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97节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陇西李氏太大了,荥阳郑氏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陇西李氏各房之间跟荥阳郑氏还不一样,我们各房之间各有各的地盘,荥阳郑氏,几乎都是集中在荥阳,但我们陇西李氏得益于皇室宗族,我们各房有各房的地盘,而我们敦煌房,你一定要记住一点。”李章看了看李麟。

“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绝对不会出问题,长安不是我们能插手的。”李章表情很冷静,“你知道为父这次去长安,为何突然办理了有间商城的黄金会员?”

“儿愚钝。”李麟弯腰道。

“因为我在长安的这段时间发现,长安暗流激荡,先有太子殿下和越王(非错别字)李泰争宠,朝廷众臣虽然都是跟随殿下的肱骨之臣,看似并没有站队异动,但实际上朝臣的长子们都已经暗自跟这些皇子相互联系,而李泰更是独得恩宠。”

“去年更封左武侯大将军,还授予了雍州牧(《旧唐书地理志》雍州即京兆府)一职。而太子殿下这段时间却一反常态,反而愈发低调,虽不明原因,但想必这也是太子殿下的策略,毕竟陛下独宠李泰的同时,如果太子殿下非要争,那么身为兄长,必然落个不懂敬上怜下的名声,身为太子,则是会落个不懂大局,毫无容人之胸襟的帽子,而这些词对太子而言,都会影响在陛下心目当中的形象。”

李章叹了口气,给李麟略微解释了一下。

“这……太子这么难当吗?”李麟有些目瞪口呆。

看着自己长子的样子,李章有些无奈,你也就是运气好,老子儿子不多,不然的话,你以为咱们家争起来会比皇室差?难当?那还用说,那是未来的一国之君,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如何掌控朝廷?!所以只能承受这些压力!

“可是,最近长安名声最显赫的不是蜀……秦王殿下吗?”李麟忍不住问道。

“你懂个屁。”李章忍不住骂了一句,“秦王殿下跟他俩能一样?秦王殿下再闹腾,一来秦王殿下性子如此,二来秦王殿下的身份在那里,他就不可能成为太子,所以陛下愿意让秦王殿下放纵一些,毕竟殿下觉得是他亏欠了秦王殿下。”

“再者说了,秦王殿下弄出来的这些东西,看似在揽名声,但何尝不是自保?太子和越王争位,虽然局势不显,但已有这苗头,秦王殿下性格鲁莽,所以秦王殿下想要自保,就只有两种办法,要么就像是其他皇子,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然后直接站队。要么就是自保。”

“自保无非就是自污,贞观七年陛下封长孙无忌为司空,为什么长孙无忌再三推脱?陛下知道贞观八年再次封他司空他才答应?不就是为了忌讳?秦王殿下是皇子,跟这些大臣不一样,所以他最好的办法就是给陛下,给大臣,给太子手里面塞把柄。”

“自古以来,但凡非太子,有野心的皇子敢给自己攒名声声望的,必然被人警觉,但是秦王殿下如此,为何陛下不在乎,为何太子不在乎?”李章问了几个问题。

“这……儿臣愚钝。”李麟有些汗颜,他自问从小也是学识渊博,但自己父亲回来之后第一次跟他谈论这些事情,他就觉得自己搞不懂。

“几个原因,第一就是秦王殿下虽然揽名声,但是秦王殿下将所有门阀世家,朝廷众臣几乎得罪了个遍,而这些人组成了整个大唐朝廷最重要的权利网,也就是说,秦王殿下自己就先将自己给摘出去了,他想上位,就没有哪个大臣会支持,如果说以前,前朝的大臣或许会支持他,但是现在恐怕也未必,因为秦王殿下这行为影响的可是所有门阀世家!要知道,秦王殿下的娘家弘农杨氏那也是门阀世家!”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秦王殿下就不可能进入到这个争夺的圈子里面来,那么秦王殿下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自保,避免将来新皇即位,那些大臣找他后账怎么办?”李章看着李麟问道。

“名声?”李麟试探着答道。

“还行,没那么蠢,殿下研发的曲辕犁,改革非编户相关法律,还有秦王殿下提出的劳动法,给工匠荣誉爵位,改进造纸术,印刷术这些一桩桩,一件件,随着时间流逝,必然传遍天下,这天下万民给秦王殿下立长生牌位的不知道有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声望,别说门阀世家,就算是新皇都不能动殿下!谁动,姑且不说天下局势,必遗臭万年!”李章淡淡的开口道。

第232章 那些注定要发生的事

李麟听的目瞪口呆,这……秦王殿下不是一个莽夫吗?能有这脑子?

