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第118节

口才仿佛也大打折扣,几次想要开口却不得,只能停下来思考。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郭谊还在现编……

于是帐内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郭谊身上,包括已经在踏上趴下的那位,也在臂弯缝隙暗中观察。

此刻乃至郭谊的呼吸都清晰可闻,过了良久之后郭谊才开口道:“嗯,根据星象和云朵移动的变化,可以推测出来。”

“这个不是立即能学会的……和所处地域也有关系,我先问你,为何在江边打鱼的人,总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鱼会浮于水面;还能知道出船之后,何时晴空,何时变天呢?”

诸葛亮点头思索片刻,立即作答:“因为渔民多年打渔,已经对地方天气十分熟悉,不需要有什么学识都能用常理感受到天气变化。”

“对了,”郭谊伸手盖在了诸葛亮额头,“正因如此,方可得察,你如果要学此法,就必须做到留心一年的天象变化,根据当地气候特性,总结归纳,等待数年方可有此技艺。”

“我之所以能断定,便是因为这东风是我向天借的,”郭谊忽然卖了个关子,眨眼轻松道。

娘的编不下去了,是因为我发动能力之后,可以自然获得这一夜的详细天气状况,包括了风向!

这怎么教!?这玩意教不了的吧!

郭谊又挠了挠头,一时陷入了迷茫。

这时候诸葛亮认真的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世间皆有理,当常留意思考,可以解读天象也……”

“对!”郭谊眉头一皱,反正也没有坏处,本来对世间之理就应该加以分析,辩证而观,思索之后自有收获,也没什么不对的,“这世间,道理本身就存在的,有一种看法表明,我们生为人间之灵,其实没有创造过任何东西。”

“包括那些军械、治理之策、自身品格、学识学派等,都非是人所创造,而是世间自诞生起,本来就已经具有这些规律,我们只是发现了它,并且加以利用。这个天象就是这样的道理,而易学所积累、医学所积累、药学所尝试等,不都是靠千年积累而来的吗?中间传承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多少精力,才能总结一二,故曰人之渺小,窥得天象则能通达,自于天地之间畅游也。”

郭谊说完这话,已经是极尽口中才能,但效果的确也好,除了典韦在眨巴眼左看右看之外,陈登和诸葛亮都在深思。

“明白了,窥其理而积累,方为学也。”诸葛亮当即拱手,心思通达,明白了这道理之后,以往很多的难题都迎仍而解,循世间道理至今,可以窥前人所见

,那么任何学说都可以认为是一种总结公理。

他可以研习这些道理,再去深思追逐,也就是说,观天象、星象之法如果自己要学,不是能言传的,而是要靠本身观察自然去总结体悟,慢慢得出结论。

同时也要结合某地的季节。

也就是说,必须要在一处待得足够久,才能得到足够多得依据去下定论?

比如日后我在某郡生活十年,便可有十年的时间来不断观察白昼黑夜交替与季节、风向与天象,得出结果。

也能和老师一样,向天借半时东风?!

那这一门学问,就不是深不深奥的问题了,它需要的是沉淀与厚重,百年寿命或许根本不够……

“那老师只是初到钟离,又怎么能短时间内知道道理呢?”诸葛亮又疑惑了,但没等郭谊回话,他马上又自问自答道:“噢,定是地域有相似,象有相似,窥见相似之处则可测其可能,这也是渔民到了别的江河,也能够懂得看天时来打渔的原因。”

郭谊当即一愣,然后在诸葛亮的额头上弹了一下,冷然道:“好了,如何观察世间道理,你自己去体悟,暂时不要提及此事了。”

他现在怕诸葛亮当真了,别到时候学出什么别的东西来,这弟子的智力实在是很高,远超大部分见过的成年人,别被这些话引成心结,反而带歪去修仙去吧。

“今日运送辎重到此,接下来要加紧赶制攻城新器,如果可以成功制出,用战船通过水运送到战场,等大军汇聚在寿春城外,一定可以一举攻下寿春,生擒汉贼袁术。”

