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367节

草原上的人,总是都有野心的。

从底层牧民出身,逐步打成可汗的也不是没有。

“那些是大唐天可汗操心的事情了。”真珠可汗的女人笑了笑道。

“确实。”

一夜无话。

第二日,真珠可汗就召集了自己的所有部族,等他们到了之后,真珠可汗就直接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当真珠可汗说完之后,他下面的这些部族自然是一片哗然。

这些部族不是别的,而是直属于真珠可汗的贵族,真珠可汗的部落,也就是薛延陀部自然也是整个薛延陀最大的部落。

突厥人的国家名字就是这么简单,部落名字叫什么,征服其他部落之后,其他部落也都是会这么称呼自己。

实际上整个薛延陀这个突厥游牧国家可以看作是一个薛延陀部统领的几十个中小突厥部落组成的联合体。

但这是真珠可汗的命令,薛延陀部的这些贵族是无法反抗的。

“诸位,你们放心,当你们前往长安之后,陛下和殿下对你们的待遇也是相同的,你们也都会得到价值不菲的财富。”昨天的话无非就是重复一遍,这一次有了真珠可汗的支持,契何力说起来之后,这些薛延陀部的贵族接受起来自然也是更加的痛快了。

毕竟,无法反抗的话,那就是只能接受了。

尤其是大唐给出的待遇其实非常的不错……。

他们手里面的财富,大唐直接出钱买,而他们用这些线在长安可以过上更加奢华的日子,长安可不是草原这苦寒之地可以比拟的。

至于那些牧民,他们才不在乎呢,他们拿着钱走了就行了。

当然,该说的话肯定还是要说的,这些贵族都接受了之后,契何力这才将殿下的那番计策直接说了出来,如何利用羊群直接摧毁整个草原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

当契何力说完之后,可以说整个大帐里面都是一片寂静,契何力用最简单的话说出了整个计谋,这大帐里面的突厥贵族也都是见过世面的,他们当然知道这个计策有多毒辣,以及多么的无解。

因为他们的食盐、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都是要从大唐购买的,那么也就是说,他们是无法拒绝这样的贸易的。

以他们自己的经历来看,当他们知道草原上本来毫无用处的羊毛可以换取如何重要的物资,他们必然是要调整羊群和牛群马群的比例。

这是必然的。

听完这个计策,他们才感受到了他们现在和大唐最大的区别。同时也有一些庆幸,庆幸可汗果然是高瞻远瞩。

连真珠可汗都被这个计策给吓到了,更何况其他人?原来大唐想要收拾他们,早就可以在悄无声息之间就完成,只是对方并不愿意这么做而已。

先达成协议再说威胁之语,和先威胁再达成协议,这观感可差太多了。

这个时候,他们都只有庆幸以及感谢殿下的仁慈,而且对于前往长安的抵触自然是更少了!

第918章 人才啊

“三位使者,我倒是想知道,我们去了长安,这薛延陀该如何处理?我也得为草原上的子民负责。”真珠可汗又开口了。

利已经拿到手了,这自然是要名了,如果名利双收那岂不是完美?

契何力刚准备开口,旁边的姜去胡突然开口道:“将军,不知可否由我来解答可汗的话?”

“当然可以。”契何力立刻点头道,姜去胡出来也是得到了陛下圣旨的,他为主使,他们剩下的三人都是副使。

而姜去胡在这说话方面可是要比他们强一些。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自从来了长安,知道李恪是真心实意为了他之后,姜去胡可是自学了不少的文章,原本姜去胡也是读过书的,虽然若羌是个小国,但小国也是一个国家。

身为小国国王姜去胡肯定是读书识字的,读的自然也是大唐的书。从大汉开始,若羌就跟中原王朝有所联系,当年的若羌国王又称之为“去胡来王”就是汉朝封的。

当然,姜去胡虽然读过书,但是他读的书也不多,而来了长安之后,有了这机会之后,姜去胡可是多读了不少书,尤其是跟殿下有关系的书,姜去胡可是都读了。

不夸张的说,姜去胡觉得自己是非常了解殿下的。

“可汗、诸位将军,诸位首领,我本西域一个小国,对于游牧民族和中原之间的恩怨也是多有了解,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或者说,我不禁要问,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真的只有战争和冲突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和平共存?甚至天下大同,互为一家人?”

“可汗,历朝历代草原民族都跟中原王朝有过短暂的和平,但随着双方的地位发生变化,矛盾再次发生,最后又进入了争斗之际,但今日乃是大唐和薛延陀,乃至所有草原民族前所未有之局面。”

“大唐天可汗陛下乃前所未有圣明君主,天可汗乃各个部落天香共主,所以天可汗也愿意行天下之前所未有之改革,接纳各族领袖,贵族成为大唐子民,接纳所有游牧民族牧民成为大唐子民,从此天下不分彼此,你我一家。”

“这乃是前所未有之格局,可谓是前无古人!如此胸怀格局,实乃是天下第一人,有史以来也是第一人,故,可汗愿意促成这等前所未有之大事,日后必然是青史留名。”

“甚至可汗日后在史书上留下的评价恐怕称得上一句,天下草原游牧民族乃前所未有的英明可汗!为草原所有牧民寻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和平道路!”

