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378节

这特么谁受得了?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他已经接到了不止一次汇报,他部落里面的不少牧民都跑了,跑到瀚海州去了。

而这些牧民跑过去之后,直接在瀚海州就成为了大唐的牧民,而且那边也给他们分配了牛羊牧场,然后他们在跟着一起干活的时候,还给他们发了粮,盐!

这就导致,这两个月下来,他这里跑了近千户牧民!

骨那伟想骂人!真珠可汗不当人子!你他妈跑去享福去了,结果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麻烦。

“可汗,我有个想法。”骨那伟的营帐里面,一个身材发福的男人开口道。

这个男人是骨那伟的弟弟。

“说。”骨那伟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道。

“可汗,如果你不准备跟大唐敌对的话,我觉得,我们不如主动上书,我们也要去长安?”骨那伟可汗的弟弟开口道。

“嗯?”骨那伟愣了一下。

“可汗,你看,那真珠可汗比我们的地位可是要大得多了,既然如此他都同意了这一点,显然大唐的态度自然是非常的强硬,不管大唐如何,薛延陀等都变成了瀚海州,咱这室韦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如此,与其大唐上门所谈,不如可汗你直接自己上书,到时候咱也得求个更好的待遇,不说别的,没准可汗你将来能比得上真珠可汗一个地位呢。”骨那伟的弟弟很直接的开口道。

骨那伟可汗愣了一下,然后就是沉思了起来,不得不说,他弟弟说的有道理。

至于打,他是根本没有想过的,因为根本打不过,光是室韦自己的四个可汗就相互之间并不能同心协力,更何况还要针对大唐。

别说大唐了,就算是邻居的高句丽他们都不是对手,这些年高句丽可是侵蚀了他们不少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归属了大唐,怕不是高句丽还得继续占领他们的土地。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如果主动投了大唐,按天可汗陛下,想必给自己的待遇不会差了吧?

到时候这室韦的苦寒之地,就交给大唐了。

跟真珠可汗不同的是,骨那伟因为毗邻高句丽,而高句丽其实跟大唐的文化很相似,说的也基本都是大唐话,写大唐字,而高句丽的一些城市也很是繁华。

所以骨那伟很清楚,这些城市里面可比他这室韦要舒服的多了,待在这地方能有什么用?虽然名头上是个可汗,但这东西又给带不来什么全新的享受。

“那我就去写封信。”骨那伟很干脆的开口道,他之前倒是没想到这一点,他这个弟弟向来喜欢吃喝玩乐,这倒是提醒了他。

虽然说他的初衷估计也是要跟着他一起去长安,怕不是能得到不少的奖励,但无论如何,总归是替他出了个不错的主意。

下定决心之后,骨那伟可汗就直接开始书写国书,然后派遣使臣直接送往长安。

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等骨那伟的国书送到长安的时候,也已经过去了一月有余,接近十一月的长安已经进入了初冬,今年入冬的长安格外的热闹,主要是最新的农田产量已经彻底统计了出来,所以,今年的长安城,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面带喜色。

天下丰收,这本是喜事,陛下自然高兴,陛下高兴了,下面的官员日子过的自然就好了。

第945章 我儿有大帝之姿

长安城,太极宫,两仪殿。

“哈哈哈哈!”李世民笑的那叫一个畅快,刚刚隶属于审计部的统计局将最新的核算数字已经计算出来了,那得出的数字,让李世民恨不得畅快的大笑三声。

“我儿有大帝之资!”李世民很是兴奋的一挥手开口道。

魏征:“……”

房玄龄:“……”

今日的长孙无忌自然是照例不营业,不营业的原因他自己也清楚,所以该不出现的时候,自然是不出现。

房魏二人就没办法了,他们也逃不脱。

“看看,看看,我不知道这小子从什么地方搜集到的这些高产小麦种子,也许也是来自海外,但不管怎么说,这产量可是太高了啊!”李世民有些兴奋。

“从去年冬季开始,我听闻长安城外的仓库就连续不断地运送小麦前往关内道等几个道的重要产粮地,听说这小子都是从海外运送而来的高产小麦良种,也不知道他到底推广了多少。”

“但今年这个数字,果然是老天该让我李世民的大唐风调雨顺,富饶千年啊!我的好儿子,我的好儿子啊!”李世民整个人都是激动不已。

他很少有这么失态的时候,但房魏二人却能够理解,因为李世民登基之后太不容易了。贞观元年,颉利带兵突入隆右道附近,陛下为此不得不与颉利签下渭水之盟。

就像是点陛下自己所说,那不是大唐的屈辱,但那却是他李世民的屈辱。因为如果不是他李世民发玄武门之变,颉利绝对是没有那个机会的。

随后,从贞观初年到贞观四年,大唐连年遭灾,从旱灾、蝗灾、霜冻等灾害频发,让陛下不得不口吞蝗虫,亲自写下罪己诏。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贞观四年大唐还是灭了东突厥!从贞观年开始的东突厥、吐谷浑、吐蕃、高昌、西突厥、高句丽等周围国家轮番上阵找大唐的麻烦。

