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第120节

陈登愣住:“我什么时候说主攻?!我说的是百姓需要玄奇之物!”

“我这就与主公回信,陈登主攻。”

“诶!三思,三思,三思……我可什么都没说!”陈登当即拉了郭谊一把,什么玩意就是我说的了,“若是兵败责任可在我!”

“怕啥,我都不怕!”

郭谊满不在意的说道。

陈登顿时就麻了,“连鞋都不穿,你肯定不怕,我怕呀!”

郭谊看了看自己的脚丫子,咋舌了一声,“主攻吧,本来就应该攻下寿春,今年回去好过个肥年,估计除去这篡逆仲家蠢夫,可能诸位都能升官封侯,岂不快哉?”

“亮子!帮我回信,就说我主攻,等我将义大力运送到淮水,就可以大肆围城而攻,三日内便可运送到寿春城下!”

“诶!”

远处的诸葛亮当即回话,然后都不用看书信,立即去帐中准备回信,交由信使带回去。

陈登其实心里很好奇,为什么郭谊要取这个名字,义大力。

力他可以理解,但是义大未免拗口,不如叫大义力。

以大义力压不义之师,如此才显出其威势来。

天工营赶制半月之久,几乎是日夜勤于铸造,取巨木而削,不断尝试,花费了无数铁矿制作圆形的铁疙瘩做,又搓绳索而得筋盘,然后削大木龙骨作“背脊”,去筋为弦,制作大车。

如此多人的心血,加上郭谊的才智,不过才得了两辆。

但进度已经在加快了,刚开始没人理解时,还很难制作,处处都需要郭谊亲自去尝试和讲解,在后来就不同了,数名参与制作首辆义大力车的工匠已经明白了精细之处的技艺,学会用铁具熔锻来封锁加固。

再取筋搓绳来做弦线,于是轻松了很多。

这战车,用大船运送,一次只能两三辆,但现在要赶工,就只能将材料运送过来,然后再找水路运送,沿途还可能触上礁石而损毁。

造船、运送、粮食和钱财,加上金石布匹,筋条麻绳等,尽皆是陈氏家产变卖而来,所以陈登这段时间心都在滴血。

特别是在看家书的时候,哭得已经快出不了声音了,他此战还真的有不得不赢的理由。

不赢一个列侯回去,他就会在战事结束之后和郭谊拼了。

打不打得过另说,主要是用拼命来表达陈登内心的愤懑之情。

但愿,这投石车真的可以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成为攻下寿春的关键所在……

“唉,我真是上了郭孟誉的贼船……”

第125章 孟誉!你他娘的义大力呢!?

寿春。

袁术收拢所有兵马之后,已经不敢再出去和曹军交战,他打算靠着自己剩余的八万精兵守住寿春城,而后冬日到来曹操自己撤军。

或者再拖延一年,让他后方出现乱象,也许还是可以苟活住。

反正他明白一件事,现在汉室气数已经快尽了,也就是曹操迎奉汉帝之后将之强行续起罢了,等待一年之后,当别的诸侯发现……哎?篡汉的人曹操根本处理不掉,而且也没有别的诸侯来响应!

那么自立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

由是如此,就真的到了汉室除名的时候,那么曹操手中的天子也就没用了,其余诸侯定然是各地称王。

袁术也能缓一大口气,那时候还有机会送一封书信去给袁绍,请他来帮忙解决曹操,袁氏还可夹击曹操领土,令他首尾难顾,继而吞并所有曹操的领地。

足足淮扬一带三州之地,如此袁氏可以得到大半江山,将北地和淮南全部占据,难道袁绍不愿意?!

“他肯定愿意!但却丝毫不曾回应!而且还在心存侥幸,迟疑不前!以他如今的地盘,早就应当自立!至少可进公位,为何不曾进!?多谋无断,胆小如鼠也!!”

袁术在高位上大口痛骂,这段时日本身战事连连败退,他的心情就已经很差了,没想到回来之后还要被袁绍的高冷无视所气,更加是觉得一团乱麻。

但此刻好在,他的寿春还固若金汤,足以守一年有余,肯定不会让曹操得逞。

此刻还是阎象在他面前,略微富态的身躯,茫然的面庞,盯着袁术很是无奈的看着,过了很久才开口,拱手道:“主公”

“放肆!!叫朕陛下!!”