“这一点,我相信可汗在史书上必然会得到这个评价,甚至诸位贵族也必然会青史留名。”姜去胡很是认真的开口道。

姜去胡的话让契何力三人心里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好家伙,这姜侯爷是个会说话的人啊!

而那边的真珠可汗整个人的眼睛都亮了,从古至今,突厥人是没有历史的,而一些草原游牧民族的一些可汗能够青史留名的也不过都是在中原王朝的史书上留名,但也不是什么好名,而且能留名的也极少。”

如果姜去胡所言是真的,那……草原所有民族前所未有的圣明可汗?!好家伙!

“姜侯爷,还麻烦你多说一说,我对这方面不是很懂,不太了解陛下和殿下圣意。”真珠可汗脸都要笑烂了。

虽然他是个突厥人,但是他也想青史留名啊!谁不想自己有一个好的身后名呢?被尊为草原上最圣明的可汗?!

“可汗,陛下和殿下不惜花费如此巨力,自然不可能只是单纯的为了消除两国兵灾,或者消除薛延陀这个威胁。”

“恕我说句难听的话,如果单纯的只是为了这个目的,大唐根本不至于如此,直接派遣大军前来,以现在薛延陀以及这些部落的实力,大唐大军踏上草原之际,一场大战结束之后,草原的部落至少百年无法缓过神,那对大唐自然毫无威胁。”

“但陛下以及殿下花费如此巨大的力气,让大唐和草原各个部落彻底荣辱与共,融为一体,大唐各个民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在一起载歌载舞,把酒言欢,为的就是为了双方的子孙后代永久的解决麻烦!”

“为的就是让中原和草原永久都不会发生争斗!”

“日后中原人到了草原,迎接的是草原汉子真心实意的欢迎,是载歌载舞的欢迎。”

“这才是陛下和殿下的理想。”

“就拿之前殿下的羊毛政策来说,这个政策固然可以成为断绝草原民族后路的计策,同样也可以在有限的控制之下成为富裕草原人民的福利!”

“草原百姓的羊毛有了巨大的收益,那他们手里就有了钱,可以买粮,买盐,买茶叶,买布匹等所有的中原物资,当草原上的所有牧民生活好了,他们能不念可汗您的好吗?!”

“因为是可汗您主张推动了草原各部和大唐之间的和平共存,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为了草原牧民永远的和平,为了他们的未来,可汗你不惜放下了自己的权力,放下了自己的利益,诚心实意的归入大唐,促进了大唐和草原各部彻底融合!”

“当然各位贵族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姜去胡很是认真的开口道。

真珠可汗的眼睛里面精光连闪,他看着姜去胡很是认真的开口道:“姜侯爷,他日在长安,我一定要好好宴请姜侯爷一番。”

“姜侯爷所言甚是,我为了草原的百姓甘愿放下自己的权力,另外我会尽我最大的力量劝说薛延陀以及周围各个部落共同加入大唐!这一点请姜侯爷以及三位将军放心!”

“我真珠可汗……哦不,我乙失夷男发誓,我愿意为草原诸多百姓的未来和生命,为了推动草原各个部落和大唐彻底和平融为一体,尽最大的努力!”真珠可汗排着自己的胸脯大声开口道。

“可汗圣明!姜侯爷,三位将军,我等也愿意为了推动双方和平融为一体尽最大的努力!”下面的薛延陀部贵族都不是傻子,一个跟一个表态。

“可汗,诸位首领,诸位的付出不管是陛下还是殿下必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诸位付出如此巨大,陛下和殿下必然不能让诸位在长安过上艰苦的生活!让诸位衣食无忧,那肯定是最基本的!”姜去胡也很是认真的开口道!

契何力三人都是听的目瞪口呆,看着姜去胡,三个人都很是感慨:人才啊!

第919章 我还想要名

薛延陀的事情算是彻底的达成了协议,在来的时候,契何力等人也得到了一定的授权,而既然谈好之后,真珠可汗也就干脆,他直接就写了国书。

并且他在国书里面主动写明:今臣观西域诸国虽为大唐属国,但是因为依然是各自管理,为大唐百姓以及西域诸国百姓带来了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威胁,此事让臣颇为感慨。

臣对于陛下对臣的赏识之恩一直都铭感五内,经过再三思考,臣觉得此事断不可因此拖下去,为了整个草原诸多部落,诸多牧民以及中原百姓不再发生冲突,不再出现流血冲突,臣甘愿放弃自身所有权力。

臣愿意成为大唐的普通百姓,率领整个薛延陀部以及其他草原诸部彻底并入大唐,成为大唐的一道一州,纳入大唐的管理,避免因为双方的沟通不够而产生误会。

臣恳请陛下派遣能臣前往草原统领草原诸多牧民百姓,臣恳请陛下尽力让草原诸多牧民百姓过上好日子,让他们不再为生存挣扎!

