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8节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书,从这里开始没掌握好节奏,后面逐渐偏离了主线,开始写北上讲学以及保护国宝种种,已经被老读者们骂了个狗血喷头。

  幸好已经亡羊补牢,及时转向,最终把控住方向,使其回归到了主线。

  我保证绝不再做这种画蛇添足的错事,后续剧情新来的读者老爷们如果觉得无聊,可以直接跳到后面。

  实在抱歉,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第16章 16美国公使舒尔曼

  现在各地报纸上刊登的,几乎全部都是本地的新闻和消息。

  几个有钱的大报,也许会在几个重要的大城市,派驻专业记者,或在当地聘用兼职,遇到极其重要的新闻,他们才会将之通过电报传回编辑部。

  为了省钱,新闻电报上的文字,也只不过是寥寥数语。

  至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派记者的开支和收益不成正比,国际电报的价格更是负担不起,就只能向各家驻华的外国通讯社处购买了。

  不过新闻传播还有另外一种途径,就像前面提到的《密勒氏评论报》那样,虽然它的发行部在海,可仍有许多身在海外却想了解海了解中文化的老外,向发行部汇款订阅。

  发行部也会在每期报纸出版之后,通过邮递途径,向外埠的读者们寄递。

  这种做法虽然损失了一部分新闻的及时性,但胜在价格还算低廉。

  身在邶京的人,想要看到海的新闻,就可以向《申报》在邶京的发行部门订阅。

  每期《申报》发行之后,都会有一部分在北站装车,随着当天的火车北上,先是走沪宁铁路到京,然后坐轮船渡过长江,再沿着津浦铁路抵天,最后换京奉铁路到达邶京正阳门火车站,被等在这里的邶京发行部门取走,最后派发到各个订户的手中。

  路上虽然耗费了两天的时间,但这个消息的传递速度,足足比一百年前皇帝老子累死无数匹马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上一天。

  同样,身在海的人,也能比较“方便”地看到邶京的《晨报》和天的《益世报》。

  蔡元培就是依靠此种途径,在《申报》上读到了爱因斯坦不会来邶大讲学的消息。

  但从火车北站装车发往北方的,绝不止《申报》一家报纸。

  同样还是一月四日,当蔡元培还在校报上大倒苦水的时候,同在邶京的美国驻华公使雅各布舒尔曼博士也拿到了两天前出版的《海泰晤士报》,自然也就读到了那条报道爱因斯坦在工部局开讨论会的新闻。

  其实早在讨论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舒尔曼就收到了美国驻沪总领事柯银汉,通过电报向公使馆发来的每日消息简报。

  元旦那天傍晚,柯银汉同样出席了工部局礼堂的那场相对论讨论会,所以在简报中对会上的情形着墨颇多。

  其中就提到了会议结束前曾有个中年青人向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有关时间旅行的问题,让后者颇为感兴趣,还将其请到台上进行讨论。

  报纸上的新闻,和柯银汉传来的简报,两者之间相互一印证,舒尔曼就和悌尔一样,对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物理学的“拉马努金”的中人产生了兴趣。

  但和悌尔这个从事了一辈子外交工作的外交官不同的是,舒尔曼在受命担任驻华公使之前,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教育家。

  从1892年到1920年,舒尔曼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了时间长达二十八年的校长。

  作为学校的第三任校长,他无需为初创时期的种种琐事所困扰,可以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校建设上。

  因而在舒尔曼任职的这些年间,康奈尔大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迎来了许多中留学生。

  如今,康奈尔在中最为知名的校友有两人,一个是此时的民驻美公使施肇基,另一个不是别人,正是给陈慕武写信的胡博士。

  胡适回国后,总是以哥伦比亚大学杜威博士的门徒自居,其实他留美的最一开始进入的就是康奈尔大学,先学了两年农学,然后转入文学系,三年之后才去了哥大。

  此时对陈慕武颇感兴趣,想要具体了解这个中年青人情况的舒尔曼,第一反应就是去找自己的爱徒胡适打听。

  都不需要舒尔曼亲自登门拜访,他只打了个电话到邶大,第二天胡博士就请了假,亲自到东交民巷的公使馆登门拜访。

  客套了几句,舒尔曼就开门见山,直接向胡适询问起,是否知道这个叫陈慕武的年青人的具体情况。

  世间万事万物就是这么巧,在来公使馆的洋车上,胡适刚好看到了《申报》上刊载的那条新闻。

  对赵君豪言谈话语中提到的邶大教授不如大学生,同为邶大教授的胡适没有丝毫地不满。

  他来邶大任教只是为了拿钱赚名声而已,如今对学校的感情还远没有蔡、李二位先生那么多。

  听到舒尔曼提出的这个问题,胡适不敢怠慢,连忙起身到衣架上挂着的大衣内兜,取出团成一团的报纸,在桌面上摩挲平整之后推到老校长面前,指着第十版上的那个豆腐块说道:“公使先生,这是今天新到的《申报》,上面对您所说的这个陈慕武有很详细的介绍.”