“这个,儿臣其实还有些不明。”李麟犹豫了一下道。

“说,这房间里就你我父子二人,想说什么就说。”李章不介意给自己儿子上一课,让他知道,他那点小骄傲屁都不是,将他放到长安城跟这些人争,活不过半年。

“就是……如果新皇真的想动秦王殿下,其实也不难吧,大不了,改史不就行了。”李麟试探着道。“那司马太史公著《太史公书》(史记原名),里面不也有个人情绪在内,反正我觉得冠军候比李广强多了。”

李章气笑了,“说你蠢吧,你还知道改史这一说法,没错,历朝历代多多少少都有改史的行为,虽然不敢说公然指鹿为马,但是春秋笔法,美化自己是必然的。说你聪明吧,你忘记了我刚刚跟你说的,你觉得秦王殿下将印刷术,造纸术大规模研发,并且大规模降低纸张成本为的是什么?”

“改史?你觉得以秦王殿下当今为寒门士子,商贾后代做出的事情,有多少寒门士子自称秦王殿下的学生?大唐之前,书籍,史书只能流传于门阀世家以及皇室,但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从我大唐开始,书籍和史书所学之人会数量激增!到时候流传后世的史书,书籍不知道有多少,你觉得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李麟挠了挠头:“是儿臣思虑不全。”

“哎,你呀,如今你应该知道了,秦王殿下自保的办法就是以名望自保,以名望塑金身。陛下封孔子为圣人,就以殿下如今之行为,殿下百年之后,后面的皇帝保不准也得封殿下个圣位。活人亿万啊!门阀世家记不住殿下之功,但天下苍生会记得。”李章叹了口气道。

“是!”李麟有些敬佩的开口道,父亲嘴里的秦王殿下,跟他认为的秦王殿下,他感觉完全是两个人。

跟父亲聊完之后,李麟有茅塞顿开之感。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办有间商城的黄金会员了吗?”李章问道。

“儿臣愚钝,大胆一猜,父亲大人是觉得,我敦煌房之根本在敦煌,而以大唐对西域之掌控,西域必不能乱,所以我敦煌房也好,归国公的武威安氏也罢,地位必然稳固,所以父亲大人是觉得我们跟秦王殿下拿点名声就好。长安城之乱,跟我们毫无关系?”李麟试探着开口道。

“还行,多少也看出来了一些,你去找安将军吧,相信他知道该怎么做。”李章开口道。

“是!”李麟这才转身离开了。

等李麟走了,李章摇了摇头,要学的还很多,不过也不能一次教完,教完了以后教什么,再说了他也记不住。

今天之所以跟他说这个,是因为秦王殿下在西域,李章先给他敲个警钟,让他明白秦王殿下可不像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免得言语之间多有不恭敬,然后得罪了秦王殿下,那谁也救不了他。

有个原因李章没告诉李麟,这西域,悦来商行的力量可比他想象当中的要大得多,所以接下来就看安氏怎么选择了。

不过号称天下安氏出姑臧的归国公安兴贵这会儿应该还在姑臧(后武威凉州区),安仁寿的话……他应该不会拒绝自己的提议。

见到李麟之后的安仁寿果断同意了李章提出来的做法,为此他还直接派了一千骑兵跟着去。

就像李章所想的那样,姑臧安氏同样很清楚李恪的影响力,只是大家都不说而已。

……

陇西李氏的做法李恪倒是不知道,知道也无所谓。

在他派出慕容顺的时候,结果就已经是注定的,其实就跟后世有些相似,就看认真不认真,大国认真了,像是黑山贼这种的,就是小角色。

此刻的李恪正在自己的营帐前面坐着躺椅喝着茶,昨天刚接到消息,杨安宁她们大约明天就可以赶到了。

“八百里加急!”李恪正在惬意喝茶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骚动,接着一声声大吼向这个方向传了过来。

