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99节

  待得众士子离开,诸葛瑾久久不能言语。

  这临淄城官学的用意,诸葛瑾已经看明白了。

  用北海郑玄的名头来开设官学,又给予秩比县令年俸的钱粮补助,而条件是学成之后在青州担任三年县令,这是在吸引少年才俊入青州!

  “或许,这是我的机会!”诸葛瑾暗暗握紧了拳头。

  十六岁的诸葛瑾,不论是年龄还是才学,都不足以出仕。

  不出仕就没有养家的钱粮。

  虽然有叔父诸葛玄在帮衬,但诸葛玄同样得去出仕才能有钱粮。

  上个月,诸葛玄去了荆州,准备向荆州刺史刘表讨个外放的官,至今尚未归来。

  诸葛瑾知道诸葛玄的意思。

  但故土难离,诸葛瑾并不想跟着诸葛玄去荆州。

  而如今,青州的官学,给了诸葛瑾留在北方的机会!

  “不论如何,总得去试一试。”诸葛瑾返回家中,跟诸葛颖商议。

  不论是诸葛琼还是诸葛亮,都还未满十岁。

  诸葛瑾能商议的人,也只有诸葛颖了。

  “阿瑾,你是家中长子,这些大事就由你决定吧。”诸葛颖没有反对,只是叮嘱道:“听闻青州贼匪较多,阿瑾你路上可要小心。”

  诸葛瑾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决意。

  而在这期间。

  陶谦也得到了刘备的会面邀请。

  “子仲,刘刺史已经答应老夫,将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但刘刺史希望跟老夫当面谈,地点就在琅琊国的阳都城。”陶谦心情很不错。

  自从得知刘备赠送糜竺《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后,陶谦就来了心思。

  这东海国地广人稀,正适合安置饥民。

  但这之前,陶谦并不想安置。

  青州的黄巾,有相当一部分是陶谦从徐州撵去青州的。

  陶谦当时没有足够的钱粮来安置黄巾饥民,但也没办法尽数击杀,只能将其驱逐。

  但现在,陶谦看到了安置饥民的好处!

  若是能聚集饥民屯田,有《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在,足以进行大规模的耕种。

  这意味着,陶谦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

  有了粮食,陶谦才能在徐州有更多的作为。

  就比如讨董!

  上一次,陶谦因为徐州黄巾还有残余,再加上筹措的钱粮也有些紧张,所以没能去酸枣会盟。

  但陶谦对讨董同样很热忱。

  那可是名望啊!

  只要出兵就能得到的名望!

  可出兵也是需要钱粮的。

  徐州的世家豪族,除了糜竺外,都不怎么支持陶谦。

  筹措讨董的钱粮,个个儿哭穷!

  可贩运钱粮去青州赚钱,一个个却跟闻见了血腥味的狼群一般,一个个的都不穷了!

  这钱粮被世家豪族把控,一直都是让陶谦很不爽的。

  如今有了获得大量粮食机会,陶谦又怎么可能错过?

  安置十万饥民,得名望。

  十万饥民屯田,得钱粮。

  巨大的利益诱惑下,陶谦动心了。

  “使君,刘刺史邀请,不能不去,毕竟这十万饥民南下,相应的安置也不是简单事。我跟使君一道去吧。”糜竺按捺住内心的激动。

  刘备的回赠,让糜竺对刘备的敬意更甚了。

  仅仅只是赠给刘备钱粮,刘备就给了糜竺三部足以让糜氏一族更上一层楼的书籍!

  在这个时代,书就是财富!

  而且还是有钱都未必能买的到的财富。

  如此重用的书,刘备说送就送了,丝毫不担心糜竺得了书后,就对刘备爱答不理。

  这份豪迈,这份信任,让糜竺有一种遇到了伯乐的感觉。

  因此,在陶谦说刘备要在阳都城会面时,糜竺直接劝陶谦答应。

  糜竺也想亲眼见见,这在青州有仁义之名的刘备,是否真的人如其名!

  陶谦大笑:“刘备要见面谈,想必对老夫安置这十万饥民是有些质疑的。有子仲前往,刘备必然不会起疑。”

  东海国最有钱粮的人都来了,谁还能疑心陶谦安置不了这十万饥民?

  糜竺思虑片刻,又道:“使君,跟刘使君的会面,我以为可以稍微宣传一番。让这徐州的士民也能知道使君赈抚饥民的仁德。”

  陶谦抚掌大笑:“妙啊!徐州的士民,大抵觉得老夫粗鄙不愿意出仕,这次就让他们看看,老夫不仅能讨贼治军,也能安民治民!”

