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268节

“万丈高楼平地起,蒙学乃教育之基础,他们虽普通,但值得尊敬,而这类人,我会让人逐步的去统计出来,然后给与他们一份正经的,得到大唐朝廷承认的,老师的职业和称呼。”李恪认真的开口道。

大唐有很多这样的人,或者说他们从古至今都有,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民间的普通百姓会识字的原因,他们就像是一千多年后去支教的老师,有多少支教的老师默默无闻一生?

这些人同样如此,在整个大唐,这样的人数量不少,虽然相比大唐之大,他们微不足道,但他们始终星火相传,永不熄灭。

有一些是出身寒门,自觉本身无此才华,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有一些是看透世间百态,隐居于山野之间的儒生。

还有一些,他们也许只是小时候同样被类似这样的人启蒙,他们识字懂知识不多,甚至只有那么一两本书,但是他们却愿意遵从老师的遗愿,将这点星火之事传播下去。

这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人,虽然看似普通,但他们却是以自己一点点的力量,为整个华夏上千年来教授了无数出自百姓的读书人,这让一些民间,总是偶尔有天才出现。

哪怕概率再小,但他们却依然在努力。

孔颖达听得有些激动,就像是殿下所说,这些人的学识很微博,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却很伟大。

而殿下,从不忽略普通人的伟大。

第670章 殿下当有圣贤之风

停顿了一下,孔颖达开口道:“殿下,我能理解殿下您的雄心壮志,我能联系不少国子监有学问的博士等人,但殿下您的想法,恐怕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的那些学识当不得老师和先生二字。”

“如果将这些人也纳入教育体系的话,我相信会有人很多人会觉得羞于为伍。君子者,德行于高天之上,但世间并非人人堪称君子。”

孔颖达的意思很清楚,能被这些人感动的大儒是有的,但同样也有想不通的大儒,觉得自己耗尽心力得一生所学,最终却跟一不过识得几十数百字的乡野村夫共称一称呼,实在难以平心间之气。

“所以这就是我们需要法律的原因。”李恪笑了笑。

“嗯?恕臣愚钝。”孔颖达一时间没有把这个跟法律联系起来。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而道德是最高的法律,也是法律的最高体现。”李恪笑了笑道。

孔颖达愣了一下,然后仔细琢磨这句话,越想就越觉得有道理,他忍不住开口道:“秦王殿下果然心思聪慧,属实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为常人所不能为。”

“其实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所有人在离开学校后,忘掉学校所教授的一切知识,最终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最终成果。”李恪笑着道。

孔颖达愣了一下,仔细思索之后,就忍不住抬起头看了看李恪,越看就越觉得秦王殿下属实是高深莫测,这些话……说实话,就算是某个先贤大儒说出来的孔颖达都信。

看似普通,但实际上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但是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有很多在离开学校之后总是会忘记的,就拿他孔颖达来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精通多种算学书籍,但是现在他能记住的也不过就是最基础的。

一些更高端的算学方法因为对他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研究没有任何作用,他早就忘记了。

就像是殿下所说,这或许才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理论上来说,那些大儒教授的东西,可未必有这些蒙学普通先生教出来的东西所用到的多,毕竟识字之后,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受用,而这些大儒所教授的东西又能用到多少?”李恪笑着道。

孔颖达点了点头:“殿下所言甚是。”

“这件事,老臣尽力去做,老臣会尽自己最大能力拉拢一些大儒来达成这件事。”孔颖达表示了同意。

李恪笑着点点头,孔颖达这种人,如果真的要是尽全力的话,说实话,作为孔府的负责人,影响力还是颇为巨大的。

看着远处已经肉眼可见的高大城墙,李恪顿了顿问道:“不知道仲达先生如何看待这大唐不夜城的。”

“大唐不夜城的经营理念等等老臣均已有所理解,虽然老臣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纸醉金迷的烟花之地,但想必殿下必有其中道理。”孔颖达顿了一下,然后才开口说道。

李恪笑了笑,“仲达先生,你觉得这大唐最有钱的人是哪一批?最不缺少的吃喝的人是哪一批?”

