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284节

  小马库斯走了,联美公司那个住在剑桥郡的工作人员也从剑桥的电报局里收到了美国总部的回应。

  他们一开始的本意,聘请陈慕武当外星人电影的顾问就是为了日后能够宣传电影,宣传公司。

  当听说陈慕武不但答应免费担任顾问的职务,还邀请联美电影公司全程拍摄记录他结婚前后的所有工作,联美更觉得陈慕武这是送上了一份大礼。

  就算是婚礼是一件私密性很高的个人活动,完整的拷贝可能不会公开,但只要陈博士等够点头答应,授权他们使用其中的几个片段来剪辑出一段花絮,便又能够让公司获得一项重量级的宣传。

  就这样,联美电影公司的事情也算是处理完成,陈慕武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离开卡文迪许实验室这期间积攒下来的种种事情,可以去粒子加速器还有理论物理组那边巡视一下工作的时候,他现在的助手,查德威克再次找上了门。

  不过查德威克这次来,并不是找陈慕武要钱,也不是催他赶快向外继续推销实验室的龙头产品粒子加速器,而是想要跟他商量另外一件事情。

  新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

  自从三年前的1924年,陈慕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超越小布拉格成为诺奖史上最年轻的得主之后,他便没怎么再去关注诺贝尔奖的事情,因为他深知即使关注,也绝不可能的短时间内就拿到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或者化学奖。

  1925年的得主,是布莱克特在哥廷根大学的老师弗兰克,还有他的合作者小赫兹,这两个人合作做出来了以他们各自姓氏命名的弗兰克-赫兹实验。

  1926年的得主是法国人佩兰,他最知名的工作,是基于爱因斯坦的理论之上,对布朗运动的研究。

  在这期间,陈慕武一直都没有行使自己作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提名权,他也是前不久才想起来还有这件事,从那时候就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提名鲁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此期间,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其他人倒是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提名着候选人,可一直都没能入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审委员会的那帮委员们的法眼。

  这一次,查德威克找到陈慕武,让他已经提名的原因,是因为在去年实验室里做出了许多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一是陈慕武手下的那个粒子加速器小组,让人们摆脱了只能用阿尔法离子来轰击之苦,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干预了核嬗变。

  二是从卡文迪许实验室走出去的阿普尔顿,在剑桥对于伦敦发出的bbc广播观测中,发现了白天和夜晚的信号强度不同,从而发现了天空里面存在的电离层。

  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从英国到澳大利亚的无线电沟通。

  对于查德威克的提议,代理主任陈慕武觉得倒是可以试试看。

  原因是这两项成果未来都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1927年的诺贝尔奖因为陈慕武的出现,已经和原来的历史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当年的得主,绝对不可能再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冶金实验室的主任康普顿,这也就导致今年得主很可能会出现空缺,剑桥大学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争上一争。

  不过历史上1927年的物理学奖,其实还是双黄蛋,一半给了康普顿,另一半给了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发明了云室的威尔孙。

  当时康普顿做实验的时候,正式利用云室检测到了粒子的运动轨迹,威尔孙才能和他分享奖金。

  但这次没了康普顿,威尔孙是不是同样还能得奖,也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最近两年的时间里,剑桥和英国的物理学家们向诺贝尔奖评委会申报的得主,都是威尔孙,可每次又都是铩羽而归。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保险起见,陈慕武还是建议查德威克连威尔孙教授的这一组也一起申报上去。

  虽然没了康普顿,可还有他陈慕武是不是?

  而且布莱克特第一次发现核嬗变,赵忠尧和考克罗夫特利用粒子加速器检测碰撞之后的产物,仍然全都离不开云室。

第321章 60讽刺大师周树人

  研究好最终要向斯德哥尔摩那边提名哪三项物理学研究成果去参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接下来就是该研究应该怎么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写信了。

  虽然查德威克是来提醒陈慕武别忘记行使自己的提名权的,但很遗憾,他这个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副手本身却没有这个权力。

  有关提名信应该怎么写,陈慕武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那么查德威克就更是连嫁都没嫁出去的未出阁的小姑娘。

  对方帮不了他的忙,陈慕武只能放下自己想去做的事情,离开卡文迪许实验室,去找获过奖也提过名的别人问问这件事。

  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和陈慕武关系好的人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没能被提过名也没有提名过的诺贝尔奖绝缘者。

  老师卢瑟福还在新西兰,于是现如今在整个实验室里,只有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并且曾经有过提名经验的人,那就是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斯顿教授。

