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第134节

“昭姬姑娘,能不能告诉在下,是如何回到兖州,又到许都来的呢?”郭谊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口。

蔡琰愣道:“曹公接的,当初曹公去长安朝贡,而后便顺便打听了在下所在,然后托友人接了回来。”

“曹公恩情,在下铭记于心。”

蔡琰微微欠身,神情似有些忧虑,但还是看向郭谊笑道:“我还听闻,当时是君侯力荐朝贡,以彰显曹氏名声,和长安诸多公卿能得暗中联络,由此这契机不也是君侯所给的吗?”

“那更该默写书卷给我看了,我看,我每寻回一卷,你就加写到两卷,如何?”郭谊急切的说道,听蔡琰的话后连忙见缝插针。

“这,这……”

蔡琰眼眸晃动了一下,她实没想到郭谊是这么个男人。

只能点头,语气柔和的道:“倒是无妨。”

郭谊咋舌了一声,大呼后悔,看蔡琰这么好说话,心里一下就不高兴了,“早知道说四卷了,估计她也不会拒绝……”

可惜。

说完之后,郭谊立即起身,仿佛是要出门一样,蔡琰还坐着略微愣神,莫名其妙的看着郭谊:“君侯可是要出去?”

“不错,衙署十分忙碌,你可以在家里等我,我这院子又大又舒服,随意逛逛便是,家妻曹宪在后院,昭姬姑娘应当也是认得她的,丞相是蔡公的半个学生,和你便是……姐妹?兄妹,那么他的女儿,唤你一声姑姑不算什么。”

“姑姑,郭儿去忙了,你去后院吧。”

郭谊理顺了这关系,立即就起身了,把蔡琰晾在了一边发愣,然后叫上诸葛亮准备出去,这蔡琰顿时有些茫然。

然后就陷入了苦涩摇头之中。

“君侯,小女子也当回去了,”她盈盈一礼,本打算和郭谊同行,不过郭谊让她先行等候片刻,到侧院去换了一身衣服,穿着是黑色的皮裘大氅在外,里面却是一件单薄的普通布衣,并且脚下也是朴素的布鞋,肋间还挂了一顶草帽。

这穿着和刚才完全不同,蔡琰以往见过不少名士,也有年轻人,多喜锦衣,喜好装点于外在,且注重礼仪。

但郭谊务实一些,和那些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虽是几句话占了她点便宜,但后来论辈分不也让自己占回来了吗?

莫名其妙的就和他沾亲带故了,显得很是亲切,实际上两人年岁并没有相差这么大,应当是年岁相仿,或许郭谊还要年长些。

哪里能做他的姑姑。

“君侯,穿成这样是打算去何处?”

“衙署内的事,交由典韦操训,同时安排巡守,所以不需担心会有乱,我还要一任乃是典农中郎将,明年既要开春,除却粮食之外,还

可再增产肉食,当年我在兖州时,曾经向主公表态,要勤于公务,专研民生之法,令百姓都可吃上肉。”

“如今偶然得了一学识,且也做了足够的试点,应当把学识都传出去,令各郡得以效法施行,那么自明年起,在畜牧一业或许能够有所建树,到冬日时,便能得些增产了。”

“哦?”蔡琰简直闻所未闻,“君侯还有这种本事?”

“对,”郭谊爽朗的笑着,似不好意思般挠了挠头,“我在朝堂上与人争权夺利极少得胜,所以才被复中郎将之职,有功却难以擢升,乃是性格问题,我认为和出身门第也无关系。”

“但是,很多人总觉得,身居高位方才能做治世之学,其实我认为不然,”郭谊的表情逐渐认真了起来,在同行到府宅门前的路上,和蔡琰深谈起来,“治世之学,首先要入世,我们在田土之间,乡里阡陌而走,方可通晓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学识,然后将恶政,或者欠收时节当做政之病症,以此来对症所思。”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效用,如果按照经学的各种治理学说,立即就上了高位,那法子确实不会有错,毕竟都是先人留下来的经验和心得,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还是要因地制宜,才能有用。”

“所以我觉得,我能够继续回归于乡土,不受朝堂争斗而染,其实也并非是一件坏事。”

郭谊说完,对蔡琰笑了笑。

这一笑让她直接呆愣住了,嘴唇稍稍颤动不知该说些什么,这个人好似,心性不是一般的好。

实乃是笃实之人,而且务实不务虚,这番话往大了说是循儒学之本源,往小了说是郭谊知道民心在民间。

朝堂上争夺,他根本不需要。

在朝堂上争名夺利,最终只能得一个名声,或者是虚衔官位罢了,但他若能够真正用才学去造福于民,令境内增产,这个能力就属于是对曹公相助极多了,乃是中流砥柱般的倚仗。

到最后还是要因功绩,可以分得极大的利益。

在蔡琰看来是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冰冷了许多,已经不信这大汉还有多少真正为民之辈。