  如今是初平元年冬。

  徐州的贤士虽然不愿意出仕陶谦,但也少有向南避难的,大抵都还在观望。

  若陶谦能让徐州士民安稳,自然是不会有贤士南逃的。

  毕竟,这徐州若是能安稳,谁又愿意放弃在徐州的家业,背井离乡的去江东避难啊?

  在糜竺的建言下,陶谦跟刘备会面于琅琊郡阳都城、商讨安置十万饥民的事,很快在徐州各郡国县乡流传。

  最近一段时间,刘备的名气在徐州也不小。

  毕竟荡灭了青州黄巾,还传檄徐州,呼吁有粮食的向青州贩运粮米,更是豪言要安置青州五十万饥民。

  再加上各类求贤令的颁布,让刘备的名望大增。

  以至于,当得知陶谦和刘备要在阳都城商议安置十万饥民的事,徐州的士子们再次动容了!

第108章 择主而事,陈登二张鲁肃

  “听说了吗?青州刘使君要来徐州了,据说要跟陶使君商议在东海国安置十万饥民。”

  “真的假的?陶使君竟然会安置饥民?我记得上回他都是将饥民往青州撵的。”

  “嘘!别乱说,陶使君撵走的是黄巾贼兵。”

  “瞎说!贼兵跟饥民我还是分得清的。”

  “不管怎么说,陶使君肯在东海国安置饥民,也是仁德之举。”

  “若无刘使君呼吁,陶使君怎么会在东海国安置饥民?刘使君要去阳都城吧?我得去亲眼见见。”

  “听说青州贤才紧缺,刘使君都下达了好多次求贤令了,甚至还开办官学,只招收及冠以下年龄的俊杰入学,每年六百石的钱粮补助呢!”

  “每年六百石?真的假的!说的我都心动了。”

  “心动?学成之后是要当三年县令才能离开的,且不说这约束,你有当县令的才能吗?”

  “聪明的已经去青州了,琅琊诸葛瑾听说过吧?前日就启程了。”

  “......”

  下邳。

  典农校尉陈登脚步急促,来到了陈氏祖宅。

  “父亲在何处?”陈登询问老仆。

  老仆指引方向道:“老主人在椒房看书。”

  椒房,用花椒和泥涂壁得名,取温暖芬芳之义。

  有钱有势富贵人家的奢侈房屋,即便是冬季,室内也暖和如春,是寻常人家难以想象的。

  即便是在陈家,也只有陈父子能自由出入椒房。

  健步来到椒房,陈登的语气有些急切:“父亲,东海国有大事。”

  陈静静的将手中的书简放下,表情有些不悦:“元龙,你已经年近三十了,怎么遇事还是如此的慌乱?”

  “智者处事,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如你这般性情,如何能成大事?”

  陈登被陈一通训斥,连忙低头认错:“父亲教诲的是,是孩儿莽撞了。”

  陈端起旁边的温好的酒水,润了润喉,淡淡问道:“可是陶恭祖,又要摊派钱粮了?”

  对于陶谦的印象,陈脑海中依旧只是个粗鄙武夫。

  靠着军功发迹,这才当了这徐州刺史,但本质上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寒门武夫。

  若是陶谦能礼遇贤士,陈还能对陶谦有个好印象。

  但偏偏陶谦贪利赖宠,又宠信小人。

  尤其是下邳相笮融,在下邳郡广兴佛寺庙宇,要下邳郡人日夜诵读佛经,使得附近各郡的和尚、尼姑纷纷迁入下邳郡,前后高达五千多户。

  又花巨资举办“浴佛会”,奢侈至极。

  陈很不满!

  有钱粮不用于劝课农桑,却用于虚妄的佛经。

  诵读佛经就能解决温饱吗?

  笮融又在下邳大肆敛财,一面让下邳郡人诵读佛经来反省罪恶,一面又收刮下邳郡人的钱财来中饱私囊。

  陈就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陈登摇了摇头:“是青州刘使君,要跟陶使君在琅琊国阳都城商讨在东海国安置十万饥民的事。”

  “咦?”陈有些讶异的抬头:“陶谦会安置饥民?还是十万?他不怕将自己给撑死?”

  养兵的钱粮都要找世家豪族摊派的陶谦,如今要主动安置十万饥民,这说出去谁信?

  陈登点头:“具体的还不清楚,只知道这是陶使君跟糜子仲一起在商议谋划的。”

  陈不由蹙眉:“东海糜子仲,虽然出身垦殖之家,但其德行才学远胜于普通的世家子。此人又精于商事,如此热衷的促成饥民的安置,必然还有其他原因。”

  陈登恭敬的跪坐在陈面前,询问道:“父亲,孩儿需要去阳都城吗?”

  陈斟酌片刻:“去一趟也好!倘若刘刺史真如传闻中一样,陈氏也愿意跟刘刺史结好。”

首节上一节99/415下一节尾节目录