听到这几个字,李恪愣了一下,立刻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走下了台阶。

一匹快马直接狂奔至李恪的面前,马匹上已经被汗水布满,而战马上的驿卒也几乎是跌下了马背,直接被两个护卫给扶住了。

“送他下去休息。”李恪挥了挥手,两个侍卫直接扶着这个驿卒走了下去。

而李恪则是将手里面的八百里加急的情报打了开来,远处一阵马蹄声响起,李恪瞄了一眼,应该是李靖等人知道了八百里加急的消息,正在快速向这个方向赶来。

李恪伸手将手里面的情报打开,当李恪打开看清楚里面的内容之后,他就直接愣了。

将整个内容都看完,李恪一时间情绪有些复杂,一些模糊的记忆在他的记忆当中开始翻涌,一时间他不知道自己是该悲伤,还是该有什么情绪。

李靖等人已经赶到了这里,他们离得毕竟也不是很远,翻身下马,几个人走过来之后,就看到了情绪不对的李恪。

“殿下?”李靖试探着开口道,跟在李靖身后的李道宗,侯君集二人也是有些茫然。

“你们自己看吧。”李恪将手里面的东西递给了李靖。

而他则是默默的抬起头看向了东方长安城的方向,然后直接双膝跪地,跪了下来。

这份最新传递过来的诏书里面的内容只有一个:李渊于贞观九年六月二十三驾崩了。

李恪默默的向着东方磕了三个头,李靖三人在看完之后也直接跟着跪在了李恪的身后,在李恪跪下来的那一刻,李恪周围的所有侍卫等等都跪了下来。

磕完头之后,李恪就直接站了起来,不过他没有动,依然站在原地,看着东方的天空,而李靖三人也都摆了摆手,示意其他的侍卫都起来,他们默默的站在了原地,没有人说话。

李恪的精神有些恍惚,他想起他爷爷了,是上辈子的爷爷,那个疼他爱他的爷爷,他每次回家,老人都早早的提前在大马路上等着,他每次离开,老人都默默的送他到大马路上,掐着他走的时间点,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问他到了没有。

无数次,他都从来没有想起主动报平安,或者说,没等他想起来给老人打电话,老人的电话已经掐着点先他一步打过来了。

第233章 或许这对他来说是好事

很快,李恪又想起了李渊。

李恪穿越过来的时候已经是贞观年了,他见过李渊,不只是一次,只是他的印象大部分时间是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对李渊也充满了好奇。

所以李恪去见过李渊。

在他的印象里,李渊是个胖乎乎的老头,至少那个时候刚穿越过来的李恪对于皇权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根本没什么敬畏心,在他看来李渊就是一个胖老头。

没错,那个时候的李渊年纪好像也就是刚过六十,但是看起来已经挺老的了。

李恪当时按照现代人的叫法,直接叫了爷爷。

他记得很清楚,李渊当时愣了一下,然后就喜笑颜开的答应道“哎!”后面就招呼他过去。

李渊是被软禁的,名义上李世民没有软禁,但是李渊自己却从不离开那个宫殿,总而言之,除了李恪之外,李渊其他的孙子很少去看他,除非一些比较重大的节日。

反倒是李恪刚穿越过来那两年,没事就找李渊聊聊天,在他看来,李渊对他的态度,跟自己爷爷挺像的。

等到贞观三年后,李恪后面去的就少了,一来是李恪自己的事情,二来就是李渊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刺激了,那个时候开始每天都寻欢作乐,至少比李恪刚来的时候要放浪的多。

李恪每次去,都看到李渊在抱着一些漂亮的女子玩耍,他身为孙子辈,有些尴尬,后来李恪逐渐的也就去的少了。

而贞观年里面,李渊给李世民生了不少的妹妹。

这些基本就是他对李渊全部的印象,贞观九年的上元节是李恪最后一次见李渊,那个时候他的精神就不太好,头发已经快全白了,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去世了,说起来,李恪确实是不知道历史上李渊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也不知道自己的到来有没有产生影响。

想来影响也不大。

说实话,伤感也许有一点,但也就是一点,因为他跟李渊确实有一些感情,但不多。

小时候的那两年,李恪是一个成熟的灵魂,他更多的是将李渊当成一个路人老头来聊天的。

只是让李恪有些感慨的是,不知不觉之间,他跟这个世界的羁绊已经越来越多了。

“殿下,还请节哀。”李靖轻声开口道。

“嗯,其实说句大不敬的话,我皇爷爷的离开,或许对他来说,更好吧。”李恪叹了口气。

对于这“大不敬”的话,李靖他们倒是没什么感觉,这话对别人来说,那确实是“大不敬”,对秦王殿下来说,也就是毛毛雨了,比这更大不敬的话,秦王殿下都当陛下的面不知道说过多少,这算啥?