郭谊,或许是接近之人,但他依旧还是会取利的,也不算是纯正的君子,但至少比起很多伪善无能的人要好太多了。

“多谢君侯,小女子学到许多,改日再来拜会。”

“好,改日,改日。”

郭谊平静的点了点头,同时笑道:“别忘了我们之间的约定。”

“当然不会忘。”

蔡琰拜别了郭谊,上了马车后回去府邸,在车上依旧还在想今日的事情,其实来拜会郭谊,也是曹操暗中授意。

当时蔡琰在府邸之中,想到了家中书籍遗落之事,一来不愿立刻告知别人她能默写出来,只是任由传言四处走传。

二来也是想看曹操对此是否有

兴趣,毕竟这四千卷,在而今也能代表了经学古学一派的某些传承。

今学是官学,那么古学主要在于“通经识古”,与今文是不一样的,郭谊师承荀爽,其实是承袭的古文学派,所以曹操才劝她来和郭谊聊聊。

当然,蔡琰也不知道,其实曹操一瞬间就明白了她这里有东西可以骗出来,于是打算让郭谊去骗。

这小子记忆力极好,简直非人也,任何书卷只需听一遍,或者看一遍,一定就能记住,到时候两人越聊得多,他们也就可以得到更多。

蔡邕所藏家学,在乱世当然不重要,可若是等乱世稍有平定时,曹操可以靠这个,笼络境内大部分学子之心,且让他们在麾下为学,重修学统复兴,形成多种流派。

这件事,现在看不出什么来,可一旦学派有正统在许都,在今后的数十年内,学子人才将会源源不断,这是长远之学。

“他找一卷,我就默写一卷,让他看看也无妨,郭谊本是古文经学派……不对,他善于治政,会不会其实他更倾向于今文学?”

蔡琰一时有些迷茫。

“也不对,他的思想,还是以识古晓理为主,善循本源……”

蔡琰双手在身前放着,双手食指不自觉的纠缠,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之中,最后才明白一个道理:现在还能有地方作著传学,怕已经是幸事了。

如果没有这些诸侯镇守大汉故土,让羌胡侵入得逞分食大汉,哪里会尊重这些学说文明,弃之如履耳。

第138章 为何不能伐张绣!来你说个理由

衙署之内,赶回来复命的曹洪今日终于到了许都,早早将此前在长安驻守的状况写成了军报回来,而他也趁战事不起,关隘平和,所以留下了副将三名镇守,先行回来过个年关。

洛阳附近复建工期已经到了后程,拆下了原本复建皇宫的材料,然后去兴建民屋,让此城虽说远不如当年光耀繁华,但却也有了一些安宁复兴的气象,倒是一件好事。

曹洪刚回来,马上就找了曹纯,态度很是不好,而且显然气得不轻,抓着曹纯在军营了说道了许久之后,还是不解气,一路又抓他同行来见曹操,都是族中兄弟,当年感情自然极好,现在虽然各在一方为将,也不至于忘却了当年的交情。

曹纯一路都是赔笑,不想和曹洪太过冲突,因为他的确是有些话,坑得他挺惨。

“我在洛阳驻军,抗关外诸侯,这一年来全都是苦劳,你们在洛阳居然做了这么大的事?!大兄现在都已经是丞相啦?!”

立功不叫我是吧?!

“就是你出的馊主意!!”

曹洪到今日都还是气不打一处来,当时若非是曹纯跑来和他说什么……谨防关外诸侯入侵,若是镇压西边,则有大功在手,西边定然还会乱事不断。

没想到,人家关外安静得很,马腾、韩遂在忙着吞并其余诸侯的军力,并且扩张自己的领土,联合屡战屡胜,将李、郭汜的残余兵马全部吞下,然后屯军养马,准备操训铁骑驻守大汉西凉。

这个过程中,曹洪在洛阳、长安之间什么都没干,除却扫平了几处山贼之外,只剩下操训军士。

导致他有一段时间,已经闲到去钓鱼了,依旧不见有任何敌军来袭。

自纵向山间的夷族更是不来劫掠,连骚扰百姓的迹象都没有,自从那于夫罗和黑山在匡亭一同兵败,被鲍信攻下,之后境内也再无异族来突袭,这是好事。

但是对曹洪不是好事,所谓常胜之师是要靠战火来磨砺的,只有不断战胜才能养起军势,这种军势一旦起来,兵马会逐渐变得极其自信,也就是气势旺盛,日后便会能够在大规模的鏖战之中,立下功绩。

他没有这种剿匪的轻松仗打,就无法磨砺士气,只能靠操训来维持,加上这一年,全都在立功,出了他之外,好多曹氏、夏侯氏的将军都声名鹊起,反倒他在西边成了个守城的将军,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当初曹纯随意而言。

“你也不能怪我,”曹纯走在路上,一脸的苦涩,笑容也是无可奈何,“谁能想到袁术在寿春还称帝呢?”