  也正是因为去年的一次跟阿斯顿的交流过后,陈慕武才产生了也给诺贝尔奖那边提名的想法。

  只不过他当初想要提名的不是物理学奖也不是化学奖,而是文学奖,提名的对象自然就是和他们老陈家沾亲带故沾点关系的鲁迅先生。

  为了谨慎起见,也为了表示对前辈长辈的尊重,当时的陈慕武并没有贸然就去做这件事,而是先给国内写信询问了一番当事人的意见。

  斯文赫定作为西洋人,而且还很难得地醉心于对中文化中历史的“研究”,自然更是会受到文人墨客们的追捧。

  具体在粒子加速器上完成轰击等一系列工作的操作,目前只能由赵忠尧一个人完成。

  叶公超在收到陈慕武的电报之后,一边着手做起翻译工作,一边从国内买了几本《阿q正传》的英译本寄了几本到英国,算是暂且缓解了陈慕武的燃眉之急。

  把前述的种种事情全都做完之后,陈慕武这次是终于有时间来到被他建立起来、却又已经几十天都没有来过的粒子加速器实验室去转一转了。

  鲁迅在心中的这段话,可能犯了一个经验主义错误。

  然而这些排队在等着使用粒子加速器的实验室同事们,要做的工作只有提交申请和他们准备的靶材料而已。

  把这两封信给寄出去还不算完,陈慕武还要找人把鲁迅的著作给翻译成英文。

  因为每人在每个奖项当中,只能提名一项候选人,于是阿普尔顿和威尔孙两个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就由查德威克去联系剑桥大学和英国国内其他有提名资格的人去帮忙。

  至于原来给台静农回信当中的后面那一大段话,则是统统消失不见。

  诺贝尔奖的名号在中很是响亮的原因,是因为曾经到访过中的一文一理两位得主,泰戈尔和爱因斯坦。

  于是粒子加速器,或者说是粒子加速器里质子源中的质子这下总算是遭了罪,他们这些小兄弟每次被从质子源中发射出来,在经过高能电场的加速之后,总要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靶子。

  他拒绝领奖,是怕自己未来写的东西,会成为西方的翰林文字。

  其实新年过后他就收到了鲁迅的回信,但是当时因为年关将至,实验室里积攒下来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让陈慕武只能暂时把提名这件事情搁置了起来,于是一直就拖到了现在。

  不过陈慕武看着这封从国内寄过来,用毛笔写成的来信,还是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被讽刺了。

  陈慕武又给留在国内任教的叶公超拍了电报,让他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做做同样的工作,同时也在国内找找看,是否已经有人开始着手翻译鲁迅作品。

  况且陈慕武的时间也不足以支撑他在物理学的学术研究之外,再继续从事翻译工作。

  他只是客气地说是自己水平不够,可能不会进入到评委们的法眼,让陈慕武在国外安心搞学术做出更多的成果为国家多争光多做贡献,不要在为自己评奖等等这些小事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可真正生活在欧美的西洋人,眼中哪里有什么对中人的同情?

  因为鲁迅的名号越来越响,就算是“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也听闻过其大名,并因为感兴趣而深入了解过鲁迅在文学上面的成就和影响。

  有文化的人可能会稍微去了解一下,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于是他又在这封回信当中加了这么一段,“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

  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所以陈慕武最终还是把鲁迅的文学奖提名附在了自己对赵忠尧和考克罗夫特的提名之后,不管能不能成功,总要试一试才行。

  只享受中人吹捧但是不做些实事可不行,于是斯文赫定就想着把鲁迅给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至于他最终能不能得奖两说,但总归也算是为中文化的推广出过一份力,是不是?

  斯文赫定找到了刘半农,刘半农又找到了鲁迅的学生台静农,让这个学生去写信询问鲁迅先生对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见。

  虽然目前大家都不知道这台机器及其背后代表的技术,究竟蕴含有多么大的能量,可是搞出来了这么一个新鲜玩意儿,任谁都想在上面做几个实验试试。

  他认为自己“不配”拿到“诺贝尔赏金”,梁启超也不行,“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不过,就像是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定会和原来的历史轨迹发生偏差之外,鲁迅先生写给陈慕武的这篇回信,也和当初的那封回信有所不同。

  可是在市井百姓们的谈资当中,他们对诺贝尔奖了一种浅显的见识的是,只要能拿到这个奖,就能立刻获得瑞典王国颁发的八万块大洋的奖金。

  他自己肯定是不会去做这件事情的,主要是因为水平不够而且没有经验,怕没能翻译出其中的神韵和精髓,得到的全是糟粕。

  但是这一次,在这个世界,因为有了陈慕武的存在,鲁迅在给他的回信当中,态度转变了不少。

  如果没有瑞典王储访华这件事,鬼才会把可能获得八万块大洋的机会拱手相让。

  那个时候,提名他的人当然不是陈慕武,而是之前曾经提到过的斯文赫定,在中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的瑞典“探险家”。

  鲁迅说不要在评奖等等这些小事上浪费时间,这些个等等究竟代表着什么?