而导致这一切的只有一个原因,没有足够的粮食。

粮食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心病,而直到秦王殿下不再藏拙,或许又从那大洋另外一侧的国家里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从南洋得到了大量的粮食,陛下都未这么高兴。

因为那些粮食来自于南洋,在陛下看来,南洋还未被大唐彻底掌控,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谁也不知道南洋到底能供应大唐粮食多少年。

之前的土豆虽然已经屡次开始播种推广,陛下甚至也吃过,但陛下也从未如此兴奋过,他们都知道,陛下在等,等这粮食能够普及天下,真正普及天下的时候。

而今年,这一切终于算是有了结果。

根据统计局给出的数据,从去年到今年开始,殿下运送到大唐各地的高产小麦种子总计种植农户约为60万户,超过大唐的十分之一农户,占据了大唐几乎所有高产土地的北方区域。

60万户百姓平均每户百姓种植小麦约为50亩,总计三千万亩,而统计出来的平均产量约为4.8石每亩!

要知道大唐之前的小麦亩产量平均只有1.7石左右啊!

几乎翻了三倍!

这意味着光是这3000万亩土地所丰收的小麦就是86亿公斤!约为860万吨!按照大唐每个百姓高配每日2斤粮来算,每个百姓全年约为365公斤粮食,这些百姓一年的口粮也不过才91亿公斤而已!

3000万亩土地就能够养活大唐全天下所有的百姓了,那剩下的土地不都是盈余嘛?!

问题这只是小麦啊!那土豆的产量更为恐怖,重点是土豆对土地的需求更加低廉,大唐的土豆今年总种植亩数只有320万亩,但是平均亩产却达到了30石!

这还是因为很多土地都是相对贫瘠的土地!

光是这些土豆就又是57亿斤粮食!殿下说了,人光吃这土豆也能活!光是这两样就足够大唐百姓全年的粮食生活,更不要说还有南方种植的所有稻米,以及从林邑、真蜡、天竺等地源源不断运送回来的稻米!

听说益州以及南诏等地的山民一直都在招募他们前往林邑、吕松等地种植水稻,那些地方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更是不缺少粮食!

未来,大唐可不缺少粮食了,陛下能不高兴吗?!

而今年种植一年之后,明年这些高产的种子重新留种,土豆的种子更是足够普及天下,这大唐再也饿不死人了啊!

陛下今日如此失态也就可以理解了。

天下的百姓怎么可能每个人一天吃的完一公斤的粮食啊。显然日后这大唐的粮价是涨不上去了,当然殿下说了,这粮食也不可能让它跌下来。

唐储粮已经跟中央钱庄打了申请,开始进行收粮政策了,将会将大唐的粮价,小麦的粮价稳定在一石100文,粟米的价格也将会稳定在80文,稻米可能会贵一些稳定在110文一石。

这是今年唐储粮代为国库收粮给于农民的补贴价格。

今年百姓绝对能过一个富裕年!大唐一户百姓平均都不到5个人,就按照5口人来算,一人一天一公斤粮食,全家一年也不过1800公斤粮食,大约30石粮食就够吃了。

而百姓的收入却有240石粮,就按照每户百姓卖掉200石粮,这就是20贯钱啊!什么时候大唐百姓一年种田能有20贯钱的收入?

更不要说这还没有算另外50亩的收入。

“玄龄。”李世民很是开心的开口道。

“臣在。”

“今年收粮还未开始,现在着手让唐储粮开始收粮,并且将农业补贴的事情对整个天下公布!”

“同理,粮食产量也向天下公布!记得别忘了,就说都是李恪的功劳!这一点交给下面的官员去宣传,就不要通过大唐周报了。”

“另外就是向那些田地较少的地区,让当地的官员向百姓宣布,就说大唐现在各地有大量荒芜人烟的土地需要种植,凡是愿意迁徙的,朝廷补贴他们的路费以及一年的粮食!”李世民大手一挥。

老子现在也有钱了。自然也就是大方了!

反正收上来的粮食很多,今年的粮食也吃不完,给这些愿意移民的百姓补贴路费和粮食!只要愿意移民,都好说!

让天下的土地都种起来!