为此,臣愿意放弃一切。

薛延陀属臣:乙失夷男,于大唐22年4月27日上书。”

真珠可汗写完国书之后就交给了契何力,契何力差三百骑兵加急送往大唐。

而他们将暂且停留在薛延陀,进行后续的其他手续,比如说其他跟薛延陀部共同组成薛延陀的这些部落,劝说他们,肯定还是要他们出面说明的。

所以他们暂时肯定是不可能直接返回的,还是需要配合真珠可汗一起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不得不说真珠可汗这个人也很是干脆,或者说他知道一个道理,要么不做,既然做了,那么就做的干脆一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不上不下才是愚蠢者的做法,要不然你就别答应,既然答应了,就要彻底投向任何一边。

更何况,劝说其他部落加入大唐不还是有钱可以拿嘛,日后咱也是大唐人了,想要过上好日子的话,那肯定是需要用到更多的金钱的。

谁也不能嫌钱多啊。

五月中旬,真珠可汗的国书被从草原上送到了长安城,收到国书的李世民自然是第一时间将李恪交到了两仪殿。

随同国书回来的自然还有契何力等人写的奏章,契何力等人在奏章当中将当日双方的对话,以及整个过程都写了一遍。

拿到国书和奏章之后,李世民将两者都挨个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李世民就忍不住“哈哈哈”大笑了几声,他直接将手里面的奏章以及国书递给了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魏征三个人。

“看看,看看,哈哈哈,这乙失夷男倒也是个妙人。说实话,我倒是没想到,这小子这么干脆。”李世民很是得意。

房玄龄三人第一时间将两份东西都传阅了一遍。

“恭喜陛下。”三个人都纷纷笑着向李世民道喜,毕竟彻底解决北方薛延陀以及其他部落的威胁,这对大唐来说绝对是好事。

目前来说,大唐无法用和平手段解决的恐怕也不过就是剩下一个高句丽了。

他们也没想到,殿下的这一招居然真的成了。

“你们应该向李恪道喜,说实话,我没想到这小子的办法真的有效。”李世民很是感慨的说道。

“这些恐怕跟殿下的一些改革是息息相关的。”房玄龄也很是感慨的补充了一句,“如果没有殿下的改革,这一招基本不可能奏效。毕竟想要让他们放弃整个薛延陀,光是我们付出的金钱就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梁国公所言甚是,这样的办法要是放到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长孙无忌跟着点了点头,这就是眼界不同了。

如果不是李恪,他们根本没想到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招手段,但是这一招能随便用吗?不能,因为这一招需要海量的财力!就说这一次将整个薛延陀买下来,涉及到真珠可汗以及薛延陀的各个部落的首领贵族。

整个大唐付出的金钱总数差不多要接近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贯之间,放到以前,这是大唐两年的国库。

即便是按照大唐21年或者是今年大唐国库的收入,也意味着大唐一整年的收入!

这笔钱以前他们怎么可能付的出来。就不说大唐有没有,就算是大唐有,他们也没有这么多的铜钱啊!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直接由中央钱庄下属的制币厂印刷纸币就可以了。

虽然殿下说过,纸币并不是随便印刷的,而是要根据国家实力以及商品价格,商品流通率等计算出来的,据说是非常复杂的。

但殿下也说过,一个国家是可以超发部分货币的,但是超发的这部分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超发的前提是大唐对大唐未来的经济发展很看好才能超发。

实际上大唐的货币流通率太低了,太多太多的铜钱等都沉寂在了不同的地方,所以大唐之前才会有钱不够用的现象,更不要说大唐的货币其实在周围所有的小国都有流通的。

而现在这些小国都被纳入了大唐的统治范围,这些小国境内的商品流通等各个方面自然也是要纳入计算。

增加货币发行自然也是必然的,更何况什么是商品?整个薛延陀境内目前大概三千多万头牲畜,都是商品!这些商品既然大唐买下来了,成为了大唐的货物,还有国土面积等等,发行货币自然是可行的。

但以前的大唐是肯定不行的。

其实,历史上的大唐要是真的有这么多钱,李恪的这个政策,在真实的历史上都能执行。对于这些打又打不过,明知道失败有可能死的小国国王来说,你要给出足够的地位和金钱,对方放弃这个位置并不难。

“你们尚书省可能做好后续工作的安排?”李世民看着房玄龄问到。

“问题不大,虽然我们的官员还是短缺,但已经在抓紧培养了,朝堂里面的一些散官等都可以派上重用,而这些人按照殿下之前的吩咐,也对他们进行了长达数个月的培训,主要是转变他们的态度。”

“尤其是之前殿下从国子监要走的那些年轻的文人士子,以及新培养的这批年轻官员,他们的年纪够小,接触新事物也够快,他们都可堪一用。”

“另外就是草原这些部落不同于其他国家,他们夏季要开始游牧生活,而且是以小部落或者说小村庄形式游牧的,选出一个村庄之后,日常的一些简单事情他们自己内部就可以解决。”房玄龄认真的开口道。

第920章 你们有事不如直接找李恪

“嗯,在改革方面的政策要推广的下去才行。”李世民点了点头。

“这方面一会儿等殿下来了,可以跟殿下商量一下。”房玄龄开口道,“而在一些大的政令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殿下在青海道的方式就可以了。”

首节上一节367/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