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第147节

  “臣已下令钞纸局日夜赶工,相信不用一年,就能赶制出足够的新钞供百姓们倒换!”

  徐辉恭声说道。

  他回去之后又把户部的属下一阵臭骂,逼他们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李伟听完就是眉头紧蹙,日夜赶工,亏他想得出来,对匠人压榨得这么狠,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许多人撑不下去。

  “一年?等一年之后咱大明的宝钞都成废纸了,咱要你的新钞还有什么用?”

  朱元璋怒斥道。

  “臣定当竭尽全力,早日拿出足够的新钞来!”

  徐辉不敢抬头,只能硬着头皮说出这种尽力而为的话来。

  “不用了!李伟,说说你的办法。”

  朱元璋冷喝一声,随即让李伟来说。

  “是,陛下!”

  李伟上前躬声应是,随即开始向众人介绍银行的办法。

  “其实要解决宝钞贬值的事也不难,现在之所以出现这种钞贱货贵的现象,无非是两点原因,一是钞多货少,二是百姓和商户都不信任宝钞,百姓想把宝钞花出去,商户又不想收,百姓只能一再折价。”

  “臣以为,要让宝钞顺利流通,首先朝廷自己得坚定使用宝钞,所有商税、盐课、罪赎等等一概收取宝钞,不得折价,不得收金银等物……”

  “其二,必须改善钞法,及时回收旧钞,并印制更加耐磨损的新钞……”

  “其三,开设银行,吸纳存款、发行债券……”

  李伟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

  其实想把宝钞的价值拉升回来也简单,无非是将过剩的宝钞吸纳回来,无论是他现在安排明黄商会大量的抛售货物,还是即将建立的银行,都是为了将宝钞吸纳回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只要市场上流通的宝钞少了,又有明黄商会和朝廷各处都只收取宝钞,宝钞的价值自然会升回来。

  而且百姓把宝钞存进了银行,手中只留部分零钱,也就不需要再担心旧钞的问题了,而且银行常设,有了旧钞也可以随时去换,彻底解决了倒钞的问题。

  在场的都是朝廷重臣,虽然他们跟李伟关系不睦,但是也能听出李伟这些办法的好处来,只是在一些个别问题上依旧有很大的分歧。

  “臣以为不妥,朝廷怎能向民间借货,如此做法有损朝廷声誉!”

  等李伟说完,立刻有人出来反对。

  其他人也都连连点头附和,在他们这些人的观念里确实是这样,朝廷盘剥百姓可以,向百姓借钱那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微微皱眉,先将此事放下,道:“这事等会再说,先说说还有其他的不妥吗?”

第199章 大明皇家银行

  “陛下,臣以为这银行应该由户部来管理!”

  徐辉出声道。

  他之前就看明白了,李伟搞这些事就是想夺走户部的权柄,这是他绝不能容许的。

  李伟淡淡的瞥了他一眼,拱手向朱元璋道:“陛下,宝钞之事事关重大,其重要性丝毫不弱于朝廷六部五寺,理应另设衙门,臣建议设立大明皇家银行,专门管理宝钞的印制发行,以及天下银行的诸多事务。”

  群臣闻言都是直皱眉,大明皇家银行,简称明皇银行,跟你的明黄商会就差一个字呗。

  “那这明皇银行该由谁来当职呢?”张宗艺阴阳怪气的问道。

  李伟也丝毫不让:“当然是谁有本事谁当了!”

  “哼,这是你提出来的,你这话意思就是只能让你来当呗?”赵本跟着冷哼一声,直接道明了李伟的意图。

  “赵大人这话就不对了,要是你有本事,你也可以干这个差事呀。”薛详淡淡的帮腔道。

  “行了,先不说这个,李伟,你的新宝钞印制的怎么样了?”

  朱元璋制止了几人无意义的争吵。

  张宗艺和徐辉暂时忍耐了下来,将舞台让回给了李伟。

  说到底这事最后还得看陛下的意思,他们吵也是说给陛下听的。

  “陛下,新钞已经制作好的,请陛下过目!”李伟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个皮夹子递上。

  这是他专门让人仿照后世那种钱包做的,用来装钱不但方便,还能尽量的减少磨损。

  伺候在旁的徐寿连忙上前,将这个真皮的皮夹子接过来,转手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将之打开,只见里面整齐的叠放着一打钞票,有大有小,数量也不多,十几张的样子。

  他直接把钞票全抽出来,只见这一打新宝钞只有中间有一道带弧度的弯折,展开之后依旧如新的一样。

  “这东西不错。”

  朱元璋先是夸奖了一句李伟这个皮夹子,然后才看起了宝钞。

  李伟做的宝钞只有四种面额,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以及一贯,百文以下依旧用铜钱,等以后有机会了可以再发行小额的纸钞取代铜币。

  过去大明宝钞,面额有很多,一二三四五全有,然后还挺大,足有30多厘米宽,比A4纸都大,也属实是钞票中的一个奇葩了。

  而李伟做的这几种,最大不过巴掌大小,跟后世的百元钞差不多,一个皮夹子装个几十贯都没问题,而现在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也才二三十贯。

  朱元璋拿着这几张做工精致小巧的纸钞,观察了起来。

  虽然他不懂钞票的各种工艺,但是这几张钞拿在手里就能感觉出来比从前的宝钞要好得多,纸张柔韧,上面的字迹也清晰得多,上手一摸就有种厚实的感觉,而且还有凹凸感。

  他的头像就印在这纸钞的中间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有文字标明数额,后面是边关长城。

  看了片刻,朱元璋开口道:“怎么这么小?”