第946章 殿下这坑不是我挖的

不得不说,大唐初期真的是改革最好的时代,大唐初期的人口凋零,大量的土地荒芜,即便是所有的百姓派发永业田,都依然有无数的农田闲置根本无人种植。

不像是各个朝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门阀世家地主乡绅手里,而这些人又都有大量的佃户需要养活,改革根本没那么容易。

而现在的大唐初期根本没有佃户,部分拥有佃户的门阀世家都是因为那些佃户其实都是他们的非编户在种植,而各家名下的土地也并不多,没办法,种不过来。

天下百姓不缺少土地,他们自然就招募不到足够帮他们种植土地的百姓,单纯的非编户根本买不了那么多。

更不要说大唐初期对于一百亩田地是有要求的,不允许土地荒芜,当然一百亩土地也不可能都种粮食,各地根据特色,有些地方是要求部分土地要种植麻,蚕桑之类的。

之前是因为大唐的绢帛等是主要的产业,现在改革之后,百姓种什么朝廷虽然没有了强制规定,但李恪通过签约的方式来控制百姓种什么。

尤其是原材料的种植根本不可能少。

所以100亩土地也都不会闲置,如果不进行改革,等大唐到了中后期依然免不了土地兼并的局面,但现在既然李恪进行了农税等部分改革,这就意味着大唐中后期的土地兼并是不存在了。

门阀世家想要通过土地控制大量的百姓也就自然而然不可能了。

在唐初这样的局面下,可以说门阀世家对百姓的影响是最小的时候,而对于农税改革之后,遭受门阀世家反对也是最小的。

李世民虽然不具备李恪这种后世的眼光,但看李恪操作了这两年,而且李恪还没事给他各种讲解,李世民多少也知道了一些重要性。

现在大唐不缺地,缺人!所以要想办法让那些居住在山区的百姓都搬出来,让他们能够移民到那些适合种植庄稼的地方去!

愿意移民的朝廷出路费,出粮食!到了地方直接安排他们种田!而且第一批都是优先分配良田给他们种植。

包括在青藏州的吐蕃百姓也是如此,只要愿意搬到中原,也可以,给田!而像是一些山区的地方,比如说益州等地,虽然蜀道难,但蜀道中间也是有平原,也是有田地可以种的。

将大量的山民都迁徙下山,让他们形成一个个聚集点,然后将周围能种植的田地都分配出去。

不用担心土地没得分配,李恪不是说了吗?还有南洋的吕宋等岛屿,那些岛屿上面的人太少了,而且都是还在吃人的野人,这些野人都消灭掉之后,能够水稻三熟的地方,种什么不好?

都是大唐百姓的天选之地啊!大唐现在2500万百姓,这个数字就算是翻十倍,到时候都不缺少土地给他们种植!

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怕没有田地可以分,如果不是超过一百亩这个数字,这些百姓也实在种植不过来,他都想多给这些百姓分配一些了。

而之前的朝廷之所以没有强制移民以及推广移民,是因为李世民很清楚,让这些百姓移民很难,谁也不愿意背离家乡。

但是如果你让他们看到了利益,看到了足够让他们心动的利益,那么很多百姓又往往是离乡最为积极的。

李恪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嘛!百姓不想背井离乡,毕竟去了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不要紧,你们整个村直接移民过去,依然是你们村,这次不会人生地不熟了吧?

哦,地确实是不熟,但是人不生就行,人是群居动物。

直接集体迁徙过去,还有什么好说的?如果说一个村子不行,那就十里八村都给移民过去。

反正能够这么移民的地方往往也都像是那山越之地,几乎都是十万大山,住在山上的百姓太多了。

整体移民不是不可能,而是非常可能。

现在的百姓,只要让他们吃饱,他们什么都乐意做!毕竟李恪推广的工人也好,还是工厂也好,主要还是集中在长安的周围。

大唐太多的地方还没有体会到这波福利待遇,所以对这些百姓来说,他们想要吃饱还是一个难事。

而现在,他李世民有粮了。

手里有粮,他慌什么?不慌!就像是这个混账曾经跟他说过的,他外公要是有这么多粮食,根本就没大唐什么事情了。

那大运河挖那么点算什么?如果能够给百姓每天吃得饱,一天三顿饭,恐怕当年隋末的百姓能够直接给将运河挖到北海去!

这就是粮食的重要性!

“是!”房玄龄立刻弯腰行礼,这都是好事!都是好事!

陛下不是都说了嘛,秦王殿下有大帝之姿啊!这果然是如此!这粮食的产量太惊人了,今年就看这波冬小麦了,如果这波冬小麦明年的产量依然下滑不太多的话,这意味着日后大唐用粮食砸死所有人。

“魏征。”李世民转向了魏征开口道。

“陛下。”

首节上一节378/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