“门阀世家。”孔颖达自然是直接就说出了答案,在他这里,皇室自然也是门阀世家的一员。

“是啊,就算是我不建这个城,他们也依然生活的纸醉金迷,这对改变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但在这里建这样一个城,仲达先生你知道能养活多少人吗?”李恪微笑着问道。

“嗯?”孔颖达愣了一下。

“根据我麾下的人经过计算,这样一座城市的完整运转,光是每日需要打扫卫生的人员就超过五千人,其他的清理粪便,处理垃圾等配套人员还得两千人。除此之外,从长安的东西市运转物资来到这里的物流方面的人员也需要接近三千。”

“配套城市负责的打更,店铺的小二,做饭的厨子等等人员,整个城市加起来至少要四五万人。除此之外,像是青楼、勾栏、戏剧、说书等等方面的人员加起来恐怕至少要五万以上的工作者才能够保证这个城市的合理运转。”

“而这五万人每个月领取到的月钱,按照最低的收入标准来计算的话,也足以他们轻松养活一家人,而略有盈余,也就是说,按照一户人家平均五个人来计算的话,这五万人影响到的是二十五万百姓。”

“为了铸造这座城市所附带的建设所需的建材、工人等等将会持续超过三十万人次。”

“在城市运转之后,全国为了这座城市提供食物、布料、香料、水果、海鲜等各个方面物资运输的百姓数量恐怕更是要高达百万以上。”

“也就是说,这么一座城,直接和间接影响到的百姓就超过至少有百万以上!”

“当这些资源汇聚之后,每日往来不断的物资会让人平整修建道路,会让人疏浚河道,于是道路更加畅通,河道不再淤塞,国家持续富强。”

“而这里,依然是那个纸醉金迷的城市。”

“所以,仲达先生,你觉得它有用吗?”李恪笑了笑。

孔颖达愣了,他跟李恪接触的时间不长,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但是李恪这话却让孔颖达说不出是什么想法,因为就感觉……就感觉双方的目光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殿下目光之长远,无人能级。

“仲达先生,关于秦皇的事情,仲达先生你应该很了解。”李恪看了看他。

“老臣不敢说了解,倒是读过相关史书。”孔颖达这会儿也不敢说自己学问高深了,因为刚刚李恪所说的那些明显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但是他却并不了解。

“嗯,仲达先生你可信,当年秦皇动用数十万,数百万人次修筑秦皇陵、阿房宫、长城。如果整个修筑过程不是动用徭役,而是给百姓发放足以养家糊口的月钱,你信不信后面就根本没有大汉什么事情了?”李恪笑着道。

“这……老臣相信。”孔颖达顿了一下,点点头道。

“所以啊,到时候这城建成了,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我肯定是要引导一些门阀世家去里面花钱消费,纸醉金迷的,因为他们的钱花了,百姓才能够赚到钱,这座城市背后的人才能够赚到钱,然后我会将这些钱逐步的花费在百姓的身上。”

“到时候,你们这些大儒博士,可千万别说我李恪穷奢极欲,只懂得享受生活。”李恪淡淡的开口道。

“殿下品性高洁,实乃当代楷模之表率,相信这么说殿下的人很多,但是殿下的良苦用心恐怕无人所知,老臣到时候必然会联合一些大儒写一些文章,让世人看到殿下隐藏起来的那份真正的目的。”孔颖达表情认真。

“哎,这个就算了,人们心目当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我不怕人们说我穷奢极欲,只要你们这些人不写书骂我就行了。其他的我不在乎。”李恪摇了摇头。

孔颖达有些感动,这个世界的读书人,追求名利二字如同过江之鲫,但像殿下这样只求不被人污自己名声即可,可太少见了。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殿下已经不仅仅是授人以渔,更是亲自建立了一个渔场,为众人谋求生计,此乃圣贤之风啊!