“我听说,人头还被典韦抢了?”曹洪瞪着眼睛,毫不客气的把这戳心窝子的话说了出来,让曹纯脸上表情顿时一僵,想起了一些不好的回忆。

“袁术的人头,”曹纯纠

正道。

“郭谊怎么样?”曹洪直接了当的问了出来,“郭孟誉,不会又因此立下大功,然后现在已经三公九卿了吧?”

“没有,孟誉已经去屯田了,许都尉、屯田中郎将,只是获封列侯。”

“哦!”

曹洪明显高兴了许多,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乐呵呵的笑道:“他怎么还,还降职了啊?!我记得不都已经是将军,募集了苗刀营了吗?”

“这就,不知道了,”曹纯摇了摇头,他的确不知道个中理由,不明白是郭谊自己想去,还是曹操又有什么安排。

“唉,不知道算了,真为他可惜,这么大的才学,早该是三公九卿之列了,就是岁数小了点而已。”曹洪皱着眉头说道,但脸上笑容不断。

说着,两人进了丞相府正堂,曹操正在看一张地图,十分专注认真,而在他身侧,戏志才正在诉说着什么,不断拱手,似乎是诚恳而言。

两人有说有笑的走上前去,曹操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当即招手道:“子廉、子和,来得正好,我正在为明年开春后,融雪征伐之事而难以决断,且来一观。”

两人走到近前,看这地图乃是大略,并没有详细的行军之处,只是将张济兵马标注在了荆州之北。

曹操一指道:“此地,我刚刚得到军报,乃是张济之侄张绣,率军驻扎,有三万精兵,或有四五万兵,由刘表供给粮草,此意为何?”

他抬头问道,明显就是在考校,曹洪当即达道:“那是让张绣做盾,来抵挡我们南下的脚步。”

“对了,”曹操点头,赞许的笑了起来:“所以,我有意讨伐,可一旦讨伐,张绣为了生存或者会反抗,那么刘表就可以在后方源源不断的功绩粮食。”

“此事之中,只有一个消息足以利用,”戏志才拱手道:“便是张济,是死于荆州兵的流矢,而张绣也是为了旧部不散,才投归刘表,甘愿做这荆州的看门狗。”

“是,”曹操眯了眯眼,当即将手拍打在案几上:“既如此,更该出兵攻打张绣,再以天子诏书招降,让刘表养兵在北的愿望落空便是,此时不宜和荆州交兵,最好是能够收服这张绣。”

“我与张济,也是旧识,朝贡时候多得他进言,只是不知为何这人不思归投,却跑去了宛城,死于穰城。”

曹操挺胸深思了良久,接着对戏志才笑道:“不如,志才你帮我写一封书信,然后送去给宛城张绣,表明我哀恸其叔父之意,再下一封诏书,追封张济。”

戏志才眼睛顿时一亮,当即拱手而下,道:“妙计,就算是张绣不受,刘表也必须要怀疑,就算刘表不怀疑,他麾下的士族也会担忧,如此大军未动,先攻心也。”

“嗯。”

曹操淡然点头,并不把夸赞当做一回事,多年行军,这些伎俩已经使用得很是熟稔习

惯了,天子总要有些作用,否则在永乐殿的他,恐也觉得无趣担忧。

有时候,也要让陛下立点功才行。

“对了,孟誉最近在做什么?”

曹操忽然开口问道,戏志才笑道:“已经去乡里了,估计这一去,要数日才能回来,在一处村落,说是看看当年所做的努力如何了,若是可以,来年不光能够稳住粮食,还可增产肉糜。”

“哦?”曹操顿时眉头一挑,“那可真是大功一件。”

“哼哼,这小子,总是能如此勤奋,令人敬佩,若非是他这般心性,我真想让他来做个五官中郎将。”

旁边的曹洪一听这话顿时就不高兴了,脸色铁青了下来,这时候曹操才注意到他,看了一眼勉励了几句,道:“子廉多和孟誉学学,他有功绩,但不自傲,仍旧醉心于学、喜民政公务,这样的人你见过多少?”

“士人之中,追逐名利者比比皆是,唯有郭谊性子坦然平静,不忘其为民请命之初心,正是这样的人,才讨人喜欢。”

“谁不喜与这样的高洁之士,交朋友呢?”

“是,末将过段时日,就携肉带酒去和孟誉做朋友……”曹洪恹恹不耐的说着,嘴角撇了几下,心情顿时又不好了。

哦,原来是自己不要的。

高洁个屁,这官位怎么不给我呢?给我我也不要,醉心于带兵作战,这样我也高洁了啊!

“来,坐吧,”曹操深深地看了曹洪一眼,邀他坐到自己身旁来。

首节上一节134/1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