“主公,恐怕大将军是不会有兵马来援的,他在北地收取公孙瓒的不义之地,正是需要大义举旗的时候,对他来说,汉室这一张大旗,足以压制公孙瓒斩杀刘虞的不义之举。”

“叫陛下!!叫陛下!!”

袁术双目血红,此刻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抽搐坐榻左侧的长剑直接大跨步下台阶来冲着阎象逼近。

不过后者几乎没有后退,只是略有不信的颤抖了一下,但表情只有失望没有惧怕。

等到长剑落到了他的脖子上,当即道:“叫朕陛下!你这乱臣贼子,当真不肯奉命是吗!”

阎象沉默不语,眼神真挚的和袁术对峙,当初相随的时候,真没想到会变成今日的近况,他曾以为袁氏盛名之下都是明主,谁知到这盛名其实难副,袁术早生异志而孤注一掷,谁知道棋差一着让自己陷入如此困顿之境。

而他这人也,似乎有些怪异了。

仿佛是将自己要困死在此一样。

“阎象!你叫是不叫!?朕之所以被人如此交兵,便是你等臣子之心不全!总生异心所致,若肯交托性命顾

全大业,岂能节节败退!!”

“朕在下邳境地难道没有胜吗?!同样也击败过刘备、曹纯等人!但为何后来接连投降!”

“概因等心思不纯,不曾在境内为朕收服人心也!!为将、为谋者皆有二心,下岂能不惧!?”

袁术也是心里苦,说到这的时候剑尖都在颤抖,他之所以不敢派将军领兵出去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由。

若是在寿春城内,他还能让亲信大将督军,有异心者便可斩杀来震慑,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不会出现兵变。

假如是在野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估计战败之后会有大量的兵士投降,那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兵马不断送给曹操。

曹操本来远征就不能全数兵马,粗略算来虽说号称十万,却也只有六七万而已,他拿什么攻下寿春城!?

“叫不叫!”

阎象在听见这又几声怒喝之后,直接将脖子朝着剑尖凑了上去,双眸已有绝望之色,冷笑道:“士可死,不畏也,奈何我自出山以来,主公不听一计,不从一言,乃是我之悲哀。”

“若当初不篡汉自立,且只管取江东之地,或许现在渡江而去丹阳、庐江的,便是主公了。”

“岂能便宜了那孙家的小子,若是出师则能亲身而行,纵马率军,也许刘繇之功也并非必须要孙策来取。”

“然命至此,非是他人之过,乃是我阎象愚昧无知,听信袁氏之声名壮大,是我之过也!!”

“眼光如此,愧于父母天子,愧于我毕生所学!!不如早死!”

阎象说到这,不管已经气得浑身发抖的袁术,双眸只有那剑尖,猛然脖子一硬,短促的轻喝了一声,朝着剑上撞去。

“啊!”

袁术感觉剑上一沉,赶紧丢了剑,方才阎象铿锵所言仿佛还在耳边,但此刻再看他,阎象脖子上有一道血痕,却没有划破太多,不至于无救。

故而袁术双眸一沉,将心思收回,对看呆的左右沉声喝道:“叉出去!”

“把这人给我叉出去!!打入牢狱,严加看管,不可令其寻死!!”

“喏!”

两旁甲士也是忠心之辈,此时拖曳了阎象出去,等他离去之后袁术也仿佛大汗淋漓,历经一场大战般的劳累,瘫坐在了大殿的阶梯上。

与人争吵,的确耗损自己的精力,几乎是将他的体力全数耗空,而阎象宁可死,也未曾叫自己一声陛下,依旧还是叫的主公。

想到这,袁术心中就莫名的难受。

“阎象,好像的确从始至终都没有同意过称帝之事,难道我真的一意孤行?”