  知道舒尔曼看不懂中文,胡博士还贴心地用英语逐字逐句地翻译:“报上说这个陈慕武是交通部山大学毕业的工程学学士,现在在沪宁、沪杭甬铁路局担任工程……”

  “等等,”舒尔曼打断了胡适的介绍,“山大学,就是茅毕业的那所山工业专门学校吗?”

  “正是那一所,公使先生.”

  桥梁学专家茅以升,1916年从校毕业,考取清华庚子经费前往康奈尔大学留学。

  校方不知道他在入学注册表上填写的毕业于校是何方神圣,也不知道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究竟如何,便提出要对他进行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才可以入学。

  考试结果一出,康奈尔大学的老师感到十分惊讶,这个中学生的各门成绩几乎都接近满分。

  当时康奈尔校长正是舒尔曼,他代表校方宣布,以后凡是校来的学生,一律免试入学。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此之后,校的毕业生受到了茅师兄的福利,纷纷在毕业后前往康奈尔留学,校也逐渐有了“东方康奈尔”的嘉名。

  听胡适说,这个和爱因斯坦侃侃而谈,被爱因斯坦很看好的年青人,也是从校毕业,舒尔曼心里就很奇怪。

  既然他这么优秀,为什么毕业之后不去康奈尔继续深造?

第17章 17省钱达人胡适之

  舒尔曼皱着眉头,向胡适抛出了自己的问题:“胡教授,我想邀请这个陈慕武到美国去留学,你觉得怎么样?”

  看到柯银汉发来的公报,还有《海泰晤士报》里报道的爱因斯坦的称赞,舒尔曼已经对陈慕武起了爱才之心。

  今天听胡适讲这个人还是校的毕业生,舒尔曼就又在心中给他刷了一波好感。

  从柔克义、明恩溥到舒尔曼,这些美国人在“门户开放、利益均等”这一政策下,加快对中的财富和资源掠夺的同时,也不忘坚持一贯的文化殖民大计。

  所以这才有了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有了清华学堂,他们将搜罗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青人聚到一起送往美国留学,希望通过教育对他们进行美式价值观的洗脑,总能在将来为自己的国家培养几个优秀的代理人,胡博士应该就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然,这些通过考试的人都还一个个感恩戴德,没人能意识到美国的狼子野心。

  无论是作为一个美国外交官,还是作为康奈尔大学的前校长,舒尔曼都有把陈慕武招徕到康奈尔的意思。

  一来是想要让“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二来也是考虑如果陈慕武日后真能在物理学界闯出一片天地,那么对康奈尔以至于对美国物理界来说,都是一件提振名声的痛快事。

  “公使先生,贵国不是返还了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资助我学生留学的经费吗?当初我就是因为拿到了这笔钱,才能读到博士。

  我想可以给他去函一封,邀请他来京参加夏天的留学考试.”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显然胡适还把能参加庚子赔款考试当做是一种美国人的恩典,完全没有参悟到自己的这位老校长,心里所想的究竟是什么。

  “他真的会来参加这场考试么?自从茅之后,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每年都有几个名额能直升进入康奈尔,像陈这种人才,如果真的想到康奈尔继续深造的话,他不应该也没有理由会拿不到这个名额。

  那么陈为什么不去留学,而是选择参加工作?他是看不起康奈尔大学?还是看不起美国的教育?”

  从普朗克到卢瑟福,再到今天的这个舒尔曼,一遍又一遍地证实着自我迪化,最为致命。

  陈慕武没去成康奈尔的原因,哪有那么多弯弯绕?

  只不过是因为陈母思子心切,不想让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跋山涉水跑那么远罢了。

  忧心忡忡的舒尔曼继续征求着胡适的意见:“要不然我动笔写一封邀请函,或者干脆亲自去海一趟?”

  胡适勉强算是旁观者清,他察觉到自己的这位老校长有些关心则乱,于是出言劝道:“公使先生,你这么做是不是有些过火了?再者说,我们都是只在报纸上看到了新闻,并不知道这个陈慕武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他和爱因斯坦究竟聊了些什么也无从得知.”

