳论一般。

  他张家想要绵延到现代,就必须拥有一定自保的实力

  能够在王朝的变革中自保,可想而知,张家需要发展到何等地步了。

  但。

  发展发展,某些东西还是不能碰的。

  之于儒家这群人,张伟不打算太过接触。

  在张伟离开之后。

  很快,无数大臣瞬间慕名而来。

  尤其是一些儒家子弟,对申公培更是将其奉为存留于世的经典。

  就差把跪舔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还有就是刘彻之于他们的态度。

  显而易见的是,刘彻亦是知晓,眼下朝堂需要有这么一个势力站出来。

  不是为了遏制张家。

  反倒是为了能够制衡朝堂上的另一撮人。

  他已经是受够了所谓的投降派!

  历史上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

  毫无疑问的是,他绝对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能力有,才华有,只是性子有些急躁。

  是好事亦是坏事。

  而他的急躁,亦是让这么一份思想上的变革趋向失败。

  没办法,即便是没有寇太皇太后的阻碍。

  朝堂中反对的声音亦是不小。

  大汉的安定与长久的修养生息,给诸多教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的空间。

  黄老之说等诸多思想,亦是所信者甚众。

  他们自然不会允许儒家这么一个抵制所有人的思想彻底占据上风的。

  一堆人几乎打出火星子了。

  屏幕前的张伟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还是那句话。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

  无论是褒是贬,他张家不愿插手,亦是不能插手!

  且让这朝政,自由发展。

  他张家也需要这么一小段时间,暂时降低自身的存在感。

  有这么一个挡箭牌在前,他自然是求之不得。

  ……

  ps:跪求推荐票,跪求月票!!!

第142章 布局进行,派遣军队以供匈奴参

  照?(求月票)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定格键。

  原本一去不复返的势头被硬生生遏止。

  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是弥足珍贵。

  屏幕前的张伟没有丝毫的放松。

  他也不敢放松。

  毕竟,眼前的这一幕,未来将会绵延持续2000年乃至于更久。

  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即便是到今天。

  张伟都能感觉到文化的传承。

  因为张家的出现。

  在张家的帮助下,寇太后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至少刘彻的继位很顺利。

  换而言之,刘彻受到的钳制。

  亦或者说,原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就是在寇太后的干涉下,短暂的无疾而终。

  尽管已经在度娘上翻来覆去地看了几十遍。

  但,

  随着历史的变迁。

  张伟亦是不清楚将会发生何事。

  索性。

  张家并不需要这么一份资历。

  索性。

  张家表现出来的一切并不足以让他在此事中有所作用。

  倒不如隔岸观火。

  屏幕前的张伟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朝堂上多了不少儒生的身影。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张伟清楚,有不少人在那里观察和揣度皇上的意图,希望能投其所好、缘夤而进。

  这本是政治生活中的常态,一点也不让人诧异的。

  除了依靠才华、功绩晋升。

  也就只有这么一条路,更为适合那些了无根基的普通人了。

  刘彻的传出来的意思很明显。

  某些机会主义者更是投其所好。

  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都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者。

  当看到刘彻对儒学感兴趣。

  尤其对其中加固皇权的内容等甚喜之。

  他们自然是跳出来,对着儒家一阵吹嘘。

  将其夸得天上地下,无出其左右。

  他们迅速明确姿态,调整立场,跟风而上。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

  这是史记中的原话。

  亦是张伟清清楚楚的看到的这一幕。

  如此,儒学如同一阵兴起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大汉。

  ……

  夕阳西下。

  漆黑的夜色笼罩了整片大地。

首节上一节225/4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