  估计不是他去参加奥运会,去苏连访问讲学这些事情,而是他装神弄鬼,鼓吹心灵学通灵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吧。

  鲁迅在回信中先是感谢了斯文赫定对他和对中的好意,然后话锋一转,又婉转拒绝了。

  不是他的同组组员考克罗夫特偷懒,而是他还有另外重要的其他工作要做。

  在“左联”刚刚成立之初,因为是处在初创阶段,经费不足,鲁迅还经常把自己的稿费拿出来当做是左联的经费。

  所以他还是按照之前早就定好了的计划,给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外国人中话的老舍写信,请他帮忙翻译鲁迅的作品。

  虽然不能确定就算是向诺奖评委会推荐鲁迅,他最后究竟能不能获奖。

  台静农是九月十七号写的信,在同月的二十五号,收到信不久的鲁迅先生就给他写了回复。

  像他这么花钱“大手大脚”,就算是赚多少钱都不太够。

  在他心里,不管是名还是利都对鲁迅先生十分重要,在中写书虽然赚钱,却又没那么赚钱,一方面要面临出版商对稿费的拖欠,另一方面也要面对私自翻印的盗版书横行的局面。

  实际上,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当中,鲁迅也是在今年第一次接触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事宜。

  可能真就是像当时陈慕武给鲁迅写信时所设想的那样,鲁迅在回信里还是表现出了些许对这个外国人的奖的抵触情绪,谦虚地表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好,可能并没有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能力。

  和离开卡文迪许实验室去意大利科莫之前的冷清景象完全不一样,现在的粒子加速器实验室里一片热火朝天。

  脸红归脸红,但陈慕武也察觉到了鲁迅先生在信中的口气有所松动,于是决定这次违背一下他的意愿,连同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三项物理学成果一起,给斯德哥尔摩那边推荐过去。

  鲁迅身边结识的西洋人,基本上都是在邶京和海。

  正版图书虽然拖欠稿费,但最终还是会分批足额支付,但是翻印的那些书籍所赚到的大洋,则会全部都进入到盗版书商的腰包。

  而鲁迅在此处提到的所谓“翰林文字”,应该就是指获奖之后,是不是就要按照诺贝尔文学奖的喜好去写文章了?

  鲁迅因为讨厌这个道貌岸然的瑞典中文化“爱好者”斯文赫定,所以给自己的学生台静农写了这么一封信,谁知道竟然还预言成功了呢?

  鲁迅在这封回信里还说,他觉得“中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人的虚荣心”。

  他在电报最后多提的这一句话的钱没有白花,鲁迅的《阿q正传》已经在一年之前的1926年首次被翻译成了英文,译者是梁社乾,由海的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

  于是斯文赫定就把这件事情和那位写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刘半农商量,刘半农没有深思,只是替能够被提名诺奖的鲁迅而感到高兴。

  除了收入进账不太顺利之外,鲁迅还要供养在邶京家中的老母,而且他身边的亲朋学生们生活遇到困难,他也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钱借出去。

  但如果真能如愿的话,那八万多大洋的奖金,将会对鲁迅先生在国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升。

  虽然两个人隔着整个欧亚大陆,但见字如面,让陈慕武还是小脸一红。

  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是嫌弃和蔑视,中人的形象是唐人街的脏乱差,是留着胡子一脸邪恶相的傅满洲。

  当然,如果在信中一丁点儿讽刺的段落都没有出现的话,那就不太像鲁迅先生的风格。

  喜欢和西洋人还有东洋人交往,是现在中国内一些较有文化的人的通病。

  他只去过本留学,并没有去西方的欧洲和美洲走过一趟。

  殊不知在后世,这些翰林文字才是从西方人那里获得各种文学奖项电影奖项的不二法门。

  所以这才使鲁迅觉得瑞典人会出于对中人的同情,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自己。

  鲁迅还举了他翻译的那本《小约翰》的例子,说自己绝对写不出来这种书,但是原著的作者f望蔼覃(今译名为弗雷德里克凡伊登)却没得到诺贝尔奖。

  得亏瑞典出了一个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王子,并且还在1926年亲自横跨欧亚大陆到中访问了一遭,这才让同属瑞典的斯文赫定在第二年有了提名鲁迅去参评诺贝尔奖的想法。

  鲁迅先生担心的是,如果自己获奖之后,再写东西就会变成“翰林文字”。

  在古代,翰林院里面翰林们的职责,就是替皇帝起草御用文书。

  而他又因为在中文坛的地位,让这些来到中的西洋人也对他很是尊敬。

  在意大利,康普顿已经代表芝加哥大学跟卡文迪许实验室下过订单,而更多来自美国其他大学的订单,估计也已经在漂洋过海来英国的路上。

  于是考克罗夫特自从回到英国之后,就开始三天两头地去督促监工,并根据在剑桥大学组装时遇到的问题,向工厂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事宜。

  毕竟对于卡文迪许实验室来说,服务好那些美国来的财神爷,是当下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首节上一节284/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