另外就是,他们都可以理解李恪话里面的意思,李渊是个什么状态,他们都清楚。

“殿下,那臣明日就启程了。”李靖向李恪拱了拱手开口道。

“可以,做好准备就出发吧,刚刚的圣旨我还没看完,谁留下?”李恪问道,李世民的圣旨里面写了让李靖、侯君集、契何力班师回朝,李道宗,薛万彻,薛万钧兄弟统领五万大唐精锐驻守西洲。

李靖心生感慨,看似秦王殿下好像很平静,但其实内心却很悲伤,殿下也是一个仁孝之人啊,心情悲痛之下连陛下的圣旨都没看完。

“回殿下话,臣,侯君集,契何力班师回朝,明日臣和侯君集先行一步,契何力后续赶来。李道宗,薛万钧、薛万彻兄弟率军镇守西洲,随同殿下处理西洲事宜。”李靖轻声开口道。

李恪回过头看了看,然后叹了口气道:“诸位刚刚回来,本想给诸位接风洗尘,却没曾想天有不测风云,故恕难给诸位将军接风,改日回长安之后,我再请诸位喝酒。”

“殿下节哀,此等国哀之事,天下同悲,我等也亦无此心思。不过还请殿下保重身体,西洲之事刚走上正轨,还得殿下您主持大局。”李靖面色认真的开口道。

“我知道。”李恪点了点头,“你放心,西洲之事我不会耽误的。”这点就不得不说大唐的相关规定了,虽然大唐乃初立,李渊算是第一个国丧,但是李渊早在建立唐朝之初就定了规矩,唐朝的丧葬制度是按照《周礼》来进行的,非常的复杂和严苛。

当然这些都是对于有阶级,有权利的人而言的。

但是对外方面,像是李恪他们这种对外作战的情形是有特殊规定的,一切从简。其他的方面,李渊制定的规定对百姓的影响很小,比如说百姓在一月之内不允许嫁娶,娱乐性场所一百天内不开放。四十九日内不允许公开屠宰,也就是说宰杀牛羊之类的要在房内,不允许在公共场合见血。

这已经算是影响较小的了,至少目前的大唐是这样的。李世民目前应该是已经开始服丧,那目前的大唐一切朝事都将由太子李承乾代为处理。

送李靖他们离开,李恪自己回到营帐,差人取白绫一条,然后系于自己的额头之上,充当孝服。

为李恪系上之后,李恪身边所有的侍卫都默默的自己同样裁了白绫一条系于额头之上。

而随着这些侍卫的行为,这个消息也很快向四面八方传递了出去。

卢海他们都默默的保持着跟李恪同样的行为,除此之外,卢海还让人将所有跟红色等相关艳丽颜色一样的东西都撤掉。随着消息通过悦来商行内部不断的扩散,遍布大唐各地的悦来商行成员,都开始默默的执行相同的行为。

外人并不清楚,但是卢海他们每个人却都知道,他们不是因为大唐的太上皇驾崩了,而是因为殿下的悲痛和哀伤。

殿下的悲伤就是他们的悲伤。

杨安宁她们是第二天赶到的,等她们赶到的时候,马车以及身上的衣服都已经更换成了素色。

“殿下节哀。”

“嗯,你来的正好,我这里有不少的事情需要你来处理。”李恪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什么。

“明日,将会有羌国国王前来见我,到时候你们的排场都大一些。”李恪交代了一句,“一会儿你去见一下卢海,你们两个人相互交流一下,我身边的一些事情他都知道。”

“是!殿下!还有一事要殿下您知道。”杨安宁轻声开口道。

“什么事?”李恪有些奇怪。

第234章 李将军乃大唐之武侯

“在来的路上,我们遇到一车队,是灵州都督李道宗将军的家属,不过他们中有人生病了,暂时停留在原地,估计还得两三天才能够赶到。”杨安宁给李恪说了一下。

李道宗?李恪微微愣了一下,李道宗的家属往吐谷浑而来?这在正常状态下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这里曾经是战区,如果他的家属现在就快到了的话,那就说明只有一个原因,李世民下诏了。

李恪略一思索就大概猜到了原因,李道宗是下一任西洲都护?

首节上一节97/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