郭谊轻咳了一声,打算多给诸葛亮找点事做……

……

在曹军驻扎、郭谊赶制军器的时候。

袁术果断下令出兵,命纪灵进驻庐江,镇压附近反叛的将军和大汉官吏,几次交换夺权之后,战事略微明朗。

同时又派遣张勋率领中军北面驻防,突袭淮南边境,以小股骑兵不断袭扰、打探曹军虚实,甚至有一段时日他亲自到了前线,视曹操的军阵布防。

双方在边境上多次大战,各有胜负,不过多是曹军胜而袁军不敌,概因士气、军备、素养皆有不足,且曹操先锋将军作战勇猛所致。

刘备居于曹操麾下,打袁术军时也是请命为先锋,其人领军不过三千,但却能做到如臂使指、身先士卒。

若是人数不多,小范围遭遇交战时,宛若神将也,几乎未尝败绩而且都能击溃袁术军,收拢军资战马,所得颇丰,时令曹操惊异。

他以往只知刘备带兵仁厚,且兵法造诣并不如己,却没想到他亲自作战时,领兵若是不多能凝聚至如斯强悍。

大概是刘备本身勇武,且为人谦和,能顾率众而战所以士气高涨。

加上人数不多,他不需指挥太多,战场上只管亲自带人冲杀,不用排兵布阵,其余的交给经验本能就好。

所以袁军逐渐节节败退,据守相持于要害处,再不敢主动出击交战。

袁术也回到了寿春,将前线交给张勋,并且广征粮食以供给,企图拖到冬日去。

同时也发信给所有人脉积累下来的旧人,想自后方给曹操压力,总之,他已经快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

许都。

因曹操出征、曹昂不在。

镇守许都朝堂之内的重任,也就落到了曹仁头上,曹仁现属于曹氏宗亲之中官职最高者,掌管皇城附近兵马八千余人,皆是旧部。

看似不多,但如有乱事可以随时警戒皇宫,因此天子刘协还特意给了他一个“执金吾”的临时官职,将禁卫职责交托。

文臣则是有戏志才、荀在许都总揽要务,为曹操固守本营。

但曹操不在,有些人自然仿佛脱了枷锁,开始想办法活动起来,令得此刻许都内,逐步暗流涌动……

第123章 住口!朕不许你这么说司空!

董承最是活跃,走动至杨彪处,想让他能帮忙运作一下,可以得见天子。

他们每日若有朝,都能见到,可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有荀文若看着,不敢造次。

在尚书台的荀文若权力极大,而且是曹操重臣,如果被他发现端倪,定然也会有麻烦,思来想去,唯有杨彪有这样的身份和名望,可以在大殿之外的地方,带他们觐见天子。

后,杨彪几次请见,终于得到了天子的召见,然后在后花园请见天子,刚见面董承就已经迫不及待,示意天子将近臣宦官驱走,他有话要亲自密言。

刘协轻咦了一声,但还是依言如此,对赵温说道:“卿且退去,我与诸位大臣相聊,不必在侧伺候。”

“喏……奴婢,奴婢告退。”

赵温只看了一眼,没敢多说什么,毕竟杨彪也有威严,在朝中向来有些许地位和声望,得朝臣尊敬,且痛恨宦官。

于是撤去远处。

不过,园内依旧还有不少禁卫在看,他们虽听不到,估计也会将这事告知曹仁。

董承恭谦在下,早已经做好了准备,继而进身半步说道:“陛下,最近可好?”

“董爱卿,你如今是贵为国丈,乃属是外戚,可曾知晓自古来外戚干政之祸?今时朕在位已是危机四伏,全仰赖曹氏扫清邪障,今日在后园相见,实乃是感念卿之功绩,下不为例。”

刘协说完较为冷淡,让董承的心里忽而抖动,好似心口里有什么凉意流出,一时难受至极。

不过他还是不甘心,当初在长安时候,凭借忠诚和关护得到信任,这是患难与共的情谊,他不信天子真的会因为曹操的虚情假意而疏远他们。

是以,董承将想说的话在心里默了一遍,再次躬身道:“陛下,臣冒死来见,实则是心中有急切之言,进于圣驾之前,若是不能言,死不瞑目也,如今陛下身边且也是危机四伏,为何不曾感知其危?”

“不光四周有强敌环伺,而且朝中依旧如此,我等近臣已经被架空久矣,陛下只闻司空尽力辅佐,但却不曾知晓,这皇城附近全是曹氏之兵,我等兵马皆只能在外,而曹操拥兵自重,早已将自己当做了董卓!他表面上尊敬陛下,实际上却只当自己为天子也,其兵马之众,远超当年董卓,且军权在握,随时可以推翻大统!”

“住嘴!”刘协眼神忽然一凛,目露精光威势赫赫紧盯着董承,且在痛骂时候冠冕抖动,“尔等进言,还是只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说司空拥兵自重,不尊大汉之政!可现在在外有篡汉逆贼的时候,是谁当即带兵去剿贼!?”

“司空在外行军作战,为我大汉讨逆,尔等在朝中进言,居然是为了诽谤其心!!当真令朕太过失望!若是如此,朕取缔三公,让你

董承来做丞相,总揽军政大权,是否就满意了?!这样那所有人都是忠臣?!如此你也不会做董卓之行,是也不是!?”

董承愣住了,听完之后直接跪伏在了地上,匍匐在刘协面前瑟瑟发抖,一直以来,他所认识的刘协都是仁厚温和的,至少绝对不会在人前这么发火。

这等威势,是何时有的?又是与谁人学的,他好似已经有了天子的威严,不再是长安那个任人宰割的如玩具般的汉帝。

董承的内心,第一次出现了恐惧。

他或许真的说错话了?!