袁术忽有此想,但是这时候,一切都已经完了,诏书已经宣告天下,已经无法再收回了,即便现在重新摘掉这帝位之名,也不能让曹操的兵马退去。

但自这一日起,慢慢的袁术境内开始出现了些许流言。

阎象入狱,文武收拢在城

内,惶恐不安。

而到了城中的百姓也觉得不对劲,时有自龙亢一带逃来的山民,本以为入寿春城可以保全性命于刀兵之下,但却没想到进城之后,连粮食供给都成问题。

城中囤积的粮草,首先供给给军中将士用作军粮以守城,于是饿殍逐渐变多,从而产生了疫病,城中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很是决绝,多是集中拉至城外焚烧,或者丢入挖好的壕沟之内掩埋到更深处。

而在城里来往的文武官吏,袁术麾下的许多重臣都是马车载步,而衣着光鲜,且城中大户多有肉糜而食,并不受多少影响。

如此,就传出了一些当初龙亢山民所听到的传言,说曹氏自两代之前,家族设立了内戒令,对内以节俭而做矩,不可奢靡浪费。

对外以慷慨为主,散财于所急者,如此急公好义,内戒奢靡,思高尚之风。

这些流言传出之后,开始快速蔓延,从龙亢山民之口,传到了原本寿春百姓的耳中,然后宛若涟漪一般,在十几日之内,就已是大半得知,其余人即便不知道,也不算远了,他们迟早会知道。

于是群情逐渐不对劲起来,认为两相比较之下,这位仲家天子的确不算是仁义之君。

“人家没有这么显赫的家世,但是对家族约束极多,而且还很严格,对外却十分慷慨!”

“不知真假,这个世道还能有这样的人吗?”

“有自然是有,但也许也是夸大了,俺没见过这种明吏了。”

“是真的,我亲眼见过,在龙亢时候看过曹氏的大公子,穿着朴素,还穿草鞋,人也亲和,沿途给百姓施粥,那种样子装不出来,他一定是仁厚的年轻人。”

“这样的家风,不是自小养成是出不来的,我听说那位许都的司空,一直都很节俭,很多衣服都是穿好几年,又缝缝补补的穿,省去布料救济他人。”

“诶,老乡哪里人?听口音不是扬州的?”

“噢,俺就是龙亢山民,到北方去做过商贩,所以稍稍知晓点情形。”

数日之内,在不断反复传扬之下,袁术终于也听到了这些传言,在后宫气得手脚冰凉,且难以平息怒火。

到此时他才确信,寿春城里面已经混进了曹操的奸细、暗探,这些人定是混入了百姓堆中,一并入城,为的是散布流言来离间其声名。

“恶心人。”

袁术知道之后,并不惧怕,因为民众的情绪已经不再需要这一番流言再来加重恶化了。

他早就明白,自己与百姓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只能用严苛的制度来压制,这些贱民就宛若稻草一样,朕救了他们的性命,让他们在乱世能得存活,现在却丝毫不曾尊敬朕,还要来反朕!

如此流言,也无法动摇我心。

在袁术看来,这些被百官说成不得不防的流言,并不能打动他的决议,死守之策依旧没有

更改。

甚至有两人曾经站出来说过,请袁术体谅如今的局势,从朝中拿出粮食来发放给百姓,哪怕是做做样子,发一日之粮,也能够宛如雪中送出的炭火一样,暖一暖他们的心窝。

说不定就可以把流言全部平息下去。

但是袁术拒绝了。

将军中的军粮始终牢牢把持,不能分出给百姓分毫,并且下令在百姓之中强征兵勇以守城,共同抵抗曹军。

每户籍之中需抽一人,上至五旬,下至垂髫,若无得征皆不可放过。

于是城内哀嚎,哭喊震天,却又无可奈何,短短数日之内以屠刀相逼,得兵勇在城上驻守多达七万人之多。

已然疯狂也!

……

十二月,曹操在收到郭谊的书信之后,在与荀攸、郭嘉商议数次之后,决定快速将兵马推进及寿春城下,形成攻城之势。

但寿春城内果然以百姓为盾,取义兵与乡勇之中,用来守城,让自己精锐在后督军,如有缺口再上。

几次攻城虽云梯之上斩敌较多,但都是体格孱弱的新丁,却怎么都攻不上去。

首节上一节120/1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