第671章 先掐灭你们喷我的苗头

送走孔颖达,李恪算是将安排的都安排好了,哼,孔颖达这样的人都是很有威望的,至少在很多文人士子大儒当中都是很有身份的,等孔颖达找人写文章的时候,到时候他李恪不管做什么,那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天下民生。

怎么可能是寻花问柳呢,我搞出来那么多的娱乐活动也是为了民生,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找到活计可以做。

这叫什么?这叫未雨绸缪!未谋胜,先谋败!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本王先给它按灭在苗头。

李嫣她们都已经回到了秦王庄,跟之前不一样,出发之前李嫣和武都是各自在自己的家里,不过这次回来嘛,自然是来秦王庄了,当然像是武和李嫣肯定是要回到原本住的地方的。

李恪没有直接回长安城进宫,他本来是应该去请安的,但是既然李世民带着朝廷众臣都过来了,李恪想了想,决定今天不进宫,他一会儿派人去将长孙皇后她们都接过来好了,反正秦王庄的面积足够大,这里也都住的下。

之所以不去皇宫,是因为今天既然老李来了这里,那估计宫里面还不知道有什么东西等着他呢,李恪觉得自己不去,哼,反正我已经说了两个月之内我是不会去上朝的,万一去了皇宫绑架了怎么办。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出大招了!

前往秦王庄的官道路过已经几乎建设了一大半的大唐不夜城,不得不说,现在长安城的西侧是非常热闹的,这跟历史上可是不一样。

历史上长安城西除了宫城西侧的开远门和连通朱雀横街、漕渠的主要出入口金光门之外,西侧城墙最南面的延平门,出了城门没多久就是一处乱葬岗。

长安城东、南几个方向都有不少的乱葬岗,虽然说是乱葬岗,但里面可不仅仅是最普通的百姓,除了那些大的门阀世家之外,一些小家族都是在这里圈了主要的家族墓地。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在西安挖个地铁,永远都不要想准时竣工的原因,你永远不知道西安市下面有什么。

在这地方,你翻出清朝的墓葬那都不叫古董,古墓,只能叫近代文物。

而现在则是不同了,因为李恪的建设工作,长安和万年两县对于城外的这些乱葬岗进行了统一的拆除,主要是安排在附近更远一些挑选一些不太适合耕种的土地作为公墓区,然后将靠近城墙的乱葬岗目的进行迁徙。

在李恪给钱外加李恪名声的情况下,这些百姓都没有怨言,更何况迁徙的工作更是请了有名的朝廷道教法师袁天纲主持,又请了周围几个道观的道士集体做法事,这些百姓自然开心了。

据说那新墓地的风水可比这乱葬岗要好的多了,而且秦王殿下连那些没有找到家人的墓地都是很完整的进行了迁徙,所以百姓们内心其实是没有人反对的,因为秦王殿下带给了他们更好的生活。

官道的建设没有停下,尤其是长安城外的官道,原本只有一条混凝土官道前往工业区,但是现在官道已经不仅仅通往了渭河码头,而且两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也已经在漕渠上面出现。

在保证漕渠通航的情况下,拱桥的高度可比之前的桥梁要高的多,当然,大型船只想要靠近也不可能了。

不过无所谓了,以后漕运的主要运输恐怕都要在渭河码头上下了。

大唐不夜城的主要建设任务因为天气还冷,目前还处于停工的状态,但是能看的到城里面依然有着大量的工人在干活,一些砖石的烧制等工作并没有停下,运输工作依然在不断的向这个方向运输。

大唐不夜城的城墙李恪看到基本已经快要彻底封顶了,估计今年夏天城墙就要建设完毕,至于内部的话,估计今年是无法完工了。

而现在建成之后的大唐不夜城的西侧跟李恪的秦王庄连接在了一起,西侧城墙和秦王庄的距离大概只有一千米左右,中间的所有百姓都已经被迁徙离开,将来这里的一条主要道路两侧都将进行硬化和绿化。