但曹操一定是有贼心的,难道天子不知现在军中大权几乎都在曹操手中,他自己有粮草钱财调配的权力,除却天子的礼度之外,他已经完全和拥有大权的王公没有区别了。

“陛下……”

董承伏首在地,“是臣言辞不对,但此情不得不防,陛下当思权臣把控权势,如今陛下已经逐渐成熟,当控权于掌中才是。”

刘协冷然不语,面色十分不悦,更是直接看向了杨彪,此刻这园内凉风吹拂,池水荡漾,侍卫们同样以目光看了过来,如此态势,令杨彪也是不寒而栗,不自觉的匍匐下去,颤抖不敢有所动。

而此刻,刘协叹了口气,道:“诸卿,即便朕要司空还政,当徐徐渐进,朕疏于天下多年,不少政事需要博学而多思,方可有所建树,否则日后理政一样没有好处。”

“你们可知晓,郭孟誉?”

董承和杨彪趴着对视了一眼,微微点头同声道:“知道此人。”

刘协表情板正严肃,不曾有动容之语,只是淡漠的道:“他勤学之名,许都皆知,日夜勤于读书而不辍,有所得则乐而忘形。他非是重要大吏,依旧如此勤学,为何朕不能?”

“这位郭卿曾与朕说过,当以学为主,且放权于真正忠臣,再待日后逐步收回皇权,如此也是一段君臣佳话。”

董承听完这句话,头皮顿时发麻,脑子直接仿若遭了捶打重击一样,更加大声呐喊起来:“啊?!陛下,这个人也信不得啊!!”

“这郭孟誉,乃是曹操的女婿,两人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定是以此诓骗陛下,这绝对信不得呀!!”

我的苍天,陛下身边奸佞如此之多,简直是……防不胜防!!!如此下去这皇权也丢了不说,您还要帮着他们数钱呐!

日后定是恨不得把皇位都禅让了还要夸赞曹操是千古忠臣,如此态势根本就不对了,郭孟誉也是个奸贼来的!

刘协一听这话直接气笑了,“哈哈……哈哈哈!!”

“果真如此,果真如此啊!!两位当真是忠君之臣也,朕早已看出来了,当真是天底下最贤良的臣子了,领兵作战之人乃是奸贼,高洁贤士忠于学识的也是奸人,那郭孟誉连执金吾、少府、光禄勋等官职皆是断然不受,却也是

你们口中的奸人,如此朕还不明白吗?普天之下,忠臣唯有董爱卿,与彪耳!”

杨彪听见这话,心里一下发寒。

完蛋了,今日也是被董承多次请求,说是定有办法说动天子趁着曹操不在而稳固朝纲,方才肯用人脉,带他来请见天子。

我这般待你,你就这么回报我的?!

几句话把我们两个的官职都快给革除了?!

他是真的不该信任董承这个混账,当初董承亲自举荐的曹操,在天子面前极尽谄媚,说了不知道曹操多少好话。

不少人都暗地里猜测他收了曹操钱财,故而如此尽心尽力。

现在又这样进言,非要夺回权势,杨彪知道董承不想以后地位卑微,被曹氏窃取了所有扶汉之功绩,也不想天子之朝被曹氏慢慢侵蚀篡夺,但是现在,曹操一定还是个忠臣!

因为在外有伪帝在造反叛乱,而出兵讨伐的诸侯只有曹操一人,光是这件事,他就足以标榜自己为大汉忠臣!

旁人要在这个时候进言,那只能是谗言!

“陛下!”

董承发抖得更加严重,满头大汗在地上趴伏着,“臣,臣并没有此心,而是实在进言,这两人的确包藏祸心。”

“你还在说!”刘协直接拂袖而走,双手背于身后,对远处赵温道:“将他们叉出去!”

“喏。”

赵温面色一喜,招手叫来了侍卫,而后在驱赶之中将董承和杨彪直接赶出,慌乱中,有人用兵刃的钝处狠狠地敲打了董承的背部,而他虽然吃痛但是也不敢呵斥,只能忍着不说,被人推搡出大门。

而他们走后,刘协气冲冲的回到了院内,气喘如牛,面色铁青,但很快也强行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下来,深思今日董承所说的话。

虽说这话的确有在诽谤的嫌疑,可实际上,现状也的确是如此,只是刘协心里明白,现在司空在外行军,即便是有所怀疑,想要收回一点权力到手中,也决不能是现在。

必然是要等他领兵回来方才能商量,所以很快,刘协心里也有了注意,同时心慌意乱了起来。

“等司空回来,大事安定的时候,便向他提出此事,到时候是忠是奸,一眼便可分辩出来。”

“但,若是因此激怒了司空,会不会从此以后便会撕破了脸皮,让他变成第二个董卓……”

由此,刘协心里也在不确定的慌乱着……

首节上一节118/1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