  “不如这样,”胡适提出来一个解决方案,“我先以邶大的名义,邀请陈慕武来做一次讲学。

  如果他真的有真才实学,到那时候再由公使先生您出面也不迟.”

  “这能行吗?”舒尔曼将信将疑。

  “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如今邶大相对论的风头正劲,爱因斯坦不来讲学让各位教授和同学都感到颇为遗憾,蔡校长现在最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站出来来提振士气.”

  “那好吧,就按照你这个办法试试看。

  讲学的报酬以及所需要的经费,我们公使馆可以提供,看两个星期一千块银圆这个价格,如何?”

  胡适没想到舒尔曼的出手竟如此大方,要知道这个价码,可是和省吃俭用的邶大第一次给爱因斯坦开出来的持平了。

  一个中毛头小伙子,怎么好意思和国外的大科学家平起平坐?

  胡适自作主张,直接替陈慕武降低了身价:“公使先生,我觉得用不了这么多钱,他毕竟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想即使折半也是一笔不菲的款项,对他来说都很有吸引力了.”

  “那好,一切听你的安排,这次要多多麻烦你了,胡教授.”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自觉替美国人省了不少钱的胡适,恭恭敬敬地从东交民巷的公使馆离开。

  返回邶大之后,果然如胡适所料,蔡元培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这个提议。

  从两年前就开始邀请,准备工作也做了小半年,可莫名其妙地就被爱因斯坦放了鸽子,如今的蔡元培可谓是正在气头上。

  要是根据邶大校长时期穿长袍马褂,戴小圆眼镜拍的照片,来推测蔡元培是一个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那就真的大错特错了。

  蔡元培年轻时可是一个激进的热血青年,身为前清的翰林,居然还曾亲自筹划过制造炸弹刺杀慈禧太后的壮举。

  虽然时间一晃过去了二三十年,可他仍是铁甲依然在,少年血未凉。

  听到胡适说,海出了一个能和爱因斯坦侃侃而谈,被他称赞相对论水平的中人,蔡元培萎靡了几天的精神,一下子就振奋了起来。

  他昨天还在校报写下“但愿一两年内,我国学者对于此种重要学说,竟有多少贡献,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学者的注意”如此悲观的言论,没想到今天居然就梦想成真了?

  不蒸馒头争口气,蔡元培觉得,一定要请这位叫陈慕武的先生来邶大讲学一场,让大家看看,我们中人也能搞明白相对论的道理!

  按照蔡元培的意思,他想以邶大的名义拍一封电报,邀请陈慕武北上。

  而胡适却说,为了表示诚意,他打算写一封亲笔信来邀请。

  蔡元培也乐见胡适对此事如此上心,因为除了爱因斯坦拒绝讲学邀请之外,他最近还承受着“罗文干案”的压力,正处在和教育总长彭允彝不可开交的骂战之中,实在是分身乏术。

  于是蔡元培就委托胡适全权负责邀请陈慕武这件事,因而才有了之前陈慕武收到胡适亲笔信的这一幕。

  陈慕武又不知道个中背后的来龙去脉,看到信笺末尾署着胡适的名字,实在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现在压力来到了他的这一边。

  北上讲学,去还是不去?

  两更奉上。

第18章 18一字千金的电报

  对于这个问题,陈慕武仔细思考了半晌,最终给出了一个字的答案:去!

  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对方在信上提出的报酬诚意满满,五百块大洋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陈慕武知道他自己又早晚要出国留洋,穷家富路才能有备无患,多一块银圆落袋,他的心中就多一分安全感。

  虽然陈家不缺钱,而且哥儿仨兄友弟恭,不会在财产分配方面产生矛盾纠纷,但这并不意味着陈慕武就可以大手大脚地随意花钱,否则时间久了,再和睦的昆仲之间也会产生嫌隙,最终导致兄弟阋于墙。

  其次就是陈慕武的一点私心,他好不容易回到这个年代,除了想要“立功名兮慰平生”,也想亲眼见见课本上记载的一个个风云人物。

  如今的邶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除了日记里整天打牌的胡博士,还有留着一字胡的守常先生,脾气尚且还算和善的迅哥儿,主职是物理学教授、兼任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的丁西林等等等等。

  现在有这么一个和诸位大方之家公费见面的机会,他又怎么能错过?

  (其实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剧情杀。

  他陈慕武要是不北上,那懒狗作者就需要再绞尽脑汁地想一个更不合理的理由来换地图了。

  )

首节上一节8/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