  这钞票哪哪都好,就是小了点,不符合他的胃口。

  李伟心里猛翻白眼,钞票要那么大干嘛,带着也不方便,真是。

  “陛下,纸钞无需太大,太大了携带不便,而且也更容易损坏,像这种大小正合适,拿在手上正合适,用这种皮夹子装最好,没有的话卷起来装兜里也是不错的。”

  李伟强忍着吐槽的冲动解释道。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虽然他喜欢大的,但李伟说的的确有道理,他以前的那么大张,的确携带不便。

  “好吧,你给众人说说,这新钞的好处吧。”

  朱元璋将这几张钞放了下来,示意徐寿再还给李伟。

  “遵旨。”

  李伟将新钞接过来,然后展示给大家道:“这种新钞是由无酸纸制作而成,平时大家用的纸张时间久了就会发黄,那就是纸张里的酸性物质造成的,而无酸纸就没有这个困扰,另外这种纸也更加柔韧耐磨,大家可以摸一下试试。”

  李伟将这几套样本分出一套来留下讲解,其他的递给了薛祥,让他给大家传阅。

  阮、斯、赵本等人都拿到了一两张观看了起来。

  然而,这些纸钞发下去,众人首先注意到的不是李伟说的什么无酸纸,而是这上面朱元璋的画像。

  “这……这是陛下的画像?”

  一直老神在在当空气的斯,见到这纸钞上的帝王画像也不禁惊讶出声。

  李伟微微点头:“不错。”

  得到李伟的确认,群臣纷纷窃窃私语,就连薛详也皱起了眉,这事他也觉得有些不妥。

  斯顿一阵迟疑,想反对,又不想当出头鸟。

  幸好,还有徐辉愿意打头阵:“陛下,此举不妥啊,君王有所见有所不见,岂能将画像印在这钞纸上,那不是让天下人都看到了吗?”

  “哼,咱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为什么不能让天下人看见?”

  朱元璋不悦的冷哼一声。

  徐辉这话的意思他明白,无非就是让帝王保持神秘感,但是他却并不认同。

  他觉得这些人编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为了阻挡帝王亲近百姓,他们好欺上瞒下!

  百姓见官而不得见君,所有政令都任他们去解读,那些贪官污吏就可以使劲的盘剥百姓,最后这个黑锅还得扣在皇帝的头上!

  什么受国之垢方为天下主,就是背黑祸,糊弄小孩呢,他可不认!

  “陛下,徐大人所言也不无道理,金钱毕竟是污秽之物,岂能将陛下圣容刻印其上?”

  这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斯不说话,礼部的侍郎李叔正只得替他发声。

  李伟听到这话就直皱眉,驳斥道:“金钱是污秽之物?那你还要,有种陛下发的宝钞你别收啊!”

  他最讨厌这些伪君子了,一边想法设法的捞钱,口口声声嫌俸禄低,一边又自命清高,视金钱为污浊之物,自相矛盾臭不要脸!

  “你!”李叔正被怼得一时无言,但又不服。

  李伟接着幽幽的说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乃香钱。小人爱财,惜财如命,此乃臭钱。歹人敛财,胡作非为,此乃脏钱。污秽的不是金钱,而是人心!”

  “说得好!”朱元璋忍不住拍案叫道,对李伟这些话很是赞同,他觉得自己就是属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范畴!

  “这事就这么定了,咱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认识认识咱,有了冤屈可以直接来找咱说理!”

  朱元璋铿锵有力的说道。

  见到李叔正和徐辉的谏言都被陛下驳了回来,斯的眉心才舒展开来,既然陛下都已经定调了,他就不多嘴了,反正他想说的话李叔正和徐辉都替他说了。

第200章 造不出来就别干了

  “你接着讲!”朱元璋抬手向李伟示意道。

  李伟微微颔首,继续道:“除了纸张更加优质以外,这种新钞还采用了压印技术,大家可以用手摸一下,纸钞表面的那些花纹是有凹凸感的。”

  群臣依言,用手指搓了搓这新宝钞,发现确如李伟所言,这些花纹如同立体的一般,让纸钞看起来更有厚实感,摸上去也有明显的粗糙感。

  众人不由的啧啧称奇,这位李大人虽然人很讨厌,但是做出来的东西确实都是罕见的奇物。

  “另外还有水印技术,大家可以拿起钞票,对准光亮的方向看看左侧的空白位置。”

  李伟说着,举起宝钞面向门外,给他们做了个示范。

  众人都学着他的样子看了看,只见原本空白的位置,在光源下显现出了一朵花的图案,下面还有表示宝钞面额的字样,顿时都是惊异不定。

  “这是怎么做到的?”徐辉震惊的问道。

  李伟瞥了他一眼,没有理他,笑话,这我能告诉你吗?

  “李大人果然是能工巧匠,这宝钞做的,令本官佩服!”

  一向低调的吏部阮,将宝钞放下来,称赞道。

  不过他这话明褒暗贬,实际上就是讽刺李伟只是个工匠罢了。

  李伟对阶级身份不敏感,没有听出这个话外音,但薛祥却是听明白了,立刻接道:“李大人可不只是能工巧匠,他之前说的那些有关银行的事对朝廷也是至关重要的!”

  阮笑道:“呵呵,薛尚书说得是。”

  李伟等众人看完了水印之后,又继续介绍道:“除了这些之外,这上面的文字图案也是用油墨印上去的,轻易不会掉色,即便旧进水里,凉干了也一样清晰可辨。”

  说着,李伟看了朱元璋一眼,朱元璋立刻会意,吩咐道:“徐寿,去取盆水来。”

  “遵旨,奴婢这就去。”

  徐寿躬身应是,匆匆而去,不大一会,就端上来一盆清水。

首节上一节147/2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