不仅仅是大唐不夜城在一年之内拔地而起,连旁边的秦王庄变化也很大,庄子内的玻璃大棚的数量更多,还有就是越来越多的树木正在不断的被移植过来,一个小型的生态圈正在逐步的成形。

回到自己的紫禁楼,李恪很是感慨,屋里温暖的暖气让他有种恍惚,仿佛没离开过一样,谁成想他已经离开了一年多呢,想一想上辈子都没什么机会出国,这辈子别说出国了。

李恪将大唐界碑都给埋到国外去了,后世阿曼半岛,现在的东阳半岛,李恪已经将界碑给埋下来了,非但埋下了,还有两块特大的石碑李恪让人刻了一份合约上去。

合约是什么内容?合约上的内容是,阿拉伯人为了跟大唐贸易,永久转让该半岛所有权给予大唐帝国以及其后人王朝,该协议所有信仰安拉至大的阿拉伯后裔必须遵守。

大概就是这么个内容,上面还有他们当代哈里发的亲笔签名。

这片土地将来是什么样子李恪不知道,如果说大唐日后没机会侵占这里,这石碑也得在这里留着,而且石碑一个矗立在地面之上,一个是深埋在地面之下。

还有就是携带回大唐的副本了,除此之外像是印度半岛等地方的协议都是以同样的方法处理。

李恪不能控制自己死后这个世界会咋样,但是他得给子孙后代埋点东西,管它有没有用呢。

回到自己家里,感受就是不同,虽然坐船其实并不累,但李恪还是直接瘫在了沙发上不想动。

“三哥,你不跟我回宫吗?”长乐有些好奇的看着李恪问道。

“不回去,我已经差人去请母后她们了,今天在我这个秦王庄聚会,我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李恪摊在沙发上,语气“虚弱”的开口道。

“啊?三哥你没事吧?阿耶也真是的,你都回来了去宫里聊天多好,非要拉着你在码头上聊天,这天气还这么冷。”长乐忍不住抱怨了一句,然后才“蹬蹬”跑过来,伸出手摸了摸李恪的额头。

“好像是有一些烫,我去叫孙真人。”说完长乐就站起来跑了。

“哎……等等。”李恪“虚弱”的叫了一声。

第672章 你别给我老孙洗脑

长乐跑的很快,李恪有些无奈,你是不是忘记了,你可以让侍女去叫啊。

不过这大半年长乐很多事情都习惯了亲力亲为,主要是在林邑那个地方,官员很少,而一些事情侍女又不可能代替她,甚至连长乐的侍女都不多,所以不少事情她只能亲力亲为,也就习惯了。

问题,李恪又没病。说起来,不知道是穿越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李恪穿越过来八九年了,他都没生过病,身体也是非常强壮,不过他倒是装过病。

以前卧床养病更多的是因为屁股开花的缘故。

孙思邈很快就来了,进了屋老孙就忍不住开始吐槽:“殿下,你不会真的病了吧,你一个十九岁的不如我一个九十岁的?”

李恪:“……”

你信不信从现在开始算很多十九岁的,都不说普通人,就是门阀世家的人都活不过你这个九十岁的。

走进屋里,扫了一眼李恪,孙思邈立刻恍然:“这么一看殿下,确实是生病了。”

“啊?孙真人严重吗?”长乐有些着急。

“不严重,不过就是需要静养休息就好了。”孙思邈无奈的开口道,懒病这玩意严不严重可不得看他本人心情?

嘿嘿,李恪偷笑了两声,可以哈,老孙够上道。

装模作样的给李恪把了把脉,然后开口道:“没什么太大问题,药也不用吃,殿下身体强壮,多休息少活动就可以了。”

“那我就放心了。”长乐赶忙开口道,“我上去跟她们几个说一声。”

说完长乐就向楼上走去,李嫣她们在楼上收拾房间呢。

看着长乐上去,孙思邈有些无奈:“我说殿下,你这身体比牛都强壮,您生病您自己信吗?”

“心病。”李恪懒洋洋的开口道。

孙思邈有些无语的看着他:“殿下您真是能狡辩。”

首节上一节268/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